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41节

  上面是一个在场所有人都相当熟悉的方程。

  “姜研究员刚才说,你们已经研究过一维的CJ燃烧模型,那我就直接从这里开始讲了……”

  常浩南回身稍稍示意了一下,接着继续道:

  “对于一类n维燃烧模型的全局解,初始边界是一个n-1维的光滑流形,它可以是弯曲的有界的复杂曲面,或者任何符合要求的其它形式,总之只要经过适当的坐标变换后,就可以重构得到原方程的解。”

  “而考虑到风洞的工作特征,我们暂时不考虑更高维度的问题,只把这个方程限定在二维……”

  “在实际的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边界基本都是曲线或者曲面……我们构造一个燃烧模型的非自相似解并分析其复杂的几何结构,比较髙维非自相似解与一维自相似解的不同,就很容易发现了爆轰波新的空间结构特点……”

  “……”

  很快,PPT上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结论:

  “如果对任何x∈R,都有[-Φ'(x)f(u+)+g(u+)]-[-Φ'(x)f(u-)+g(u-)]>0成立,那么当q0

  “……”

  姜宗霖并非数学专业出身,因此刚开始面对大段的推导和计算,以及那些一页PPT都写不完的表达式时,多少还有些发懵。

  但常浩南本来也不是要从理论角度讲明白整个过程。

  因此,在排除了原方程自相似解的存在性,并开始分情况讨论爆轰波强度和波形之后,整个人反而清醒了不少。

  手上的笔也开始飞快记录着PPT上面的内容。

  到最后,本子上出现了一个结构相当优美的表达式。

  姜宗霖看着眼前二维方程的最终结果,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所以……在加入q(t,x)的分段表达式之后,解的结构实际上具备双曲方程组的结构特点?”

  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有点怀疑这一切的真实性。

  如此直接的分析过程,自己竟然毫无察觉……

  但转念一想前半段那令人头皮发麻的计算流程,倒也很快释然了。

  “不仅如此。”

  常浩南又变换了一下解的形式,同时给出一个预设的初始条件:

  “当强爆轰与爆轰同时出现时,燃烧波界面与波后的稀疏波弱间断面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三叉结构。这是三组波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这个时候,姜宗霖已经沉浸在了自己的思路当中,运笔如飞地开始了后续的工程分析。

  好奇之下,旁边有几个人探过身来,想要看看姜宗霖本子上的内容。

  但却被常浩南制止了。

  他非常清楚,这种“心流”状态十分难得,因此并不准备打扰对方。

  反正时间也还早。

  现在灵感爆发十分钟,有可能比得上以后按部就班的几星期甚至几个月。

  直到大约半小时之后,姜宗霖手上的动作才逐渐减慢下来。

  而在这只有不到20℃的房间里面,他的额头上此时却已经布满了细汗。

  足以见得刚才的大脑运转强度有多大。

  “我知道了……”

  姜宗霖重新抬起头:

  “可以构造单区域框架下双曲守恒律方程的FC-WENO杂交方法,因为单区域框架下光滑区域和非光滑区域时刻随流场中数值解的状态变化,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应用高精度线性格式,提高计算的精确性和高效性!”

第1178章 空射弹道导弹

  在力学所这次会议结束的三天之后,有关启动高超音速飞行器研究的正式文件也紧跟着被发到了几家相关单位手里。

  整个项目由航空动力集团牵头组织,航空工业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负责具体实施,包括力学所在内的其余近十所企业和机构从旁协助。

  和事前预估的情况基本差不多。

  但因为还没有确定任何具体的型号,所以眼下也没有总设计师之类的说法。

  常浩南也只能暂时以“高速流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名义主持工作。

  当然,这个实验室实际上只在纸面上存在,并不额外增添任何编制和资产。

  所有成员都从各个参与单位中选派。

  只是为了便于对外沟通以及内部联络,才整了这么个有点不着重点的名字而已。

  因此,整个团队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常浩南只好安排在航空动力集团进行。

  尽管只是隔了几天而已,但再次见到姜宗霖的时候,他整个人已经明显比之前憔悴了很多。

  不过精神头倒是维持的不错,应该只是这几天连轴转地超负荷工作所导致的。

  “姜研究员,工作虽然重要,但是也得注意休息啊……”

  趁着等待其他与会人员到位的空当,常浩南主动开口,打算跟姜宗霖叙一叙旧。

  毕竟对于他来说,后者也算是“十年不见”的老熟人了。

  姜宗霖被这句有些突然的起手弄得一愣,旋即反应过来,应该是这几天太累的缘故,导致面色比较差。

  于是赶紧搓了搓额头两侧,让自己显得稍微振作一点:

  “嗐……”

  “常院士您也是搞研究的,应该知道咱们,关键时期哪有什么休息不休息……上次我好不容易受到启发来了些灵感,要是因为中间歇几天弄没了思路,那损失可就大咯……”

  说到这里,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精力尚且充沛,他还顺便开了个玩笑:

  “说起来,我看您对我们力学所的工作非常了解和关心,不知道未来方不方便指导一下风洞研发的具体工作?”

  听到这句话的常浩南费了好大力气才憋住没笑出来——

  上辈子的老单位,能不了解吗?

  不过,他还是摆了摆手:

  “各人分工不同,我虽然能在理论层面帮上些忙,但是在风洞工程层面,还是你们的经验和能力更到位一些……”

  力学所的实力毫无疑问够强,即便在前世没有足够资源,也没有Chapman-Jouguet燃烧理论支持的情况下,他们一样只用了不到八年时间就先后完成了JF12复现风洞和JF16超高速膨胀风洞。

  如今有了更加可靠的理论和资金支持,又把这原本计划分两步走的研发过程合二为一,效率显然不可能只是翻倍这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高超音速飞行器研究,风洞毕竟只是基础条件之一。

  相比于此,还有更需要常浩南发挥能力的地方……

  就在二人你来我往相互客套的这段时间,其它几个单位的参会人员也陆续到达了会场。

  虽说这是华夏第一次启动正式的高超音速研究项目,但相关前置研究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差不多二三十年。

  所以今天出席的这些代表,相互之间至少也算是熟人。

  有些甚至早就进行过合作。

  最需要介绍的反而是常浩南自己……

  所以,会议正式开始前的暖场环节相当简短。

  很快就进入了正题。

  在项目启动之前,上级单位就已经分别和几个主要参与方进行过会议或是报告,因此大家都了解基本情况。

  于是,常浩南首先把各个技术体系的现状给介绍了一遍。

  而重点,正是力学所的工作。

  紧随其后,姜宗霖也代表力学所向众人表了态:

  “各位,超高速风洞的研发效率,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度,好在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来自上级,当然还有各位兄弟单位的支持,会尽最大努力,在两年内实现JF14型复现式高速高总温膨胀风洞的点火启动,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JF14,就是常浩南那天给新一代风洞建议的命名——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复现风洞最终被命名为JF12。

  而正向爆轰驱动的膨胀风洞则是JF16。

  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代的是它们正式投入使用的年份。

  包括后来的JF22也是如此。

  但现在,新风洞计划在2007年左右就投入使用。

  由于已经有了JF8和JF10,又不可能回头去叫JF7。

  所以干脆,(12+16)/2=14……

  当然,常浩南对外的说法是,希望能重现当年JF4风洞对于我国高超音速研究事业的推动作用……

  而在姜宗霖的表态结束之后,其他人见常浩南没有马上进入总结的意思,便照例开始发表各自的意见。

  “两年以内……”

  坐在会议桌中间位置的黄锐松首先开了口:

  “那常院士,我们是不是考虑在中间这段时间,先依托现有条件进行一些技术探索?”

  眼见并没有人对自己的说法表达反对,他又进一步继续道:

  “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就一直在进行亚燃冲压发动机的研发,虽说中间几个型号都没能批量装备部队,但也积累下来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和测试数据,尤其在整体式冲压发动机导弹的设计领域。”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先开发一种速度在4马赫左右,介于普通超音速和高超音速之间的试验弹,进行一些地面测试……”

  然而,他刚刚说到一半,对面另一名同样来自航天科工,但属于不同研究院的代表张福忠,就表达了反对意见:

  “锐松同志,我理解你对当年连续三种超音速导弹下马感到惋惜,但我们要搞的毕竟是正儿八经的高超音速研究……”

  “亚燃冲压和超燃冲压之间的差别我想你比我更加清楚,如果真按照你的建议从4马赫开始搞,我相信确实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出成果,但那岂不是成了挂羊头卖狗肉?”

  黄锐松是当年包括C101在内一系列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提出从亚燃冲压开始搞,虽然确实有弥补当年遗憾的想法,但也绝对不完全是出于私心。

  被这样直接反驳,难免有些挂不住面子:

  “福忠同志,虽然亚燃冲压确实不能和超燃冲压相比,但在结构优化和控制率设计这些方面,总归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更何况现在还没有实际可用的超高速风洞,也没有条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总不能未来两年时间都一直搞理论吧?”

  其实常浩南本就打算趁着今天开会的机会,把后续第一阶段的任务给部署一下。

首节 上一节 1041/1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