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64节
邮件很官方,确认收到了她的问询,并感谢她对伯克利的兴趣。
米勒表示哈德森教授近期行程繁忙,委托他进行初步沟通。
并附上了自己在伯克利的个人主页链接,以及一份正式的伯克利工作证明扫描件。
邮件的核心内容是:哈德森教授希望能安排一次简短的在线视频通话,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付琴霞的研究兴趣、教学理念和未来职业规划。
“这只是一次非正式的初步交流,旨在增进相互了解。”
米勒在邮件末尾强调。
付琴霞盯着邮件,心跳再次加速。
初步了解……似乎很合理。
她再次说服自己:只是聊聊研究兴趣和职业想法,不涉及具体项目细节,应该没什么风险。
后续的沟通过程非常顺利,甚至把见面时间直接定在了当天下午。
她按照对方的要求,登录了一个临时注册的zoom账号,并输入了米勒提供的会议链接。
短暂的连接音后,屏幕亮起。
一张典型的、带着阳光笑容的西方年轻男性面孔出现在画面里。
金色的短发打理得很精神,碧蓝的眼睛隔着屏幕望过来,显得真诚而富有亲和力。
“嗨,付博士!我是大卫·米勒!很高兴终于见到你本人!”
带有加州口音的英语透过有些廉价的耳机传来,清晰而热情。
对方再次介绍了自己和哈德森教授,热情洋溢地描述了伯克利优越的学术环境、旧金山湾区的迷人风光,以及这个教学型岗位的独特优势——专注于培养学生,享受纯粹的教书育人乐趣。
“教授非常欣赏你在复杂纳米结构合成方面展现的扎实功底,他认为这正是我们未来课程建设急需的技能。”
米勒的语气充满肯定:
“坦率地说,能进入伯克利的学生从不缺少天才头脑和奇思妙想,反而是基础能力远没有上一代人那样可靠,教授也经常抱怨这一点,认为学生们不应该忽视理论学习……”
“……”
这句话貌似平常,却奇妙地触动到了付琴霞心底的某个地方。
那是她多年没有感受过的、已经快要忘掉的……
被需求感。
对于一名研究生而言,本科成绩属于一块敲门砖。
把门敲开之后,就基本不会再有人关心。
但那却是付琴霞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第一次通话的内容确实很“干净”。
米勒问了她博士课题的大方向、在化物所做博后参与项目的公开领域、她对教学的理解和是否有设计课程的经验。
付琴霞小心翼翼地应对着,回答都控制在已发表或公开可查信息的范围内。
实际上,米勒的问题专业且适度,根本没有触及任何敏感点。
其中有大约一半的时间都在聊付琴霞的助教经历。
通话结束时,米勒微笑着说:“付博士,和你交流非常愉快。你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而且……”他停顿了一下,笑容加深,“我必须说,你本人比我想象中更有吸引力。”
这句话其实可以有很多理解方式,但配合对方还算不错的建模水平,很顺利地把付琴霞引导到了略显暧昧的方向上。
也像一阵微风吹散了她心中最后一点紧绷的弦。
警惕性在专业而友好的氛围,以及这小小的个人魅力攻势下,悄然降低了。
此后几个月,这种“中等频率”的联系成了付琴霞生活里一个隐秘的期待和负担。
平均两三周一次,米勒会发来邮件或发起视频通话。
话题逐渐深入,但依然巧妙地维持在“学术兴趣”和“职业发展”的框架内。
他会分享一些伯克利正在进行的、非核心的教学改革项目,询问付琴霞的看法。
也会“请教”一些关于“复杂纳米结构表征中的共性挑战”这类宽泛的技术问题。
偶尔,他会不经意地提起:“你们在化物所,团队氛围怎么样?合作紧密吗?”
或者,“听说你们最近在某个材料方向很活跃?”
付琴霞的回答依旧谨慎,但不知不觉间,为了展现自己的价值和对合作的诚意,她分享的信息边界开始变得有些模糊。
一些尚未发表但自认为不涉及核心机密的阶段性观察,实验室里某些通用设备的使用体验,甚至团队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非技术性的小困难……都被她当作拉近距离的谈资,在米勒温和的引导和恰到好处的共鸣中,一点点透露出去。
米勒始终保持着专业、友善甚至略带倾慕的姿态,让付琴霞在不安中又沉溺于这种被重视、被倾听的感觉。
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些看似零碎的碎片,正在大洋彼岸被专业的情报分析人员,像拼图一样,耐心地拼凑着关于那个核心项目的轮廓和环境信息。
并等待着配合林涵发动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击。
第1577章 大井喷时代
半年后,2012年12月。
连海。
湿冷的晨雾里,一支由警车开道、工程车护送的特别车队,碾过结霜的路面,缓缓驶入连海化物所的大门。
居中那辆特殊改装的半挂卡车,如同移动的堡垒,密封与减震设计隔绝了外界一切侵扰。
车队停稳,引擎声歇。
空气里只剩下海风划过枯枝的尖鸣。
位于半挂车后面的是一辆外形接近考斯特,但挂着红旗标的中巴车。
侧门打开之后,一群身着深蓝色制服、胸口绣着“MCC”徽标的技术人员鱼贯而下。
他们并未急于靠近卡车货箱,而是默契地转向队尾另一辆厢式设备车。
专用液压升降平台、高精度激光定位仪、带有自适应平衡系统的叉车附件……
一件件精密工具被高效卸下。
两台早已待命的叉车迅速完成了“武装升级”。
而就在技术人员上下忙碌的同时,负责本次交付任务的孙飞也从排头第三辆小车上跳了下来。
他快走几步,迎向在此准备接车的化物所团队。
为首二人自然是所长张韬,以及所书记崔燕。
“张院士,崔书记,你们好!”孙飞双手分别与二人相握。
崔燕并非专职研究人员,因此只是简单打过招呼之后便退后半步,开始安排身后的一众人员进行对接。
而张韬则带着满脸的兴奋:
“孙研究员!”他用力回握,还拍了拍对方的小臂,“之前都是邮件电话,今天可算是真正见着面了。”
紧接着,还真诚地补充了一句:
“你们的工作,可是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尽管双方已经合作过一段时间,但基本都是经由常浩南和火炬实验室进行中转。
唯一一次面对面的机会,是两个月前那场微观表征技术联盟公司(MCC)揭牌成立大会暨MTA-01型设备发布会。
但也是崔燕前去出席的。
“您过誉了。”孙飞连忙摆手,姿态放得很低,“是时代给了机会,更是常院士在关键节点给予的信任和指导,否则无论是我还是汇聚科技,都走不到今天。”
“说实话,那几篇论文,至少一半的功劳得记在火炬实验室的计算团队头上。”
他语气坦率并没有居功的意思。
“不要妄自菲薄嘛……能担得起常院士这份信任,也相当于一种认可了。”
张韬笑着拍了拍孙飞的臂膀,带着过来人的感慨:
“要是没有之前几年如一日在国产仪器设备领域的坚持,哪来后面这些故事?”
寒暄间,卡车巨大的货箱后门在液压杆的轻响中缓缓开启。
透明的高分子篷布下,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轮廓在特制减震托架上显露真容——
TEM-APT联用设备。
MTA-01。
流线型的外壳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复杂的接口与探头被保护罩严密覆盖。
粗看之下,应该是被分成了三个部分,等到安装现场进行组装。
孙飞从助手手中接过厚厚一沓文件,递给张韬。
“张院士,这是设备签收和调试的相关文件。”
张韬看着眼前足有十几份的材料,有些震惊:
“这么多?”
“设备还处于技术验证阶段,MTA-01的运输、安装、调试流程都在同步完善。”
孙飞解释道
“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我们采取分阶段签收,也就是从开箱验货、内部转运、基座确认、设备安装、功能校准到最终验收测试,每个关键节点都需要单独签署确认文件。”
“理解,理解。”
张韬点头,接着把文件接到手中,又分出两份交给身后的王令骁以及另一名老师。
这种东西,还是需要多人交叉确认。
随即又抬起头,半开玩笑道:“不会装到一半出问题吧?”
“您放心。”孙飞指了指文件上的铭牌照片,“这台编号CN002,已经是国内落地的第二台……整个流程我们在CN001上验证过一次了,大的地方不会出问题。”
“第二台?”这时候刚刚回到旁边的崔燕忍不住插话,“可MCC发布的首批合作试用名单里,国内好像只有我们化物所一家?”
张韬也投来询问的目光。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