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12节
“好多了,继续。”着舰指挥官回复道。
800米……500米……王炜能感觉到汗水顺着后背流下。
他调整呼吸,保持节奏,看着航母的轮廓填满了整个风挡,甲板上的阻拦索清晰可见。
突然,又一阵乱流袭来,战机再次向右偏移。
相比于地面模拟系统的人造阵风,真实的海面显然更加复杂。
好在他反应迅速,几乎是用肌肉记忆完成了修正动作。
“200米,保持稳定。”着舰指挥官的声音变得异常专注。
02号机微微抬起机头,保持适当的攻角。
这是最关键的时刻——太低会撞上舰艉,太高则可能错过阻拦索。
“100米!”
视野中只剩下甲板中部的着舰区。
他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右手如磐石般稳定地控制着操纵杆。
随着一声闷响,战机的主轮再次接触甲板。
王炜再次推动油门,但这一次,却并没有拉起机头复飞,而是死死抓住操纵杆,等待那决定性的拉扯。
接下来的半秒如同半个世纪那样漫长,直到一股巨大的向后力将他狠狠压在座椅上。
尾钩成功挂上了第二道阻拦索!
战机在甲板上急速减速,王炜感到血液都涌向了面部,视野边缘有些微微变红。
好在这一切都过去的很快,不到两秒钟后,战机就完全停了下来。
“捕获成功!02号完美着舰!”
着舰指挥官的声音里充满喜悦。
王炜大口喘息着,解开氧气面罩,看着周围的地勤人员和车辆围拢过来。
直到此时,他才终于有了些许真实感——
自己做到了!
华夏海军历史上第二次成功的航母着舰!
透过座舱盖,他看到甲板上的地勤人员向他竖起大拇指。
当地勤引导员示意他滑行离开着舰区时,王炜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两年多以来的汗水、无数次模拟训练、无数个不眠之夜……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报。
王炜知道,今天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胜利,更是华夏海军走向深蓝的重要一步。
辽省号真正成为了一艘能够起降战机的航空母舰。
而他们——华夏第一批舰载机飞行员——就是书写这段历史的人。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前方,还有更广阔的海洋需要去征服。
第1511章 幕间准备
六架歼15战机整齐地停放在辽省号航母甲板上,像六只正在休憩的钢铁雄鹰。
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拂过舰面,吹散了发动机残留的灼热。
但甲板上,反而愈发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各部门注意,检查飞机状态,尤其是尾钩和起落架!”
来自主飞行控制室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到甲板上近百名地勤人员的耳中。
十几名身着褐色背心褐色头盔的飞机维护长迅速就位,来到各自负责的飞机下方,仔细检查尾钩和起落架液压机构的每一个零件。
尽管刚才的着舰过程堪称完美,但按照规程,还是必须进行彻底检查。
与此同时,红色外套的军械人员聚集在弹药升降机旁,模拟准备指定的弹药和副油箱、加油吊舱、导航/前视红外吊舱等载荷——
本次任务当然不包括任何武器挂载,实际上,辽省号此行出航根本没有携带正儿八经的航空弹药。
不过,既然是全流程模拟,那弹药部门也必定不能闲着。
基于同样的原因,尽管在早上起飞之前,六架飞机都已经被加注了足够返程的燃料,但还是有几辆底盘低矮的甲板车辆紧随其后驶向停机位,身穿紫色背心的油料员从车上跳下,扯着加油管开始向飞机提供燃料和其它油气补给……
签好飞行检查单的王炜站在一旁,看着地勤人员忙碌的身影。
他摘下飞行头盔,汗水顺着鬓角滑落。
着舰时的紧张和兴奋感尚未完全消退,以至于手指仍有些微微发颤。
而在距离他不远处,新闻宣传团队已经架好了摄像机和反光板。
军网记者张颖正站在01号机旁,向部队长戴明盟提问:“作为华夏第一位在航母上成功着舰的飞行员,您现在的心情如何?”
戴明盟的表情貌似严肃,但眼角的皱纹已经舒展开来,脸上的肌肉也频繁抽动,明显是在努力平抑着想笑的冲动。
“这是集体的荣誉。”
他按照早就准备好的例行内容回答道:
“没有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地勤战友的精心维护,没有指挥系统的周密配合,单靠我们飞行员个人肯定无法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
“……”
对于华夏来说,航空母舰和舰载机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因此,作为指挥官,必定少不了一些需要抛头露面的宣传工作。
看着应对自如的部队长,王炜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幸运。
如果让他来面对镜头,恐怕很难有如此完美的表现。
想到这,他收回目光,转身向飞行简报室走去。
按照计划,在降落之后,飞行员将获得几个小时的用餐和休息时间。
但他们可是刚刚完成了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任务,怎么可能轻易休息得住?
果不其然,在推开门的瞬间,热烈的讨论声扑面而来。
四名飞行员围坐在长桌旁,桌上还散落着各种图表和笔记,显然是在复盘刚才的着舰过程。
其实仅从结果来看,六个人的操作都堪称完美,全部钩住了第二或第三道阻拦索,属于着舰过程中最理想的状况。
但分解到每个步骤的操作上,大家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心得。
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需要找个机会发泄一下心中澎湃的表达欲。
“下滑道控制还是太依赖视觉判断了,菲涅尔灯系统在强光下辨识度不够……”
“我觉得阻拦索的张力可以再调高5%,刚才着舰时减速感不够明显……”
“那是因为咱们训练设施用的是机械储能结构,船上是电磁拦阻,所以速度变化更加平均了……”
“……”
看到王炜进来,07号机飞行员郑辉立刻站起来:
“参谋长!您来得正好,我们正在讨论降落过程中的哪个步骤还能进一步优化,还有就是……等会儿起飞时候的动作要领问题。”
王炜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自己拉过一把椅子:
“滑跃起飞的关键在于油门控制和迎角把握,虽然是在海上,但整个操作流程和陆地上没什么不同,甚至可以说,比着舰过程还要简单一些,关键是头脑清醒,思维不能乱套……”
“……”
就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经验的时候,房门再次被推开。
两名身穿便装的中年人出现在门口。
简报室内立刻安静下来,
虽然裹得很严实,但王炜还是很快认出了对方二人的身份——
歼15舰载机项目的总工程师罗洋,以及涡扇10H的总设计师刘永全。
在原型机试飞和随后的地面训练过程中,他们跟训练基地有过很多接触,也深受同志们的信任和尊重。
很快,所有飞行员都站了起来。
“别拘束,都坐。”罗洋笑着摆手,“我们是来听听你们的真实反馈,不是要开汇报会。”
飞行员们重新落座,但气氛还是明显变得正式起来。
考虑到01-06号都不是全状态原型机,王炜当即把目光投向了坐在最里侧的郑辉和林书岩身上。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驾驶的飞机将与未来的量产型号完全相同。
见状,郑辉率先清了清嗓子:
“罗总,刘总,从飞行操纵品质来说,歼15的表现堪称完美,良好的底子加上三翼面设计,即便是在气流不稳定的海面上,低速操纵性也依然比我们预想的更好,几乎跟地面模拟时的手感别无二致。”
“尤其在着舰的最后阶段,重型机在灵活性上的不足反而成了优势,飞机不会因为小幅操作或干扰就出现剧烈反应,给了我们更多的修正余地……而相比之下,涡扇10H的动力反馈却非常灵敏,让我们在触舰之前的信心很足。”
见郑辉没有继续下去的意思,林书岩马上接过话题,补充解释道:
“飞机的性能让我们相信,即使没能一次挂上阻拦索,也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加速复飞,没有因为速度不足而坠海的风险。”
“当然,实际着舰比地面模拟难度大很多。”后者用双手比划着,“航母本身的晃动,甲板在视觉上比模拟器小,还有海面反射的乱流……这些都会增加心理压力,但都不算是飞机设计的问题。”
“……”
随后,几名飞行员更是轮番开口,把飞机和发动机全都夸了个遍——
这些称赞绝对发自内心,但考虑到众人此时的心情,在表达方面难免有些过于热情。
以至于让两位设计师同志都有些招架不住。
“同志们,同志们,先等一等。”
趁着某个没人出声的当口,罗洋赶紧抬手制止了大家的发言:
“听到你们如此高的评价,我们作为技术人员当然非常欣慰,但还是希望能听到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反馈……”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