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20节
“丫头,我看琮哥儿心里倒是记得你,巴巴的送了件这么好的鹤氅给你,不过也不奇怪,谁让我女儿生得这么得意。”
宝钗听出自己母亲话音异样,回头又看到薛姨妈探究的眼光,脸上忍不住一红。
“妈,你都说什么啊,又不是我一个人得了,园子里的姊妹人人都得了。”
薛姨妈叹道:“这琮哥儿也算个争气的,虽然没过继到宁国,都说他在辽东立功,这次能被封爵嘞。”
宝钗一听这话,秀眉微微一颦,说道:“不管琮兄弟封不封爵,在我眼里都一样。”
薛姨妈笑道:“伱也是个傻的,这贵家子弟,有没有爵位,就是天差地别,又怎么会是一样呢。”
随着这几日流言传扬,薛姨妈的心思有些活络,不过眼下都还说不准,自然不好和女儿说破。
突然听女儿回了自己一句:“我倒是希望琮兄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庶子。”
宝钗话语中似蕴着无奈和忐忑,说完便拿着那件鹤氅进了里屋。
这话听得薛姨妈一头雾水,这算什么道理,普通的庶子还比一个爵爷好了。
薛姨妈知道自己女儿很相中贾琮,照道理那小子能封爵,女儿应该高兴才是,怎么反而闷闷不乐。
不过她毕竟做了半辈子皇商之妇,见多识广,心思其实比她姐姐王夫人还要灵敏些,略微一想,便明白了女儿的意思。
自己姐姐之所以想撮合女儿和宝玉,一是相中了自己女儿,还有就是因和自己是姊妹之亲,并不把门第之类放在心上。
但府上老太太却对金玉良缘之说,一直不以为然,还总是说宝玉命中不能早娶亲。
其实是宝玉是荣国府嫡子,又是老太太心中的凤凰,按老太太的意思,宝玉要娶个官宦名门之女为妻,才叫门当户对。
比如像老太太的亲外孙女,生得天下一等得意的林姑娘,出身五代列侯之家,进士探花之女。
自己的女儿虽然也不逊色,但是薛家从上一辈,就没了正经官宦出身,虽然名为皇商,但却是逃不脱一个“商”字。
琮哥儿如果只是一个普通荣国庶子,倒和女儿匹配,可要是封了爵位,一个贵勋怎么能娶商贾之女为妻。
薛姨妈虽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但这似乎是明摆的事情。
如今她才意识到,搞了半天,这琮哥儿竟比宝玉还显得难以高攀,这算个什么事情。
而且,薛姨妈没想到,女儿宝钗对贾琮用了这么深的心思,为了将来有可能跟他,甚至不想他被封爵,只是个普通庶子。
女儿一向聪明,心中志气,遇到这小子就疯魔了,竟生出这么傻的念想。
……
荣国府,黛玉院。
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一只青玉璃纹香炉,吐着袅袅奇香。
此时已入夏,天气日渐炎热,黛玉穿了件水绿纱衣,淡蓝抹胸,一条高腰白纱裙。
绣床上一件精美的红缎绉面雪貂鹤氅,叠得整整齐齐的。
这是贾琮昨天送给黛玉的,只是如今穿不上了,要等到年底才好用。
不过贾琮还送了另外一件礼物,似乎更得黛玉的喜爱。
此刻这件礼物正被黛玉铺在书案上,她让紫鹃将轩窗支得高高,让室内的阳光能充分照射进来。
她自己伏在书案上,低着头,鬓角一缕秀发垂落下来,明眸水润凝光,嘴角微微翘着,伸出一根纤纤玉指,在那上面轻轻描摹着。
那是一张图舆,用整张小羊皮精心销制,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山川河流,其中一条红线蜿蜒转折,几乎穿越整张图舆。
红线的起点是神京,中途经过高密县、广宁城、鸦符关,红线的终点是鸭绿江畔的清元集。
贾琮是在这份图舆上,把这次辽东之行走过的地方,都用红线画了出来,可以说花了不少心思。
因为他去辽东之前,黛玉曾经心神不定,在图舆上查看他到底要走多少路,要经过多少地方。
所以贾琮在返回神京的途中,花了不少心思,做了这份别致的图舆。
紫鹃端了热茶进来,见了自己姑娘的模样,忍不住微微一笑。
自从三爷去了辽东,姑娘老是对着图舆来回看,还老是发呆。
如今三爷人回来了,居然还送张更大的给姑娘,姑娘这病根算是烙下了。
……
大周宫城,乾阳宫。
吏部尚书陈墨,礼部尚书郭佑昌正站在下首,今天他们进宫是为了辽东女真之战,功勋将领的封赏之事。
之所以礼部尚书郭佑昌也在,是因为封赏的将领之中,涉及到爵位册封,关系到礼部相关册封礼仪规矩。
这份封赏名录已经过内阁商议,对里面的封赏规格也基本达成了一致。
嘉昭帝仔细浏览这份封赏名录,他的名字更多的落在名录的第一行,那些写着贾琮的名字。
嘉昭帝看着这份名录,微微的眯着眼睛,想起昨天午门那辉煌宏大一幕。
昨天的献俘大典非常顺利,场面隆重威武,千军呼应,百官朝拜,四夷臣服。
这必将成为嘉昭朝浓墨重彩的显赫一幕。
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那策马领军献俘,一身戎装奉表宣告,引动千军夸功朝拜的英武少年。
他更想到重华宫中,那久不问世事的父皇,居然也对这少年予以青睐,还让太上皇后给这个少年赐礼。
嘉昭帝心中突然生出一种不平之气。
或者在幼年失去生母扶持,多年潜邸的默默无闻,活在父皇兄弟光芒阴影下的压抑,这种不平早就隐遁胸襟。
这少年是他一手拔擢,做的是嘉昭朝之臣,立的是嘉昭朝之功,显赫的是他嘉昭帝的拓疆之业!
难道自己对他的封赏恩遇,还会弱于父皇对他偶尔生出的青睐赏识!
即便他已登基十余年,但他知道,天下臣民,无时无刻,在做着评判。
他的施政作为与父皇的武略功业,孰胜孰劣。
嘉昭帝拿起朱笔,思索片刻,在那份封赏名录的第一行,添加了几行字。
然后将名册发还给吏部尚书陈墨、礼部尚书郭佑昌。
郭佑昌看到那份名录上,被圣上新批注的两行字,脸色为之一变!
第314章 贾母的算计
荣国府,荣庆堂。
自从初六那日,午门举行浩大的辽东献俘大典,千军护拥,百官叩拜,场面恢弘。
百官返回之后,自然也就众口流传,其势飞快成为喧然,神京城街头巷尾津津乐道。
而当日贾琮领军献俘的场景,被在场百官与各国使节看在眼中,荣国府贾琮的再一次名动神京。
自从太上皇后赐礼,贾琮返京,与贾家有交情的世家老亲,隔三差五就有当家女眷上门走动。
前几日史湘云被接到贾府小住,保龄侯夫人陈氏、忠靖侯夫人李氏联袂而来。
说辞自然是看望贾母这位史家姑太太,还有就是探望在贾家小住的大侄女。
另外,还有几位贾家神京偏房的主妇也都在座。
贾母又叫了黛玉、探春、湘云等对答得意的孙女儿,也到堂中相陪。
此刻,荣庆堂满堂珠翠,香风熏人。
因为今天上门的都是贾家至亲女眷,贾母也就不拘着自己。
上首处摆着一卧榻,引枕、靠背、脚踏俱全,老太太半倚半靠着,和堂中的女眷说话。
贾母虽然年纪大了,可却还没完全老糊涂。
他这两位侄儿媳妇,来看自己不过是顺便,看云丫头更是托词,人都是陈氏自己巴巴送来的,又有什么好看的。
她们走动勤快,多半还是为了那个小子,听说前几日午门献俘,这小子又出了很大的风头。
而宫中献俘大典之后,对辽东有功将领的封赏恩旨,已或前或后陆续颁发。
贾母这几日接待来往走动的老亲,听得都是这些事情,耳朵都快生茧子了。
而自己那孙子立下的是平定女真首功,再加上荣国贾家的出身,对他的封赏就更加引人瞩目。
这几日四王八公的当家太太和媳妇,差不多都在荣庆堂中露过面了,这声势着实不小。
贾母还是多少知道其中的意思的,当今圣上登基之后,四王八公这些老勋都靠边坐了。
昨天她听自己儿子贾政说起,这次琮哥儿能否被封爵重用,多少也能看出,圣上对这帮勋贵老亲的态度。
当然这些贾政也是听外面人说的,他自己在这上面认知毕竟有限,不过是和琮哥儿相关,贾政才会特意留心了一些。
……
这些贵勋主妇最在意之事,就是爵位和诰命,因为她们一生的富贵荣耀,都是从这两样东西上来的。
即便一向性情还算善厚的忠靖侯夫人李氏,在这上面也不能免俗。
“姑太太,前几日午门献俘大典,你家琮哥儿可又露了大脸了,如今满朝文武,番邦使节,就没有不知道他的。
前几年我就说这孩子不错,没想到竟到了这个地步,老太太家教了得,竟养出这么个出色的儿孙。”
听了这些好话,黛玉、探春相视一笑,只是那献俘到底是个怎么情形,她们毫无概念,多少有些遗憾。
一旁的湘云只是在想,什么献俘倒是以前听叔叔说过一些,难道比琮三哥进城的排场还要稀罕?
贾母这几天已经不止一次听到,人家夸她教养出贾琮这样的少年英杰,每每听到都让她脸上发烧,总觉得这话有些不真实。
如果他们夸自己教养的宝玉出色,倒是更像一些,但是夸宝玉是少年英杰,连她自己都不信,最多就说宝玉孝顺,长得好。
李氏又说道:“我听我们老爷说,琮哥儿这次的功劳,乃是扫平女真的首功,封个一等子爵,必定是有的。
说不定圣上格外降恩,还能赐三代不降等呢,他这在才多大年纪,当真是不得了啊。”
……
贾母听了这话心中一颤,她做了半辈子的超品国公夫人,对朝廷的勋爵之制还是知之甚详的。
大周异姓勋爵之制承袭前宋之法,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每等又分为三级。
虽说这几年,圣上觉得爵位之制繁琐,想要裁剪子、男,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不过一直也没有落定。
国朝所有爵位,唯军功才能册封,这也是宁国无子弟从军立功,就无法复爵的原因。
公爵和侯爵最为贵重,一般只封于开国立疆之初,或救国平乱之功,或讨恶灭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