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古代,盘点现代封神人物 第142节
“朕决定了,传令兵部,即刻准备三倍的粮草辎重。”
“既然知道了前事,那就不该再让同样的事情发生。朕要让这安市城,成为我大唐的门户
“陛下圣明。不过臣倒是好奇,那位安市城主究竟是何等人物,能得陛下如此赏识。”
“无忌说得在理。能让朕亲赐绢缣的,必然是条汉子。不过这一次,朕倒要看看他是不是真有这般气节。”
太宗轻抚案几上的地图。
“朕倒要谢谢这天幕,让朕提前知晓了这些。”
“既然补给不足会让我军功亏一,那朕就要让高句丽见识见识,什么叫真正的大唐军威殿外春风徐来。
吹动着檐下的铜铃。太宗的目光越过天幕。
仿佛已经看到了远方那座即将成为大唐领土的城池。东汉位面。
铜雀台内暮色四合。
曹操与郭嘉正观看着天幕中闪动的画面。
“这后世之人倒也有趣,区区高句丽,也敢如此编排大唐天子。”曹操轻抚案几。
目光深邃。
“不过这唐太宗,倒是个真英雄。六万兵马,竟能击退二十万大军。”郭嘉品了口茶。
“明公说得是。这高句丽编排故事倒也有趣,不过这唐太宗的气度,确实令人钦佩。战场上杀伐果断,却能欣赏对手的气节。”
“奉孝,你可知道我在想什么?”
“若是我也遇到这样的敌将,或许也会赏识他。”
“就像当年的吕布,若是他早些归顺,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曹操起身走到窗前。
“这唐太宗,倒是深得我心。”
“明公说得极是。不过这些高句丽后人,编排这等荒诞故事,倒像是在给自己壮胆。”“哈哈哈,你说得对。不过这天幕倒是让我看到了有趣的事。”
“这些蛮夷,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若是让我率军出征,必定不会让他们全身而退。”郭嘉眯着眼睛。
“明公若是在那个时代,只怕六万兵马就能直取平壤城。这等小国,也配在史书上夸大其词?”
“也罢,让他们编去吧。这唐太宗确实算得上是千古帝王。”曹操轻笑着。
目光投向远方。
“奉孝,你说这后世之人,会如何评价我们这些人?”铜雀台上灯火摇曳。
君臣二人的笑声在夜色中回荡。窗外的风声渐大。
吹落了几片枯叶。
打在天幕闪烁的光芒上。
大街小巷的古人们每每路过天幕。
总会驻足观看这段令人啼笑皂白的历史。天幕中播放的内容让众人不禁感叹。
这小小的高句丽竟敢如此夸大其词。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这高句丽竟敢把堂堂大唐天子编排成这般模样。
看来这些蛮夷确实需要靠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来获得一点可怜的自信。六万对阵二十万。
这才是真正的战争。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气概。
那些无病呻吟的编造。反而显得更加可笑。
大唐的威名岂是他们这种小国可以随意抹黑的?这些异族的愚昧之举。
反而更衬托出了大唐的宽容与气度。
一个战败国在几百年后还要靠编造故事来安慰自己。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笑话。
【虽然泡菜国人口口声声尊重历史,但是“射瞎唐太宗”这件事没有任何真实依据,可以分成三点来说。】
【首先我们已知这件事是假的,真实情况是唐军安全撤军,还赏给高句丽城主一些赏赐。
【试想一下,如果太宗被射瞎,唐军肯定恨不得把高句丽生吞活剥,怎么会这么平和的交流。】
【其次无论是高句丽还是唐朝的史书,都没有记载安市城城主的名字,更别说跟渊盖苏文扯上什么关系了。】
【不过明朝有一个写小说的,专门写唐朝通俗演义。写到安市城大战这一段觉得城主没名字不像话,就编了一个“梁万春”的名字。】
【传到泡菜国成了“杨万春”,泡菜国人又觉得“杨万春”不够霸气,就跟渊盖苏文扯上关系了。】
【最后也是最搞笑的一件事,高句丽与唐朝的战争确实是一段历史,但却不是泡菜国的历史。】
【高句丽被打散后只有很少一部分高句丽人生活在朝鲜半岛,成为了后来的高丽。】【泡菜国人对着一段虚假的历史使劲造,可见对自己多么不自信了。】
一—“懂了,所以连人名都是明朝网文写手编的?”
一一“自己加戏就算了,还加错了祖宗谱”
一—“这不是你们的历史,你们倒是挺会认亲的”
一—“不仅编故事,连主角都要换人设,这剧本部门很强啊”
一—“泡菜编剧:不好意思,认错祖宗了”
一—“某国:这历史不太对,让我魔改一下”
一一“这历史编得连自己人都不认识了”
——“自导自演,结果演错了剧本”大宋位面。
承乾宫内。
宋徽宗与蔡京正观看着天幕中闪动的画面。“蔡爱卿,这后人倒是会编排故事。”
“连一个小小蛮夷之地,也敢如此造次,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宋徽宗放下手中的丹青。
负手而立。
“陛下圣明。臣观这高丽人不过是在自欺欺人。”
“一个明代文人随意编撰的名字,竟也能被他们奉为圭桌,实在可笑。”蔡京缓步上前。
“太宗皇帝威震四方,岂是他们能够随意编排的?倒是这些异族,连自己的祖宗都认不清楚。
宋徽宗轻抚案几上的茶盏。
“朕倒要看看,这些蛮夷还能编出什么有趣的故事来。”
“陛下说得是。这些夷人连历史都要篡改,可见其国运衰微。”
“就连一个城主的名字都要靠我们的后人编造,实在是令人发笑。”宋徽宗走到窗前。
看着庭院中盛开的梅花。
“这倒让朕想起了前些日子看到的女真故事。这些蛮夷之地,都喜欢编造些不着边际的传说。”
“陛下明鉴。这等荒诞不经的故事,也只能哄骗那些无知之辈。”
“是啊,朕倒要多看看这些异族的故事。他们编得再好,也改变不了历史的真相。”宋徽宗微微一笑。
“传旨下去,让史官将这件事记录下来,也好让后人知道这些夷人的荒唐。”
天幕中的光影依旧闪动。
映照着这对君臣意味深长的笑容。大明位面。
紫禁城养心殿内。
明成祖朱棣与姚广孝正凝视着天幕。
殿内龙涎香缭绕。
窗外雪花纷飞。
“姚卿,朕倒是没想到,我大明的文人倒成了这些蛮夷编故事的根源。”朱棣站在天幕前眉头微蹙。
“从梁万春到杨万春,他们倒是改得随意。”
“陛下容禀,这正说明我大明文化之盛,连这等小说野史都能传到蛮夷之地。”“只是这些夷人不知分寸,竟将其当作正史。”
姚广孝捋着长须。
“有趣,当真有趣。朕平定漠北,打得鞑靼闻风丧胆。这小小高丽,不思量自己的来历,却在这里攀附古人。”
朱棣负手踱步。
“他们既然这么喜欢编排故事,朕倒要看看,若是让这些人知道自己祖上是谁,又会作何感想。”
“这些夷人连自己的根都寻不清,反倒在这里贪天之功。”“若是让他们知道自己不过是残存的一支,恐怕面子上更挂不住。”
“朕突然明白了。”朱棣转身看向天幕。
“这就像当年朕北伐时遇到的那些部落,明明都是一条藤上的葫芦,却非要划清界限。”“这高丽人倒是更绝,连祖宗都要认错。”
姚广孝轻声而言。
“这倒让老衲想起一事。当年太祖立国,四方宾服。这等小国,却要靠编造故事来壮胆,实在可悲。”
“传令礼部,将这事记下来。让后人也看看,这些夷人是如何编排历史的。”朱棣的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这等荒诞的故事,竟也能当作正史,当真是天下奇谈。”殿外的雪越下越大。
檐下的冰凌折射着天幕的光芒。
君臣二人的谈笑声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显得格外温暖。
大清位面。
康熙帝与索额图正在乾清宫内观看着天幕中的画面。
“这些蛮夷,倒是可笑。明朝的一本小说竟能让他们奉为圭桌。”康熙轻抚御案。
扫视着殿内的古卷。
“索额图,你看这些人,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还在这里谈什么历史。”
“皇上明鉴。臣观这些高丽人,就像当年我朝刚入关时遇到的那些伪明余孽,明明已是覆灭之国,却还在那里做着皇帝梦。”
索额图整理着案上的奏折。
上一篇:海贼之成为究极生命体的科学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