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02节
“能确定问题出在哪么?”
程俊红视线转向另一边。
其实看见刚才侦察结果的时候,袁孝康就已经把原因给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但出于严谨,也为了让甲方设计师相信,他还是打开了雷达后台的运行日志、
很快,在密密麻麻的数据流中,几个关键数值被标红突出。
“成像的方位分辨率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高距离分辨率非常糟糕且稳定性很差,时好时坏。”袁孝康解释道,“这也和我们对这幅图像的第一印象相符,整体上效果尚可,但细节失真很大。”
会议室陷入尴尬的寂静,只有散热风扇的嗡嗡声回荡在空气中。
“如果允许更小的视野,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
一名年轻的工程师率先打破僵局。
袁孝康几乎不假思索地摇头:
“合成孔径雷达的高度……也就是距离分辨率跟视野角度,还有角分辨率都无关。”
说着在面前的一张纸上写出了一条简单的公式:
“实际上,SAR是依靠发射大带宽信号之后再脉冲压缩来提高距离分辨率的,所以解决这种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增强脉冲压缩,但是……”
“但是问题出在能量分配。”程俊红接着他的话茬说道,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安静下来,“为了不影响结构稳定性和空气阻力,这两台涡轮发电机的体积很小,恐怕没有额外的功率来强化后端数据处理能力。”
“实际上,发电机连维持现有的供能水平都非常困难。”袁孝康补充道。
他调出雷达系统的工作参数,又在旁边对照冯学忠的飞行数据,指着几个过载峰值对应的位置:“看这些时间点,正是成像质量最差的时候……当然,歼侦8C的飞行速度比预定的装机对象更慢,但必须考虑到飞行高度也更低,所以实际的功耗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理论上,解决方案很简单——增加发电功率或降低能耗。
但前者意味着更大的涡轮发电机和更重的机体,后者则要牺牲侦察性能,两者都会让乙号方案失去竞争优势。
一时间,整个设计团队的成员都陷入了沉默。
在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又有几个折中方案被提出,但随即全都被否定——
如果无侦8只有他们一个方案,那折中或许可以接受。
但是,跟简单粗暴的甲号方案比起来却不行。
直到墙上的时钟指向凌晨三点,程俊红终于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
“收集所有测试数据,明天……不,今天上午我会飞回蓉城,先向杨总做个汇报。”
他合上笔记本电脑,金属扣发出清脆的“咔嗒“声。
当人群散去,程俊红独自留在会议室,再次调出那组对比图像——光学通道的完美表现与雷达通道的缺陷形成刺眼的反差。
他突然想起两年前立项时自己说出的豪言壮语:“我们要造的不是一次性侦察工具,而是能反复使用的空中之眼。”
而现在,这个梦想正卡在两台小小的涡轮发电机上。
第1499章 向好向上的蓉飞集团
几小时后。
一架空军涂装的新舟60正穿梭在绵延无际的秦岭上空。
尽管客舱内部已经进行了了专门的主动降噪设计,但两台涡桨发动机发出的低频震动还是能沿着机体结构传导到舱内,无情摧残着里面每一个人的耳膜。
山区对流层的纷乱气流更是让这架小飞机时不时被抛起又下坠,更进一步恶化了本就一般的乘坐体验。
但此时此刻,客舱里面的几名乘客却根本无暇估计这些。
坐在第一排的程俊红将笔记本电脑屏幕亮度调到最低,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的节奏似乎比耳边的嗡鸣还要沉闷,飞机舷窗外翻滚的云层像极了他此刻混沌的思绪。
《无侦8乙号复合侦察模块测试报告》——
这个标题已经被他修改了好几次,但仍然不够满意。
作为科研人员,他本能地回避那些过于决断的词汇,即使心里清楚这份报告将宣告他三年心血的终结。
“根据2010年7月12日至18日在阎良进行的第三次系统测试结果,无侦8乙号方案的光学和红外侦察模块在整个过程中表现稳定……”
程俊红的手指停顿了一下,删掉了“表现稳定“几个字,改为了“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他必须保持专业上的严谨,即使这意味着削弱报告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但在雷达测绘成像功能的测试过程中,发现由于机载供电系统功率不足,三种侦察模式无法同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经测算,需额外增加2-3千瓦供电功率才能完全实现设计功能……”
他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出解决方案似的。
但实际上,如果真的有一个哪怕有可能实现的解决方案,他都根本不会坐上这架返回蓉城的飞机。
片刻之后,他还是继续敲下键盘: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涡轮发电机功率瓶颈导致的SAR雷达性能波动问题难以通过常规手段解决……”
“……”
文档光标每跳动一次,都像是往这位新晋总设计师的太阳穴里钉入一枚钉子。
他删掉这行字,对着屏幕沉思良久,就好像修改措辞就能改变事实。
但最后,又按照原样重新输入了一遍……
不知道过了多久之后,离开上升气流区域的飞机终于变得平稳了一些,刚才一直没来得及起身的空乘人员也适时开始提供客舱服务,向程俊红递上一杯咖啡。
这个时候,文档末尾的页码已经跳到了第27页。
一口热咖啡下肚的程俊红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随后突然意识到,自己通篇都在用委婉的说法构筑防线——
“建议保留技术储备”实则是“承认失败”的体面说法,“为未来吸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积累经验”不过是“当前方案不可行”的遮羞布,至于“预计2025年前难以实用化”则完全是一个估计出来的结果……
他端起纸杯的手晃了一下,褐色的液体差点溢出边沿。
他想起阎良基地的那架歼侦8C验证平台,它机腹下方那个临时改装出来的吊舱本该容纳最先进的复合侦察模组。
可现在,却成了整个方案最大中的缺陷。
程俊红望向舷窗外,云层已经散开,阳光刺眼地照射进来。
他拉下遮光板,继续完成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试图在承认失败的同时,为未来的可能性留下窗口:
“虽然当前存在技术困难,但亚燃冲压发动机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火箭发动机无论如何不是长久之计,建议在条件成熟时重启相关研究……”
每一个措辞都经过仔细斟酌——既不能显得过于乐观而缺乏专业性,又不能太过悲观而彻底否定项目价值。
尽管程俊红非常清楚,一旦转入技术储备,原型号获得重启的可能性基本微乎其微,大概率是等到另一个项目使用相关技术。
而那时候的负责人,也往往不再是当初的提出者
但无论如何,这毕竟都是他两年来的心血。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至少保留了技术储备的可能性。”程俊红这样自我安慰着,同时将报告保存起来。
他把手中的纸杯捏扁,好像在和眼前这个几乎进入死局的项目告别。
紧接着,又向乘务员要了一杯咖啡。
……
即便对于新舟60这样的涡桨客机来说,从镐京到蓉城的距离也并不算远,飞机很快就开始降低高度。
客舱广播中也传来提醒:“各位乘客,我们即将降落黄田坝机场,请系好安全带,收起小桌板……”
程俊红合上电脑,稍微整理了一下混乱的思绪。
透过窗户,他已经能看到机场的熟悉轮廓,以及停机坪上三三两两总共十来架已经完工等待交付或是尚未喷涂最终涂装的歼10战斗机。
其中大约有一半是歼10E,以及升级过雷达和综合航电系统、但仍然使用二元可调进气道的歼10EB。
两年前,出口到南亚某国的歼10E在一次小规模冲突中面对幻影2000-5打出了个漂亮的3:0战绩,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仗着射程优势用中距弹欺负格斗弹跟飞机本身未必有太大关系,但实际战果的取得还是让这个型号名声大噪。
一时间,经过升级的歼10EB战斗机和SD10空对空导弹甚至远销南美,给国家换回了大量急需的铁矿资源。
蓉飞集团之所以能拿出资源,在无侦8一个型号上搞内部平行竞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想到这里,程俊红的心情总算变得稍微好了些。
毕竟不管怎么说,一切还是在向好向上发展。
他相信,即便乙号方案最终失败,随着以后需要研发的型号越来越多,自己也应该还会有担纲总设计师的机会。
重新收回思绪时,新舟60已经来到了跑道正上方。
这时候,程俊红突然注意到机场停机坪上还停着一架不太常见的飞机——
流线型的机身,尾吊式发动机布局,在阳光下泛着银灰色的金属光泽。
“猎鹰8Z?“程俊红眯起眼睛,几乎是一眼就认出了这架空34师的公务机。
这种由华夏航空动力集团和法国达索合作研发的顶级公务机航程超过12000公里,加粗客舱带来的舒适性堪比普通支线客机,而价格更是天文数字,即便以支持国内航空产业的名义,空34师也仅装备了十来架,通常只用于非常重要,但乘客规模又不太大的专机任务。
平稳降落之后,随着飞机缓缓滑向同一个停机坪,程俊红能更清楚地看到那架猎鹰8Z。
奇怪的是,机场并没有铺设红毯或悬挂欢迎横幅,也没有看到接待队伍。这不符合高级领导视察的常规流程。
“也许是临时起降?”程俊红暗自猜测,但很快又摇摇头。
自己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乙号方案的问题已经够他头疼了,上级领导的行程与他何干?
在地勤人员的引导之下,小飞机很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停机位。
就在一架包着迷彩雨布的歼10EB旁边。
客舱乘务员迅速打开舷梯,并在客舱通话中表示已经可以离机,程俊红带着几名随行人员迅速起身。
一辆MPV已经在不远处等待着他们。
在前往办公区域的路上,他一直沉默不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装有报告的电脑包。
大约二十分钟之后,程俊红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四天前,当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心里还满是对飞行测试结果的期待。
但现在,心情却已经截然相反。
“小吕。”程俊红休息片刻,接着拿起桌上的电话,找到综合科的一名科员,“你来我办公室一趟,有份资料需要打印出来,然后装订。”
他打算先去找杨伟副总看看,听听这位老上司的意见。
虽然报告内容有些令人沮丧,但对方经验丰富,或许能指出一些他没考虑到的角度。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