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不是袁术

我不是袁术 第271节

  对于这些事情,袁树并没有太关注,因为南下幽州寇边的鲜卑人并非主力,鲜卑主力向着更东边去了。

  根据幽州那边传来的消息,鲜卑人的主力在檀石槐的率领下前往辽东征讨扶余人和高句丽人。

  在正始三年年末,檀石槐在扶余国境内大破扶余军队一万余人,占领了扶余国首都,扶余王尉仇台向南逃跑,不知去向。

  另外,高句丽国似乎也受到了檀石槐的侵扰,高句丽王高伯固派遣军队北上抵抗,取得了一阵小胜,击退了鲜卑人的一支先锋军。

  袁树不太清楚檀石槐怎么突然对辽东这两个国家展开了进攻,但是细细想来,估计也是为了增强实力、弥补之前被他干碎了九千人的损失,所以才没敢进一步南下。

  该说不说,袁树为此还真的高看了檀石槐一眼,就他这种纯粹靠着威望和战功上位的领导者,在遭遇失败之后居然没有急着报仇,而是稳定了内部之后去攻击别的敌人来找补。

  这不是一般的领袖能做到的,这至少证明了檀石槐具有不错的政治素养,还有一些政治手腕,能用政治权术而非纯粹的暴力来统领部众,这会增强鲜卑的政权稳定。

  因此,袁树对檀石槐多了几分警惕之心,更多的安排哨骑北上探查鲜卑人的动向。

  不过鲜卑人不来并州对袁树是大好事,这就意味着他有了足够的时间来整顿并州内政和扩充军队,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他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增强并州本身的农业生产能力。

  时间越多,生产能力越强,积蓄越多,那么他对抗鲜卑的底气就越足,就越能以本地力量对抗鲜卑,无需进一步向朝廷索要补给。

  时间,还是时间,就是时间。

  而檀石槐的行动恰恰给了袁树时间。

  整个正始三年,他没有南下并州进行军事行动,正始四年开春,袁树紧张的布置春耕任务和建设任务的同时,鲜卑人还是没有南下并州,而是发起了又一次对扶余国和高句丽国的战争。

  这一次,之前逃跑的扶余王尉仇台和高句丽王高伯固联手抗衡鲜卑人,并且还向玄菟郡请求援军。

  因为数年前玄菟郡太守耿临率军讨伐了高句丽,高句丽战败,高伯固选择投降,当时朝廷决定接受,先把高句丽划归辽东郡管辖,后来又划归玄菟郡管辖。

  所以此时此刻,高句丽在名义上属于玄菟郡管辖之属国,鲜卑人入侵高句丽,也就是入侵了汉土,玄菟郡太守耿临于是出兵助战。

  三方联军与檀石槐亲自率领的两万鲜卑骑兵作战,战斗持续一个月之久,数次交战,各有胜负。

  最后在三月底,玄菟郡太守耿临被箭矢所伤,伤重不治而亡,联军士气大衰,檀石槐趁机进军,击溃玄菟郡汉军和高句丽的军队,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345章 蚂蚁与大象

  损失严重的尉仇台被迫向檀石槐投降,扶余国臣服于鲜卑部落联盟,高句丽军队和汉军南撤,难以继续作战。

  取得这场胜利之后,檀石槐安生了一阵子,一直到正始四年九月底才再次展开了对高句丽的攻势。

  新任玄菟郡太守李忠继续率军和高句丽军队打配合,一起应对檀石槐,但是多次作战不力,不能抗衡檀石槐。

  十一月中旬,汉军撤回玄菟郡,高句丽王高伯固也率领亲眷和重要官员南逃至玄菟郡境内,高句丽国境大部分被檀石槐所占领。

  这次作战之后,檀石槐没有进一步入侵玄菟郡,而是停止进军,在高句丽国境内收拢人口,将相当部分的高句丽人口往北部迁移。

  袁树得知情报之后,对此感到疑惑,不知道为什么檀石槐要把高句丽的人口向北部迁移到扶余国境内。

  但是在十二月底,袁树得知了最新情报,了解到在扶余国境内,檀石槐正在把扶余人和高句丽人中的壮丁挑选出来整顿成军队。

  他在用扶余人和高句丽人组建军队,而且大部分还是步兵,不是鲜卑人最擅长的骑兵。

  袁树考虑了很久,怀疑檀石槐利用高句丽人和扶余人组建军队是有目的的,而且组建步兵,不可能是为了草原争雄,步兵最合适的作战环境,是在汉地。

  他猜测,檀石槐有可能是想要利用有一定技术能力的高句丽人和扶余人组建有攻城能力的步兵军团,以此来应对他正在并州境内组建的城池、农庄联合防线。

  他的城池农庄联合防线以机动防御为要点,城池和农庄各自拥有较强的防御能力,以道路相连通,遇到鲜卑人入侵则点狼烟、烽火示警,然后坚守待援。

  鲜卑人若要获得财物与人口,必然要停下来攻城,这样就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的机动力。

  袁树会安排天雄军骑兵作为机动作战主力,趁着鲜卑人被城池农庄牵扯的时候,以骑兵突击,通过近距离接触作战消灭鲜卑人,就和之前在雁门郡打的那场战斗一样。

  鲜卑人不具备和汉军正面厮杀的武器装备能力,失去相当机动力的情况下,一旦被汉军骑兵近身接战,必然损失惨重难以招架。

  袁树就是打算用这样的办法来消灭鲜卑人的有生力量,逐步削弱其作战能力,直至最后将其彻底消灭。

  但是如果鲜卑人组建了步兵军团,掌握了攻城能力,那么鲜卑人就能用这支步兵来围攻城池和农庄,骑兵力量相当于被解放出来,重新获得了机动作战的能力。

  如此,袁树之前设计的以削弱鲜卑人的机动力进而近身肉搏作战的战术效果就要打一点折扣了。

  如果真的如同他所设想的这样,这檀石槐还真是个有本事的领导者,难怪能够为祸边关十数年屹立不倒。

  要不是鲜卑人自己的家底子太薄,不够檀石槐发挥,要是檀石槐统领的是后来的慕容鲜卑那种实力,那还真是个非常棘手的敌人。

  而当下,袁树并不担心檀石槐真的能给他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双方的体量摆在这里。

  汉帝国太强,鲜卑部落联盟太小、太弱。

  只要汉帝国方面认真对待鲜卑人,安排一个有足够能力的边境长官,有几年的准备时间,就必然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只蚂蚁就算再怎么撕咬大象的皮肤、给大象带去一些痛苦,也无法真正的消灭这只大象。

  而大象只要跺跺脚,产生的震动就足以把蚂蚁震死。

  袁树认为,檀石槐的战术思路没什么问题,但是在战略上,他犯了很大的错误,他错误的把袁树之前表现出来的强势认定为强大。

  其实正始三年和正始四年这两年恰恰是袁树在并州势力最小、最不稳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强势只是强势,不是强大。

  有军队有粮食,但大部分都不是本地产,而是外地转运,转运的损耗之大让这种情况难以持久,成本太高。

  如果这个时候檀石槐坚持南下袭扰作战,必然会极大的影响袁树的农庄、城池建设计划,必然会延长袁树获得成效所需要的时间。

  但是他没有。

  他或许认为他组建了步兵军团之后就能应对袁树的防御方案,但问题在于,袁树一个并州的体量就超过了整个鲜卑部落联盟,让他和平发展两年所积蓄的能量是鲜卑人难以估量的。

  是,鲜卑人也在强大自身,击败了扶余国和高句丽国,打败了玄菟郡的汉军,得以控制扶余国和高句丽国的国土。

  他们的收获确实不小。

  但是袁树这边收获更大。

  两年的时间,足够他把北部五郡城池修缮一遍,足够他把道路修缮一遍。

  然后二十五座良庄拔地而起,顺利投入生产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正始四年夏秋两季已经开始收获粮食了。

  袁树的北部五郡城池农庄联合防线和机动反击作战方案已经逐渐成形、初见成效,这份战略反击能力已经初步准备完成了。

  他甚至有底气把知行学府主体迁移到晋阳县继续办学,他自己继续抽时间指导知行学府的学子们学习。

  同时因为并州大建设的缘故,助农的机会大量增多,根本不需要怎么安排就有足够的机会和位置给知行学府的学子们参与进去。

  于是知行学府北上之后,多达两万人的学子大量被袁树安排到了各地良庄内进行助农实习,也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良庄的建设效率。

  并且这批学子经过助农锻炼之后,也具备了承担基层官职的能力,成为了袁树重要的后备官员资源。

  这群学子就此获得了非常多的在官府实习的机会,得以在正式结业之前就参与到实际政务之中,去积累宝贵的经验。

  这对于知行学府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也正因为这种情况,使得希望加入知行学府、跟随袁树学习心学的人越来越多,心学在民间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了。

  到正始四年年底,在雒阳,已经开始有人把心学称之为“当世显学”,认为心学不再是一种新颖的、没有经过验证的学说,而是一种具备实际影响力的“显学”。

  甚至在知行学府之外,在太学之内,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研习心学的人,袁树的《知行论》成为几乎每个士人学子都看过的热门书籍。

  要知道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印刷术和足够结实耐用又便宜的纸张,书籍传播全靠口口相传或者传抄,而传抄主要也是用竹简,只有少量大户才用得起纸张。

  饶是如此,抄录也需要人手,一本书字数可能不是很多,架不住抄录才是主流,耗费的钱财和时间同样都是天文数字。

  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利因素,《知行论》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在雒阳一带流传,并且快速向南、向东、向北流传,为此产生诸多见解的儒生也是越来越多。

  没有多少人再把心学当作悖逆之学来看待,而是把心学当作儒学的分支来看待,甚至还有人把袁树看作当代董仲舒,认为袁树可以成为第二个董仲舒,引领儒学走向复兴。

  对于这种说法,袁树没有回应,但是也没有否认。

  他确实需要这杆儒学复兴的大旗来办事,但是也不能如此明确的表露出自己的野望。

  毕竟眼下儒学还是当之无愧的国学,而你却要让国学“复兴”,你安的是什么心?

  这种牵扯到儒学道统之争的事情不能说的太明白,也不能讲的太直接,有人帮他讲自然最好,但他自己确实不能公开表态。

  否则朝廷里那些掌握官学利益门路的阀阅家族又该是何种滋味,就不好说了。

  袁树到底没有打算现在就和他们开战,更别说他袁氏家族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了。

  除此之外,从正始三年开始的募兵计划到正始四年年底也基本完成,两万两千人的骑兵招募计划正式完成。

  甚至其中一万七千人左右已经完成训练、具备了战斗力,正式进入天雄军开始服役。

  剩下的一万三千人再有最多半年也能进入天雄军开始服役了。

  同时,袁树通过向凉州、幽州购买战马和向南匈奴购买战马等等方式,加上战争缴获,已经为这一万七千人配上了一人双马的作战配置,使得他们具备了一定意义上长途奔袭的能力。

  单马状态下办不到的事情,他们现在可以办到了,鲜卑人的速度优势,这一万七千名士兵也能拥有了。

  加上装备上的优势和身体上的优势,袁树认为这一万七千名天雄军骑兵有足够的能力正面对抗两万左右的鲜卑骑兵,或者说数量再多一些,两万五,甚至是三万,也不是不能对抗。

  另外,并州州牧府下辖的设置在西河郡北部的西河牧马场也正式成型,开始运营。

  袁树把整个并州松散不成型的养马资源全部整合在一起投入到了这个全新的大牧马场,所有骑兵也在这里进行训练,主打一个就近训练,对战马的培育也有好处。

  而且这里距离南匈奴聚居地很近,也便于袁树监控、威慑南匈奴的部众。

  牧马场东北部,是度辽将军驻地,两支军队距离很近,可以一起监控南匈奴,必要的情况下还能互相支援,好处多多。

  南匈奴虽然最近一段时间没有闹事,但是袁树很担心这帮有前科且并不安分的家伙会和鲜卑人联合起来搞事情,因此,对南匈奴多留了一个心眼。

第346章 遭到攻击的袁树

  南匈奴自从南下投汉之后,和鲜卑时而敌对,时而联合,全看需求,谈不上什么节操、仇怨。

  汉帝国稳定的时候,他们就是老老实实的雇佣兵,起到为汉帝国戍守边疆的作用。

  汉帝国混乱的时候,这帮家伙也未必多老实,时而搞些小小的手段,令人不快。

  所以不可不戒备。

  至于经济层面,袁树也是多方经营,为军队和并州的建设计划添砖加瓦,投入了大量心血。

  他自己原先的积蓄基本上全都投入到了并州,所有收受礼品得到的财物和清洗内部虫豸得到的财物全都扔到了并州,大量采购物资运输到并州,使劲儿帮并州输血。

  这笔投入真的让州牧府中的并州本地官员感到万分的惊讶和感动。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愿意帮助并州发展的主官,甚至他根本就不是并州人,和并州也没有任何渊源。

  可他就是真的给长期缺血的并州输血,那叫一个情真意切。

  不仅是他的积蓄,他的几支商队走南闯北经营所获得的高额利润也全都投入了并州。

  销售葡萄酒等硬通货换来的利润也基本上都变成物资输送到了并州,成为并州建设的一份子。

  还有就是养兵,这是和并州建设一样的大头支出,而且并州建设的投入是有限度的,且投入之后能获得收益,回本不是难事。

首节 上一节 271/2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