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8节
村中粪坑,池塘淤泥,动物腐尸,森林臭泥,各地阴暗发黑土壤。
全部堆积村后林地,每一个村民每天必须找一担肥沃土壤,倒入林地,进行露天堆肥。
“燃烧劣质枯叶树枝,草木灰一层一层撒在肥料之上,如可以进行搅拌。”魏昶君温和对莫狗柱下令。
昔日虞家骡仆莫狗柱负责堆肥工作,如今他充满干劲,不顾臭味:“里长放心,吾自必催促寻找肥料。”
“不误耕种。”
这是最简单堆肥的一种,能够快速产生大量的肥料,尽管艰难,有些村民天不亮就去池塘挖臭泥,一些小鱼也直接剁碎了仍在泥里。
莫家族老更是带着族人去深山找泥沟,赶着驴车拉一车车混杂腐烂树叶的淤泥。
小孩也不敢到处乱拉了,去拉也必须村后堆肥处。
每家每户茅坑都清理到木桶,混土倒入后山堆肥地,几乎一整天村民全想尽一切办法堆肥。
魏昶君一样忙碌,他每天都视察暖屋土豆生长情况,确保长势良好,之后他便带着道士和村里青壮年开始挖宽魏家门前的池塘,把村前的水渠引入池塘,打造成一个小型水库。
冬天河道动工格外艰难,铁球发出砰砰砰声,河道里泥块被运到堆肥处,石头被堆到一边之后当石料用。
一条两公里宽两米的小水渠缓缓成型。
“水渠很重要,之后引水浇地,还有哪怕流民长时间围堵村子,我们也能做到不被水源困住。”
魏昶君把水库任务交给洛水老道,老道士昼夜交替,他甚至有时候拿着鞭子打人,他不允许任何人误了工期,但被魏昶君训斥了几次便不再打人了。
“不能平白无故打人,也不能因为事情殴打他人。”
魏昶君守着很多村子青壮年说着,让不少青年抹着眼泪,他们父辈不尊重他们,老道士不尊重,唯独魏昶君尊重他们,还每天给他们吃的。
虞家各种腊猪头,腊猪脚都给这些修河渠,开垦地,堆肥的青壮年吃了。
这是十一月中旬,不过半个月时间,魏昶君里长的身份极高,不少村民看到之后都鞠躬作揖。
十一月二十日,天愈发寒彻,温度达到零下八度,刮在人身上像是小刀子缓缓划破表皮,吹入骨髓,冷的让人只想围着火炉。
虞家的衣服包括被褥都发给了表现出色的村民,魏昶君甚至没给自家留下一件。
道观老道士正在引水渠,当他听到此事后,沉默许久才说:“这才是成大事的样子。”
二十日清晨,魏昶君集合村民,他依旧穿着灰色粗袍,发髻公整,像是读书郎君,村民皆面色昏黄,但并无悲苦之色,因为这些天他们吃的比往年好多了。
魏家所有吃喝都被发给了村民,尽管依旧营养不良,但村民已经感动无比。
“十二月会来流民,我预估他们将从北上从高苑、乐安、寿光、临朐抵达蒙阴,流民势大,村中需民卫,何为民卫,征召护卫,巡逻村周,庇护家园。”
“我为里长,村青壮年谁愿报名民卫?”魏昶君扫视全场。
如今他不光是有威严,还有号召力。
身上臭烘烘的麻脸莫狗柱第一个站出:“我愿!”
之后第二个,第三个,落石村青壮年总共42人,年轻从15岁-40岁,现在有三十人报名,剩下之人顾家没去报名。
“好,成为民卫之后每天粮食多发两成,还有若干奖赏之物。”魏昶君挥手,老道士负责登记。
三十人站在魏昶君面前,身材瘦削,目光炯炯,这三十人才是自己第一波起军之力。
洛水老道也在感叹看着,他在想什么时候这三十人会变成数十万大军,参与这乱世争锋,如今天下局势这般混乱,谁主沉浮。
“道长,你率十人去县城买东西,近期一切买粮食,棉、或猪仔等物,还有粗糙兵刃,农作铁器。”魏昶君将虞家剩下所有钱交付老道士。
这可能是崇祯元年冬季最后一次去县城了。
老道士郑重无比,他选了五个人,又带了五名道士,拿着长矛,砍柴刀等利刃防止路上遭遇匪患,之后赶着骡车进城。
魏昶君留在村内督察种植前的一切,这次外出采购魏昶君结合脑海知识和询问,大概了解明末物价情况,因为蒙阴县为中原腹地边,流民肆虐,灾荒连年,所有物价高于南直隶,如在南方物价比这低多了。
一两金子=10两银子=1100文铜钱。
青州物价如——猪肉,每斤值钱90-97文。
牛肉,每斤200-490文,有价无市。
水鸡,一斤为束,每束文40-50文。
莲肉,每斤为50文。
鱼虾、每斤60文。
稻米,粟米,每斗值银2.4两。
小麦,每斗值银2.2两。
大麦,每斗值银1.5两。
荞麦,每斗值银1两。
麦麸,每斗值银0.4两。
棉花,每斤值银0.4两。
....洛水老道带着四十两银子,829枚铜钱,魏昶君希望能多采购一些棉花和食物,让村民在冬天过的不至于困苦贫寒,这可是自己第一处发展之地,现在魏昶君扫过落石村一角一院,感叹立足来之不易。
第15章 王朝末年的气息
“真冷啊。”莫狗柱缩手缩脚呼出寒气,往年从没这么冷过,才十一月中旬,便已经开始覆霜,清晨起满目皆霜,现在他点燃火炉,暖着手脚,然后从口袋小心翼翼捋出一张纸条,这是魏里长给他取得新名字——莫柱竣。
莫柱竣很喜欢这个名字,比以前威武多了,暖了手,火炉上的米粥也好了,他快速喝完,然后提起镐头去院子犁地。
——“县城物价太贵了,他奶奶的,四十两银子才买回一骡车,在以前至少五骡车。”洛水老道连连抱怨,他额头都覆着白霜,他是连夜从蒙阴城赶回来的,生怕被人盯上。
“县城城墙之外已经有了一千多流民,县丞已不让流民进城,我们进城都查看户帖,周围县城更严重,听说光青州就来了十七万陕西逃难的人,其中几万人为流民,流窜青州各处。”
“洪武年间猪肉不过十文一斤,万历年间四十文,现在则是九十文一斤,买多了才送一点剃干净肉的骨头。”
洛水老道颤巍巍接过魏染瑕递过的米粥,他道谢后端着碗咕嘟一大口,整个人舒服的哈了一口气,其他道士和农民抱着碗,咕嘟咕嘟喝着米粥,舒服的直哈气。
魏昶君看着骡车上的物资,骡子正在吃着草料,弟弟魏昶琅给骡子喂了麦麸和枯草,这让村民看着心疼,从去年开始,麦麸就是人吃的了。
四十两银子还有几百铜钱,再加上虞家一些所谓的名人字画,连环画,还有一些小巧玲珑的家具也被卖了,总共换回来杂棉四百斤,好棉一百五十斤,猪肉三十斤。
盐一百八十斤,糙米十担,糙麦十担,粗布布匹30尺,活猪仔20头,小鸡仔80个,农具69个,在黑市还买了4把军制腰刀,一把弩箭,3担面粉....魏昶君咂舌,这些如果在万历年间初期张居正专政时二十两银子足已购买,但现在才崇祯元年,四十两银子加上地主家具才能勉强买这点。
明末物价崩盘从崇祯1628年冬开始。
往后物价之后越来越惨烈,到了崇祯十年左右,物价再翻八倍,北方甚至有价无市。
“杂棉和棉花全部扯布做棉衣,母亲你带领其他老妪制作棉衣。”魏昶君开口。
“每个小巷子发一个猪仔和四个鸡仔,告诉小巷子村民他们必须集体养活猪仔鸡仔。”
“剩下的粮食都运到道观,之后根据耕地,施肥,引水渠各种表现,奖励粮食。”
“同时但凡加入民卫青壮年发棉衣一件,每天多发一勺糙米。”
魏昶君平静安排,他甚至没有给自家留猪仔,留下好米,一大车物品再次被拉入道观。
在回道观路上,洛水老道看着不少围观的村民,大声敲锣喊着:“里长仁德,庇护村邻,他自家未曾留一粒米一点布,只为发放乡老。
莫柱竣正扛着锄头看着这一幕,忍不住感叹:“魏家当里长,此乃我落石村百年之福泽。”
骡车前,有道士好奇:“师傅,魏里长为什么不要粮食,甚至不要任何,要知道这些他完全可以据为己有。”
洛水老道眯着眼睛,沉吟片刻:“古往今来,欲成大事,必有气魄风骨。”
“里长绝非无名之辈,怕是真能进这乱争一争。”
洛水老道眼神恍惚,他昔日也是文人,见过书中太多枭雄人物了,但凡起家前必有非凡之姿,而魏昶君之姿他完全捉摸不透,此人居然有成为圣明雄主的品格,那便是他真正爱民。
而不是以残暴,以凶悍势力,养着一波军队,霸道治理。
而是真正爱民,之后再霸道处理危机。
——“底肥——起肥!”
“各家各户,丈量土地,一亩地需两担肥,十日后灌溉,一月后追肥两担。”魏昶君在村后堆肥地喊着。
其实正常一亩地至少四担肥,这种肥是底肥原始肥料,肥力不足,但肥料不多,只能先如此。
魏家两个小孩扛着扁担木桶装着肥料,莫柱竣提着肥料,其他村民陆续排队扛肥,给自家院子,给门前小巷开始施肥,再次开垦,让肥力渗入。
整个小村各种小道小路,院子村落,全是一股淡淡臭味,这还是寒冬,如果夏日必会臭气熏天。
“栽培!”
“土豆入下两寸,土壤松质,五寸下两个土豆,盖土时需盖严。”魏昶君和道士敲锣打鼓几乎走访每一家,发土豆,亲手告知栽培要点。
因为没有覆膜,也就是塑料布,冬季土豆都用塑覆膜盖住保证生长最适宜温度,但现在只能用土盖严,底部土质松,保持生长温度。
“如果胆敢吃土豆种子,流民来袭时,将其全家驱逐出村。”洛水老道带着十个手持长矛的道士,三十个拿着棍子的民卫每天早晚都喊着。
有一些混痞村民也不敢吃了,要知道这可是连累全家,这种恶劣天气,流民肆虐,一旦被驱逐出村,下场惨烈。
之前放入暖房半个月,发芽的土豆开始种上了。
魏昶君检查了全村院落,小巷,后山开垦地,发现全部土豆种下,他才彻底松了口气,十一月这二十天来几乎为了土豆到处奔走。
行走落石村,路过一些小巷子时会听到哼唧哼唧声,只见在猪棚里面养着鸡,里面是一个巷子村民起早贪黑去山上割的猪草,捡的各种野菜。
洛水老道也瘦了许多,他看着猪仔感叹:“蒙阴县城其他村子都赶紧卖猪,因为村子多盗贼劣匪,饿的没办法就偷家禽,偷狗偷羊,偷盗成风。”
说到这洛水老道自豪了许多:“放眼四望,尽皆百里,唯我落石一村敢养猪开垦。”
“你连夜奔回,路上安全否?”魏昶君道。
洛水老道神情凝重,不断摇头:“若不是我们人多,早就被劫了,遇劫匪三次,都是贫苦人组成的队伍,但一个个下手狠辣,看我们手持长矛畏惧放行。”
“在城内有米铺被抢,抢米铺的几人被县丞直接砍了头,都没有画押就砍,就为了城门砍头震慑流民。”
“我还在县城看到了不少墩边军户,一个个落魄无比,有些干脆化夜盗,蒙阴县如今家家闭门,县丞虽手段了得,但时日太难。”洛水老道神情恍惚,似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大明崩塌的如此之快。
他原本等着十年后各地混乱,二十年后反军起,之后寻机趁势而起。
但现在大明北地已有混乱之兆,再次看着充满生机勃勃的村子,洛水老道感叹,乱世真是人才辈出。
“往后只会更乱。”魏昶君只此一句,他想到崇祯十二年后大明朝廷彻底失势,各路军阀反心各立。
时不我待。
第16章 礼崩乐坏的重塑
魏昶君视察完了村落,仔细检查土豆种子覆土,水源引库,堆肥情况,如今堆肥还在进行,变成了每个巷子每天出两个人四担堆肥。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