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65节
“第一台CN001,供给了火炬实验室。”
孙飞语气平常,仿佛在说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当然,也确实是理所当然。
毕竟火炬实验室并非“合作方”,而是设备研制的参与方。
“常院士那边比较低调,没对外宣传。”
张韬微微一怔,镜片后的眼神闪烁了一下。
他想起常浩南曾明确表示火炬不会介入具体合成测试,原以为对方不会要这设备。
原来……不是不要,而是要得更早、更优先。
显然,对方手里还有更加重要和隐秘的项目正在进行。
想到这里,张韬微微叹了口气——
那台改变行业格局的设备,对人家来说,恐怕只是推进某个更高优先级项目的顺手之作?
然而这“随手”的份量,足以让无数同行仰望。
此刻,叉车已精准地将巨大的减震托架连同其上的设备主体缓缓卸下,平稳落在旁边的电动平板拖车上。
张韬、王令骁以及MCC的质检员立刻上前。
他们仔细检查着托架上所有一次性固定封纸的完整性——这是判断运输过程有无超限震动或野蛮装卸的关键证据。
每一处封纸都完好无损,如同新封。
张韬不再犹豫,在第一份《开箱及运输状态确认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接着朝身后轻轻挥手。
早已准备好的重型电动平板车无声启动,沿着特制的缓坡平台,在众人屏息的注视下,稳稳驶入通往测试中心的沥青斜坡。
测试中心内部早已预留好了安装位置——
一个巨大的混凝土基座,表面平整如镜,内部预埋了多层隔震材料。
周遭灯光通明,温度湿度恒定。
孙飞团队并未立刻开始安装,而是首先对基座的水平度、承重极限、固有频率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复测。
“基座条件完美,符合最高标准。”
领队工程师向孙飞报告。
孙飞点头,这才示意:“开始安装。”
接下来的过程,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
电动平板车上的小型吊臂缓缓伸展,磁力吸盘精准吸附住设备主体。
在激光定位仪的引导下,庞大的机体被毫厘不差地悬吊、平移、最终稳稳落在基座预定的锚固点上。
随后是外围模块的对接——真空泵组、高精度电源柜、液氮冷却循环系统、中央控制台……
每一个接口的对接,每一颗螺栓的紧固,都伴随着严格的扭矩检测和真空密封测试。
时间在高度专注中流逝。
从上午持续到傍晚,又从太阳初升到第二天午后。
直到最后一根信号线缆接入,孙飞亲自按下中央控制台的启动钮。
低沉的嗡鸣声在测试中心响起,设备指示灯次第点亮。
巨大的主控屏幕上,蓝底白边的“微观表征技术联盟公司”字样清晰浮现。
“成了!”
不知是谁低呼了一声,紧绷的气氛瞬间松弛。
虽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但总归是完成了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这是我们二号测试中心落成以来,第一台国产大型设备。”张韬凝视着屏幕上的汉字,感慨万千,“而且直接就是最贵的那台。”
“我们给合作试用单位报的可都是成本价,”孙飞一边快速操作着初始化程序,一边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回应,“价格应该比你们之前进口的单功能透射电镜还低些。”
“设备本身是便宜了,”张韬就像一个刚拿到新玩具的孩子,在旁边不断转悠着细细查看,“但我们所里把地下测试中心的供电、冷却、隔震、防磁几乎全升级了一遍,还专门铺了一条能让转运车开进来的坡道,这配套投入可一点不便宜。”
孙飞没有接话。
按照流程,设备通电正常只是第一步。
还需完成一轮实际样品测试,验证其功能达到合同约定,方能最终签收。
“令骁,”张韬转头吩咐,“去把准备好的那批验证样品拿来,尽快安排上机测试。”
“明白!”王令骁应声转身。
“等等。”张韬又低声补充了一句,声音仅容两人听见,“从几个组里随机抽,制备试样前打乱顺序,编成新号……对应关系,你、我,还有中心陈主任三个人知道就行。”
王令骁眼神一凝,心领神会:“好的,老师。”
他快步离去,不多时便带回一个密封的样品盒。
里面是十几份不同形态的粉末样品。
孙飞作为设备提供方,只对设备性能负责。
他并需要不关心样品内容,示意助手将样品盒放在制样台旁,接着准备亲自上手操作。
这也算是对化物所技术人员的现场培训。
“MTA-01的核心突破之一,是用统一的纳米针尖试样,取代了传统TEM复杂且重复性差的薄片制样。”
孙飞的声音在安静的测试中心清晰响起。
几十道目光聚焦在他那双套着丁腈手套的手上。
所有人都知道,这很可能是一个材料井喷时代的序幕。
第1578章 冒一次险!
孙飞打开一个精致的样品盒,里面整齐排列着数十枚微小的金属针尖基座。
“配合我们升级的全自动电解抛光工作站,可以实现高通量、高一致性的针尖制备。”
只见他将少量粉末样品置于特制模具中,启动设备。
机械臂精准操作,电解液雾化喷射,电流参数精密调控。
不到十分钟,一枚顶端被抛光至原子级锐利、承载着样品的针尖试样便制备完成。
其速度与便捷性,让围观的研究员们发出低低的惊叹。
孙飞动作行云流水,很快便完成了十几个针尖试样的制备,并逐一安装在一个小巧的、顶端呈球状的多功能样品杆上。
“样品杆支持360度无死角倾转,这是实现高精度电子断层扫描的基础。”
他将样品杆送入设备真空腔。
主控屏幕上,复杂的三维操作界面亮起。
孙飞演示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
样品杆在真空腔内流畅旋转、倾斜;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TEM)图像实时呈现,清晰度惊人;
串行采集的二维图像被高速反演算法瞬间构建成三维立体结构;
最关键的环节到来——原子探针断层分析(APT)模式启动。
“看这里。”孙飞指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数据流和同步构建的三维点云模型,“MTA-01的另一个核心,是利用APT获取的原子种类和位置信息,对TEM的三维重构进行全自动校准和优化。”
他的语气中带上了些许自豪:
“传统方法需要大量人工干预和试错,耗时极长而我们是实时的。”
就在三维重构进程高速运行之际,一位化物所的操作员看着屏幕上代表样品杆旋转角度的参数,忍不住提问:
“孙研究员,如果样品杆在APT数据采集时旋转角度过大,比如接近180度甚至270度,会不会造成某些大角度‘楔形’区域的原子信息缺失?毕竟传统思路认为……”
他的问题还没完全问完,主控屏幕上高速滚动的进度条已然到底!
“叮”一声轻响,演算完成。
紧接着,一副细节丰富的三维原子结构图,瞬间充满整个屏幕。
引得众人一阵瞳孔剧震——
电镜成像可不是跟照相机一样,按个快门就完事了。
更何况眼前这台设备还有更加复杂的功能。
这个效率,简直惊世骇俗。
“你刚才问旋转角度?”孙飞微微一笑,手指轻松地敲击了几下键盘,调出操作日志,“看,我刚才设置的就是270度旋转采集。”
他的手指随即点向屏幕中心一片结构异常清晰、对称性完美的区域——
数十个明亮的点,精确地排列成一个三维的楔形阵列。
每一个点,都代表一个特定的金属原子。
阵列边缘处虽略有变形(那是试样边缘电场畸变的固有影响),但其核心区域的原子排布、键合距离、甚至不同原子种类的空间分布,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要知道,原子阵列本质上是相同基础结构的无限重复。
因此,只要能够精确并清晰地观察到其中一个完整单元,就足够指导新材料的研究以及合成了。
整个测试中心陷入一片短暂的死寂。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屏幕上的原子世界牢牢吸住,呼吸都仿佛停滞。
对于材料研究者而言能如此清晰、直接地“看见”目标原子及其排列其震撼无以复加。
“好!太好了!”张韬只觉得热血上涌,甚至视线都有些模糊,“再看看另外几个样品!”
他强压着内心的激动,努力让自己表现得平淡一些。
但其实根本没能压住,连声音都有些发抖。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