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134节
简而言之,自己已经是游击将军,不再是以前的都司,更不是当年的佐击。
王信如实说道:“我倒是想过去租房子,不过租房子的租金高,会影响我攒俸禄买房的速度,原本三年,租房的话至少要五六年了。至于买房的话,我钱又不够。”
陆仲恒大惊,连忙问道:“你买卖做的不小,我在薛岩东家那了解过,怎么如此窘迫?”
“与商号的合作是公事,我自己怎么可以拿?我要是拿了,手下的人是不是也能拿?”王信解释道。
“不至于此。”陆仲恒摇了摇头,在他看来是两回事,笑道:“你对自己太过苛刻了。”
王信不认可,直言说道:“因为我自己是将军,所以我能拿,别人不是将军所以不能拿。那日后我要是升了官,手下的人升了游击将军,他们也是将军了,是不是可以拿,也可以借助自己的权力去做生意。”
陆仲恒平易近人,因为他看得起王信。
从小神童出名,骨子里傲气的很,有些无法理解王信的心思,纳闷道:“如果不是靠着你,你下面的人能出头?不感激你倒罢了,如何还不听话上了。”
王信理解陆仲恒的想法。
不是陆仲恒不聪明,而是他从小生活的圈子太高,不能理解下面人。
有些事三言两语说不清,说了陆仲恒也不一定理解,于是王信简单笑道。
“做事要正,让人无话可说,军队经商是无奈之举,为的是养活士兵,自己行的正坐得直,下面的人才能严格的按照自己的规矩来做事,自己定的规矩,总不能自己去毁掉。”
如果是张吉甫,他倒是有可能理解自己。
听说此人最讲规矩。
陆仲恒是聪明人,没有在谈不到一起的事情上争论,而是说起了林如海,“林公不久后会升任应天户部尚书,可惜了,如果没有张吉甫的横插一脚,林公应该回京真正的肩负一部。”
同样是户部尚书,京城的户部尚书,与应天的户部尚书截然不同。
林如海没入京,损失最大的应该是陆仲恒吧,王信内心明白,朝中有人好做官,陆仲恒已经是许多人眼里的大腿,可他还不是真大腿。
林如海当了部台,有林如海的关照,陆仲恒在翰林院的路走的才稳。
他们的这条路,看的不是谁走得快,而是看谁走的稳。
只要稳就能一直走下去,道路的尽头是位极人臣,功盖天下。
“京城是个漩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信安慰道:“林公不来,说不定是好事。”
陆仲亨竟然笑了,王信一头雾水,不知道陆仲亨所笑何事。
原来陆仲亨呆在朝廷中枢,消息灵通,知道许多天下事。
比如四川那边闹民乱,巫山县民因追缴历年积欠,聚众数千,毁衙劫库,匪首王某等假托白莲教余孽,煽惑乡愚,已据险要,竖旗称乱。
虽经调派镇筸兵五百往剿,然贼踞大巴山险隘,剿捕未竟全功。
还有陕北军士闹饷,又有国库亏空等等。
陆仲亨笑道:“别的不提,林公离开盐道其实是好事,都把盐道当无底洞,却不知两淮盐课去年光盐商就倒罢二十一家。”
“何至于此。”
王信从江南回来没多久,倭患虽然对民间经济影响很大,却也没到伤筋骨的地步。
“就那张吉甫,老家田亩不下二十万。”陆仲亨感慨,“一场倭患养肥了多少人家,朝廷当然收不上来银子。”
王信无话可说。
穷人想变富,富人想更富,这本是人性,谁能阻止的了,大势所趋罢了,倒要看看有没有人出来改革,连陆仲恒都晓得,朝堂如何不知。
改革可不是简单的事,王信自问自己没这么大本事,还是带好自己的兵吧,尽自己的本分。
与陆仲恒交流了一通。
史平和同伴们趴在水池边,数着假山上的猴子,一颗颗米粒大小的猴子,上回没功夫细看,也不敢多看,如今底气足了,脸上有了些傲气,带着同伴在此看得仔细。
“将军。”
“看够了,走吧。”
王信还是更喜欢这些少年,史平等人当即抛下猴子的事,拥着自家将军离开。
五百杆鸟铳,二十门佛郎机。
薛岩也亲自赶来营中。
武器被一一摆放在校场,不光有军士,还有薛家的掌柜和管事们。
“火药很早被我们的先民发明出来,又有最早的火器也是如此,包括大宋发明的突火枪,是此类管状发射的祖宗。”
王信笑着向手下们介绍这些武器。
火器没有安装火药,人们手里都拿着一把,又或者围绕佛郎机四处抚摸,听到将军的介绍,张灿笑道:“倒是奇了怪,既然是咱们的东西,怎么到了外国人手里。”
“大宋不是被打败了么,元朝把宋朝的工匠集中管理,也带着那些工匠一路西征,沿途失落了出去,各类技术也就不断流入西方,包括大宋发明的突火枪,流入了阿拉伯,阿拉伯人入侵西方几国,其中就有这佛郎机国。”
王信指了指佛郎机,又笑道:“这些个国家后来把阿拉伯人赶跑了,但也把阿拉伯带去的一些技术学会,其中又有突火枪。”
“真如将军所言,岂不是徒弟超过了师傅。”赵雍不可思议。
“所以古人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能盲目自大,要善于学习,就如这些个火器,别看现在的样子,我敢说要不了多少年,以后就是这些武器的天下了。”
众人半信半疑,也无法亲见。
他们这河西离京城不到四十里,可不敢随意发射火器。
薛岩在远处听到王信的话,内心委实佩服,更加确认眼前的年轻将领不是寻常的武夫,如此的见识和眼界,未来必然可期。
“你们这些日子先学着我交给你们的东西,每天十题。”王信向将领们吩咐道:“我去找兵部申请,全营去香河试火器。”
香河到通州百里左右,又能训练军队携带火器的行军,增加行军经验。
今日进步一点,明日进步一点,强军就是这么带出来的。
第135章 太上皇的出手
自大明门进入的天街,天街的左边分别是京营四军提督府,天街的右边是吏部、户部、礼部、宗人府,兵部在宗人府的后边。
兵部朱漆大门上的铜钉在暮色中泛着冷光,两尊石狻猊的鬃毛里积着经年的雨水痕迹。
春雨连绵。
东厢职方司的签押房内,三丈长的《九边图说》沿着粉壁垂落,兵部员外郎陈言离开屋里,前往新任部台大人的班房。
张吉甫入京以来,并没有大张旗鼓。
与在金陵时判若两人。
升任兵部尚书后更是低调。
大屋内,张吉甫在黄花梨案几后正襟危坐,凝神看着公文,静悄悄的的,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前朝土木堡之变灭亡,大周新立,以防重蹈覆辙,不光在北边重建九边,还在边外设异姓王,开国四王八公,各个都是掌握实权带领一军。
如贾府一门两国公,深得太祖皇帝信任掌握京营。
又有北静王封大宁。
数次北伐远征,彻底覆灭鞑靼瓦剌,可草原上总会有人,极远处寒冰之地的人,见到南方肥沃之地无人居住,于是逐渐南下,又或者关内之流民逃入大漠。
一代人、两代人、四五六代人下来,又形成了令人头疼的胡人。
最严重的一次,要数义忠亲王被抄家灭门和太上皇大力打压勋贵的时期,大周人心动摇,各处惶惶,终于给了胡部机会,深入大宁劫掠走大量的人口牲畜。
导致大宁无力维持,最终撤入关内。
此时,陈言送来近十五年来,九边的军情,把册子放到部台大人的案几。
“正月,胡部南侵九次,二月为七次,三月三次,四月一次,五月没有,六月一次,七月两次,八月十四次,九月十八次,十月十二次,十一月十一次,十二月八次。”
然后提醒道:“每年年初,朝廷会派御史到九边巡视,各处关隘需要加固的,兵士需要补充的,装备需要补齐的等等,去年的亏空太大,今年的兵部至今还未有明确的份额出来,继续拖下去,恐怕会影响下半年的军情。”
张吉甫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
恩师举荐的这位员外郎非常出色,且留在自己提拔,能成为自己的人,此人也不像兵部侍郎李源,左右摇摆,野心又不小。
于是张吉甫没有隐瞒,透露道:“钱财短缺非一日之寒,兵部所能做的不过是学那民间的巧媳妇,竖着米下锅,让每粒米都落到饥童的肚子里。”
张吉甫示好,陈言求之不得。
因为大家都知道,张吉甫并不只是升任兵部尚书,太上皇有意抬此人入阁,目前只是过渡,恐怕要不了几日,就会传来张吉甫入阁的旨意。
周道丰第二。
虽说内心难免顾忌皇上那头,可如今太上皇实在是势力强大,整个京营固若金汤,又加上地方,没人敢在太上皇面前三心二意。
至于日后?
先把眼下度过去吧。
大家都这么做,那么就算日后皇帝亲政,可也法不责众不是么,这种微妙的气氛形成后,对皇帝更加的不利,聪明人都看得见。
“下官听闻东安郡王穆王爷上了奏疏请求归京,还有东安王府的长史已经回到了京城。”
陈言提醒道。
意思很明确,兵部这个媳妇可不好做。
各处都在伸手,甚至亲自来要。
张吉甫不是很在意,淡然道:“做事就要得罪人,得罪人并可怕,只要有明确的规矩,大家按照规矩办事,一直以来,京城缺少了规矩,别人那里没规矩,我这里以后要有规矩,无论是谁,都要有规矩。”
陈言无语。
这话实在是狂妄,可谁让张吉甫有资格狂妄呢。
换成别的人可不敢如此大口气。
不过越是如此,陈言反倒是有了不少信心,如此微妙的时刻,的确需要张吉甫这样的人出来力挽狂澜,就如这兵部。
李源当然对兵部尚书的位置有想法。
可他犹豫了。
因为知道兵部如今面临的麻烦。
没钱就是没钱,喊破了喉咙也是没钱,再多的抱怨,但凡边地出了事,兵部也逃不脱板子。
先是周道丰,后是张吉甫。
陈言分别接触过这师徒两人,站的近看得清,倒是有些自己的感悟。
要说风光无限,何尝又不是朝廷需要这两师徒。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