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359节
魏昶君从案牍中抬起头,眉头微蹙。
他注意到黄公辅青白的脸色和深陷的眼窝,那是日以继夜未眠之痕。
“坐。”
他简短地说,手指轻叩桌面。
黄公辅没有坐。
他只是颤抖着展开第一份奏报。
“延川县报,接手当地时情形惨烈,自去岁大旱,今春蝗灾,麦粟绝收,县内树皮草根食尽,人相食者......已逾千例。”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
“每日城门外收殓尸首不下三百具,县衙已无钱置办棺木...”
“我知道陕北饥荒。”
魏昶君打断他,眼神锐利。
“说我不知道的。”
黄公辅咽了口唾沫,翻到下一份。
“安定县红袍军民部提议,南方世家囤粮逾万石,而百姓饿殍遍野,他建议。”
黄公辅皱眉,深吸了一口气。
“建议尽诛西南世家大户,夺其粮以赈灾民。”
室内突然安静得可怕。
魏昶君的手指停在半空,默默思索。
“还有呢?”
魏昶君的声音异常平静,即便昔日从历史上看到过这段小冰河时期的惨烈记载,如今仍是忍不住觉得触目惊心。
虽然现在没了兵戈之乱,可说到底,天灾只能抵抗,不可更改。
气候,水文,地理,要一点点改善理通,不是件容易的事。
黄公辅急忙展开另一份文书。
“保安州同知上报,红袍军已开仓放粮,但粮食远远不够,且周边流民听闻此地放粮,源源不绝,当地民部官吏暂时以工代赈,但情况要缓和下来,也很难确定是什么时候。”
他看向魏昶君,只见这位年轻的里长下颌线条绷得死紧,似乎在思索之后的决策。
黄公辅声音还在继续。
“各县官吏报称,但凡红袍军放粮之处,暴民立散,秩序有所恢复。”
“想要稳定下来,非得大肆放粮不可,只是如今关中诸地这些自古以来便粮食富饶之地,多遭灾害,想要从山东等地运送粮食,也不容易,且损耗极大。”
“这是延安府递来的,说府内还有几家大户地窖中藏粮,足够全府百姓撑一两个月......”
“里长,留给咱们的时间不多了。”
魏昶君猛地站起身,案几被撞得摇晃。
他一把抓过文书,目光如刀般刮过纸面。
魏昶君突然皱眉,将文书按在桌案上。
“这些蛀虫,宁可看着百姓易子而食......看来灭杀缙绅这一步,无论何时都是走对。”
魏昶君的声音忽然低了下来,带着某种可怕的冷静。
“民部的方案。”
魏昶君缓缓坐下,手指轻触桌案舆图。
“详细说来。”
黄公辅点头,旋即取出各地关于如今振灾的奏报。
“他们提议绞杀当地缙绅,然后...”
老文官眯起眼睛,神色狠辣。
“家产充公,粮食散给灾民。若有反抗者,以谋逆论处,株连。”
“还有些区域,缙绅无罪,民部会同启蒙法思索商议,决定以征用方式,或借贷方案,完成粮食征集,以做赈灾之用。”
魏昶君忽然笑了。
那笑容让黄公辅想起冬日里挂在屋檐下的冰棱,锋锐狠辣。
“倒是个干脆法子。”
魏昶君轻声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舆图。
“每个地区死一些高高在上的老爷,活万人......”
“去,叫阎应元,周愈才等人过来议事。”
陕北的灾情报告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直刺入魏昶君的眼底。
书房内,烛火摇曳,将他的身影拉得老长,投在朱红的长墙上,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兽。
“死亡人数已达三万七千余,流民超过二十万......”
这些都是残明留下来的乱局,魏昶君的手指紧紧攥着那份奏疏,指节发白。
他眼前浮现出那些饿殍遍野的画面,年前抵达陕北诸地时,那里的百姓虽然贫苦,但眼中尚有希望。
如今,连希望都被这些大灾源源不断,吞噬殆尽。
“民部的方案,诸位都看过了吧?”
魏昶君的声音低沉,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书房内,几位重我肃立。
启蒙总师楚意一袭素白长衫,面容清癯,眼神却锐利如刀,监察总长阎应元身形挺拔,民部总长黄公辅须发花白,眉头紧锁,副总长周愈才站在他身后,面色凝重。
“杀缙绅以赈灾民,此计虽能解一时之急,却非长久之策。”
楚意率先开口,声音如清泉击石。
“缙绅已经杀了许多,若尽数屠戮,各地则人丁稀少,成无主之地,更易生乱。”
如今红袍军绞杀境内欺压百姓之缙绅,光是昔日京师,便杀了近一个月,高高在上欺压百姓者,逾京师总人数两成,其余各地更不必说,动起手来,那些土皇帝哪个能逃?
楚意的思想很明确,他并不抵制斩杀缙绅,但人口在天灾时代,也格外重要。
阎应元冷笑一声。
“昔日大明,那些缙绅囤积居奇,趁灾抬高粮价,逼得百姓卖儿鬻女,他们算什么?依我看,民部的方案痛快!”
“阎总长此言差矣。”
黄公辅急忙摆手,这位民部总长如今只剩苦笑,虽然下面民部提出来的方案的确能尽快处置,可说到底,人口当真极为重要,没了那些缙绅世家,百姓们的确能过的更好,可人口的恢复至少需要数十上百年恢复。
“杀一人易,治一县难,若将北方缙绅尽数铲除,怕是到时候连种地开荒的都没有了,咱之后想要继续开拓,人口和粮食都极为重要。”
魏昶君的目光从争论的总长们脸上扫过,最后落在一直沉默的周愈才身上。
“老周,你怎么看?”
年迈的副总长深吸一口气。
“我以为,当务之急是解决灾民温饱,而非争论杀与不杀,南方粮仓充盈,若能调粮北上......”
第452章 焕然一新
“在我等看来,杀不如问罪,问罪之后,南方世家按照之前里长处置云南土司之法,彻底打散北上,种植开荒,而他们仓中粮食,则调派至北方诸地,以赈灾之用。”
“南方。”
魏昶君突然起身,桌上的舆图展开。
“南方氏族囤积的粮食,足够养活整个北方三年。”
江南鱼米之乡素来富饶,土地肥沃,故而即便遇到天灾,日子也是实打实的比北方要好过许多,这样算下来,周愈才的想法倒是不错。
一阵沉默笼罩了书房,所有人都知道里长在思索什么,在红袍军取得天下之前,南方诸多氏族每逢大明征饷之类,总以路途遥远,损耗过大为由,拖延婉拒调粮北上的诏令。
不过如今,可不是昔日大明了。
魏昶君走到窗前,推开木窗。
冰冷的夜风裹挟着风沙飘进来,宛若盘旋在他心头的阴霾。
远处宫墙上,巡逻红袍军的火把如一条蜿蜒的火龙。
“老周说的不错。”
魏昶君转身,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
“既然南方氏族不肯自愿交出粮食,那我们就强行征调,不只是粮食,还有他们积累了几百年的金银、布匹、药材......全部运往北方。”
黄公辅点头,旋即又迅速皱眉。
“里长,南方若是生了心思....勾结那些大明余孽..要知道,那边还有几个逃亡的皇室宗亲。”
“让他们反。”
魏昶君的声音愈发平静。
“正愁没有理由收拾这些大老爷,他们数百年来占据最肥沃的土地,垄断漕运和盐铁,却对朝廷阳奉阴违,这次陕北灾情,就是上天给红袍军的机会。”
楚意的眼睛亮了起来。
“里长是想借赈灾之名,推行第二批清剿?”
“不错。”
魏昶君走回案前,手指在地图上划过。
“南方氏族势力尾大不掉,虽然之前清理过一批,留下来的都是没有欺压过百姓的,可之前你们也看到了,清剿之后的权力真空,之后必定会滋生更多腐朽,若不整治,不出十年,这世道又会回到之前的姿态!”
阎应元咧嘴一笑。
“监察部早已掌握南方诸多氏族勾结前明地方官吏、私铸钱币的证据,只等里长一声令下。”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