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98节
《华盛顿时报》几乎在第一时间发表强硬派观点:“允许华夏主导太空规则制定将是一场战略灾难。美国必须加倍投入,确保在月球和火星的竞争中不落下风,这关系到未来百年的国家安全。”
与之相对,《华尔街日报》刊登了题为《太空竞赛2.0:美国该对抗还是合作?》的评论文章,指出:“华夏正在用系统性规划和持续投入赢得太空领导权,而美国却深陷政治内斗和预算削减,与其继续这样把资源消耗在空转当中,还不如考虑在某些领域进行选择性合作,以保持影响力。”
其实,从其中微妙的用词并不难看出,要说他们真有多么想加入华夏的太空计划,那倒也未必,更多地还是借此对NASA以及国会施压,希望能从波音和洛马等传统承包商手中分一杯羹。
比如最先站出来开炮的SpaceX公司,就一直对NASA选择SLS作为下一代超重型运载火箭的决定颇有微词,认为其“昂贵、复杂、且可靠性不足”。
反对者则认为,航天,那还是得由老美国正星条旗的人来搞,你们这些商业航天公司从未将人类成功送上太空,根本没资格对深空探测这样的项目说三道四,反而在这种站队的关键时刻表态暧昧,难保不是背后收了华夏人的黑钱。
而在这场辩论如火如荼之际,华夏国家航天局很快又一次放出重磅消息——公布了“月壤陶瓷“相关技术的科学论文,证实这种利用月球土壤3D打印的建筑材料不仅辐射防护性能优异,还能承受极端温差。论文发表在《自然·材料》期刊上,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审。
“这绝非只停留在纸面上的计算结果。”论文通讯作者、华夏科学院材料科学家吴清远在接受视频采访时表示,“我们已经将同类型材料制作的织物送入太空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性能验证,下一步将在实际月面环境中测试其性能。”
这一消息进一步巩固了华夏在太空技术领域的领先形象。
《自然》杂志的新闻板块对此评论:“华夏在月球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上已经领先至少5-7年。如果他们的地月中转站计划如期实现,我们将面临艰难选择:要么接受华夏主导的新秩序,要么承担被边缘化的风险。”
面对这一局面,华盛顿方面的争论更加激烈。
在国会举行的闭门听证会上,双方议员罕见地表现出团结一致的强硬立场,只是在具体应对策略上仍然分歧严重。
“我们绝不能坐视别人来制定太空规则,三十年前不能,现在也不能。”来自阿拉巴马的理查德·谢尔比挥舞着一份航天白皮书的翻译件,“这上面明确写着要建立'服务于全人类'的太空基础设施。听起来很美好,但谁来决定什么是'服务全人类'?”
代表弗吉尼亚的弗兰克·沃尔夫更是直白地表态,为了遏制对方在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应该从法律层面限制两国之间任何与NASA有关的联合科研活动,并禁止NASA所有设施接待来自华夏的“官方访问者”。
实质上就是要切断一切进行航天合作的可能。
然而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黛安娜·范斯坦持有不同意见:“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对抗华夏,而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对抗。NASA的预算在过去十年实际下降了15%,而华夏航天投入增长了300%,除此之外,我们每单位重量的发射成本几乎是华夏的10-15倍,在这种条件下,全面对抗是不现实的。”
加州作为诸多商业化航天企业的总部所在地,自然要代表他们的利益——
跟之前来自马斯克的表态一样,范斯坦这番话的重点不在于合作,而是抨击NASA目前的混乱和低效。
会议最终达成妥协:加入华夏计划的方案绝对无法接受,国会将一方面增加拨款,加速“好奇号“发射和下一代空间站研发,另一方面继续推动NASA改革,并进一步放宽商业领域的准入原则。
与此同时,华夏航天局正娴熟地运用科技外交手段。
在邀请欧洲航天局代表团访问的同时,还向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发出合作邀请,承诺提供价格低廉的卫星发射服务和太空科研合作机会。
“这是一种精妙的战略,“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约翰·汉普顿分析道,“华夏正在构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太空合作网络,既获取了国际支持,又分化了西方阵营。美国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上的,而是体系上的——我们能否调整冷战思维,适应这个新时代的太空竞争规则?”
当欧洲航天局代表团抵达BJ时,他们受到了超规格接待。
在参观了华夏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和新建成的空间站指挥控制中心后,代表团团长亨利·杜邦私下对同事感叹:“他们的设施比我们之前最大胆的估计还要先进五年。拒绝合作将意味着欧洲自愿退出深空探索的第一梯队。”
在最后一次闭门会议上,华夏航天局提出了具体合作方案:欧洲可以提供部分中转站舱段和科学载荷,作为回报,欧洲宇航员将获得月球基地的长期驻留权,并共享所有科学数据。
“这是个难以拒绝的提议,“杜邦在发给ESA总部的加密报告中写道,“技术上可行,政治上敏感,但战略上可能是欧洲保持太空影响力的唯一机会。”
当这一消息通过非正式渠道传到华盛顿时,白宫连夜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总统在会议开始时定下基调:“先生们,我们面临一个简单选择:是让欧洲倒向华夏,还是提供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经过六小时的激烈辩论,会议达成一致:美国将邀请欧洲、日本和加拿大加入一个名为“阿尔忒弥斯联盟”的新倡议,承诺在2028年前建立月球轨道空间站“门户“,并在此后实现载人登月。
“我们在计划的制定上并不落后,只是比华夏人晚公开了一步。”NASA国际关系办公室主任解释道,“希望可以为全世界提供另一个多样化的选择。”
而在面对记者关于“是否要求计划参与者进行二选一”的犀利提问时,他则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态——
“在目前阶段,阿尔忒弥斯联盟不具备排他性。”
就在美欧展开外交角力的同时,2010年6月,SpaceX的第一枚猎鹰9号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成功发射,将一艘与“龙”飞船相同重量的模拟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在随后的记者会上,马斯克出人意料地宣布:“SpaceX已经启动'红龙'计划,目标是在2018年向火星发送无人探测器。我们将使用改进型'猎鹰重型'火箭和专门设计的火星着陆舱。”
当被问及这是否是对华夏火星发现的回应时,马斯克回答:“科学没有国界。'红龙'收集的数据将向全球科学界开放。如果华夏或其他国家愿意分享他们的发现,我们将非常欢迎。”
这场围绕太空领导权的多维度博弈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华夏似乎始终保持着战略主动。当美国还在争论对抗还是合作时,华夏航天局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已经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开启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科学探测。与此同时,“萤火二号“火星探测器也进入了最后发射准备阶段,计划在下个窗口期前往火星,与“萤火一号“组成联合观测网络。
“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华夏国家航天局局长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的优势不在于一时一地的突破,而在于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和系统规划。美国可能在某项技术上仍然领先,但在整体太空探索架构上,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
随着太空竞赛进入新阶段,一个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在日益多极化的世界里,谁将制定通往星辰大海的规则?
答案,或许将决定未来百年人类文明的走向。
第1494章 磁流体发电的真正意义
一场平平无奇发布会,最终带来了全世界航天领域持续几个月的震荡。
然而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一切的起点,也就是那次在金城进行的核反应堆磁流体发电测试,只能算是个副产品——
常浩南一开始研究磁流体发电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让冲压发动机能够跟涡轮发动机一样发电。
至于跟核反应堆扯上关系,又因此而涉及到航天领域,则完全属于插曲……
“常院士,有消息说美国正在试图通过一个新的条款,准备全方位禁止跟我们在航天领域进行官方合作。”
刑牧春快步走来,手里捏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简报。
作为曾经的火箭总体工程师,尽管他早已基本离开了原来的研究领域,但仍然习惯性地密切关注着航天领域风吹草动。
常浩南正站在风洞控制室的落地窗前,凝视着眼前已经接近准备就绪的JF14风洞。
外面的气体压缩机和热交换塔正发出低沉的嗡鸣,如同巨兽蛰伏时的呼吸,偶尔还夹杂着金属热胀冷缩时产生的咔嗒轻响。
这些声音在常人耳中或许只是工业设施的嘈杂背景,但对于他而言,却构成了某种精确的韵律,就像一台庞大机器的心跳。
“意料之中。”常浩南的声音平静得像在讨论明天的天气,“之前咱们搞北斗的时候,他们就切断过原子钟供货,后来搞超级计算机,又禁售高算力CPU……”他转过身,瞄了眼旁边墙上挂着的电子钟。
距离预定的测试开始时间还有90分钟。
“当年他们还能拉上欧洲一起,现在么……”
常浩南又是无奈又是嘲讽地摇了摇头:
“前段时间整出来的那个阿尔忒弥斯计划,甚至连排他性条款都不敢加进去,还说什么,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支持行业内自发性技术流动……”
说到这里,两个人不约而同地笑了出来,控制室里弥漫起一阵快活的空气。
刑牧春也跟着说道:
“不加入排他性条款,无论如何都还能维持基本的体面……要是强逼着其它国家二选一,结果最后跟着我们的国家多,那美国人可就要把最后一层底裤都输光了。”
就在二人说话的功夫,一阵电机运转的嗡嗡声突然从隔壁传来。
透过玻璃墙,能看到李敏正带着另外几个年轻工程师操作吊臂,将今天的待测设备缓缓放在风洞里面的固定架上。
这位刚刚接任第二副总师职位不久的年轻研究员在经验上仍然略显稚嫩,但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着,如今已经几乎可以在风洞操作上独当一面。
在她身后,两个穿着橙色工装的技术员正趴在地上检查光纤接口,其中一人手里的激光测距仪不时发出“滴滴“的提示音。
“准备就绪!”对讲机里传来嘶哑的喊声,背景音里还能听到金属工具碰撞的脆响,“准备进行预流测试。”
测试架上,那台代号“凌霄-1改“的验证机正在预流中微微震颤——
它细长得近乎畸形,不足0.5米的直径,却有着超过9米长的机体,表面覆盖一层蜂巢状的强化陶瓷隔热瓦,在灯光下泛着哑光,像一柄出鞘的苗刀。
……
四十分钟后,安装工作终于全部完成。
李敏回到控制室,随手抹了把脸上的油汗,制服袖口在额头留下道灰痕:
“常院士,这长径比都快20了,进入超燃冲压模态之后真的不会颤振?我记着年初京航那台验证机在M6.2的时候就……”
话说到一半就戛然而止。
因为她突然意识到,从理论上讲,眼前这位好像还是京航大学的教授……
“所以加了主动抑制系统。”常浩南指向主屏幕上跳动的频谱图,指尖在某个峰值处画了个圈,“看这个极限环振荡频率,我们不仅重新设计了复合材料铺层,还在前缘埋入了4组共32个压电作动器。”他调出另一个窗口,三维模型立刻显示出机体内部蛛网般的红色应力线,“预留了30%余量。”
话音刚落,风洞突然传来闷雷般的爆鸣。
某个压力传感器警报骤然响起,红灯在控制台上疯狂闪烁。
“进气道激波脱体!”年轻工程师的喊声带着颤音,同时像猎豹般扑向控制台。
屏幕上的结构应力曲线开始剧烈跳动,如同一口沸腾的油锅。
但常浩南却盯着监控画面里的斜切进气口——示数异常的传感器恰好位于进气道第三压缩斜面,那里的压强波动曲线呈现出诡异的周期性。
“不是故障。”他赶紧拦住李敏正要拍下急停按钮的手,“就是这么设计的。”
后者的动作瞬间僵住:
“啊?”
第二副总师这个岗位听着好像挺重要,但在职能上只是负责与风洞测试有关的具体工作,跟刑牧春这个正牌的副总设计师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之前姜宗霖能全程跟着一起参与总体方案规划,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资历和水平确实足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原来的时间线里算是常浩南的顶头上司。
如今的李敏显然没有这种条件。
再加上她这段时间能理顺本职工作都很不容易,也没精力再关注其它方面。
“冲压发动机没有旋转结构件,没办法像常规涡扇发动机那样,在产生推力的同时还能带动发电机发电。”
常浩南一边盯着屏幕上的数据一边解释道:
“所以要想实现相对稳定和大功率的电力输出,就只能利用双模态冲压发动机来流能量较高的特点,向其中引入磁流体发电技术。”
“您是指……MHD技术?”
毕竟是搞超高速风洞研究的,李敏对于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只不过……
她又往旁边的监控画面上瞄了一眼:
“我之前还写过论文研判过美国人在X43A上面测试过一个HVEPS系统……但也没有这么夸张的结构?”
这个时候,控制台屏幕适时亮起,一副三维剖面图跃入眼帘。
李敏猛地凑近,只见进气道末端、燃烧室之前的位置赫然标注着“MHD发电通道”,而尾喷管后面本应是发动机的位置却成了“MHD加速器”。
“发电机在进气段工作?”
她瞬间反应过来。
“HVEPS系统把发电机放在燃烧室后面,这样的设计确实更符合直觉,而且经过燃烧之后的气体等离子化程度也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发电效率。”
常浩南解释道:
“但实际上,对于高超音速飞行状态而言,气动加热就已经足够产生电离效果了,再结合电离种子生成器,也能产生足够的电势差,反倒是发电机后置设计受到结构限制,只能用电子束作为电离发生器,而电子束电离就像拿筷子搅蜂蜜,难免会引发感应涡电流,降低MHD的性能。”
此时风洞的充气声已转为低频轰鸣,数盏红色警示灯开始旋转。
对讲机里传来各岗点的确认声:“激波风洞压力90%……磁约束电源在线……激光干涉仪校准完成……”
“况且。”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