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32节
由于能力很强且研究领域极少涉密,所以每年都能发表不少高水平文章,其中更是不乏Science或是Nature这样的顶流期刊,早在两年前就顺理成章地评上了副教授的职称。
除此之外,因为姚梦娜最近正居家养胎,实验室其余几名老师则各自在外负责项目,实验室的日常科研工作也逐渐开始由他来主持。
“老师,您找我。”
栗亚波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
“对,你先坐吧。”
常浩南点点头,把刚刚打印出来的一沓纸在桌面上轻轻磕了磕,放到对方面前:
“亚波,你看一下这几篇文章,是跟金属材料氧化行为有关的。”
实际上,他有了些对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但为了避免让栗亚波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当然也是为了让对方了解一下基本情况,所以并没有马上下达更具体的指示。
然而栗亚波在低头瞄了一眼论文标题之后先是一愣,接着又快速往后面翻了翻,接着抬起头看向常浩南:
“老师,这几篇论文我之前就看过……”
这下轮到常浩南感到意外了:
“全都看过?”
栗亚波点点头:
“实际上,最新的这一篇,甚至还是我负责审稿的……”
“……”
常浩南顿时有一种“孩子大了,也学会装逼于无形之中了”的感觉。
“好吧……那我就直说了。”
他把视线投向旁边显示器屏幕上的初步计算结果:
“我需要你按照他们的思路,重新验证一遍AP/HTPB/AI体系……或者展开来说,所有铝基体系固体推进剂的能量释放特性和氧化反应机理。”
听到这个要求,栗亚波的眼神中闪过一抹惊讶。
以他对自家老师的了解而言,这个“重新验证”指的绝不是简单按照论文内容重复一遍对方的实验内容。
而是要针对同样的研究对象,搞出点不一样的结果来。
“您的意思是说……他们的实验和表征有问题?”
作为其中一篇文章的审稿人,栗亚波非常自信地确定,其中的分析推导过程不会存在严重错误。
但审稿和编辑都不会负责对论文中的数据进行验证,所以如果出了岔子,那大概率是这方面的问题。
常浩南深吸一口气,在脑子里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
“数据有没有问题我不太确定,但他们对三组元AP/HTPB/Al推进剂热分解过程的机理研判,也就是整个分析过程和分解动力学计算的大前提和我的分子模拟结果对不太上……”
“啊?”
听到这个判断的栗亚波几乎是眼前一黑。
这相当于在做物理题的时候直接把第一个公式给套错了,那后面的过程再怎么准确,也只会偏的越来越远。
“可是他们最后计算出的动力学参数,是能和Kissinger方程还有Ozawa方程对上的?”
“这就不好说了……”
常浩南摇摇头:
“有可能是先有的结论再做的实验,所以对数据做过一些微调,也有可能就是单纯的瞎猫碰上死耗子了……你应该知道,这种研究主题,就算是随便套个理论模型做强行拟合,只要不是特别离谱,也能对上个八九不离十。”
“这……”
栗亚波已经是满脸绷不住的表情:
“可是MIT发的论文……不至于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吧?”
出于对论文见刊周期的要求以及同行之间的基本信任,除了数据真实性以外,像常浩南说的这种情况,审稿人也基本不会去考虑。
某种程度上算是傻逼克高手的一部分。
“这可不是什么低级错误……”
常浩南撇了撇嘴:
“这部分内容和宏观燃烧特性的关系不大,反而是和微观机理沾边……就算真有同行去做验证,只要不真正填到发动机里面去,得出来的结果也不会有明显差错,而哪怕万一有搞化学的人发现问题,他们也可以解释说这篇文章的重点在工程理论而不是纯理论……”
听到这里,栗亚波只能感慨,自己毕竟还是太年轻:
“那您的意思是……”
“把热分解过程进一步分解成三个过程重新计算。”
常浩南从旁边拿来一张纸,上面早已经写好了几行内容:
“第一阶段是低温慢速失重阶段,在这个过程中AP组分会发生从立方晶系到斜方晶系的固-固物相变化;”
“第二阶段为中温快速失重阶段,一方面是HTPB开始发生吸热熔融反应,对AP的放热分解反应起到一定的拮抗作用,同时HTPB开始包覆在AP的晶体表面上,使AP的局部分解反应受到影响,对后者可能的反应中心起到削弱活化的作用;”
“第三阶段是高温缓慢增重阶段,也就是剩余的少量HTPB开始进一步分解,部分铝颗粒发生熔化,并逐步开始进行由缓慢到剧烈的氧化……”
“……”
栗亚波也并没有干看着面前的那页纸,而是很快拿过一支笔,开始在旁边不断补充着内容……
直到约莫半小时过后,已经有些口干舌燥的常浩南才终于停止了描述。
而栗亚波面前的一张纸,则早就已经变成了一个本子……
“那我马上去做……”
他重新回顾了一遍本子上的内容,然后站起身。
但旋即被常浩南从身后叫住:
“等一下。”
栗亚波回过头:
“老师,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么?”
常浩南从抽屉里摸出一个信封:
“我给你开一封介绍信,你做燃烧特性实验的时候,记得去科学院力学所那边,用激波管来进行点火,这样可以让加热过程远小于固体燃料的点火延迟时间,而且还能还原实际发动机工作时的压力环境,比平板火焰燃烧器和激光点火的拟真程度要高得多……”
而因为常浩南一直也没说过这个研究和高超音速武器项目有关,所以栗亚波到这时候还没太反应过来,手里拿着信封略显迟疑:
“激波管的话……隔壁咱们学校的空气动力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就有,而且那个实验室主任和咱们合作过很多次,无论业务还是流程都熟……”
他话才说到一半,就被常浩南摆了摆手打断:
“咱学校那个性能不够,我需要25-30个atm的初始工作压力,目前别说是国内,就算全世界也只有怀柔那边能满足要求。”
实际上,这也算是超高速风洞研发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福利。
除了华夏以外,目前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能有如此充沛的资源,可以把高性能激波发生装置用于燃烧化学动力学的研究。
直到此时,栗亚波也终于意识到了什么,脸上的表情逐渐凝重起来:
“我知道了……”
第1285章 波音的困扰
几乎与此同时。
美国,特拉华州。
威尔明顿波音测试中心。
X51A项目主管沙普尔·柯林杰正俯身凑到一台显示器前,聚精会神地查看着屏幕上的几张三维光谱图,脸上露出欣慰中夹杂着几分兴奋的表情。
尽管详细的测试数据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来导出并整理,但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他仅从刚才推进剂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声光效果就基本判断出,发动机工作末段的中低频压力振荡阶段已经从一开始的12秒以上,缩短到了大约7-8秒左右。
在正常情况下,来自ATACMS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可以维持40秒以上的有效工作时间,但当推进剂燃烧达到中后期时,波动的热释放率与压力振荡的耦合有可能对气压振幅产生增益作用,对于结构比较精贵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来说,很可能诱发超燃冲压发动机启动异常,甚至是直接解体。
因此,必须在压力震荡导致燃烧室气压剧烈上升之前把助推段抛掉,才能保证从火箭动力到吸气式动力中间的正常转换。
这样一来,最初版本固体助推器的可用工作时间,就只剩下了不到30秒。
虽然要想依靠固体火箭将高超音速飞行体推进至预定的5.5马赫以上,那么这个可用工作时间应该达到接近40秒的水平,相当于震荡阶段小于5秒钟,但科学研究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排除掉前期双方接触以及相互适应阶段所耗费的大约两个月功夫,能在区区半年时间里推进一多半的进度,已经让柯林杰相当满意了。
毕竟,普惠那边作为X51A飞行器核心动力的SJX61-1发动机,这会儿也才刚刚开始高空台模拟试验而已。
如果按照这个效率继续下去,那么让整个项目提前一年,在2008年之前完成第一次试飞,似乎也确实不再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想到这里,柯林杰稍稍松了口气,被工期压抑了大半年的心情,也总算变得通畅了一些。
他开始不断给自己施加心理暗示——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当中,无论高度还是速度,美国始终引领着人类最尖端航空技术的发展方向。
尽管在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诸多挑战,但却从未将这一领导地位交由旁人。
既然过去如此,那么现在,也应当如此……
恢复踌躇满志状态的柯林杰并没有沉浸在思绪中太久,而是马上准备联系测试部门,给经过升级之后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安排试车工位。
就在这个时候,副手查理·布林克恰好从外面推门而入,手里还拿着一份正处在打开状态下的文件夹。
“主管,测试结果已经提取出来了。”
他说着把手中的文件调转方向,然后放到柯林杰面前,指着上面的的几张压强-时间曲线图说道:
“从结果来看,向推进剂中引入第三个金属组元之后,固体推进剂燃烧末段所产生的压力震荡区间确实出现了明显缩短,在参与测试的5个配比当中,最长的一个也只有7.4秒,而最短的则已经达到5.6秒,非常接近我们的设计目标了。”
“下一步,赫斯特博士那边会继续优化推进剂成分以及颗粒形貌,根据目前使用的经验公式来推算,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应该可以做到3.5秒左右的水平……”
“3.5秒……”
柯林杰一边坐到身后的椅子上,一边喃喃自语道:
“相当于在抛弃助推段之前可以有效工作40秒以上,大概5%的设计余量……”
对于大多数工程项目而言,5%的余量确实显得有些极限了。
但考虑到设定中的5.5马赫启动速度本身就已经是个保险值,所以放在X51A项目上倒也可以接受。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