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76节

  周广成恍然大悟道:“怪不得那天伱让我盯着春华楼,我进了王府后,侍卫看了我的食盒,就放我进诗宴大厅。”

  “我送东西进去,就去留意你说的专门写字的录事,装作做走岔了路,从他身边经过,故意碰翻了桌上的诗稿。”

  贾琮当年参加楠溪文会,就是担任录事一职,自然对这类文会诗宴非常了解,所有的诗稿都是由录事抄录收集。

  “我又帮他去捡地上的诗稿,把你写的那首诗混了进去,那个什么录事只顾着抱怨我,一点都没察觉到……。”

  其实这并不奇怪,在那种情况下,谁会在意一个冒冒失失的酒楼跑腿伙计,更想不到他能干这样的事。

  贾琮笑道:“那天我也只是让去一试,却没想到你竟真办到了。”

  “虽然事情做的隐秘,不过你毕竟在北静王府露过脸,万全起见,还是离开神京一段时间。”

  “秀姐在金陵主持鑫春号诸般事情,鑫春号要在江南扎稳根基,正缺得力人手……。”

  ……

  看着周广成的座船渐渐驶出码头,与那首僭越短诗最后一个关联点,也就此消失在神京城。

  关于那首僭越诗,涉及到一位异姓王爵,以那位至尊的多疑性子,中车司的密探必定要探查根底。

  但他们最多只能查到,那位负责录事的清客,根本不可能意识到周广成的存在。

  如今周广成离开神京,也更加无迹可寻。

  当然还有春华楼那个打晕的伙计,他会意识到事情的蹊跷。

  但丢了北静王府预定的菜肴,而王府的人却没来追究。

  酒楼的老板是个做生意的,名声信誉还是很重要的,事主没找上门,他自然三缄其口,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最多将那个倒霉的伙计骂一顿。

  像这种市井世俗之事,反而越容易让人忽视,也更容易被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掩盖。

  如此,这件事最后一个破绽也就消失了。

  贾琮昨日去兵部的时候,就听说顾尚书被圣上宣召进宫,商议辽东边患处置之事。

  还听说北静王入宫自辩受阻。

  在贾琮看来,这已是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说明他做的一切,已经发生了作用,预想的情况可能很快就会出现。

  ……

  火器坊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返工,烧成了第一批合格的两百个瓷雷外壳。

  各项规格比第一批五十个样品瓷雷外壳,还要更上一层楼。

  其他如配药、装填、捻信、封装等步骤,也制定出操作标准。

  到了九月底,首批合格的两百个成品瓷雷,终于被制造出来,经过试验后,威力比五十个样品雷还胜二成。

  确定了由试验雷到成本雷的规格,后续的工序就会顺畅许多,在十二月底前,完成三千颗合格的瓷雷已不成问题。

  ……

  而贾琮采购十尊佛朗机新炮的奏本,在发出的第三天,就得到嘉昭帝御批。

  由火监司监正全权与佛朗机国交接购买事宜,火炮入境交割地点为市舶司口岸。

  购买十尊钢炮,其中两尊运神京火器司,作为推演仿造之用。

  其余八尊佛朗机炮,由金陵卫水监司沿海路运至登州港,再转途运往辽东边镇列装。

  几乎在同时,经各部廷议举荐,内阁拟旨申诰,皇帝御笔朱批,兵部尚书顾延魁被任命九省统制,不日巡查九边。

  而北静王水溶虽然失意,嘉昭帝也并没有难为他。

  秋菊诗宴上那首僭越诗,给皇帝提供了一个契机,等到它发挥了作用后,似乎很快就被人淡忘了。

  只是水溶以后只能继续饮宴清谈,在海上名士那里寻找存在感了。

  只怕在嘉昭朝,他想做四王八公后起之秀,或者沾染军国之政,是不太可能了。

  就在顾延魁被任命九省统制的圣旨下发不久。

  神京五军营、三千营中,几个北静王一系的故旧将领,因为各种原因,先后被调任各地卫所为官。

  据说始作俑者并不是嘉昭帝,而是在各营担任主官的勋贵,看准北静王因僭越诗一事,再也难以起振。

  一是为了向嘉昭帝表态忠心,同时趁北静王圣眷衰微,顺势占据其原有在军中的势力空间。

  而这是贾琮弄出那首僭越诗的时候,始料未及的意外收获。

  ……

  而在顾延魁被任命为九省统制之后,曾和兵部观政贾琮,有过一次关于边镇军备整顿与火器列装的讨论。

  事后不久,顾延魁便向嘉昭帝举荐贾琮为九省统制巡边参赞,参与九边重镇火器列装事宜。

  并在火器坊完成预定火器营造后,随同九省统制巡查九边重镇。

  而贾琮拒参北静王拉拢邀约,还有那份关于佛朗机炮采购的奏章,给皇帝留下用心国事的好印象。

  原先对他的观望和顾虑,已消减了不少。

  顾延魁的举荐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所谓的巡边参赞,只是九省统制巡边随行人员,秘书和助手的角色。

  但对于一个刚迈入官场不久的新人,已经是了不起的器重和成就,等同迈入军国大要的门槛。

第260章 贾府的野望

  荣国府,清芷斋。

  这几日,芷芍和晴雯整日都在忙碌针线活。

  靠窗的小炕上,芷芍在给贾琮缝制一套双层松江棉小衣。

  她穿了件浅紫色菊花刺绣对襟褙子,淡黄色抹胸,下身是一条粉色长裙。

  秋日的阳光照在她身上,熠熠生辉,有种难言的恬静美好。

  她自去年末回到贾府,时间将近过去一年。

  如今,她在清芷斋是个很特别的存在。

  当初她就是贾府的丫鬟,从小和贾琮一起长大,但中途发生那么大变故,贾家人都以为她死了。

  甚至在镇安府消了她的奴籍,可没想到她又被贾琮寻了回来。

  现在贾府可没人敢轻视她,一个被皇家赐宫花钗裙的女人,谁也不会这么不识相,还拿她当丫鬟来看待。

  当初贾琮生母追封诰命,贾母因旧事积怨,阻挠杜锦娘灵位入宗祠,结果闹出这么大事情。

  从此贾母心中便有些生怯,也明白了凡事和皇家沾边,还是不去招惹为是,省的又被那孽障闹出窝心来。

  所以芷芍的异样身份,曾让贾母和王夫人有些头疼,一个曾经的贾家丫鬟,又被皇家郑重赐礼。

  高待了脸上挂不住,当初还不让人进府呢,低看了心里又发虚,怕削了皇家的脸面,惹出事来。

  最后还是王熙凤机敏,她看出贾琮对芷芍与众不同,于是出了个和稀泥的法子。

  就让芷芍在房里伺候贾琮,但是给了每月二两的月例,和府上小姐一个份例。

  凡是节庆家宴打醮听戏,也会让芷芍来露个脸,给外面做个样子,也就糊弄过去了。

  这种异样的规格,还曾让五儿和晴雯多少有些羡慕。

  不过再一想,芷芍为了贾琮吃了多少苦,连命都可以舍弃,如今有这些也是她该得的。

  ……

  自从宫中颁下圣旨,钦定贾琮为九省统制随行参赞,清芷斋里都知他年末到明年开春,都会在边塞酷寒之地度过。

  那些地方比神京荒僻阴寒,冰冷噬骨,寒气会往你骨头缝子里钻。

  而且跟随巡视九边,有大部分时间在路途跋涉,可没有在家里那样,整日有暖阁、地炕、火炉这样伺候着。

  路途跋涉中如保暖不当,受了风寒,在这个年代可是连性命都要丢了。

  像芷芍、五儿等知道贾琮一向在神京长大,最远也就去了金陵江南。

  如今第一次去这些酷寒边塞之地,心中都有许多不舍和担心,不过这是他自己的前程,只祈愿他顺顺当当,平安来回。

  清芷斋中就芷芍和晴雯的针线活最好,贾琮今年冬衣的缝制,自然落在她们身上。

  其实贾琮日常过冬的衣物都不缺,但是将去这些边塞酷寒之地,自然要准备更丰足一些。

  双层松江棉里衣,贴身的细绫薄袄,里外发烧的大褂,裘皮围脖和风帽,兽毛里衬的皮制骑靴,还有翻毛的披风……

  这些都要赶在十一月前做出来,贾琮怕芷芍和晴雯过于操心,只说拿银子随意在外面买了就是。

  可她们哪里肯依,贾琮要远行到那种地方,身上穿戴的衣物,只有她们自己做出来的才放心些。

  ……

  贾琮被皇帝任命为九省统制随行参赞,虽然也是件荣耀之事,但贾政的心中多少有些遗憾。

  在他的心中,贾琮文华资质如此出众,天生就是文官胚子。

  将来中会试,入殿试、点翰林才是贾琮该走的路,荣国府能出个顶门立户的文勋高官,重振家声延续富贵才有可能。

  荣国乃武勋出身,两代荣国公都占据军中高位,军中门生故旧无数,如果再出高位武官,就有些犯忌讳了。

  这也是到了文字辈,为何荣国公贾代善在临死前,一封遗奏,让长子贾赦袭一等将军爵位,却是有衔无权的虚职。

  而让次子贾政荫封工部主事,彻底转到文官之途。

  哪怕是实在舍不得放弃军中的人脉势力,也只是扶持的王子腾这样的姻亲的接棒,而不敢让贾家子弟亲自上。

  所有这一切筹谋,就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皇家的顾忌,让贾家可以多延续几代富贵。

  只是贾政自己实在资质有限,蹉跎多年也不过是个五品员外郎,以后只怕也再难进一步。

  想要靠着他为文官来提振家声,怕是不能够了。

  本来他将希望寄托在文华璀璨的贾琮身上。

  可皇帝偏偏封贾琮为火器司监正,这是一个类同大匠的官职,生生的将文官之路走歪了。

  如今虽封了九省统制参赞的位置,虽然听着不错,不过在贾政看来也是虚妄一场。

首节 上一节 176/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