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42节
只是没想到同志们这么有积极性,提前把这个环节给启动了。
“咳咳——”
为了避免两个人吵出火气,他赶紧轻咳两声,让整个会场重新归于平静。
“黄研究员说的有道理,在风洞研发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应该进行一些条件允许的测试项目。”
听到这里,刚才还一脸紧绷的黄锐松不由得面露喜色。
甚至还特地朝着张福忠的方向看了一眼,
然而还没等他高兴起来,常浩南就继续说道:
“但按照我的想法,不是用亚燃冲压发动机……而是用火箭发动机,直接进行飞行测试!”
???
这下子,不仅刚才陷入争执的两个人。
甚至连其它代表的脸上,都露出了略带疑惑的神情——
用火箭发动机。
做飞行测试。
那这不就相当于打一发弹道导弹么?
二炮都已经装备十来个型号了,还有什么好测的?
“我说的确实是弹道导弹……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
常浩南当然也看出了众人的不解,当即解释道:
“在新一代超高速风洞投入使用之前,贸然进行超燃冲压发动机测试的风险和投入太大,所以我们只能考虑用技术更加成熟的火箭发动机……但相比于常规型号,这个新型试验弹会采用更高比冲的液态燃料、双锥体布局、并预计在末端达到约6-7马赫的速度。”
这个完全是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现场在随后的好几分钟时间里都陷入了寂静。
虽然乍一听有点离谱,但仔细想想的话,这个思路似乎又非常合理。
双锥体布局的潜力虽然不大,但相对应的风险也比较低。
唯一的问题是……用来测试什么?
只是比传统的短程弹道导弹快了两马赫左右而已。
和中导差不多。
“在东风21……或者类似型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么?”
面对常浩南,张福忠还是不好直接质疑,只是试探着询问道
“那当然不是……”
常浩南摆摆手:
“为了增强发射的灵活性,并给予一定的初速度,这个型号会使用飞机挂载,从中高空发射。”
“除此之外,导弹还会采用惯性-雷达-卫星复合制导,用于在战术上测试未来高超声速武器的效能,以及在技术上验证其命中精度……”
第1179章 战略威慑
空射弹道导弹,在同类武器型谱里面其实算不上特别。
美苏在冷战时期都出于各种目的开发过类似的产品。
但总得来说,如果是用于一般对地攻击,那无论怎么看都性价比不高——
受制于弹道高度的物理限制以及惯性制导的先天不足,在当年,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末端速度(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并不会因为你把发射架搬到天上就变得更好,反而战术飞机每次最多只能带一发,又要受空域管理限制,相比陆基发射车的火力密度还会下降。
唯一的好处只有发射平台本身比较灵活,不过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这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优势。
所以这些型号基本都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只有极个别战术需求特殊的国家装备过一部分。
反而是在反卫星和反导系统靶弹这两个偏门领域得到了发扬光大。
但话又说回来。
如果真能通过应用新技术,让空射弹道导弹发挥能量优势,在末端达到高超音速,并提高命中精度的话,那相比于陆基型号的优势可就体现出来了。
因此,张福忠的表情只经过了一瞬间的迷茫便转为欣喜:
“常院士这个想法,倒是刚好可以回避国内目前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方面的短板……另外对超高速风洞的要求也很低。”
“一方面只要解决耐热涂层的问题,即便是用传统冷风洞也能对双锥体弹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飞行模拟,另一方面从空中发射本身就占据初始能量优势,如果能搞定飞行体的头锥部分,那相比陆基发射就更容易达到足够的末段速度……”
直到本世纪初,他都在参与东风11(A)导弹的研发和改进工作,因此对于国内在弹道导弹方面的技术积累相当熟悉。
并且,虽然这个空射弹道导弹的技术路线有点杂糅,跟国内已有的任何型号都不完全一样,但相比于吸气式高超,张福忠本人,包括他所在的航天科工九院注定能在其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而黄锐松原本还想为自己的方案再挣扎一下,不过他毕竟也不是什么莽夫,所以在开口之前先左右观察了一番。
结果发现有不少人这会已经露出了赞同的表情。
实际上,火箭动力方案对于参与项目的大多数单位来说确实都更熟悉。
真正对吸气式冲压发动机有所研究的,除了他这边以外,实际上就是常浩南所代表的航空动力集团。
现在后者自己都不主张以吸气式起手,那其余众人的态度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在谨慎考虑了一下两便的力量对比之后,老黄同志当即决定不再坚持,圆润地来了个180°大转向:
“关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我们院的研究不多,不过306所之前为了解决超音速导弹的量产问题,开发过一种共注射的RTM工艺,可以实现作为承载层基体的改性环氧树脂和作为防热层基体的改性酚醛树脂一次成型……”
“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了兄弟单位研发的新型空对地导弹上面,反馈非常不错,恰好中近程导弹双锥体弹头的绝对尺寸不大,也在新工艺的允许范围之内……”
“……”
既然连黄锐松都改了口,那至少在眼下,整个会场内也就没了研发路线上的分歧。
所有人的关注点便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了常浩南提出的方案上面。
对于液体火箭动力、双锥体头部这个整体构型,最有发言权的其实应该是航天科技一院和六院。
前者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总体研究单位,而后者则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运载火箭动力系统的研制和生产任务。
当然,因为整个验证弹里面技术风险最低的就是动力,所以来自六院的代表只是非常简短地发了个言,表示具体情况肯定要等到性能指标确定下来之后再说,但无论最后选择何种推进剂,都保证不会给整个项目拖后腿。
不过,隔壁一院能说的东西可就比较多了:
“估计有不少同志都知道,关于双锥体构型,我们在90年代初曾经有过一段不太成功的尝试……虽然当时确实是走了弯路,不过相关技术资料我们还是保存了下来,而且一直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团队在进行相关研究,等今天会议结束之后,我会把这个团队也纳入到高超项目中来。”
一院派出的代表刑牧春本身就曾是长征二号F的副总设计师,在单位内有着相当的话语权。
而他口中那“不太成功的尝试”则是在921工程论证阶段,他们曾一度选择过双锥体作为火箭头部外形,甚至有些放飞自我地考虑把飞船和火箭进行一体化设计。
也就是不要额外的整流罩,直接把飞船安装在火箭顶部,以尽可能节省推力和空间。
最后当然是因为过于激进而不了了之了。
但教训也是经验的一部分,总比什么都不知道要强。
“另外,如果在使用空射加液体发动机之后末段速度还是达不到要求,那可以考虑进行头体分离设计,在弹道顶点抛弃一级助推段,弹头内部再额外加装一个推力比较小的助推发动机,用于在弹头下降过程中进行额外加速,这方面的技术我们也有不少积累……”
“以及正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顺带让六院的同志们测试一下……”
刑牧春的声音本来一切如常,但在说到这里时却戛然而止。
稍微迟疑了一下之后,他转头看向坐在旁边的六院代表:
“你们那个项目,能不能在这……”
众人的眼神中原本还纷纷闪过一丝好奇,但听到最后这句话之后,也纷纷明白了怎么回事。
恐怕是涉及到保密问题了。
虽说能坐在这个会议室里的人密级肯定全是绝密,但毕竟分属不同单位和研究方向。
很多内容还是不适合扩散得太广。
“这个倒是可以透露。”
好在后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我们院11所手里有个已经在进行地面测试的350公斤级火箭发动机,虽然推力不大,但体积也很小……”
常浩南抬手阻止了对方继续说下去,然后试探着问道:
“是PBV……”
“没错。”
六院代表微微点了点头。
这个答案让前者不由得迟疑了一下。
PBV,也就是Payload Booster Vehicle,有效载荷助推器。
在洲际导弹的多级助推器彻底结束工作之后,用于将分导式多弹头投掷到不同的轨道。
是顶级战略核威慑所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
在2005年这会,华夏还没有任何一种能够携带多弹头的战略导弹,因此六院的这项研究显然极为重要。
“我们验证弹的弹头只有制导系统没有战斗部,原计划是增加一个配重。”
一番思索过后,常浩南谨慎地回答道:
“如果能在不影响弹头本身性能的前提下安装进去的话,那我同意在上面增加一项验证内容……”
高超音速武器也好,分导式多弹头也罢,都是战略威慑能力的一部分。
那就应该算是一家人。
互相帮忙也是应该的……
……
接下来,会议一连持续了数个小时。
就连午饭,都是由食堂准备好,送到会议室里现场解决的。
而这种空射弹道导弹的总体设计,也逐渐在众人的讨论当中逐渐有了雏形。
有点类似一发尺寸更大,但没有整流罩,而是将整个头锥部分作为分离式弹头的AGM183A。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