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43节
当然,纸面性能,主要是射程和末端速度肯定要差上一些。
但搁在2005年这会,也绝对算是相当了不起的性能了。
直到已经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此前几乎没怎么说过话的航天科技五院代表李荣卫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
“常院士,我听您还有同志们的分析,这型验证弹的弹道高点大概在150-180km,也就是全程都在大气层内飞行,尤其速度最快的时候又是末端大气比较稠密的区域,是不是需要额外避免一下烧蚀问题?”
“我们院针对神舟飞船返回舱,有一种以改性聚硅氧烷作为基体,复配热反射纤维和硅酸盐制成的新型隔热涂层,导热系数只有0.02W/mK,已经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了,就是成本有点高,不过这验证弹反正也只有几发,完全可以在绝热方面增加一层保险……”
应该说,常浩南选择的这个高超音速武器的切入点,相当精妙。
甚至比他预想当中更成功。
很多关键技术都有一定积累,稍微跳一跳就有希望能够实现。
属于项目团队最喜欢的那种情况。
并且风险还比较可控。
所以刚才在会上,常浩南对于各种合理范围内的技术应用几乎来者不拒,甚至在第一场项目全体会议上,就差不多完成了工作分工。
但这一次,他却没有点头:
“这项技术很有价值,荣卫同志……或许未来的吸气式高超阶段,会用上你们提供的新型涂层材料。”
“但这一发验证弹……我计划只保留承载层和防热层两部分基体,然后用发汗式主动冷却技术来控制弹头表面的温度!”
第1180章 末段精确制导
弹头这部分的总体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常浩南代表航空动力集团揽下的分工。
虽然这个任务既不航空,也不动力,但显然也没人会质疑他在空气动力学设计领域的能力。
更不用说还有实力强劲的航天科技一院从旁协助。
所以刚才这段时间,大家的关注重点基本都放在了动力、制导、控制和测试流程等其它部分。
直到五院的这一打岔,才把话题给拉回到弹头上面。
“发汗冷却……”
会议室内热烈的气氛稍稍沉寂下来,不少人重新低头开始思考——
常浩南提出的这个技术名词倒是并不新鲜。
冷却流体首先流过多孔壁面并进行强制对流换热带走热量,随后在壁面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气膜以减小高温主流对壁面的传热。
这个过程如果采用液体冷却剂,那么会非常类似动物的排汗散热过程,发汗冷却也是由此而得名。
其特点在于同时包括主被动两部分换热原理,同时由于冷却流体渗出多孔壁面以后形成的表面气膜贴合效果极佳,哪怕仅考虑被动隔热效应,也要优于单纯的气膜冷却。
但作为代价,发汗冷却需要特殊的多孔材料作为载体,并且对微孔结构、导热率、加工工艺和耐热性都有极高的要求。
无论设计难度还是成本都居高不下。
“常院士……这是不是有些杀鸡用牛刀了?”
李荣卫用有些拿不准的语气询问道:
“发汗冷却一般都是用在火箭发动机尾喷口上的,用来承受3500K以上的燃气温度……咱们这个验证弹到末端也才不过6-7倍音速,就算是按照全程海平面高度计算,气动加热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吧?”
说完还特地转过头去看了一眼专精于此的六院代表。
突然被cue到的后者一开始还有点没反应过来,但旋即也跟着点了点头:
“这确实没错……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以目前的技术,发汗冷却的效率最高就已经可以做到10^9 W/m^2数量级……用在一个双锥体,而且速度连10个马赫都到不了的地方,确实有点大材小用。”
“而且,喷管部分的发汗冷却一般都是直接用液体燃料来做,这样气化之后的部分可以直接被烧掉,如果要在弹头部分实现这个过程的话,需要额外加一层多孔材料的防热层作为基体不说,还需要额外设计冷却剂流道,对双锥体的总体强度难免产生影响……”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这种验证弹最大的风险其实并不在于加入多少单独的新技术。
毕竟就算真的出了问题,只要能找到具体原因,实在不行还可以进行状态回滚。
更要命的风险其实是整个系统因为某些原因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一旦出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
如同一个屎山代码那样,把bug修好之后,整个程序反而没法正常运行了。
因此,刚才那几个小时的会议当中,唯一增大了系统复杂度的地方,就是把原计划的弹头配重改成一个末端加速发动机。
但这仍然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就算发动机启动失败,也不会对前面的推进系统产生影响。
而发汗冷却需要和动力系统高度耦合,本身风险就比较高,从性能上看似乎又没有如此高的放热需求。
所以他们两人的担忧也是有道理的。
但这和双锥体一样,从一开始就是常浩南确定下来的基本方案之一,显然不可能因为两句话就做出改变:
“我理解你们的顾虑……所以我刚刚才说,未来真正投入使用的早期吸气式高超,应该还是会回到传统的被动冷却路线上。”
他先是给出了一个相对积极的答复,不过紧跟着就话锋一转:
“但我们这毕竟是一发验证弹,不是用来发挥实际战术作用的,所以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考虑整个项目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在未来,我们的高超声速武器有可能使用红外或可见光波段进行目标导引,而烧蚀防热设计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烧蚀产物会在气体边界层内顺流而下,造成边界层污染,同时很有可能进入视觉传感器的窗口区域,造成寻的信息的丢失和衰减。”
“此外,在6-7马赫的速度下,因为电离层的厚度和强度都比较小,所以大概率无需考虑电磁屏蔽问题,但对于未来速度更快的飞行体,就需要主动利用离子流,对包裹在飞行体外侧的等离子体鞘套进行削弱和改性,才能让特定波段、特定相位和入射角度的雷达波透过屏蔽层,对目标进行雷达探测,而这和发汗冷却的要求是在某种程度上相通的……”
“……”
说到这里,常浩南突然起身,把只是用来放会议背景的PPT关掉,然后打开了一份新的文档。
上面是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式。
当然,即便在座各位都是专家,也不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马上看懂这些内容。
但夹杂在公式之间的一系列图片,大家还是能够看懂的——
几张不同种类遥感卫星分别对大型船只、城市、港口和机场等目标的雷达成像效果图。
很明显,常浩南所说的“雷达探测”并不是像早期反舰导弹那样简单收到反射回波,然后挑个最大的扎下去。
而是要通过SAR成像对搜索范围内的目标进行精确甄别。
直到此时,在场所有人才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位常院士的目标,远比他们最开始想的要长远很多……
至少不是折腾出一个速度够快的高超音速武器就完事了。
稍微让大家消化了一会之后,常浩南重新开口道:
“在座的一部分同志……尤其航天科技集团的同志可能知道,前些年我曾经有幸参与过资源二号和海洋一号两个遥感卫星系统的成像算法开发。”
“在那之后,虽然更新一代的遥感卫星仍然处在研发当中,还没有具体的发射时间表,但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并没有停止对于图像分割和目标轮廓跟踪的技术研究。”
“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可以实现在海洋背景范围内发现有特殊轮廓特征的大型水面舰艇,以及在地形不是很复杂的陆地背景下识别出外形特殊的地标或者建筑……”
这个时候,下面不知道哪位突然接了一句:
“比如五角大楼?”
这个问题显然有几分抖机灵的意思,不过却恰到好处地缓和了现场的气氛。
会议室内顿时弥漫起一股快活的空气。
笑过之后,常浩南点了点头:
“虽然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我们只从技术角度考虑的话,那确实是最完美的目标……”
又是一阵比刚才稍微稀疏一些的笑声。
“实际上,这套算法更加常用的功能或许是,在一个机场范围内精确识别出塔台、机库和跑道,或者在一个港口中识别出最有价值成为目标的船只……此外,如果采用特殊的透地雷达,那么还有能力识别出潜藏在地下的掩体或者仓库。”
他用带着少许蛊惑的语气继续道:
“当然,实际情况越复杂,辨识出目标所要求的计算量就越大,再考虑到高超声速武器的末段时间很短,所以现阶段的弹载计算机或许无法实现过于精密的要求。”
“但我相信,未来总有一天,我们会用到这项技术的……”
第1181章 缩比风洞
常浩南画出的大饼,给整个项目团队带来了超乎寻常的士气。
在第一次工作会议结束之后,所有单位便按照之前敲定好的分工,开始了各自的研发工作。
尤其是直接参与到双锥体验证弹研发的几个院所,更是在航天科工九院和航空动力集团的抓总负责下开启了超频模式,计划在半年内完成第一次导引头工作测试,并在2006年结束之前发射首枚完整状态的导弹——
毕竟是应用了大量成熟技术,而且不以装备部队为最终目标,很多出于战术层面考虑的设计都可以放到一边。
所以整个时间表显得相当紧凑。
当然,从一开始,这个验证弹就是为了填补JF14风洞研发所需的大约两年空窗期,如果在这上面拖延太多时间,反而成了舍本逐末的行为。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相当于给负责风洞研发的力学所施加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回到单位之后,负责激波反射结构设计和风洞控制系统设计的姜宗霖很快集合了研发团队,准备开始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攻关。
刚一开始,副手高云亮就用忧心忡忡的语气问道:
“姜总,我看陈研究员他们,大概从三四天之前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上了,咱这边一直没什么动静,同志们心里可都有点没底啊……”
对于姜宗霖和陈宏二人在下阶段工作方向上的分歧,下面的技术人员也基本都有所耳闻。
因此,尽管之前就有两边同步开展研究的说法流传,但看着竞争对手已经有所动作,还是难免担心自己一方落选成为备胎。
“放心吧。”
姜宗霖一边打开电脑,一边给手下们喂了一颗定心丸:
“所里面这次总体获得的资源比较丰富,所以计划在下一个风洞上同时实现长实验时间、高复现精度,还有激波反射型正向爆轰驱动,也就是直接拿出一个有完整工程价值的成熟产品!”
有了这句话,周围一众人的情绪瞬间高涨起来。
甚至发出了一阵欢呼。
等到气氛重新归于平静之后,他又继续解释道:
“你们知道,这样一来,说是两边同步进行,但是咱们肩上的担子可比陈研究员他们重多了……所以前面几天我一直都在验证一个新的设计思路,现在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之所以这么说,倒不是因为姜宗霖对陈宏的工作有什么偏见。
实在是后者的任务不涉及太多硬件层面的变动,确实相对较为轻松——
一方面是绝对的工作量少一些。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