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135节

  虽然张吉甫的法子并不是上策,可有了主意总比没主意的强,至少兵部知道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去做,未来做得好不好,能不能稳定过渡,谁也不知道。

  这就是勇气了。

  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资格,有资格的人不一定有勇气,张吉甫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太上皇毫不保留的支持,并不完全是因为皇权之争。

  这一年来的经历,陈言接触的事和人比前半生加起来都要多,对许多事有了自己的看法。

  张吉甫知道自己初来乍到,需要有兵部老人随时向自己提供咨询。

  陈言是最合适的人选。

  又要想到恩师周道丰,用心之深令人感慨。

  既然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于是谈起哪些是最紧要。

  已经发生的事,东南的防倭军务,要丢给金陵,让地方多承担,还有就是四川发生的民乱。

  “已咨会四川巡抚,调金川兵千人自广元入川,与当地营会剿,务必剿尽,以免死灰复燃,只是地方上疏的善后之措颇为麻烦。”

  地方的善后不关兵部的事,可打仗向来不是单一的事情。

  张吉甫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比较关心。

  “一个是闹事的州府,所求朝廷下发五万两银子设厂施粥,安抚地方,又恳请豁免夔州、重庆二府本年地丁银两,被兵州县缓征三年等,终归还是扯到钱粮上头。”

  陈言先是忧虑,然后叹了一声,苦笑道:“幸亏贼首已平,虽然麻烦,终归也只是麻烦,先稳定下来修修补补,东南的倭患也平了,修生养息两三年,朝廷有了钱,许多事也就不了了之。”

  倒也是稳重之理。

  朝廷还是有人才的,张吉甫内心赞叹。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陈言对兵部事务心中有数,他能出谋,张吉甫来断,两人确实配合出奇。

  唯独在京营上。

  陈言刚说完要调拨钱粮给东军的数目,张吉甫第一次给否了。

  “东军朱伟是太上皇的人,如果我们克扣他的钱粮,要是闹到太上皇处,岂不是引起太上皇老人家的不满?”陈言不明白张吉甫的想法。

  张吉甫的恩师不也是太上皇的人么。

  陈言做事比较务实,对人心揣摩上却颇为疏忽,难怪这么多年来,也只是员外郎,恩师从哪里给自己找到如此好的手下。

  张吉甫笑道:“此事你不用理会,我自有安排。”

  见状,陈言也不再多言。

  禁军、十二团营、京营整编为四军。

  还有一支锦衣军。

  锦衣军的前身是前朝的锦衣卫,大周保留了锦衣卫,但是改变为锦衣军,一字之差,代表了两者的微妙区别。

  锦衣卫原本也属于禁军,不过监督的权责要多些,锦衣军一样属于禁军,只是监督的权责少了些,保留了更多的军队属性。

  京营四军,每军额员三万,合计十二万。

  锦衣卫额员两万。

  每年的军饷需要近两百万两银子,还有军中维持,马匹骡驴的照料,军备维护等费用,一年怎么也得要个二三百万两银子。

  如果打仗的话,需要的费用更高。

  今年的军饷只能发下不到五十万两,不到实际需要的两成。

  还有前番京营南下平倭的犒赏,以往抗倭牺牲将士的抚恤等等,不到五十万两银子,还不够这些费用,这就是兵部的难处。

  京营关乎京城的安危,也只能如此,更不提边关。

  边关再重要也不在眼前。

  兵部的册子上呈给内阁,内阁首辅周道丰呈给太上皇过目。

  太上皇粗略的翻了翻,停留在一页,突然笑出声,“好一个张吉甫。”又喊道:“周道丰。”

  周道丰起身过去。

  不等周道丰说话,太上皇笑道:“你教的好徒弟啊,不比你差丝毫。”

  在太上皇的道房。

  兵部的册子摊开在台面,周道丰恭敬的上去看。

  册子摊开的内容关于东军。

  东军的本部、左路、右路各处的调拨目录和粮草支出预计。

  其中左路竟然要持平本部了。

  然后是右路。

  右路一大半的军饷粮草要下发给王信部。

  张吉甫入京后,并无过多拜访周府,包括兵部上的事务也很少与内阁协商,师徒两人反而比寻常人都要生分些,但是周道丰一眼看出张吉甫的心意。

  如果自己没料错。

  第一道是给太上皇画叉的。

  第二道是给太上皇画勾的。

  得罪朱伟,好人让太上皇来做。

  拉拢王信才是他的本意。

  这是他想要的刀。

  张吉甫安排如此周道,周道丰也无话可说。

  太上皇提起笔。

  连续画了两个叉,周道丰这才有些错愕,不知道太上皇的心思,倒也没有惊慌,太上皇的心思,向来没人可以猜得透。

  “王信此人。”

  太上皇一脸高深莫测,笑言:“如果只这么去用,颇有些可惜。”

  周道丰没有跟上太上皇的思路,全然摸不着头脑,于是一言不发,等着太上皇的旨意即可。

第136章 对王信的安排

  养心殿建于前明,原本作为休憩或斋居之所,乃至大周太上皇退位后,逐渐变为太上皇理政之所。

  张吉甫缓步走在养心殿的金砖地上织出菱花纹路,一步一个脚印,投下沉静影子,到了殿内,感受到朱漆抱柱上盘着鎏金升龙的巍峨,缓步上前跪拜。

  “臣,张吉甫,拜见太上皇。”

  “起来吧。”

  这是张吉甫入京后,第一次与太上皇在正式场所的正式见面,所以张吉甫行大礼。

  起身后,张吉甫抬头,见到了御阶上的太上皇,内心一沉。

  与三年前相比,太上皇又添了几许老迈。

  “上前来。”

  太上皇微笑着招手。

  张吉甫犹豫了刹那,然后恭敬的走过去。

  等张吉甫近了,太上皇才又说话,声音轻微了许多,没有了刚才的浓重,仿佛中气不足,“四大军里勘用的是东军,你做事想法不错,分寸也很好。”

  “臣惶恐。”

  张吉甫在这殿里,能少说一句就尽量少说一句。

  有些人却不懂,恨不得滔滔不绝,把自己的一片孝心捧给太上皇看,把别人当傻子。

  太上皇知道张吉甫的性子,不愿意张吉甫猜错自己的想法,直言道:“那左路的刘丁是个不错的人,可以为兵部去用,不过要居于朱伟之下。”

  “臣领旨。”张吉甫拱手领命。

  “听说你给内阁上了疏,认为兵部的钱粮太少,提请内阁多批一些?”说完了重要的事,太上皇再说起别的事。

  张吉甫也把兵部的困境如实相告。

  太上皇露出莫名的笑容,“都认为自己是苦媳妇,其实朕又何尝不是苦媳妇,朕比谁都要难,只是你们能叫苦,朕却没得地方叫苦。”

  “圣人圣躬独断.”

  张吉甫的话被太上皇打断。

  太上皇不想浪费时间听废话,毕竟不是周道丰,太上皇说道:“钱粮都难,既如此,越是要用人才,用人才可以做到最少的钱粮做最多的事,所以朕要用你,同样也要用王信。”

  张吉甫恍然,终于明白自己错在了何处。

  原来这王信早就入了太上皇的眼。

  心里不禁苦笑。

  大周朝什么最宝贵?

  当然是人才最宝贵。

  张吉甫一向认为自己重视人才,却突然又想到,太上皇何尝不是,自己的恩师周道丰,又有自己,张吉甫很自信,认为他们师徒是最大的人才。

  又有京营的朱伟,左路的刘丁。

  一个又一个。

  这些都是太上皇提拔起来的人物,包括罗明。

  别人不清楚,张吉甫很清楚,罗明是有才能的,他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带兵无能,而罗明是太上皇从微末培养出来的总兵。

  没有这些一个又一个提拔起来的人才,太上皇当年凭什么能打压下勋贵。

  张吉甫想通了这些事,倒也不再诧异,只是有些惋惜。

  自己早就把王信当做自己的囊中之物,没想到却是太上皇丢在外头,正耐心培养的棋子。

  “还有右路。”

  “我的那皇帝永远无法长大,满心眼里却没有一片江山社稷。”

首节 上一节 135/2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