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古代,盘点现代封神人物 第96节
这后世的科举之变。
倒是与自己当年励精图治、革新政务有几分相似。他开始期待天幕中的下一幕。
不知这些饱读诗书的进士。
最终能为这天下带来怎样的改变。群臣看着这位天子兴致勃勃的模样。
不禁想起当年他励精图治、广开言路的情景。这一朝一代。
都需要这样敢于改革的人啊。
转到大唐开元盛世时期的位面。李隆基站在殿中。
脸上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这位天子最懂得欣赏人才。
此刻看到后世科举的这般变革。不由得心潮起伏。
张说上前道。
“陛下,这欧阳修的用人之道,倒是别出心裁。”
“此人做得对。”
李隆基微微颔首。
“朕在开科取士时,就最厌恶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这个刘几,就该这般教训。”姚崇思索道。
“只是臣担心,此举会不会寒了学子们的心?毕竟一朝改变文风,难免引起波澜。”
李隆基摇头轻笑。
“你们知道朕为何对这苏轼如此欣赏吗?不是因为他的文采,而是他敢于创新的勇气。”“天下学问,岂能全靠抄袭古人?”
张九龄道:“陛下说得是。”
“这章惇的行事倒也令人玩味,明明已中进士,却因不甘心再考一次。”
“人才自有傲骨,这很好。”
李隆基踱步到天幕前。
“不过这般避嫌之举,倒让朕想到了一些事。科举取士,最重要的不就是公平公正么?”王忠嗣接话。
“正是。不过这后世的录取率,匿。”李隆基凝视着天幕。
“你们觉得有趣的是避嫌和典故,但朕看重的是这种敢于改革的魄力。”
“治理天下,最怕的就是墨守成规。这欧阳修,倒是让朕想起了当年整顿吏治时的情景。殿内众臣交换眼神。
开元初期。
李隆基同样大刀阔斧。改革弊政。
如今看到后世这般情景。难怪会如此感慨。
宋璟忽然说道。
“只是不知这般选才之法,最终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李隆基目光深远。
“正是这个问题最令肤期待。一个能让办轼这样的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想必会令天下文风为之变吧。”
殿内众臣还在热议
但李隆基的心思已经飘向了远方在这个文治武功皆备的盛世。
他更期待看到后世的这场文风变革将带来怎样的精彩。古人们谈论这天幕异象的声音此起彼伏。
众人纷纷感叹。
这后世的科举竟变得如此激烈。
“这考官倒是有趣,一出手就敢得罪满城学子确实令人啧啧称奇。
毕竟在当下谁敢这般大刀阔斧?
寒窗苦读十数载的学子们。
写出的文章不过是047依样画葫芦。
谁又能想到后世会有人如此强硬地扭转文风。
“那个编故事的书生胆子更大,这要搁在我们这,怕是要被人戳脊梁骨。
“可不是么?现在的学子写策论,哪个不是搜肠刮肚地找典故,生怕引错了被人笑话。茶客们笑谈间
不免感慨这后世的变化当下科举才开始不久。考官们战战兢兢。
生怕出了差错。
谁能想到后世的主考竟敢如此大胆。看来这科举制度日后当真要变天了。
“那个输了状元的考生倒也有意思,两年后还敢再考,这运道也是没谁了。
众人不禁莞尔。
想到自己身边那些考了几次就灰心丧气的举子。与这位后世的硬骨头相比
当真是天差地别
或许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连落第都能这般豁达。
“依我看,最有意思的还是那个给自己学生压分的考官,这般清正,难怪后世名声鹊起。这话引来一片赞同。
在座的都经历过科举。
深知里面时门道。
若是换作当下
谁敢这般不给自己学生脸面
怕不是要被人戳着脊梁骨骂无情无义。茶客们越说越觉得有趣。
仿佛看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热闹。后世的科举竞发展到如此地步。也不知再过几百年。
会不会有更多令人咋舌的变化。
“这天幕当真有趣,让咱们看到了后世的热闹。”
众人纷纷点头
议论声渐渐消散在袅袅茶烟中
【可以看出章惇是个非常傲气的人,早期苏轼跟他关系很好,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哪怕两人的党派对立,在官场上也会互相帮衬。】
【王安石变法期间,章惇作为草拟新法的骨干。苏轼作为旧党,心直口快,好议时政。然后身陷乌台诗案,命悬一线。当时章惇不怕被新党同僚排挤,仗义相助。不仅写信安慰苏轼,还上书宋神宗让其网开一面。】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逃过一劫。后来风水轮流转,宋哲宗继位。旧党领袖司马光在宣仁太后的支持下上台执政,开启“元祐更化”,打击新党。】
【旧党的苏轼等被诏回朝,司马光等上书要求废除募役法。这时新党的章惇就据理力争,遭到了旧党的攻击,其中还包括苏轼的弟弟苏辙写的论状,这让意惇的心里拔凉拔凉的。】
【不久章惇被贬至汝州,后来又贬到岭南,可以说比苏轼之前还惨。狂傲的人一旦自尊心受到打击性情就会大变,章惇正是如此。】
【元佑八年,宋哲宗终于拿到政权亲政,再次启用了章惇等新党旧臣,重新恢复变法。史称“绍圣绍述”。章惇重新得势,对旧党进行报复,对老友苏轼也不再仁慈。】
第54章 新法、旧法、新党、旧党!顶尖做题家的神仙打架!古人感慨
【苏轼被贬至惠州,没成想他在这里继续发扬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此时经过大起大落的章惇内心已经有点扭曲,秉持着自己淋了雨也要把别人伞撕烂的原则,决定让他再滚远一点。然后又把苏轼贬至更加偏远的儋州,而苏轼差点死在这儿。】
一—“从爱到恨只需要一次背叛啊!”
一—“都是体制内卷逼害的,本来关系这么铁”
一—“淋了雨就要撕别人伞,章惇这心态也太真实了?”
——“苏轼:我在黄州种树写诗还挺开心的,你非要把我赶去儋州是吧?”——“章惇:你弟弟怎么也来踩我一脚?得罪我的代价你懂吗?”
——“人生起起落落,朋友变仇人也太真实了”
——“权力真的会腐蚀人性,看看章惇前后的变化”大汉位面。
汉武帝刘彻望着天幕中播放完的场景。眉头紧锁。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张毒。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案几。
这朝堂纷争倒是让他想起了晁错之事。那些文人。
表面谈笑风生。
背地里却是刀光剑影。不过比起晁错的结局。这苏轼倒是命大。至少还活着。
章惇此人倒是有几分霸气。可惜格局差了些。刘彻暗自思忖。若是在自己朝中。
这等人才定要好生培养。只是这般因私废公。因嫌隙而迫害故友。实在不该。但凡在朝为官。党争是在所难免。可堂堂朝廷命官。
竟因私怨将对手一贬再贬。这等行径着实令人不齿。这宋朝的官场倒是热闹。
不知这苏轼最后能否挺过这一劫。刘彻站起身来。
在殿中踱步。他对着张骞道。
“你说这苏轼既然文才如此出众,为何不学学司马相如,远离这朝堂之争?”
张骞正欲答话。
刘彻又道。
“罢了,文人固然风雅,可这天下大势,终究还需文人治世。”
“只是不知这宋朝后来如何了,这般党争,终究是祸国之症啊。”刘彻忽然想起卫青、霍去病。
若是在世。定会嗤笑这等争斗。想他们驰骋沙场时。何曾在意过这些虚名。倒是自己当年。
也曾因一己之见废黜太子刘据···望着天幕。
刘彻若有所思。这等朝堂倾轧。
倒让他对这千年之后的王朝生出几分兴趣。不知这宋朝可会如大汉一般。
延续数百载?这新法、旧法之争。最终又会如何收场?
大隋位面。
隋炀帝杨广看完天幕中的内容。面色阴沉。
上一篇:海贼之成为究极生命体的科学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