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510节

  “他去检查了当地的边陲修建情况。”

  “前明礼部侍郎现领水利队,设计的梯田灌溉法,使山南荒地变沃土。”

  “苏州周氏举族流放,如今一边种植,烧砖制瓦,所筑新城可容万户。”

  “还有之前受到里长令,奔赴边陲的那些红袍二代。”

  “有人率队兴修水渠,有人带学子教藏童汉语,现在咱们只打下来了乌思藏一半的区域,但学堂已经有十二所了。”

  魏昶君目光停在某个名字上,陈潜,因不顾百姓死活完成红袍军规划被贬的旧吏,现为筑路监工。

  “他......”

  “陈大人为抢修塌方路段,亲自扛石三日,肩骨裂了都不下火线。”

  烛花爆响,映得朱批愈艳。

  但夜不收的汇报还没结束,彼时他再呈上的是一卷工程图。

  “李良总长汇报,天工院三支筑路队已抵藏边,枕木俱用油松,铁轨乃汉阳特制。”

  “如今过程中最难在打隧道,爆破手王铁柱想出分段掘进法,进度快了不少。”

  说到这,这名夜不收忽然露出笑意。

  “那个藏童日日来送糌粑,说要早点坐上火车去看里长。”

  魏昶君喉结微动。

  十年。

  十年后,雪域的孩子将乘着铁龙,驶向从未见过的海洋。

  夜不收深吸一口气。

  “李良总长说,那些农奴的眼神现在变化很大。”

  “从前像待宰的羊,如今至少知道了自己并不是生来就低人一等的。”

  “孩童敢在贵族废墟上踢球,少女敢对媒婆说要上学堂。”

  魏昶君攥着青稞饼,碎渣簌簌落在地图上,笑容温和。

  他仿佛看见雪山脚下,新开的青稞田在风中翻浪,矿洞深处,红袍二代们满脸煤灰却目光灼灼,铁路工地,藏汉民工同吃一锅糌粑,比划着学彼此的语言......很好,这才是他来到这里的意义,但,还不够!

  “传令。”

  魏昶君的声音斩金截铁。

  “第一,乌思藏免赋再延三年,医馆学堂预算加倍。”

  “第二,流放官吏有功者,可酌情减刑,但永不返中枢。”

  “第三,铁路工程要人给人,要粮给粮。”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

  “告诉李良,不要太久。”

  “至少十年内,我听见乌思藏的汽笛声!”

  他知道乌思藏高原冻土,地质复杂,但现代早就将此地的铁路修建数据传输过来,他们站在后世的基础上修建,绝不能太久!

  夜不收肃然抱拳,转身没入夜色。

  魏昶君独自站在舆图前,将剩下的青稞饼细细包好,放入怀中,独自看着窗外的夜色。

  现在经济在更改,大量工厂在兴建,百姓在出走海外......自己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就让这些改变,来的更快些!

  旋即魏昶君又叫来了另一名夜不收,开口询问着。

  “乌思藏的进度不错,草原如何了?”

  那名夜不收是昔日跟着洛水,专门负责情报的,如今闻言肃然点头。

  “草原那边传来汇报......”

  彼时画面出现在另一边,草原之上。

  巴尔斯和坦的草原上,风卷着青草的气息,掠过一列列高悬的枯木。

  红袍军总长向青山勒马停驻,目光扫过那些悬挂的物件,不是头颅,而是象征贵族权力的金冠、玉带与纹章。

  它们在风中轻轻摇晃,碰撞出细微的声响,像是一曲旧时代的丧钟。

  “这些......”

  身旁的副将目光明亮。

  “都是各部贵族的信物。”

  向青山微微点头。

  红袍军不兴枭首示众那一套,但要让草原人明白,昔日的权柄,如今已成朽木上的装饰。

  他复杂的看着这片草原,如今红袍军的大军已从捕鱼儿海西进,到了巴尔斯和坦,草原贵族先后发起了十余次大小骑兵之战,但他们忘记了,如今的红袍军,是比昔日大明更强盛的存在,每次厮杀仅仅三轮五管火铳齐射,他们甚至没能组织起一次像样的反击,便直接溃败。

  吐出一口气,向青山抬头看着远处,长长的队伍蜿蜒如河。

  那是红袍军正在带着百姓领物资,还有分配贵族牛羊的区域。

  牧民们穿着破旧的皮袍,牵着瘦弱的牛羊,安静地等待着。

  红袍军的吏员坐在临时搭建的木台后,手边的册子翻得哗哗作响。

  “乌力吉家,五口人,领粮三石,母马两匹!”

  被叫到名字的老牧民激动又忐忑的上前,粗糙的手指抚过粮袋,又摸了摸分到的马匹鬃毛,声音都有些恍惚。

  “这......真是给我的?”

  吏员笑了。

  “当然!马驹养大了还能来换盐铁。”

  百姓队伍中响起低低的议论声“听说南边的草场也分了......”

  “我家娃娃去了红袍学堂,认汉字呢!”

  总长策马缓行,看见几个红袍军的年轻士兵正教牧民孩子骑马射箭。

  箭靶上画着狼图腾,那是昔日贵族的徽记,如今被孩子们当靶子射得千疮百孔。

  更远处,一座新的集市正在搭建,中原的布匹、西域的香料、漠北的毛皮在此交汇,红袍军的公平秤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这片苍茫的草原上,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第616章 蒙古新的长生天

  巴尔斯和坦的夕阳染红草原的时候,十二岁的阿古拉牵着刚分到的两头母羊和一头小牛犊,脚步轻快地往家的方向跑。

  羊蹄踏过青草,发出沙沙的声响,小牛犊偶尔低头啃两口草,又赶紧跟上他的步伐。

  阿古拉的心跳得厉害,手心全是汗,攥着缰绳的指节都发白了。

  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家也能有属于自己的牛羊。

  破旧的毡帐就在眼前,帐顶的破洞被风掀起,露出里面昏黄的光。

  阿古拉掀开帘子,一股药草和羊奶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

  “额吉!额吉!”

  他冲进去,声音因为激动而发颤。

  “我们有自己的牛羊了!”

  他的母亲是个瘦削的妇人,正半靠在毡垫上,脸色苍白,但眼睛却亮了起来,她微微撑起身子,看向儿子身后那几头牲畜,嘴唇轻轻动了动,却没说话。

  阿古拉的妹妹其其格从炉子边跳起来,惊喜地跑过去摸小牛犊的头。

  “哥,真的是给我们的?”

  “嗯!”

  阿古拉用力点头。

  “红袍军的老爷说,这是那位里长的命令!以后还会帮我们修路,建学堂!”

  母亲缓缓坐直了身子,目光从牛羊移到阿古拉的脸上,她没有流泪,也没有像其他牧民那样激动地感谢长生天,只是轻轻摸了摸儿子的头。

  “好......真好。”

  她的声音很轻,却像是从胸腔深处挤出来的。

  “以后,你们不必像额吉一样,一辈子困在这片草原上了。”

  阿古拉一愣。

  “额吉?”

  母亲的目光越过他,望向帐外逐渐暗下来的天空。

  “你们要记住,改变草原人命运的是谁。”

  她慢慢挪到帐边,从破旧的木箱底层取出一张皱巴巴的纸,那是红袍军分发的《新政告示》,上面印着那位魏里长的画像。

  母亲用袖子擦了擦画像上的灰尘,郑重地把它贴在了毡帐最显眼的位置。

  夜里,阿古拉躺在毡垫上,听着外面偶尔传来的牛羊叫声,久久不能入睡。

  他想起白天在分粮处看到的那些牧奴,曾经佝偻着背、眼神麻木的人们,如今排着队领粮时,眼睛里竟有了光。

  断了手指的老牧奴,在拿到铁锅时的兴奋,年轻的牧马人抱着分到的马鞍,反复摸着上面的红漆,像是捧着珍宝,就连总是沉默的寡妇,也敢对着红袍军的吏员请求让孩子上学堂。

  阿古拉翻了个身,看见月光透过帐顶的破洞,正好照在那张里长的画像上。

  画像里的人目光沉静,仿佛在凝视着这片正在改变的草原。

  第二天清晨,阿古拉早早起来挤羊奶。

  小牛犊凑过来舔他的手,痒得他咯咯直笑,其其格蹲在旁边,突然说。

  “哥,我想学汉字。”

  阿古拉一愣。

首节 上一节 510/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