嫡明 第46节
戚继光欢喜之下,不由搔搔自己花白的脑袋,抬头看看青山残阳。
嗯,不像是梦境啊。
朱寅心中着实欢喜,赶紧大礼参拜道:“孩儿拜见义父!”
他欢喜的不仅是认了戚继光做义父,还因为解开了戚继光的心结。
解开了心结,调理了心理问题,身体上的病也更好治了。
戚继光这次没有阻止他,而是坦然受了他的大礼。
但戚继光也犯了愁。
见面礼呢?
收了义子,怎么能不给礼物?
钱是没了,想朱寅也不缺。
家里能卖的东西,也都卖了,可谓一贫如洗。那么多屋子,都是些家具。
也就是一些兵器和书籍还在。
可这些东西,都不适合送给一个孩子当见面礼。
想到这里,戚继光道:“寅儿不满九岁,还没有表字吧?”
朱寅一头黑线。
你老还问?我这么小,哪里会取表字?
因回答道:“回义父话,孩儿虚岁九龄,并未取字。”
却听戚继光道:“虽说这个年纪鲜有取字,但吾儿聪明早慧,人小…神大,倒是可以提前取字。”
“为父就为你取个表字,权当见面之礼。如何?”
戚继光想通之后豁然开朗,心境竟然更上一层楼。
比如说:脸皮厚了,行事更加不拘形迹了。
朱寅愕然,小脸上露出一丝呆萌。
昂?
取个表字,当见面礼?
真不是亲爹啊。
真就穷到这个份上?玉佩文玩呢?皇帝的赏赐呢?精致的匕首、轻便的软甲…都没有的吗?
他自己忽然有点尴尬了。
“谢谢义父赐名。”朱寅只能乖巧的说道,生怕戚继光取个破名字。
戚继光问道:“你家中排行第几?”
朱寅老实回答:“孩儿是独子。”
“独子?”戚继光抚须点头,神色多了几分儒雅,“那就是排行第一了,也就是老大。长子,伯也。”
“你名为寅。寅者,虎也。嗯,莫若伯虎为妙啊。就取字伯虎吧,朱伯虎,甚好,甚好!”
戚继光容光焕发,老貌堂堂,看上去有一点自得的样子。
“伯虎?”朱寅小口微张,“这…爹是顽笑么?”
“顽笑?”戚少保一怔,“我儿何出此言?可是伯虎取得不美?”
“美,美。”朱寅弱弱的说道,“可是…可是…唐伯虎?”
“哈哈!”戚继光不太厚道的笑了,“他叫唐寅,字伯虎。你叫朱寅,也是字伯虎,岂不正好?”
“你将来若是和他一样出名,那就是一桩史上佳话了。”
“古代同字之人,司空见惯呐。”
戚继光说的也没错,历史上表字相同也是常事。
并非前人用了一个表字,后人就不宜再用。
只要不同姓,取字前人也无妨。
“好吧。”朱寅倒不是不喜欢伯虎这个名字,就是觉得这个爹一点也不认真,直接捡现成的表字,都不肯动脑筋。
这老小子,其实有点奸啊。
新鲜出炉的义子义父正在说话间,忽然戚报国鬼头鬼脑的出现,一脸尴尬之色。
他看到父亲眉宇间的郁结之气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松闲适,心中很是高兴。
可是他还是开口说道:“爹,孩儿是来向朱小公子收房租的。”
“呃…先收一个月?”
“唔…俺是这么算的。”戚报国看到父亲和朱寅的神情有点诡异,不禁有点紧张,解释道:
“八个人,每人每月只收七钱。一条狗,收二钱。七匹马,每一匹四钱。共计八两六钱。”
“朱小公子,那就…承惠八两六钱?”
PS:天天追读,冲三轮车,冲四轮车,冲三江,冲鸭!
第40章 孝心
戚继光听到房租,顿时老脸微热。他负手侧身的看着夕阳晚霞,老神在在的说道:
“老四,房租的事就算了吧。伯虎是吾义子,你的义弟…”
“伯虎?义子?他么?”戚报国一脸错愕的看着朱寅,语气弱弱。
这才多大会儿,爹就收朱寅当义子了?
是俺…不行?
“对。”戚继光笑道,“老夫收了朱寅为义子,取字伯虎。”
戚报国擦擦额头的汗水,可能是热的。
“爹,你老不要顽笑啊。”戚报国作为亲儿子,就没有朱寅那么客气了。
“这是认真的?先别说他这么小就取字。俺年已十五,也还没有呢。”
“只说一点。唐伯虎名声虽大,人称江南第一才子,可他也是一生坎坷,命运多舛。”
“这首先就有点晦气了。八字不硬那就扛不住,招灾惹祸啊。”
“再说,朱寅用他的字,若是不如他,特惹人笑。若是比他强,又不免吃亏。”
戚继光一愣,居然点头道:“也是。老四啊,这次是你说的对。”
他此时才觉得,取字伯虎是太过随意了。
稍一思索,沉吟道:“寅这个名,实在难以取出美字。嗯,你年纪幼小,却犹如乳虎,已有食牛之气。”
“你是独子,可长又可幼。就叫…稚虎!”
戚报国笑道:“稚虎,那就是小老虎了,这个不错,比伯虎好。”
小老虎…朱寅有点无语了。
他的女真名,就是小老虎啊。
但稚虎这个字,的确比伯虎要更适合他。
嗯,爱犬叫黑虎…
戚报国刚说完这句话,笑容就寡淡下来。
“爹。”他的声音有点幽怨,“朱寅才九岁吧?他就有字,可是俺…”
戚继光拿起拐杖走开,扔下一句话:“你嘛…等到加冠再说。”
戚报国用袖子擦擦汗,冲着老人的背影道:“房租不收,家里可是没米下锅了。”
戚继光头也不回的说道:“家有孝子,何患无食?”
戚报国点点头,若有所思的看着朱寅。
朱寅指指自己,“小弟就是孝子。有小弟在,孝敬就在。”
“四哥,等一下我就给你送银子来。”
说完就迈着小短腿,蹬蹬蹬的跑了。
“嗯?稚虎你…”戚报国看着朱寅风一样奔跑的背影,不禁笑了。
当孩子,真好。
“这个小兄弟还真是孝顺。爹是不是有福了?”
“就是不知道,他的孝心,到底重多少两。”
戚报国叹息一声。
巧男难为无米之炊啊。
他一屁股坐在园中的青石上,看着被青山吞噬的残阳,眸中一片迷茫。
将来怎么办?
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已经尽识愁滋味。
前些年,他还尝过富贵日子。
可是自从父亲被贬为广东总兵,那时还没罢官呢,家中景况就急转而下。
先是听到风声的债主,上门追债了。
以前,他们可不敢!
父亲当年为了抚恤死伤部下,打点权贵放手练兵,不但花了自己的俸禄,掏空了家库,还对外举债。
嫡母王氏就是为此,和父亲翻脸决裂。
嫡母说父亲是败家子,只顾不相干的黎民百姓,只顾忠君报国,却不顾自己的妻儿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