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01节
突然,冯学忠的注意力被显示器上的一处异常吸引——
在一片看似平坦的沙漠中,出现了几处规则的几何形状。
他迅速调整光学系统的放大倍数,虽然分辨率在这个高度会有些损失,但仍然能清晰地看出地面上正停着几台8*8越野底盘的载具。
车辆背后的长条状载荷正在缓慢升起并调整角度,不难辨认出那应该是火箭炮导向管或是导弹发射箱。
“阎良,28号机发现地面目标,坐标已标记。”作为在边境附近执行过多次实战任务的冯学忠来说,这些流程已经轻车熟路,因此声音显得波澜不惊,“看起来……是一个正在展开的远程火箭炮阵地。”
从位置和时间判断,这应该是参加今年“火力-山丹“系列演习的陆军部队。
他意识到,自己这架孤零零的侦察机很可能是在执行测试任务的同时,顺便客串一下总参谋部近年来非常喜欢在演习中设置的“第三方力量”。
想到这里,冯学忠忍不住伸手摸向面板最下方的武器调节旋钮,并假装将其转到并不存在的“激光制导炸弹”一栏。
虽然歼侦8C是纯粹的侦察机,没有使用对地精确制导弹药的能力,但他还是完整地模拟了一遍攻击程序。
“目标锁定……投弹。”他低声自语,当然已经提前关掉了嘴边的麦克风,以免无线电另一边的人听见自己在机舱里发癫。
十几秒之后,冯学忠口中发出“轰“的声音模拟爆炸效果。
在两万米高度投掷的炸弹当然不可能这么快就到达地面,但反正是逗自己玩,也无所谓这些细节。
这种在漫长单人飞行中的自娱自乐,算是侦察机飞行员保持专注的小技巧。
当然,冯学忠也很清楚,在实际作战中,远程火箭炮阵地作为集团军最高价值的单位之一,周围必然会有装备红旗-16防空导弹的防空营负责掩护。
一架既不隐身,高度和速度也不算特别夸张的侦察机,根本不可能如此轻松地接近到攻击位置。
这个时候,火箭炮阵地的图像已经消失在了屏幕的下边沿。
他收回思绪,重新打开麦克风:
“第一轮侦察已经完成。”
“28号机,准备调整航向,进行第二次侦察。”基地给出了额外的要求,“注意,需要将试验型侦察载荷调整到工作模式二。”
“收到,调整为工作模式二。”
冯学忠复述了一遍命令,接着开始操作控制面板。
飞机在沙漠上空进行了一次宽大的转弯,准备第二次通过目标区域。
在飞行员看不见的地方,机腹吊舱的前端打开了两个圆形孔洞,暴露出里面的小型涡轮装置,并随着高速气流的涌入而开始高速旋转。
“模式二已激活,吊舱工作正常。”
冯学忠报告道,同时注视着显示器上新型侦察系统传回的数据。
就在飞机即将再次通过火箭炮阵地上空时,冯学忠的雷达告警接收机突然发出了一声短促的“滴“声。
他迅速扫了一眼告警面板,一个C波段雷达信号从四点钟方向一闪而过,持续时间不到两秒。
“阎良,28号机收到短暂雷达照射,方位四点钟,C波段,未持续。”
冯学忠立即报告,同时本能地检查了一下电子对抗系统的状态。
“应该是附近一个陆军防空阵地的搜索雷达,不要紧。”
第二次侦察的过程一切如常,冯学忠很快便收到了返航指令。
“28号,调整高度,准备返航。”
“收到,开始下降。”
随着高度降低,大气逐渐变得稠密,飞机的操纵感也明显增强,冯学忠关闭了加力燃烧室,让飞机自然减速。
当高度降到12000米时,他打开减速板,进一步降低速度。
返航的航程平静而单调,直到一个多小时后,阎良基地的跑道灯光终于出现在视野当中。
“阎良,28号机请求降落许可。”
“风向280,风速8节,允许降落。”
冯学忠熟练地操纵飞机对准跑道,放下起落架和襟翼。
71208号歼侦8C以一个极为平缓的姿态接触地面,整个过程只能感觉到一次震动。
在飞机完全停稳后,地勤人员立即围了上来,其中一组人直奔机腹的试验吊舱。
冯学忠推开座舱盖,摘掉氧气面罩,按照习惯准备在机舱里休息几分钟。
但当他摘下头盔时,注意到一名技术军官已经站在登机梯旁等待。
“上校,任务报告需要您签字确认。”军官递上一个数据板,“另外,程总师希望明天上午能听取您的任务简报。”
冯学忠点点头,在数据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试验载荷表现如何?”他随口问道。
“还需要对比。”军官简短回答,“设备本身没有数据链,所以我们在地面也只能监测到它的基本工作状态。”
“好吧,后面就辛苦你们了。”
冯学忠公式化地客气了一句,接着走向不远处停着的一辆军用越野车。
就在拉开车门刚要坐进去的时候,余光却忽然瞥见远处的停机坪上停着一架外形特殊的轰6轰炸机。
他非常确定,在自己起飞的时候,那个位置上还是一片空空如也。
而且,这架轰6与常见型号明显不同:机头前方增加了固定式受油管,机腹异常平整,没有弹仓门的圆弧形凸起,显然是经过特殊改装,用于挂载某种大型外挂物。
冯学忠眯起眼睛,试图看得更清楚些。
奈何距离确实太远,夜里的光线又弱,并且那架飞机旁边还围着不少车辆,挡住了大多数角度的视线。
他只好登上越野车,只是脑海中记下了这个不寻常的景象。
第1498章 扭曲的SAR
阎良基地的灯光彻夜未熄。
当总设计师程俊红进入会议室时,无侦8乙号方案团队的二十余名核心成员已经聚集在了里面,投影仪在墙上投出无侦8乙号方案的底部结构图,能够看到冲压发动机的进气道在图中被高亮显示出来。
而在两条进气道中间,还有一个深陷下去的方形凹槽。
大小正好可以容纳那个刚刚从71208号歼侦8C上拆下来的侦察模组——
从立项开始,无侦8就被分成了甲乙两个平行方案。
程俊红所领导的乙号方案使用冲压发动机,优势在于航程比使用火箭发动机的甲号方案更远,且可以自主降落之后多次循环使用,而代价则是飞行高度和速度都明显劣于对方。
虽然对于大多数防空系统来说,4马赫以上的飞行速度和3.5万米以上的飞行高度已经属于无法被击落的范畴,但终究比不上液氧煤油动力的望尘莫及。
并且,战略侦察任务本身对于成本并不敏感,可重复利用带来的优势不仅不够,还因此而必须考虑返航问题,把航程优势给抹平了。
为了弥补相比于竞争对手的劣势,他们只好发挥乙号方案所需燃料较少的优势(火箭发动机需要自行携带氧化剂,而冲压发动机只需要携带燃料),在机身内部设置了两部小型涡轮发电机。
这样一来,相比于只能依靠电池供电的甲号方案,可以额外带动更多的侦察设备。
比如一部可以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侦察任务的合成孔径雷达。
这也是他们在竞争中最大的底气。
没有多余的寒暄,一名工程师已经将硬盘插入专用读取设备,数据如瀑布般在屏幕上倾泻而下。
“先看光学通道。”程俊红的声音平静,但仍然不难听出其中的些许紧张。
这是他第一次担纲总师职位,没人不想要一个开门红。
技术人员迅速调出相应文件。
随着第一组图像展开,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叹——画面上,PHL03火箭炮标志性的定向管布局清晰可辨,甚至能依稀看清楚上面分布的加强筋。
“实验组的光学成像不仅分辨率高出30%,视场角还扩大了15%,完全达到了与甲号方案比肩的水平。”光学工程师王家骐汇报道,“这说明,缩小光学模块体积并未明显影响到侦察性能,我们的改进思路没有问题。”
为了给合成孔径雷达天线让位,乙号方案的设计团队不得不在其他地方抠出空间。
程俊红的嘴角微微上扬,这是他今晚第一次露出接近笑容的表情,并示意切换到另外一个区域。
在火箭炮阵地东侧稍远处,还停着一辆炮兵指挥车。
但在歼侦8C的侦察结果中,这里却是一片空空如也。
“这个目标应该进行了相当完善的红外伪装,比如自适应红外伪装网,甚至是一些主动的降温或者热反射措施。”王家骐继续评价道,“但无侦8采用了最新的多波段红外技术,传统针对窄波长范围的隐蔽措施很难完全藏匿信号。”
程俊红点点头,算是认可了对方的工作成绩,但目光却已移向屏幕角落的另一个文件夹——
那里存放着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结果,才是今晚真正的重头戏。
负责雷达设备整合的袁孝康也微微坐直身子,时刻准备加入讨论。
乙号方案选择的SAR雷达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方案基础上改进而来,因此研制周期比较短,也不需要一个完整的设计团队,只有包括袁孝康在内的几个人被电科集团派过来配合工作。
然而,在切换到SAR成像时的一瞬间,会议室的气氛骤然变得微妙起来。
初始的全景视图看起来还算理想,火箭炮阵地的整体布局一目了然,包括那辆指挥车也没能逃过雷达波的侦测。
甚至得益于更大的有效观测视野,图像边缘还出现了另外一群目标,看上去像是同样在参加火力-山丹演习的另一支自行火炮部队。
但当程俊红要求放大至车辆级别细节时,问题却开始显现。
某辆运输车的轮廓在雷达图像上出现了诡异的扭曲,本该笔直的车体变成了波浪状。
更严重的是,相邻两门火箭炮的成像质量差异极大——其中一门的外形轮廓勉强可辨,另一门却扭曲得像是某种怪物。
如果不是之前就已经知道目标性质,他恐怕会以为这是一台正在切换形态的变形金刚……
另外一侧呢,程俊红的声音依然平稳,但指节已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起来。
技术团队迅速调出新的文件。
另外一边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目标,唯一的标志性内容只有一条河流。
“我去跟卫星图对比一下……”
副总师房东飞说着打开笔记本电脑的盖子,动作却被袁孝康打断。
“不用了。”后者指向其中一个部分,“这个地方的河道轮廓都已经断开了,明显也出现了扭曲……还挺严重。”
“见鬼。”程俊红沉默地注视着这张图像,眉头渐渐拧紧。
对于火箭炮阵地这样的目标来说,部分扭曲倒是不影响后续判读,但如果要绘制地形地貌或者更加精细的部分,那么这样的结果显然无法满足要求
他非常清楚现在问题的严重性——合成孔径雷达本是乙号方案对抗竞争对手的撒手锏,如今要是没有明显效果,那可就要成为小丑了。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