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360节

  “不可操之过急。”

  楚意谨慎地说。

  “南方氏族树大根深,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建议分三步走,先以赈灾名义征调物资,再逐步迁移氏族子弟北上,最后才是彻底拆分其势力。”

  魏昶君点点头。

  “也算老成谋国,但还要加一条,所有征调物资必须由红袍军押运,沿途若有阻拦,以谋反论处。”

  周愈才思索片刻,这个昔日从蒙阴城便一直跟随里长的老官吏指尖点着桌案。

  “里长,我有一言,强征物资虽能解燃眉之急,但北方之困非一日之寒,若不建立长效机制,十年后我们仍会面临同样问题。”

  “到时候,可未必还有南方缙绅世家给咱们清剿了。”

  “说下去。”

  魏昶君眯起眼睛,周愈才所说的倒是不无道理,毕竟想要发展区域,光靠这样的一夜暴富,终归不能长久。

  “我建议在北方兴建水利,改良农具,同时从南方迁徙有经验的农户北上,传授耕作技术。”

  “天工院可以专门分出一支来,缔造百姓农具发展。”

  “现在的山东就有一部分已经投入实验阶段的农具,正在一步步改良。”

  魏昶君闻言点头。

  “不错,农耕发展,不能懈怠。”

  “天工院那边如今一门心思想改良钢铁战船,但分出这批人手还是能做到的。”

  楚意彼时深吸一口气,眯起眼睛。

  “里长,话说回来,原本清剿南方第一批欺压百姓的缙绅倒还算师出有名,如今想要对付的是表面没有什么罪的南方世家,那些南方氏族必会激烈反抗,他们掌控着天下大半书院,史笔如刀......”

  “让他们写!”

  魏昶君一挥袖袍,烛火剧烈摇晃。

  “我自会在史书上留下暴君骂名,也不愿看着百姓易子而食,那些千年家族不是喜欢修家谱吗?就让他们在家谱里把我写成恶鬼便是。”

  魏昶君声音在这一刻几乎带着嗤笑。

  他从不在意史书是如何评价他的,如果他在意的话,这个世道就不会出现红袍军,如果他在意的话,他现在完全可以做一个家天下的皇帝。

  阎应元闻言复杂看向这位年轻的红袍军之主。

  他总是如此,从来不会在乎自己,永远把那些最底层的百姓放到第一位,甚至,比看自己还要重。

  彼时魏昶君环视众人。

  “此事关系重大,诸位务必谨慎,从今夜起,南方来的奏疏一律严查,楚意,你派启蒙法的启蒙师提前抵达南方各地,暗中调查当地缙绅,提前掌握名单。”

  “我明白。”

  楚意点头。

  “思想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此次那些缙绅如何且不说,至少百姓必然会站在朝廷这边。”

  魏昶君走到桌案前,坐在椅子上。

  “通传各地红袍军,包括安定军,大西军,闯军,沂山铁军,巡山轻骑,红袍军卫等各路兵马,各自散开驻扎南方诸地,若有人敢造反......”

  他眼中寒光一闪。

  “格杀勿论!”

  “族人迁北地!”

  “遵命!”

  阎应元和楚意等人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底兴奋。

  北方若能早些安定下来,全国都能迈入正是发展阶段。

  有天工院的技术在,对抗灾害并不算难,山东三府便是明证。

  换句话说,熬过北方缺粮这一关,全国发展必将一飞冲天!

  窗外传来三更的梆子声。

  魏昶君疲惫不堪,他深吸一口气,揉了揉额头。

  “今日就到这里吧,三日后议事堂,正式下发南北平准令,三天里,务必做好准备。”

  几名总长和总师依次退出书房,最后离开的楚意回头看了一眼,那位年轻的红袍军之主独自站在巨大的疆域图前,背影挺拔如枪,却又透着一丝孤寂。

  烛光将他的影子投在地图上,恰好笼罩了整个南方。

  楚意轻轻带上门,听见低声吟诵。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让那些千年家族去造反吧,去谩骂和记载我的恶名吧。”

  “我要以后的历史焕然一新!”

第453章 核心手下贪污案!

  夜色如墨,京师。

  如今整个京师官吏都在忙碌,忙着接收南边的迁移世家和资产粮食迁徙,还有北边的诸多区域赈灾。

  年迈的洛水手中紧紧攥着一叠泛黄的纸张,那是他花了许多时间秘密收集的证据。

  他的背已经佝偻,但眼中的火焰却比年轻时更加炽热。

  “里长,老朽今日来,是要揭发启蒙部前总师保庵录及其党羽的罪行。”

  洛水的声音沙哑却坚定,他将那叠证据重重放在魏昶君案头。

  “红袍军的根基,正在被这些蛀虫啃噬。”

  魏昶君眉头紧锁,手指翻开第一页。

  那是保庵录的亲笔信,写给红袍启法考官钱世明。

  “世明兄台鉴,舍侄成器资质尚可,望此次启蒙思想考试多加照拂......”

  信末还盖着启蒙法的公章。

  “去年红袍军思想考试,保成器文章平庸却高中第三。”

  洛水平静开口。

  “而真正有才学的寒门子弟赵岩,却被以字迹潦草为由黜落,老道找到了赵岩的考卷副本,请里长过目。”

  魏昶君接过另一份纸张,上面的字迹工整有力,文章见解独到。

  尤其是对之后启蒙思想的框架设想,与魏昶君竟不谋而合。

  他的手微微发抖,想起了八年前在莒州城外里,第一次见到保庵录时的情景。

  那时的保庵录衣衫老旧,一身衣衫洗的发白,却捧着半本残破的《孟子》侃侃而谈。

  “天下之道,当以教化始,未有教化而行革命,如无根之萍......”

  那时候自己不过是个小小的里长,而张岱和四名落第书生就坐在客栈的酒桌之上。

  这位济南府出身的读书人,若不是牵扯到魏忠贤案中,被迫逃离,也不会和自己相遇。

  而魏昶君在提出建设一个全新的世道的时候,许多年过去,他仍未忘记保庵录的眼睛。

  那个青年书生一身破旧,站在寒风里,眼眸中是有火光的。

  后来自己占据蒙阴,他们教导红袍六军的思想。

  自己入了莒州,他们又在莒州安定后方。

  自己入主青州府,接着是山东三府,这期间自己对上过那些东林官吏,勋贵武将,皇室宗亲,甚至还有不可一世的鞑子。

  就连最困难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放弃,站在自己身后提着脑袋,拼命忙活着。

  他永远记得,那一刻自己身后的所有人,都只有一个目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们说,要和自己一起缔造一个新的世道,一个不像如今这般残酷的世道。

  他们能不知道这样做是造反,是提着脑袋吗?

  不是的,他们一开始便知晓,可他们还是愿意跟随自己。

  可现在......“还有这个。”

  洛水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第二份证据是启蒙师张旭白的人事调令,将完全不懂农事的侄子张昭安插到民部粮政司任职。

  “三个月前宿州粮仓失火,就是这个张昭醉酒误事所致,却只被罚俸三月了事。”

  魏昶君额角青筋暴起。

  宿州粮仓储存着百姓三个月的粮食,那场大火差点导致红袍军在徐州安定百姓的溃败。

  “张旭白?”

  他记的这个名字,昔日他曾是保庵录麾下最器重的启蒙师,也是背诵语录最坚定的那个人。

  “最可恨的是这份。”

  洛水颤抖的手指指向第三份文件,启蒙部内部选拔记录。

  上面清晰记载着。

  “李铁之女李砂,年十四,破格录用为启蒙见习,月俸三两。”

  旁边是保庵录的批注。

  “诸启蒙师袍泽同生共死,其女当优待。”

  “十四岁......”

  魏昶君喃喃道。他想起了红袍军初创时的铁律。

  启蒙师必须通过三道严格考核,包括思想教导,那时保庵录常说,启蒙乃红袍根基,宁缺毋滥。

首节 上一节 360/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