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94节

  常浩南一边打开餐盒一边解释:

  “时间差问题……其实核反应堆磁流体发电的技术路线在去年就已经基本定下来了……但你也知道,这种涉及核能的项目,光有理论还不够,必须要有充分的实验验证。”

  他夹起一块鱼肉送入口中,继续说道:“之后我们又花了半年多在ITER进行原理验证,所以才一直拖到现在……实际我主要精力也确实是在盯着吸气式高超那边,连测试之类都是彭院士在经手。”

  这番回答其实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

  就是我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都比较忙,不会跟你们航天口去抢项目主导权。

  至少在第一阶段是这样。

  实际上,由于航天发射任务的特殊性,一般的载荷研制单位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主导整个项目。

  但常浩南毕竟之前就抓总过中继通信卫星网的研制,所以并不在这个“一般”之列。

  “彭院士他们在荷兰那边搞测试的事情我也听说过一二,“周平建若有所思,“但之前一直以为跟氚增值技术有关,没想到还涉及空间核反应堆的部分。”

  常浩南点点头:“是同步进行的……HFR那边的测试条件比较完善,再加上这次我们的测试排序很占便宜,所以不光有机会验证氚增值技术,还能顺便完成无外中子源启动核反应堆的关键测试……另外,这次的反应堆设计其实也借鉴了不少聚变研究方面的等离子体约束技术。”

  周平建眼睛一亮:“这么说,你们已经解决了太空环境下核反应堆的启动问题?”

  “没错。”常浩南放下筷子,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依靠银河宇宙射线和太阳宇宙射线,在日冕和太阳耀斑产生期间,有足够的能量激发反应堆内部材质自发达成临界条件。”

  周平建接过文件,快速浏览着上面的数据图表,眼中闪过明显的兴奋:“这些参数……比当年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空间堆都要高出几个数量级?”

  “是的,关键在于我们采用了全新的盘式磁流体发电机设计,本质已经非常接近地球上的核电站。”常浩南回答道,“而传统的空间核电源采用用温差热电偶或者热离子技术,本质上属于静态热电转换,效率还不到动态转换的零头……”

  正当两人深入讨论技术细节时,休息室的门再次被推开。

  孙燕来局长走了进来。

  “常院士,可算是等着你了!”孙局长热情地握住常浩南的手,“你这次可给我们带来了个大惊喜啊。”

  常浩南站起身:“孙局长,实验结果出来得太突然,所以只能临时通知你们了。”

  孙燕来摆摆手:“这种技术突破,越突然越好!”

  说着也坐到两人旁边。

  不过。”他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下午的会议将决定我国航天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你确定这个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支持大型空间站建设了吗?”

  常浩南毫不犹豫地点头:

  “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由于实验条件和安全性问题,我们在地球上只能做到原理验证这一步,工程验证只能发射到太空……甚至还不能是近地轨道上去做。”

  “太好了!”孙燕来拍了拍常浩南的肩膀,“有了这个技术,我们就不必在月球和火星之间做选择了。”他转向周平建,“老周,你觉得常院士之前提出的那个深空探测中转站构想,现在有实现的可能了么?”

  周平建略微表现出一些迟疑,但还是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如果供能问题得到解决,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从地球向L4点进行航天发射的能力。”

  “这正是我想说的。”常浩南接过话题,“所以我最近重新优化了中转站的设计方案。考虑到现阶段运载能力的限制,我们可以分阶段建设,先从一个小型的燃料加注站开始,逐步扩展功能模块,另外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考虑国际合作方案来分摊风险。”

  孙燕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这个思路很务实。不过,具体如何平衡月球和火星探测的资源分配,还需要下午会议上大家共同讨论。”他看了看手表,“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准备去会议室吧。常院士,下午就由你来开场,详细介绍这个反应堆技术。”

  三人出门,快步朝着会议厅的方向走去。

  “只要上级在原则上允许,那国际合作方面你不用担心。”路上,周平建笃定地保证道,“这两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走在最前面的孙燕来放慢脚步,回头笑着插话道:

  “这段时间,从国外,尤其是海湾国家注入的资金可是帮了我们大忙。”

  常浩南挑眉,“看起来……国际合作比我想象的进展更快。”

  “毕竟合作伙伴比我们更着急。”周平建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特别是沙乌地,他们投资的星月号科研舱甚至比我们自己的实验舱段更早进入正式研发阶段,预付款在合同签署后一星期内到账,比财政部拨款都快,创下了同类项目的最快纪录……”

第1488章 成为世界的中央

  下午14:30,会议准时开始。

  因为是休会之后的复会,所以也不用再重复一遍前面的流程。

  孙燕来局长做简短开场后,便将讲台交给了常浩南。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轻的天才身上。

  “各位同仁,下午好。”常浩南的声音沉稳有力,“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核反应堆磁流体发电专项的最新进展。”

  他点击遥控器,投影屏幕上显示出一组复杂的装置示意图。

  “如各位所见,这是我们研发的紧凑型空间核反应堆系统。与传统核电站不同,它利用核反应直接产生高温等离子体,再通过盘式磁流体发电机将等离子体的动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省去了传统蒸汽轮机和冷却塔等笨重部件……”

  “……”

  这个项目的整体技术路线在业内并不是什么秘密,只不过研制进度比大多数人的预估快了太多而已,所以介绍部分并没有占用太多时间。

  会场中,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专家举手提问:

  “常院士,根据报告材料显示,地面测试中虽然没有使用水作为发电媒介,但仍然使用了一个二回路对等离子体进行冷却……但是在太空环境中,你们打算如何解决等离子体循环过程中的冷却问题?”

  “使用碱金属作为工质的高温热管,通过辐射散热器将废热排放到外部环境中。”常浩南简短回答,同时调出一段视频,展示了一个银白色的散热器组件在真空舱中的测试过程,“如各位所见,这套系统可以在完全真空的环境中稳定运行,散热效率足以支持不高于5兆瓦的功率输出。”

  视频结束后,他又话锋一转:

  “不过,我们无法在地面完全还原这个过程,所以还需要在第一阶段的测试计划中重点验证。”

  “那么,燃料部分呢?”

  张荣乔推了推眼镜:

  “据我所知,目前大多数商用核反应堆的燃料是二氧化铀,但铀密度和导热能力都很差,而过去空间核电源所用的金属燃料又只能在比较低的温度下工作,不足以生成足够浓度的等离子体。”

  作为火星探测专家,他当然也研究过冷战时期关于空间核电源的各种构想。

  但大多都有着各自的致命缺陷。

  “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这个球床模块反应堆,采用氮化铀作为燃料,UN具有高热导率和高熔点特性,在球床结构中可以承受约2000K的工作温度。”

  常浩南放大了反应堆核心部分的示意图:

  “正常情况下,一次填料可以持续工作8-10年,理论上,这套系统还具备模块化重新装填燃料的能力。但考虑到实际操作的成本和风险,目前我们的计划是到寿之后更换整个反应堆供能舱,并将原有舱段推向深空废弃处理。”

  会场中响起一阵低沉的讨论声。

  顾印东院士皱着眉头翻阅资料,而吴记则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见在反应堆技术方面没有更多疑问,常浩南切换到下一组幻灯片:“接下来,我想谈谈这个技术突破对我们深空探测战略的影响。”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宏伟的太空站概念图——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中央连接着数个圆柱形舱段。

  “这是我设想的深空探测中转站,计划建设在地月L4拉格朗日点。通过这个中转站,我们可以极大降低月球和火星探测对单次火箭运力的要求。”

  会场立刻骚动起来。

  这个构想太过大胆,即便是对这些顶尖航天专家来说,也显得有些超前。

  “常院士,“顾印东忍不住站起来,“这个中转站的规模看起来至少有几百米直径,按照我们现有的运载能力,恐怕需要上百次发射才能建成。这现实吗?”

  常浩南微微一笑:

  “您说得对,如果一次性建设完整版中转站,确实超出了我们……甚至整个人类目前的能力。”

  “所以我的建议是,分阶段实施。”他调出新的示意图,“第一阶段,先建设一个最小功能单元——包括一个核动力舱、一个燃料储存舱和一个对接舱……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再增加一个科研舱,总之这个核心模块的总质量不会超过50吨,完全可以用改进型长征五号通过3-4次发射组合到位。”

  “这么小的中转站能起什么作用?”

  这样的提问与其说是在质疑,反倒更像是负责递话的。

  “关键在功能设计。”常浩南给出解释,“即使是最小版本,也能提供轨道加注服务和简单的设备维护功能。比如,我们可以先将燃料运送到中转站,然后再从中转站向月球或火星发射探测器,这样就减轻了直接从地球发射时的负担。”

  他展示了一组轨道力学计算:“根据我们的模拟,通过中转站进行燃料补给,可以将月球探测器的发射质量需求降低40%以上,对火星任务来说,节省更加显著。”

  吴记突然站起来:

  “常院士,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必在月球和火星之间做选择了?中转站可以同时支持两个方向的探测任务?”

  常浩南肯定地点头:“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中转站-月球-火星’的三步走战略,先利用中转站支持月球基地建设,积累经验和技术,同时开展无人火星探测。待技术成熟后,再通过中转站支持载人火星任务。”

  这个提议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

  会场中的专家们纷纷开始计算和讨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张荣乔快速翻阅着资料,突然抬头问道:“常院士,你的方案中提到了中转站可以为探测器提供燃料补给。具体是哪种推进剂?如果是传统的化学燃料,补给效率恐怕不高吧?”

  “问得好。”常浩南赞赏地看了张荣乔一眼,“现阶段,包括未来较短时间内,我们仍然那计划使用液氢/煤油/甲烷和液氧作为标准推进剂,但同时也在开发更高效的核热推进系统……实际上,这正是空间核反应堆技术的另一个应用方向。”

  他调出一张新型发动机的示意图:“这是一种基于核反应堆热源的磁等离子体动力推进器,比冲可以达到3000秒以上,远超传统化学火箭。虽然推力不大,但非常适合深空探测任务……当然,目前还只是概念,距离实用化产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会场再次响起惊叹声。

  这种推进技术如果成熟,将彻底改变深空探测的游戏规则。

  并且,经过今天的事情,再也没人把常浩南口中“概念”和“很长一段距离”之类的话当真。

  顾印东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会儿,突然问道:

  “成本呢?这样一个宏伟计划,预算恐怕是天文数字吧?”

  常浩南早有准备:“确实不菲,但并非不可承受。根据初步估算,整个中转站系统的建设费用大约相当于我们过去十年载人航天投入的总和。但考虑到它将同时服务于月球和火星计划,实际上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他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

  “更重要的是,中转站建成后可以开展商业化运营,比如为其他国家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补给服务,或者出租科研舱段……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将其它国家的航天航天产业与我国进行绑定,我想上级领导会愿意看到这样的趋势。”

  孙燕来局长一直静静聆听,此时突然开口:

  “常院士,如果后续上级同意采纳你的方案,最快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实施?”

  常浩南胸有成竹:“核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随时可以转入工程开发阶段。如果决策迅速,我们可以在明年启动缩小版验证项目,3-5年内建成初步功能的中转站,十年内完成完整版建设。”

  会议室里突然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常浩南提出的方案不仅解决了月球派和火星派的争执,更为华夏航天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孙燕来环视会场:“各位,我提议就常院士的方案可行性进行深入讨论……”

  “……”

  会议一直持续到当天深夜。

  最终,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正式向上级提出建议,华夏航天采用“中转站-月球-火星“的三步走战略,同时推进多个方向的深空探测计划。

  当孙燕来宣布这一决定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吴记和顾印东早就忘了他们十几个小时之前的分歧,共同为华夏航天的光明未来感到振奋。

首节 上一节 1294/13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