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153节
洪承畴紧随其后,脸上带着一丝冷笑。
“张巡抚体恤百姓,不愿剿贼,仁心可嘉,本督佩服!”
“既然张巡抚不愿意干,想必有的是人愿意干!”
“本督稍后便会上书朝廷,请皇上圣裁!”
此话一出,张应昌等人心中一凛,知道此事再无转圜余地。
“众将听令!”
洪承畴猛地提高了声音,语气不容置疑,
“即刻起,我大军所到之处,剿匪务尽!”
“不论首恶还是胁从,一经拿获,尽数剿灭,不留活口!”
一直缩在旁边,大气都不敢喘的白广恩听了这话,吓得两腿一软,直接就跪了下去。
“完了!投降也要被杀!”
“早知如此,我何必费尽心机,要去当这个叛徒?”
洪承畴见状,亲自上前,将白广恩扶了起来:
“白将军,本督说的降卒,自然不包括你这等弃暗投明,又立下大功的义士!”
他拍了拍白广恩的肩膀,以示安抚,
“此次能够攻破铁角城,白将军可谓是居功至伟。”
“放心,本督定会替你表功,保举你一个游击将军,决不食言!”
白广恩听了这话,长舒了一口气,连忙又跪下磕头谢恩,表示将来一定为朝廷效死。
洪承畴点点头,不再理他,而是朝着曹文诏怒了努嘴。
曹文诏心领神会,立刻指挥着关宁兵们,将那些捆好的俘虏,一排一排地从人群中拉了出来。
“杀!”
洪承畴面无表情,猛地抬起手,随即又狠狠挥下。
听到将领,先前还有些懒散的关宁兵们,瞬间抽出腰刀,对着眼前手无寸铁的饥民们,狠狠砍了下去。
一时间,空地上血肉横飞,惨叫声、哀嚎声、求饶声响成一片。
鲜血很快浸透了黄土地,汇聚成一条条细小的溪流。
张福臻面色惨白,下意识的闭上了眼睛,不忍再看。
身为文官,他可以在战场上领兵冲锋、浴血搏杀,但他却接受不了,如此屠戮饥民百姓。
而同样身为文官的洪承畴,却毫不在意,一字一句地说道:
“张巡抚,杨鹤杨大人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你今天要是放了他们,那就是明摆着告诉所有人,从贼无罪!”
“如此一来,只要贼寇再次煽动,他们一样会揭竿而起。”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
“你我深受皇恩,应当知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如今你把这些人放了,万一明天他们又拿起刀枪反叛,这贼,究竟要剿到何年何月才能彻底平息?”
“陛下的重托,何时才能完成?”
第152章 大军压境
洪承畴站在血泊边,对着张福臻等人大谈其“追剿为上,以杀止乱”的道理。
他神情冷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平息乱局,匡扶社稷。
但洪承畴似乎全然忘记了,或者说,是刻意不去回想,自己也曾是这卑微众生中的一员。
论起出身,洪承畴比起这些饥民们也高不到哪儿去。
他自幼家境贫寒,十一岁时辍学,只能每天跟着母亲走街串巷,靠卖豆干勉强糊口。
如果洪承畴生在陕西,只需要一场大旱,顷刻间就能让他沦为食不果腹的饥民。
但他运气很好,生在了受灾并不严重的福建,而且还有族人办学。
在沿街叫卖豆干的间隙,他常常会跑到村中学塾外,踮着脚尖,偷偷听夫子讲学。
他的这份聪慧与勤奋,被当时的同族才子洪启胤先生看在眼中。
洪启胤见这孩子虽然衣衫破旧,但眼神中透着一股灵气,谈吐间也颇有见地,不禁起了爱才之心。
于是,洪启胤便将洪承畴收为弟子,不仅免除了他所有的束脩和生活开销,更是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在洪承畴的课业簿册上,洪启胤曾写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批语,可见其厚望。
而洪承畴也确实没有辜负恩师,他天资聪颖,又肯下苦功。
万历四十三年,洪承畴一举考中举人,时年二十三岁。
次年,洪承畴赴京参加会试,高中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正式踏上了仕途。
二十四岁的进士,可谓是风头无两,然而,官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入仕后,也曾起起伏伏,在各个衙门间辗转,品尝过人情冷暖,见识过官场险恶。
多年以后,凭借着自身的才干与不懈的钻营,他终于爬到陕西督粮参政得位子上,开始在陕西官场崭露头角。
正因为自幼出身贫苦,洪承畴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刁民为何要铤而走险,聚众造反。
天灾连绵,百姓无地可耕,再加上官府横征暴敛,这才将他们逼上了绝路。
但为官多年,他同样也很清楚,大明朝的基层政府到底是什么德行。
朝廷对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束手无策;豪绅大户们良田万顷,却巧立名目,逃避赋税。
但国库空虚,开支浩繁,朝廷上下都需要用钱。
无奈之下,朝廷只能不停地向农民征税,而这也导致了陕西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
面对这种上层无力,下层贪腐的情况,洪承畴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剿匪理论”。
在他看来,既然朝廷无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那就只能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了。
面对这些刁民,唯一的办法就是杀。
杀他个人头滚滚,杀他个血流成河!
只有把这些吃不上饭的刁民们给杀干净了,才能有效地缓解因为人口过多而造成的粮食压力,进而维持住朝廷在陕西的统治。
洪承畴的这一观点,倒是和数百年后提出人口论的马尔萨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出发点和理论体系截然不同,但在通过削减底层人口来缓解社会矛盾这一点上,逻辑惊人地相似。
有了这样一套理论作为支撑,洪承畴在战场上杀起俘虏来,自然是心安理得,毫不手软。
在他初出茅庐的韩城之战中,他便下令将三百俘虏,无论男女老幼尽数诛杀。
而这一战也打响了他洪承畴“知兵”的名头。
崇祯也因此对其青睐有加,不久便擢升其为延绥镇巡抚,继而升任三边总督。
每一次屠杀,洪承畴来都能积累战功,转而带来官职的升迁。
所以品尝到了“杀人升官”的甜头后,洪承畴也愈发坚定了自己的那套剿匪理论。
陕北的一个又一个饥民,成为了洪承畴在官场里青云直上的垫脚石。
而这样的杀俘行为,自然也会遭到像张福臻这种官员的抵抗,但洪承畴自有办法。
一封措辞严厉的奏疏,从边墙直送京师。
奏疏中,洪承畴不仅详细的汇报了自己在铁角城“大破贼巢,斩首数千,俘虏尽诛”的赫赫战功;
并且还特意点名了延绥镇巡抚张福臻“心存妇人之仁,险些纵走贼酋,贻误战机”云云,请求皇帝圣裁。
崇祯当然也明白其中深意,为了安抚鼓励洪承畴,同时也为了杀鸡儆猴,警告那些在剿匪战事中瞻前顾后、心慈手软的官员;
崇祯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便下旨将张福臻一撸到底,革职查办。
至于空出来的延绥巡抚一职,崇祯思虑再三,最后换上了陕西左布政使陈奇瑜,并命其继续追剿陕西残寇。
看见洪承畴干净利索的解决了陕西的两股大贼,崇祯对其的倚重更甚。
崇祯旋即下旨,命洪承畴督抚山、陕两省军务,负责统筹指挥对山西群贼的围剿。
对于在剿匪战事中表现突出的曹文诏,崇祯帝自然也是不吝赏赐。
他不仅让曹文诏官复原职,坐回了东路副总兵,而且还特意抽调了九百关宁铁骑入关,划归曹文诏麾下。
这在当时的明军序列中,已经算是一支相当可观的机动力量了。
与此同时,崇祯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调兵遣将,意图构建一个更为严密的包围网。
他紧急调遣大名府兵备道卢象升,领三千天雄军,火速进驻太行山东麓的临城府一带。
卢象升的主要任务,就是剿灭盘踞在太行山一线的贼寇,避免其窜入北直隶。
针对上山虎和王嘉胤这两个大贼,试图渡过黄河,进入中原腹地的想法,崇祯更是高度重视。
他果断任命太常寺少卿玄默,出任河南巡抚,总揽河南防务。
崇祯派遣京营副将王朴,率领五千京营兵马,沿黄河南岸各处重要的渡口,分兵驻守。
同时,再调昌平副总兵左良玉,率领两千精兵火速南下,协助玄默御贼。
乾清宫内,崇祯看着舆图上一个个代表着贼寇的红点,心里早已发了狠。
他不仅连发五道敕令,更是从早已捉襟见肘的内帑中,又挤出了三十万两白银,拨付给了各路官军。
崇祯严令各路总督、巡抚、总兵,务必在今年入冬之前,将上山虎和王嘉胤这两大贼寇主力,尽数剿灭!
皇帝决心已下,军饷、粮草到位,大明的战争机器再一次高速运转起来。
卢象升得令后,即刻率领麾下三千天雄军,一头扎进了连绵起伏的太行山中。
这里有两股贼寇,蝎子块拓养坤和混天王张应金。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