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45节
这个提议让张韬陷入沉思。
如果不是准备马上冲击顶刊,而只是利用舆论向对手施加压力的话,那这个思路倒是可行。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问题——
“常院士,我们主要研究的燃料电池和一氧化碳氧化都不是什么显学……”张韬面露苦笑,“如果只体现材料性能的话,那论文甚至很难发到一区期刊上面,至于产业规模更是小的可怜,就算有一些企业对此感兴趣,也不太可能提供足够的影响力……”
“所以才要换个思路!”常浩南操作电脑,调出了王令骁方案中的另一部分内容,激光笔重点圈出了“载体:金属氧化物”这几个字。
“请看这里。我在仔细研究你们的合成路径时,注意到一个关键点:你们这套薄膜收缩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前驱体分子与基底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力,而经过我们的计算和比对……”
他一边介绍,一边调出一组新的能级对比图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是范德华力和部分化学键合的叠加。”
“那么,一个核心问题就来了。”常浩南潇洒地收起激光笔,转身面向摄像头,“这种相互作用的特异性,真的只限于金属氧化物吗?”
这个问题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众人固有的思维框架。
张韬猛地一怔,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紧紧盯着屏幕上常浩南展示的模拟数据。
结果显然是否定的。
碳基材料,例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甚至氮掺杂的碳材料、还有氮基材料,比如氮化硼、特定的氮化物……
这些材料表面,经过适当的预处理和官能团修饰后,其与金属酞菁分子的界面相互作用模式,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工艺参数,达到与金属氧化物基底相当甚至更优的效果……
“载体拓宽……”他喃喃重复着,大脑在飞速运转。
常浩南则顺势抛出了最终的、也是最重磅的炸弹:
“如果我们用这套方法,将锌原子或者钴原子,高度有序地锚定在碳纳米管或者石墨烯片层这样的碳基载体上,形成单原子分散或者短链状的结构……”
大家都是内行人,说到这里,就已经足够了。
“锂电池?”
张韬迅速捕捉到了最关键的部分:
“锌原子或钴原子作为催化中心,锚定在高导电性、高比表面积的碳基载体上,或许可以明显改善锂离子的嵌入/脱出动力学,抑制枝晶生长,提升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常浩南手指轻点了一下电子白板:“预估不少于万亿级的市场!全球新能源的命脉!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储能电站……所有领域!”
“如果业界得知,有一种基于单原子阵列技术的革命性电极涂层材料,其原型已经诞生,性能提升潜力巨大,却因为一场恶意的专利诉讼而迟迟无法进行深入研发和产业化……”
张韬院士差点合不拢嘴:“我想那些押注新能源未来的巨头们,一定会发疯的。”
“没错。”常浩南点点头,“所以,我们要把论文的重点放在电化学性能上,用实实在在的、远超现有材料的数据去震撼学术界和产业界,让全世界都看到它的巨大潜力,然后带着整个产业链一起,向对方施加压力!”
他说着坐回到座位上,又继续补充道:
“而且,这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也远不是几十上百台表征设备能够比拟,足够破坏FEI、JEOL和日立等企业之间本就脆弱的联盟……把选择主动权转移到我们手中。”
第1551章 双线推进
连海化物所,合成实验室。
王令骁紧盯着真空反应腔室,同时右手拇指小心翼翼地拨动控制杆,让特定波长的近红外偏振激光精准照射在悬浮的碳纳米管薄膜上。
原本这个过程需要用一个非常反人类的杆式操作器进行,合成进度也长时间因为操作原因被卡在40%上下。
直到在常浩南的建议之下换成了一个游戏手柄之后,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随着薄膜在精确控制的温度梯度下逐渐波动、收缩,预先吸附的钴金属酞菁前驱体分子在光场驱动下开始波动收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界面作用后,最终以粉末形态出现在载体表面上……
“沉积完成!”
身边另一名研究生报告。
王令骁点点头,随之按下手柄的左侧扳机。
腔室开启,一片均匀覆盖着蓝黑色物质的碳纳米管薄膜被小心取出,然后放置在电子天平上。
“本次合成产物,5.176克!”
因为疲劳和干渴,王令骁的声音显得有些尖锐。
但仍然能听出其中的兴奋。
第一次完全成功的尝试就能获得如此宏观量的样品,说明薄膜收缩法的工艺放大性似乎非常优秀。
“工艺路线初步验证有效。”张韬院士抱着胳膊站在旁边,俯身仔细检视了一下样品,点头道,“立刻制备电极片,进行基础电化学性能测试。”
他们实验室过去并不专精于锂电池方面的研究,但好在电极制备这块的工作触类旁通,况且还有隔壁课题组的支援。
在充满了氩气的手套箱里,涂覆、烘干、封装,一气呵成。
然而,当第一批充放电数据呈现在屏幕上时,实验室内的温度仿佛骤降。
起始容量、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曲线……与之前用传统方法制备的普通钴单原子催化剂相比,各项关键指标提升幅度微乎其微,甚至在某些高压区段表现更不稳定,远未达到理论模拟预测的飞跃性提升。
王令骁盯着几乎重叠的曲线,语气挫败:“激光参数、温度窗口、前驱体浓度都是严格按常院士优化后的方案执行的……怎么宏观性能毫无起色?”
他看向张韬。
“工艺本身是成功的,至少证明了我们能在宏观尺度实现激光诱导薄膜收缩自组装这一技术路线,产率也达标。问题很可能出在产物的微观质量上……”后者面色倒还保持着沉稳,只是拿起一片样品在强光下观察,“我们以为的有序阵列,可能并未有效形成,或者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稍作停顿之后,他又果断指示:“立刻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样品,让人送到孙研究员那边去!”
……
当天晚上,样品通过人肉快递的形式被送抵孙飞团队。
那台由进口TEM和APT设备经过破坏性改造、牺牲了原位同步和部分精度、专为稳定材料设计的“缝合怪”仪器全力运转,终于在数小时后,给出了初步的三维成像结果,并在第一时间传回了连海。
王令骁看着屏幕上APT三维点云图与TEM结构图像的叠加结果,心沉到了谷底。
想象中连绵有序的钴原子链踪影难觅,超过95%的观测区域显示,锚定的钴原子呈现出孤立的点状或极其短促、断断续续的碎片化“链”,平均长度不足理论设计值的十分之一,断裂率高得惊人。
“原子链断裂率超95%……”王令骁挠了挠如同鸡窝的头发,吐槽道,“这根本不是有序阵列,是原子碎片……”
显然,结果正如张韬推测的那样——
所谓“阵列”,名不副实。
随后几天,整个实验室在张韬的带领下如同精密仪器连轴运转,反复调试。
激光功率密度微调、脉冲频率优化、基底预处理方案变更、前驱体分子结构微调……每一次调整后都满怀希望地合成样品。
然而,结果令人绝望。
宏观性能的提升始终无法突破瓶颈,断裂率也同样居高不下,徘徊在90%以上,仅能在极少数局部区域观察到稍长的链段。
无奈之下,研究团队只好回退进度,将羊城方面传回的分析报告、合成过程中的设备工作日志、以及常浩南提供的理想化合成路线进行一一比对。
“会不会是激光干预这条路线有问题?”
过去这段时间,王令骁倒是已经了解到了不少有关常浩南的光辉历史。
但毕竟只是听闻,所以在他看来,对方总归还是有犯错的可能。
张韬略显迟疑地摆摆手,视线却并未从眼前的数据文件上移开:“计算过程我们也看过,要说其中有数据不准或者存在一些缺陷倒是有可能,但整条技术路线出错……”
就在这时,他突然目光一滞。
“不太可能”四个字也随之被卡在了喉咙口。
屏幕上此时正显示着激光干预过程的日志文件。
王令骁顺着导师的目光看去,很快也注意到了一系列细小的、本来不应存在的波动。
“界面能垒失控……”张韬终于确定了症结所在,“碳纳米管表面并非理想光滑,在薄膜收缩和激光诱导的动态过程中,这些不均匀性导致局部区域的界面相互作用力差异巨大,形成了难以预测、剧烈波动的能垒……”
他直接伸手点在液晶屏幕上,指向了图像上能量起伏剧烈的区域,“钴原子在试图排队时,不断被这些微观能垒所阻挠,无法形成长程有序,而激光参数的微调在这种复杂动态环境下,效果被严重削弱,无法实现全局稳定……”
“……”
显然,常浩南给出的方向没错,只是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与此同时,汉城。
FEI公司韩国分部。
帕特里克·马哈奇推开杰尼尔·阿尔卡德办公室的门。
“杰尼尔,烛火科技那边突然单方面暂停了所有谈判接触。”他面带几分忧虑,把手中的一个文件夹递给对方,“对方给出的正式书面说明是,需要集中资源,优先解决当前面临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彻底消除所有潜在合作障碍……”
闻言,阿尔卡德却浮现出掌控局势的笑容。
“这不是很好么?”他接过文件夹,粗略翻看了一遍,“说明压力开始显现效果,专利诉讼的泥潭正在消耗他们的精力和信心,迫使对方不得不暂时退避……这正是我们计划中的关键。”
“我还是觉得不太放心,这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静默……而且,拖延很可能会带来变数。”马哈奇并未被感染,摇了摇头,“或许……我们应该在谈判条件上释放一点灵活性?比如在专利授权费比例上稍作让步,先稳住谈判桌?”
相比于华夏方面,他还是更担心那几个跟自己貌合神离的“盟友”。
尽管暂时结成了攻守同盟,但说到底,他们之间才是要刺刀见红的竞争对手。
阿尔卡德也清楚对方是在担心什么,但还是断然摇头。
“看看我们的情报。”他很快从电脑上调出一份内部报告:“日立、JEOL都抱怨对方开出的条件过高无法接受,谈判毫无进展,而赛默飞甚至还未获得实质性对话机会……总之,至少在华夏人决定妥协之前,我们还不用担心被别人捷足先登。”
随后,又转向马哈奇,“再者说,这才过去一个月而已……距离卡尼亚给出的三个月窗口期还有一大半时间,此刻示弱,之前的投入岂不是前功尽弃?”
这一番解释颇有条例,终于还是说服了马哈奇。
尽管十分勉强。
“好吧。”马哈奇点点头,“那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我的谈判团队目前无事可做,但也不好从华夏撤回来。”
“双线推进,乘胜追击!”阿尔卡德眼神锐利:“一方面,在更多有管辖权的重要城市提起补充诉讼,扩大案件基数,进一步消耗对方的资源和精力,另一方面,协调几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刊发文章,从社会层面施加压力!”
第1552章 先来一次压力测试
几天后,几篇标题颇具煽动性、内容精心编排的文章在指定平台发布:
《“烛火”迷局:技术突破还是专利魔术?》
《透视“烛火科技”:速成巨人的背后隐忧》
《专利战烽烟:自主创新的光环需经得起拷问》
应该说,这次的舆论战相当专业。
前两篇文章以“中立”口吻,将立明科技等提起的诉讼描述为“行业对其技术来源的正当性质疑”,暗示烛火科技的专利集群存在“突兀性”和“可疑性”,可能涉及对国际现有技术的非正当利用或包装。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