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509节

  曾经锦衣玉食的苏州周氏家主,如今赤着上身,肩扛石块,皮肤被高原烈日晒得黝黑脱皮。

  他喘着粗气,将石头垒进路基,动作虽不熟练,却一丝不苟。

  旁边监督的红袍军小校笑道。

  “周老爷,这可比您当年在江南收租子累吧?”

  周氏家主抹了把汗,竟也笑了。

  “累是累......但晚上睡得踏实。”

  “总不至于因为欺负百姓被砍了脑袋。”

  不远处,前明礼部侍郎张文焕正带着几个年轻学子测量水渠走向。

  他手中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嘴里念叨着。

  “坡降一些,流量才够......”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连稻田都没踩过的文官,如今竟成了水利行家。

  更令人意外的是那些主动南迁的年轻人。

  红袍军一名千人卫家的嫡子,两年前还是个只会斗鸡走马的纨绔。如今他挽着裤腿站在泥水里,正手把手教农奴们用天工部的仪器。

  “看准了!偏左了就往右调!”

  他的喊声在山谷回荡。

  一个农奴怯生生地问。

  “少爷,您......不嫌我们笨?”

  那青年皮肤逐渐有了高原的黑红,大笑。

  “我爹当年还说我朽木不可雕呢!现在。”

  他拍了拍胸前的红徽章。

  “我可是红袍军认证的工程员!”

  他的眼睛亮得惊人,再不见昔日的浑浊颓唐。

  夕阳西下时,李良走进新建的学堂。

  二十多个年轻人正围坐夜读,油灯映着他们黝黑的脸庞。

  “《水经注》这段要结合乌思藏的地势......”

  “明年开春前得把东边的梯田规划好......”

  争论声此起彼伏,每个人的眼底都跳动着火焰,那是纯粹的理想之光。

  李良悄然退出,对亲兵道。

  “传令嘉奖这批工程队。”

  他最后望了一眼灯火通明的学堂。

  这些年轻人,正在边陲之地脱胎换骨。

  李良离开了,但他仍未回到大营。

  他知道他这次来,不光要做事,还要当好里长的眼睛,他要让里长看得见这里的变化,如今他出现在军营。

  山谷中响起整齐的踏步声。

  李良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下方列队的红袍军士兵。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黝黑粗糙,却透着不可撼动的坚毅。

  他们中有关中农户的儿子,有江南渔村的少年,有西域牧民的子弟,如今都穿着同样的红袍军服,肩并肩站在高原的寒风中。

  “杀!”

  随着一声令下,数百柄长矛同时刺出,寒光如林。

  汗水顺着他们的额头滚落,但无人擦拭。

  这些年轻人,曾经或许连饭都吃不饱,如今却成了这片土地最锋利的刀。

  李良看着他们操练的身影,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里长,这就是你想看到的,新一代最纯粹的旗帜,如今就在这片苦寒之地。”

  彼时军营旁仍是火光明亮,高声宣读的声响不断传来,李良缓缓走过去,站在人群之外。

  这里是公审现场,也是刑场。

  风卷着血腥气,吹过人群,一个个贵族被押上断头台,红袍军军官高声宣读罪名。

  “强占民田,逼死农奴乡亲!”

  “私设水税,盘剥百姓!”

  刀光闪过,头颅滚落。

  百姓们站在台下,没有欢呼,没有怒骂,只是沉默地看着。

  他们的眼神很复杂,有快意,有恍惚,还有一丝说不清的茫然。

  原来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脖子断了也会流血。

  原来他们的命,和牛羊也没什么不同。

  可若是没有红袍军,没有那位里长,他们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这一刻,许多百姓沉默着,眼底愈发明亮。

  李良带着将士们在此地驻扎了十几日,颁布了政令之后,还要继续奔赴下一处,现在红袍军攻伐的速度越来越快,乌思藏的贵族就快要撑不住了。

  临走前,李良想去看一看这里的田野。

  晨曦洒在田野上,李良站在田埂边,远远望着那些佝偻着背的农奴,他们的眼神里仍带着畏惧与迟疑,像是习惯了黑暗的人,突然被阳光刺得睁不开眼。

  一个月前,这些农奴连抬头看人的勇气都没有。

  他们世代为奴,早已习惯了跪着活,即便红袍军来了,他们也只是缩在角落里,不敢信,不敢动,生怕这又是一场短暂的梦,就像从前那些中原官兵一样,装模作样地喊几句为民做主,转身便与贵族老爷们把酒言欢。

  但李良不一样。

  他蹲在田里,亲手抓起一把土,和那些农奴一样,搓捻着土质,讨论哪块地适合种青稞,哪块地该休耕轮作。

  他伸手握住一个老农奴粗糙的手,那双手布满裂口和老茧,像是干枯的树皮,老农奴吓得一哆嗦,差点跪下,却被李良稳稳扶住。

  “老伯,这地以后是你们的。”

  李良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一样砸进农奴们的心里。

  “红袍军不走,里长的话,永远算数。”

  李良知道,乌思藏的百姓被欺压得太久,久到连自己都忘了怎么站着活,他们信神佛,信贵族,信命运,却唯独不信自己能翻身。

  所以,他必须让他们先信一个人,魏昶君。

  “里长说过,天下百姓都是乡亲。”

  他站在村口的高台上,声音坚定。

  “你们的苦,他都知道,你们的恨,他都记得。”

  农奴们仰着头,眼神从茫然到震动,再到一丝微弱的光亮。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平等,但他们知道,这个中原来的将军,是真的把他们当人看。

  话音落下,李良骑马走出村子,身后突然传来一阵嘈杂。

  他回头,看见那些农奴追了出来,笨拙地挥舞着手臂,结结巴巴地喊着。

  “里长……千秋万代!”

  他们的声音并不整齐,甚至有些滑稽,可李良的眼眶却猛地一热。

  他知道,这些农奴可能连千秋万代是什么意思都不太明白,但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着最深的感激。

  风吹过田野,李良抬手挥了挥,嘴角扬起,眼底却有些模糊。

  他们终于敢喊出来了。

  他们终于,敢信了。

  他们信的,是里长,是红袍。

第615章 藏地

  京师,魏府。

  烛火摇曳,夜不收站得笔挺,甲胄上还沾着高原的风霜,赫然是从李良部星夜兼程赶回的。

  他从怀中取出一块干硬的青稞饼,双手奉上。

  魏昶君接过饼,指尖摩挲着粗糙的表面,这是乌思藏农奴亲手做的口粮,如今跨越千里,送到了他的案头。

  “里长,这是当地孩童送给你的,说希望里长亲口尝一尝。”

  魏昶君一愣,眼底柔和了几分。

  连孩童都能如此,红袍军到底是有作用的,他明白思想不是一蹴而就,但只要现在在变,被欺压了千年的雪山百姓,总会过上平等的日子。

  夜不收展开舆图,朱砂标记的线条蜿蜒如血脉。

  “乌思藏南北已修通官道七条,开垦新田万亩,水渠纵横如网。”

  他指向拉萨河谷。

  “昔日农奴现以工代赈,每日领粮三升,家家有余粮。”

  “更有胆大者,组商队贩盐茶,最远已至尼泊尔边境。”

  魏昶君满意点头,掰下一角青稞饼放入口中,粗粝,微苦,却带着阳光晒过的麦香。

  像极了那些农奴的人生。

  “除此之外,李良总长让我带回来这个。”

  夜不收又抽出一本名册。

首节 上一节 509/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