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第129节
寒暄过后,赵为国抬手示意众人入座:“快别站着了,尝尝咱们食堂的手艺。”饭桌中央摆着金灿灿的小米粥、雪白的馒头、一碟碟色泽诱人的咸菜,还有几笼热气腾腾的包子,旁边甚至放着一小碟炒鸡蛋——在物资匮乏的抗战时期,鸡蛋可是稀罕物。
向阳盯着满桌丰盛的早餐,忍不住咋舌:“老赵,这阵仗...该不会是专门给我们开小灶吧?我们在总部,早餐能喝上一碗稠粥就不错了。”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怀疑,目光在赵为国脸上探寻答案。
第229章 吃饱了再能更好战斗(求订阅!!)
何荣光也微微皱眉,放下手中的碗筷:“卫国,咱们八路军一向艰苦朴素,这样的伙食...”
赵为国哈哈大笑,打断道:“领导们可别误会!这就是平日里的标准早餐,战士们和老百姓吃的都一样。”见众人满脸不信,他站起身,指着窗外排着队进入另一间食堂的战士们:“不信你们瞧!馒头、咸菜、小米粥,一视同仁。”
王仗义挠挠头,补充道:“咱们根据地搞了些副业,养鸡、种菜,粮食产量也比以前高,这才改善了伙食。战士们吃饱了,打仗才有劲不是?”他的话语朴实,却透着一股自豪。
何荣光难以置信地望向窗外,只见战士们端着和他们一模一样的饭菜,有说有笑地围坐在一起。他拿起一个馒头,咬了一口,松软香甜的口感让他眼眶微微发热——在其他根据地,掺着麸皮的硬窝头才是常态。
参谋曹进默默喝了一口小米粥,浓稠绵密的口感让他放下碗,长叹道:“在晋西北待了这么多年,头一回见八路军的食堂能有这等光景...你们是真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落到实处了。”
赵为国神色认真:“让战士们吃饱吃好,是打仗的底气;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是咱们革命的初心。”他的话掷地有声,在食堂里回荡。
何荣光将手中的馒头轻轻放在瓷盘里,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粗陶的纹路,目光从满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上缓缓抬起,落在赵为国晒得黝黑却充满朝气的面庞上。
良久,他重重拍了下桌子,震得碟子里的咸菜微微发颤:“好一个'吃饱吃好是打仗的底气'!卫国,你这话我听着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实在!“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浑浊的眼底泛起微光,“多少回看着战士们饿着肚子行军,我这心里跟刀绞似的,可你看看你们——“
他朝窗外正在用餐的战士们扬了扬手,“吃得踏实,练得精神,这才是咱们八路军该有的模样!“
向阳也跟着放下碗筷,掏出皱巴巴的手帕擦了擦嘴,笑得露出两颗虎牙:“可不是嘛!以前总说'小米加步枪',我算是开眼了,敢情这小米还能煮得这么稠!“他半开玩笑地朝王仗义竖起大拇指,“王处长,等我回总部,非得拉着后勤部长来跟您取取经,让他们瞧瞧什么叫'把伙食当战略'!“
参谋曹进端起搪瓷缸,将最后一口小米粥喝得干干净净,喉结上下滚动着咽下,忽然重重叹了口气:“惭愧啊。我们旅部的战士,有时候连咸菜都配不上干馒头,更别说鸡蛋了...“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缸沿的缺口,“卫国,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光是开垦荒地、搭建副业,没个三五年根本见不到成效。“
赵为国还未开口,何奎主动接话道:“其实诀窍就一个——发动群众。“他从口袋里掏出本磨破边的笔记本,翻到夹着干草标本的那页,“开春那会儿,在咱们团长的指点下,我们组织战士和老乡搞'互助组',部队出人力,老百姓教技术,开垦新田的时候,连娃娃们都提着小筐来送水。“
王仗义憨笑着挠挠头补充:“还有那些被服厂、磨坊,全是战士和老百姓一起搭起来的。刚开始大伙儿也犯难,可架不住人多主意多,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几个晒干的辣椒,“就说这辣椒,老乡教我们腌成辣子酱,既能下饭又能保存,现在仓库里囤了好几百坛!“
“不光军队能吃,老百姓能吃,而且还能拿出去售卖,这个辣子酱在外面卖得可好了!”
何荣光听得入神,不知不觉握紧了拳头:“发动群众...说得好!“他猛地站起身,军装下摆扫过桌角,碰得碗筷叮当作响,“你们这哪是在办食堂,分明是在摸索一条新路子!吃饱饭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打胜仗!有你们这样的队伍,鬼子的'侵略山西'的计划迟早得破产!“
向阳跟着站起来,激动地来回踱步:“我现在算是明白,为啥总部要把130团树成典型了!别的不说,光是这'自己动手'的精气神,就值得全边区学习!“他突然转向赵为国,目光灼灼,“老赵,等这次考察完,我非得写篇通讯稿,把你们这儿的事儿传遍八路军!“
参谋曹进也站起身,郑重地朝赵为国敬了个军礼:“之前以为你们只是仗打得漂亮,没想到连后勤建设都这么出彩。惭愧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他的声音有些发涩,“等我回去,一定把这套经验推广到我们旅,不能再让战士们饿着肚子扛枪了。“
赵为国望着眼前神情激动的几位领导,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他挺直腰板,回了个标准的军礼,声音坚定:“这不是130团一家的功劳,是所有相信'自己动手能丰衣足食'的战士和老百姓的胜利!只要咱们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晨光洒在青砖灰瓦的檐角,何荣光等人刚踏出食堂,就被不远处传来的算盘珠碰撞声吸引。
赵为国抬手示意众人跟上,脚步轻快地拐过种满向日葵的巷道:“带各位看个新鲜——咱们根据地的银行。“
转过弯,一座飞檐斗拱的建筑豁然映入眼帘。
朱红立柱撑起雕花门楣,汉白玉台阶上镌刻着麦穗与齿轮交织的浮雕,门匾上“石门工农银行“六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参谋曹进的皮鞋重重踏在石阶上,发出清脆声响:“这...这确定是银行?我还以为进了哪家王府!“
厚重的雕花木门推开时,带着檀木特有的香气。
身着藏青粗布工装的职员们正伏案忙碌,柜台后的墙壁上,“信用为本,服务工农“的标语旁,挂着一幅手绘的根据地地图。
管委会副主任兼银行行长谷牧快步迎上,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透着儒雅:“领导好!让您见笑了,这建筑原是晋商老宅,稍加改造倒也派上用场。“
第230章 这还是土八路?(求订阅!!)
何荣光的手指抚过柜台前的铜制栏杆,冰凉触感让他微微一颤。
这栏杆上竟还铸着“自力更生“的篆字,抬头望去,穹顶的彩绘不是传统的龙凤呈祥,而是战士与百姓并肩劳作的场景。
“中式风骨,革命魂魄...“他喃喃自语,忽然瞥见柜台前排队的百姓。
白发苍苍的老汉颤巍巍递上布包,里面是零散的铜板;扎着红头绳的姑娘捧着刚卖山货换来的纸币,正仔细核对存折。
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个背着书包的孩童,踮着脚将攒下的糖果纸递给柜员——原来银行还设有“儿童储蓄角“,用自制的书签和铅笔作为奖励。
“这是咱们的工农币。“谷牧展开一张淡绿色纸币,正面印着战士开垦荒地的图案,背面是纺车与犁铧的纹样,“防伪水印是太行山剪影,油墨里掺了根据地特有的矿物颜料,百姓一眼就能辨认真假。“
他说着,取出账本翻开,泛黄的纸页上工整记录着每笔借贷:“给张铁匠贷的买铁钱、李婶家借的春耕款...“
向阳突然指着柜台后的保险箱惊呼:“那是...保险柜?!“深褐色的铸铁箱上布满复杂锁孔。
谷牧笑着解释:“百姓们的血汗钱,比枪炮还金贵。这是炼钢厂特制的。“
何荣光的目光扫过正在办理汇兑业务的商人,那人掏出的工农币竟叠得整整齐齐,还用红绸仔细捆扎。“连商人都认咱们的钱?“他难以置信地问。谷牧推了推眼镜:“上个月贸易队带着辣子酱去平遥,换回的银元都没这工农币好使。老百姓说,这钱攥在手里,心里踏实。“
参谋曹进轻轻叩击柜台,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回响:“老赵,谷行长,你们这哪里是办银行,分明是在给老百姓铸'定心丸'!“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想起自己旅部还在为军饷发愁,而这里的货币竟已在方圆百里流通。
赵为国望着玻璃柜里陈列的货币样本,其中一张手绘草图格外醒目——那是战士用树枝在沙土上画的设计初稿。“说到底,这是大家的银行。“他转头看向何荣光,“战士站岗保卫,百姓出谋划策,就连这柜台的铜栏杆,都是老乡们捐的铜盆熔化打的。“
谷牧从抽屉里取出个布包,里面是各地寄来的感谢信。最边角的信纸上,孩童稚嫩的笔迹写道:“谢谢银行叔叔,我用攒的钱买了课本...“何荣光接过信纸,指尖拂过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忽然觉得这座看似奢华的银行,每一块砖瓦都浸着百姓的温度。
.....
踏出工农银行的门槛,何荣光仍攥着那张淡绿色的工农币,指尖残留着纸张特有的粗糙触感。
赵为国见状笑道:“领导,更稀罕的还在后头,咱们去工业园区瞧瞧。“
一行人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前行,远处传来低沉的机械轰鸣声,像是大地深处传来的脉动。
转过一片白杨林,工业园区的轮廓逐渐清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钢铁厂,高大的烟囱吞吐着白色蒸汽,暗红色的铁水在夜幕般的厂房里划出炽热的弧线。“这规模...“参谋曹进的声音被突然响起的汽笛声吞没,他目瞪口呆地看着几辆满载铁矿石的板车鱼贯驶入厂区,车把式们吆喝着号子,声音里透着与土地较劲的豪迈。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工业园区,我是工业园区主任吴应德!”
吴应德早就得到消息,早早就在工业园区入口等着,“接下来就由我带你们一起参观石门镇工业园区!”
走进车间,热浪裹挟着铁锈味扑面而来。
吴应德自豪地指着正在浇筑钢锭的巨型坩埚:“领导们看好了!这玩意儿是咱们缴获的日本图纸,再加上老乡们的土办法改良,现在一天能出一吨钢!“
“里面咱们还有一口更先进的锅炉,炼的钢更多!”
何荣光伸手触碰冷却后的钢锭,冰凉坚硬的触感让他心头一颤。
以往八路军修枪造炮,钢材全靠缴获,如今竟能自己冶炼?
他望向操作台后满脸油污的工人,那人抬起头露出憨厚的笑,额头上的汗渍在煤灰间划出干净的痕迹。
“这是张大伯,以前是县城里的铁匠。“吴应德继续介绍道,“现在带着徒弟们搞技术革新,前阵子还琢磨出给炮弹壳淬火的新法子。“
离开钢铁厂,众人又来到塑料厂。
与前者的炽热喧嚣不同,这里弥漫着淡淡的化学药剂味。
透明的管道在厂房上空交错如血管,女工们戴着口罩,熟练地操作着将秸秆、树皮等废料转化为塑料颗粒的机器。“这些原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何奎翻开记录本解释,“上个月用废塑料做的凉鞋,不光战士们穿,还换来了三车粮食。“
向阳蹲在样品展示台前,拿起一双米黄色的凉鞋反复端详。“这做工,比我在太原买的皮鞋还精细!“
“真是没有想到秸秆、树皮等废料居然可以生产塑料!!”
他啧啧称奇。
最后一站是水电站、
当轰鸣的水流声从山谷间传来。
转过弯道,巨大的水轮机在堤坝下飞速旋转,银白色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这是用缴获的发电机改装的。“赵为国指着操控台上的仪表盘,“白天供工厂生产,晚上点亮整个石门镇。“
暮色渐浓,水电站的探照灯突然亮起,光束刺破夜空。
何荣光望着远处亮起的万家灯火,想起昨夜在宿舍看到的那盏温暖路灯。此刻,无数这样的光亮正从窑洞里、厂房中、学校里次第绽放,宛如大地上生长出的星辰。
“老赵,“他的声音不自觉发颤,“你们在这里点燃的,何止是电灯?“
赵为国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目光坚定:“首长,这只是开始,根据地规划修建更大的水电站、后面还会修铁路...“
回程路上,参谋曹进沉默良久,突然开口:“以前总说八路军是'土八路',可你们...“
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因为无需赘言。
第231章 应急指挥所、干部培训班!(求订阅!!)
参观完工业园区,赵为国已领着众人拐向山坳深处。
碎石路旁的荆棘丛突然分开,两名荷枪实弹的士兵从伪装网下钻出,枪管上凝结的晨露还在反光。
“军事禁区,闲人免——”喊话声戛然而止,士兵看清赵为国的样貌,立即抬手敬礼,“团长好!”
“嗯,继续隐蔽!”
“是!”士兵立刻回到暗处。
赵为国继续带着何荣光、向阳几人往里面走去。
转过三道暗哨,半埋地下的窑洞群露出真容。
何荣光脚下的石板突然发出轻微震动,只见三名战士推着履带式弹药车从巷道里驶出,车轮碾过铁轨的声响在山体间回荡。
“领导,这是130团应急指挥所,”赵为国敲了敲窑洞的钢筋混凝土门,“一旦有危险,130团指挥部就会安排在这里,指挥作战,一般的炮火都轰不开。”
推开厚重的防爆门,煤油灯与电石灯交织的光晕中,参谋们正俯身查看巨型沙盘。
晋西北的沟壑丘陵被微缩成褐色山峦,用红绸标记的日军据点旁,突然亮起一盏盏蓝色玻璃珠——竟是用缴获的日军信号灯改制的战术指示灯。
“报!”通信员旋风般冲进来,“汾阳日军动向确认!”
何奎抓起彩色粉笔,在墙上的地图画出精准弧线,粉笔灰簌簌落在他打着补丁的裤脚。
参谋曹进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沙盘边缘的铁皮:“这简直是...地下指挥部!我们旅连张完整的地图都难凑齐,你们居然...”他的声音被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断,接线员对着改装过的手摇电话大声复述命令,话筒上还缠着缴获的日军无线电线圈。
离开应急指挥所。
赵为国抬手拂过窑洞顶垂下的伪装藤蔓,忽然转身指向山壁间隐约可见的青砖拱门:“领导们稍等,这儿有群'宝贝疙瘩'该让你们见见。“
他的军靴踏过覆着松针的石阶。
拱门上方“石门镇军事干部训练班“的木牌被苔藓覆盖,却掩不住门两侧新刻的对联:“拿笔能写战术图,握枪敢挑东洋鬼“。
何荣光刚跨进门槛,就听见窑洞内传来激烈的争论声——二十多个穿灰布军装的学员围蹲在火塘边,用树枝在沙土上画着进攻路线,其中一人竟用缴获的日军指挥刀鞘当教鞭。
“这是咱们的'泥腿子军校'。“赵为国踢开脚边的空弹药箱当凳子,“学员里有放羊的、打铁的,现在能背下《孙子兵法》选读,还会用坐标算炮击距离。“
他指向正在争执的两人:“那个大嗓门的原先是货郎,现在能闭着眼拆装三种电台;戴眼镜的前天才从地主家长工变成学员,刚弄懂什么是'运动战'。“
向阳蹲在沙土图前,看见代表日军据点的石块旁标着“迂回包抄““断其粮道“等字样,字迹虽歪却力透土背。
忽然有个挂着鼻涕的小战士跑进来,往火塘里添了块炭:“报告!炊事班说今天有白面!“
哄笑声中,学员们用树棍敲着搪瓷缸打拍子,竟哼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