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73节
自清晨至深夜,一日时分,杀的人头滚滚。
三百余人斩刑,四百余人关押!
血淋淋地面,魏昶君肃立,百姓纷纷跪地,泣不成声。
“谢大老爷为吾等伸冤!”
“我的儿啊,终于有青天老爷了!”
魏昶君想到一路所见,眼眶发热,怒吼开口。
“不准跪!”
“日后尔等都能过上好日子,人该过的日子!”
陈铁唳,岳豹,王旗几人对视一眼,眼底亢奋。
他们愿为这一幕,为缔造这一幕的里长死无数次!
洛水老道慨叹思索着。
里长这条路很难,但未来也许真会惊艳世道。
史无前例,站在百姓所在,争取天下!
如今城门外支了数十口大铁锅,亦搭设了简单草棚用以御寒。
魏昶君着红袍军卫递过账目。
上面写的是从缙绅家族,各官吏家族获取粮食。
“先给百姓们熬米粥。”
人丁前往开矿,无人耕田,偏偏田赋还在这些底层百姓,农户身上。
活在如此吸血县城,逃无可逃,何其艰难。
眼见百姓们端着碗,也拿着装米的袋子,眼巴巴于大雪中等一点粮食,魏昶君神情复杂。
“洛水,遣人修书一封,传递京师袁德潜。”
“送白银八千两,使其告知陛下,莒州同知为朝廷清查来县矿税,得罪各党,但不负君望,如今来县矿目已清查,即日矿税即至京师陛下手中。”
他很冷静,如今来县平复,但京师太监张彝宪一党,亦需提防发难。
如今自己所作,便是在告知崇祯,自己这个‘孤臣’,愿用来县矿税的银子,换崇祯朝堂博弈各派势力,力保自己。
这是一场交换。
彼时的伴随信笺抵达,书房内,崇祯眉头皱起,听着袁德潜汇报。
“杀了内监?”
众所周知,大明尤以明末,太监已是朝堂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何况如今官面上,代表皇家脸面。
沉吟片刻,崇祯缓缓思索。
先前他管不了来县矿目,便是神宗也未能插手,其中各方势力交织,水深的很。
如今魏昶君虽杀了个太监,但他却得了矿税收入,亦有了插手矿税理由。
念及此处,崇祯满意点头。
“便让魏昶君兼个按察使佥事。”
给个官吏,也足以让他应对这场风波了。
次日皇极殿内,朝会之上,有御史开口。
“臣弹劾莒州同知魏昶君,私设刑狱,目无法度,擅杀朝廷命官!”
“臣弹劾莒州同知魏昶君擅自调兵,私据铁矿!”
果然,江南缙绅东林一党,浙党,乃至户工太监张彝宪一党官吏纷纷开口。
崇祯目光示意,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三边总督杨鹤之子杨嗣昌迈步上前。
“臣以为,来县官吏私相授受,罔顾大明律,亦罪在不赦。”
“莒州同知虽擅自调兵,私杀朝廷命官,然实为大明澄清吏治。”
“功过皆有,臣请陛下钦定。”
崇祯眯眼,淡淡开口。
“既如此,便罚俸三年,另兼按察使佥事,纠官邪,戢奸暴,以振风纪,澄清吏治。”
工部侍郎程启南,吴宗达等人对视一眼,目光复杂。
同知魏昶君此人必然会遭害。
此人先杀鞑,后得罪青州府官场,而后怒杀内监,得罪东林党,可谓是大明官场禁忌他全踩了一遍。
谁能保他,崇祯也保不了他。
….
第115章 如何被光明正大的冤枉死!
寒风吹动大地,各地紊乱。
边军孙承宗面对鞑子,筹备恢复四城。
流民义军王子顺等人在淮宁川遭遇明军战败,受抚,李自成部投奔义军张存孟。
张献忠于王自用部辗转厮杀,与明军屡次交锋,各有胜负。
初入大明官场的魏昶君如今出现矿山。
昔日万历年官矿残破,设立官兵所在亦已人去楼空。
私人所设碉塔林立,恶奴曾在此处鞭笞监察百姓开矿。
站在魏昶君面前的是瘦骨嶙峋冻疮遍布,裹着粗布衣服瑟瑟发抖的矿民。
见矿民颤巍巍,站都站不稳的凄惨模样,魏昶君感到心酸。
旋即挥手,随厚实衣衫与米粥发放,魏昶君叫来洛水。
“吾等仍需开矿,但与缙绅之流不同。”
“务必保证百姓安危,若矿洞有失,宁舍矿物,不舍百姓。”
魏昶君很郑重,洛水亦凝重点头。
“日后尔等亦需收留此地流民,于一月内建立打铁作坊,形成流水线。”
“此地铸铁,送至蒙阴落石村火器营。”
洛水拱手,肃然应声。
他知道,铁块在乱世中,无论刀枪武器,还是甲胄火器,都是不可或缺。
现在他们已经有了。
未来,此地将会是最重要的崛起之地!
旬日光景,魏昶君再沿官道折返莒州。
此刻,夜不收传讯汇报。
“里长,朝廷通传三日将至。”
魏昶君漠然凝视青州,乃至京师所在。
说是通传,实则是崇祯嘉奖,也是此次贿赂及上矿税的交易。
“令红袍军前往,传讯石山县,泰新县,来县,蒙阴县,沂县于三日后,知县,县丞前来观礼。”
三日时光转瞬即逝,这一日,天色将明。
泰新县知县林巽之,石山县县丞杨安在躬身行礼。
魏昶君不曾说话,直到完成旨意通传的太监离开,方才转头,似笑非笑,看向各县官吏。
蒙阴,沂县,来县来人俱是魏昶君麾下。
唯独泰新县知县林巽之,石山县县丞杨安在等人,面对魏昶君姿态,气场压迫,变了脸色。
几人对视,俱看到对方眼底胆寒惶恐。
来县之变无人隐瞒,朝廷都已听闻,他们自是早已知晓。
若用两个字形容,只能是,惨烈!
缙绅举族斩首,官吏自知县至主簿,尽数被杀。
自清晨斩首至深夜,端的杀了个血流成河。
尤其是众人皆是知晓来县背后,站着阉党,东林党,乃至皇室宗亲。
即便如此,魏昶君依旧血洗来县,而无人能动其分毫,何其霸道。
泰新知县林巽之沉默片刻,咬牙上前。
“魏同知定鞑患,灭劣绅,澄清吏治,莒州风气为之一清。
“下官不才,愿附骥尾,恳请魏大人率吾等造福百姓!”
一时间,诸县大小官吏纷纷开口,眼底乞求。
良久,待林巽之,杨安在等人额头汗水滚滚,魏昶君摇头叹息,悠悠开口。
“不敢,诸君各司其职便是。”
“魏某有心派佐贰官往泰新,石山两县治理流民,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林巽之,杨安在两县官吏闻言,俱是咬牙,无奈点头。
先前他们只想跟随,显然这位新任同知并不买账,这是要彻底伸手捏住两县。
他们不想放弃一丝权力,但权力与性命,何曾由得他们作选。
书房内,如今各县官吏散去,魏昶君注视眼前两人。
除夏允彝外,另一人书生打扮,二十余岁,神色坚毅。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