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53节

  她的皮肤白里透红,羊脂玉一般,在摇曳的烛光下完美无瑕。

  不满十岁的女孩子,腰肢盈盈一握,青涩稚嫩,却已经芳华初露了。

  她用了香胰子,还熏了香,真是香喷喷的一只小娘子。

  “洗澡真舒服啊。”宁采薇的声音透着一丝慵懒的凉意,“就是井水太冷。”

  “明天还是要烧热水洗。”

  她侧头看着朱寅,眉目如画,就像一件刚刚洗过的精致汝瓷。

  宁清尘也洗过澡了,香喷喷、软萌萌的一小只,正在竹席上爬呀爬。

  毛团子一般的小黑,蹲在门口,伸着小舌头,漫不经心的摇着小尾巴。

  窗外的夏虫鸣叫,似乎更加嘹亮了。

  房中弥漫着艾草的香味,烟雾缭绕。

  朱寅将箭上的信交给宁采薇,“你看看这个,有人用箭射进来的。”

  宁采薇接过一看,蛾眉一蹙。

  “孔府太过分了吧?知道戚府家徒四壁,还来逼债?要逼死人么?”

  “估计欠多少?”

  朱寅脱下木屐,钻进挂着蚊帐的千工拔步床,隔着蚊帐看着外面朦朦胧胧的小女孩。

  “不知道,估计有上万两吧,可能还有利息。”

  宁采薇摇头,“那怎么办?我们现在只剩一千两,就算都给了,也是杯水车薪。”

  “孔府这次既然来要债,肯定不会好说话。估计是看中戚府的祖宅和藏书了。”

  她一边说,一边也脱鞋上床,将爬来爬去的宁清尘,放在两人中间。

  朱寅眼睛一眯,“明早去横槊堂学武,再把信给义父。我估计,他心中有数,已经有对策了。”

  宁采薇躺下来,枕着一只瓷枕,侧身看着小男孩,“他有什么对策?不会是借东墙补西墙,或者卖掉祖宅吧?”

  朱寅笑道:“义父要是这么死脑筋,那还是华夏名将?”

  “他今晚告诉我,要去浙江找一个姓沈的故友,教我八股制艺。难道他仅仅是为了给我找老师,才去浙江故地重游?”

  宁采薇坐起来,抱着瓷枕,“他想去浙江躲债?也是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是名将,当然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朱寅道:“他之前应该还没有想到去浙江,因为他没有盘缠。”

  “可是有了我这个义子,他就不客气了,也有盘缠了,就干脆去浙江躲债。当然,除了替我找老师,可能还有第三个目的。”

  宁采薇撩撩秀发笑道:“你这个义父,还真是个有意思的老头。”

  “对了,你刚才说他去浙江,找姓沈的故友教你科举,会是谁啊?”

  朱寅摇头:“这个就不知道了。浙江那么大,姓沈的也不少。不过听他的语气,那位沈先生曾是官员,官位应该还不低。”

  “但是现在,不知道什么原因,已经不做官了,在老家赋闲。似乎,还有起复的可能。”

  宁采薇却是来了精神,“拜老师也是投资啊,马虎不得。人脉资源可是很重要的。以义父的眼界,他看中的人一定不简单。”

  “你好好想想,万历时期,有姓沈的历史名人吗?”

  “最有名的有两个。”朱寅回答,神色有点诡异。

  “一个叫沈一贯,一个叫沈鲤。都比较有名。但他们的籍贯,我却不知道是不是浙江。”

  宁采薇问道:“他们两人的官有多大?品级很高吗?”

  “有多大?”朱寅的神色更玩味了,“嗯,也就是内阁首辅、内阁次辅这么大吧。”

  PS:各种求啊

第46章 科普

  宁采薇神色一喜,“首辅、次辅?那可是阁老啊。义父要是能请其中一人当你老师,那就是烧冷灶的最好机会。”

  “这个项目的回报,简直无法评估。”

  “真要是起复了,那不就是你的大靠山?玩儿政治,背景和站队最重要啊。”

  一边说一边摸摸朱寅的背。

  朱寅盘坐在竹席上,小身板挺拔如松,但一点也不僵直,反而有种松弛感。

  宁采薇很喜欢朱寅这种坐姿。

  这是男人自律又自信的表现。

  “不一定是这两人中的一个。”朱寅语气淡然的说道,“是当然最好。就算不是,我也能找到其他官场靠山。”

  “攀不上内阁大臣、尚书侍郎,巡抚、布政使之类,将来还是有希望攀附上的。”

  “最起码,前期也能攀附知县这样的正处级实职领导。”

  “在一个县,能攀附知县、县丞、主簿,甚至结交到典史、教谕、经承、师爷等县中大人物,也够我们滋润几年了。”

  宁采薇是商业大佬,享受的政治级别也是副部。她从来不认为科、处级的小官儿是大人物。

  “嘁,县中大人物?芝麻大的大人物吧。”

  朱寅见宁采薇不以为然,神色有点不屑,知道她出身起点太高,对基层社会的生态结构缺乏认识。

  他提醒道:“我们现在就是草民啊,你不是宁总,我也不是探员,我们是最底层你知道么?”

  “我们连户籍都没有,身份上就是流民。一个衙役就能把我们抓了,没收我们的财物。”

  “县衙典史不入流没错,连从九品都不是。六房经承,更只是胥吏。”

  “可是在一个县,他们绝对就是大人物、官老爷,是普通百姓根本惹不起的存在。至于知县等正式官员,普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见到。”

  “你以为知县小?人家掌管一县之政,俗称百里侯啊。”

  “整个大明朝只有1100个县,晚明时期人口两亿,平均一个县有十几万人口,地盘比后世的县更大。”

  “大官的确不把知县放在眼里,可是普通百姓,千万不能小瞧了,人家一句话,真能让我们家破人亡。”

  “所以啊,我们一定要谦虚,要卑微。起码要到我中秀才了,我们的腰杆才能伸直一些,等到我中举或者进了国子监,才能真正挺起胸,扬眉吐气。”

  “在此之前,我们是龙要盘着,是虎要趴着。暂时忘记现代身份,先融于进去。”

  “这个落差对你而言很大。但你要是不转变心态,会活的很辛苦,很痛苦。”

  “等到了浙江,我们就设法结交这些县里的‘大人物’,不然的话,你生意也做不成。就算发了财,也会被勒索破产。”

  “你的长相也太过出众,要是没有靠山撑腰,也很容易招灾惹祸。强抢民女这种事情,古代哪里没有?你千万不要大意。”

  宁采薇点头称是,“你提醒的对,是我心态没有完全转过来。我们就是底层小人物,靠着李如柏和野猪皮的馈赠,发了一笔小财而已。”

  “义父名气虽大,可毕竟被罢官夺俸,护不住我们,我们不受他连累就不错了。”

  “所以啊,咱们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步子大了…等你考中了功名,我这边赚到大钱了,就帮义父活动,帮他官复原职。”

  “他恢复官职了,人脉资源一激活,本身不就是大靠山?”

  朱寅点点头,“义父最高做到左都督,武将极品,差点封爵位的人。”

  “他要是官复原职,就算是武将,也是大靠山了。他要是再招募几千家丁,我们就更有操纵空间。”

  宁采薇历史不好,问道:“明朝不是猜忌武将么?为何允许武将大规模练私兵?”

  朱寅回答道:“明朝武将本就有家丁,但数量很少。大规模豢养私兵成为军队,是从嘉靖朝开始。”

  “因为卫所和边军崩坏,皆腐朽不堪一用。无法应付严重的南倭北鞑。倭寇打到南京,鞑靼打到北京。”

  “明朝统治者被迫无奈,才默许武将大规模豢养私兵。换了以前,怎么可能?”

  宁采薇明白了,“原来如此。就是皇帝也只能绕过体制办事,行政体系已经在腐败下僵化失灵了。”

  朱寅冷笑道:“老道士很清楚,大明吏治腐败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凭借现有体制,很难练出强兵。”

  “唯一的办法,就是准许将领绕过朝廷体制,练私兵为朝廷所用。不然,日本人真能打进中原。”

  宁采薇干脆问个明白:“都说倭寇主要是华人海盗,难道不是?”

  朱寅摇头:“那是为了脸面,混淆视听。倭寇之乱最严重的时期,很多日国大名都派兵参战了。”

  “倭寇主力就是日本人,根本不是华人海盗。说倭寇主力是华人海盗,那是明朝官员为了脸面故意颠倒黑白。”

  “皇帝为了脸皮,也只能相信倭寇主力是汪直之流。如此一来便是匪乱,就不是被小国侵略了。”

  他拿过宁采薇手中的团扇给自己打扇,继续说道:

  “后世学者为了脸面,也搞出“十倭七华”的论调,似乎这样就会好看一些。”

  “但后来的历史研究戳破了这一点。倭寇之乱绝非华人海盗“造反”,就是日人的蓄意侵略。”

  “嘉靖朝急剧恶化的倭乱,本质可以看做是日本的一次侵华战争。规模最大的战役,甚至有数以万计的真倭。”

  “筑前甚至成立了以九州霸主大友宗麟主导的侵华日军大本营。”

  宁采薇这次想到了更多,说道:“倭寇侵华规模的大小强弱,取决于明军能否有效抗倭?”

  “如果能,侵华规模不敢扩大。如果不能,那么日本大名野心膨胀之下可能联合起来,发动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朱寅点头微笑,“你虽然历史不好,但就是聪明。话说一半,就能猜出结果。”

  “对。关于扩大侵华战争的规模,除了九州霸主大友宗麟想干,那位第六天魔王,也很想这么干。”

  “还不是你科普的好?”宁采薇笑道,“不懂就问,谁是第六天魔王?”

  “织田信长,已经死了好几年了。”朱寅将扇子还给女郎,“他的继承者,就是丰臣秀吉。”

  “原来是他啊。”宁采薇一笑,又神色一凝,“丰臣秀吉…他是不是要发动侵朝之战了?”

  朱寅眸光闪动,烛光之下,里面似乎有火焰在跳跃。

  “对,还有五年,也就是1592年,丰臣秀吉就会大规模入侵朝鲜,意图先征服朝鲜,再征服明朝,狂妄到极点。”

  “我要是能在这一年考中进士,说不定能恰逢其会!”

第47章 一拳!

  宁采薇听到朱寅想参与抗倭援朝,出言降温说道:

首节 上一节 53/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