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38节
在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前,靶机便已经化作一团耀眼的火球,在惯性的作用下从半空中飘落而下。
“斜距1km,目标确认击毁!”
随后,又是几轮情节几乎完全一致的重复测试。
唯一的区别在于靶机所处的距离以及方位。
“斜距3km……”
“斜距4km……”
“斜距5km……”
不难看出,相比上一代自行高炮,新型号虽然减少了两根炮管,但得益于更加精确的射击精度和更加智能化的火控系统,作战效能却远远胜过前者。
并且,更大口径的弹药也使得火炮系统的最大斜距从不足3km来到了5km以上。
然而,在一次次“确认击毁”的口令声中,总师助理刘锡云却并没有表现得非常兴奋。
反而随着测试斜距的增加而愈发愁眉苦脸起来。
终于,当最后一组5.5km的测试结束之后,他脸色凝重地来到程广伟面前:
“程总,看目前这个结果的话……咱们这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可能就要改成高炮系统了?”
后者刚刚放下手中的对讲机,正借着车灯的光亮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听到刘锡云悲从中来的声音之后,才抬起头看向对方:
“暂时来看,应该是这样的……”
“原定弹炮系统里的导弹是直接在红缨6的基础上进行有限改造,但是这导弹的有效射高和杀伤斜距还赶不上35mm高炮,那就完全没必要无谓地增加系统复杂度了……”
说完这些,他也注意到了对方如同吃了苦瓜一样的脸色,于是笑着宽慰道:
“也不要对一个名字太在意嘛……”
“再者说,高炮怎么了,当年在巴尔干把B2打下来的不也是高射炮吗,谁还敢看不起炮兵防空的作用?”
当然,话是这么说,但大家心里都门儿清,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华夏手头没有一种体积足够小、射程又足够远的防空导弹。
而眼前这个装备又是陆军编制改革中的关键,实在容不得无休止地等待下去。
因此,程广伟最后还是补充道:
“另外,我们也会在系统中保留完整的导弹控制功能,等到……”
话还没说完,就看到原本一直等在车里面的联络员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程总,所里刚刚发来消息,说让您和刘助理马上回一趟京城。”
程广伟瞬间恢复正色:
“这么着急?”
让原型车和大队人马留在靶场,单把几个关键人员叫回去,显然是项目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动。
对方点点头:
“科工二院那边的同志说,他们正在测试一项新技术,可以把他们前卫系列导弹的射程提高到竞争对手的至少1.7倍以上!”
第1292章 什么第四代发动机,涡扇10G而已
尽管常浩南亲自签署了许可文件,允许将尚处在研发当中的CT-1高能混合推进剂投入到其它几个项目中进行验证,但他却并没怎么关注这些项目后续的具体进展。
因此自然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大手已经在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伸向了即将苦尽甘来的陆军老大哥。
对于他来说,重中之重仍然是高超音速飞行体本身,以及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制。
只不过,中间却难免出现一些小插曲。
在怀柔科学城连轴转了一个多月之后,常浩南结合系统给出的辅助,总算是对于各种技术所对应的等离子体生成方式,以及等离子体流场的传播与覆盖等问题有了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下一步最关键的工作,当然是处理好乘波体外形下对黑障屏蔽层的精确削弱,使两种高超声速导弹真正具备可用的末端制导能力。
但在那之前,常浩南也并没有忘掉老本行——
他毕竟还是航空动力集团的主要领导之一,而且还同时挂着下一代和下下一代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任务。
虽然说其中一个无需他亲自负责日常工作,而另一个则干脆还处在预研阶段。
但既然有了可用且有用的新技术,那总还是要惠及一下这两个项目。
因此,借着集团年底给各厂所主要负责人开会的功夫,常浩南专门找到了实际负责第四代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刘永全。
自打前者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镐京以来,俩人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没面对面交流过了,基本都是通过书面报告或者电话来沟通。
因此见面之后,常浩南倒也没马上就急着进入正题,而是聊起了隔壁兄弟单位的情况。
“老刘,你最近应该一直在跟航空工业那边接触?”
随着年龄增大,他也逐渐喜欢上了喝茶,这会儿正和刘永全一人捧着一个茶杯,坐在办公室里的沙发上。
“是。”
后者点了点头,然后回答道:
“当然,大部分直接的联络工作都是谢小平同志在负责,我基本只是定期和那边的几名总师还有副总师交换项目进展情况。”
刘永全如今也已经算是盛发集团的二把手,加上也没放弃一线研发工作,自然不可能亲自负责太多琐事。
不过对于常浩南来说,这就已经够了:
“那……现在第四代战斗机项目的具体进度如何?”
他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这件事常浩南其实一直都很关心,但第四代动力并不是他本人直接主抓。
而要是专门为了满足好奇心给人家去个电话或者发个函询问,又好像不是那么个意思……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都只能从报告中的一些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一些侧面情况。
“还算顺利……今年六月份,青华大学和航空工业集团共同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大型微波暗室在渝都投入使用,通过全尺寸模型实验的方式,基本验证了611所方案在隐身性能方面的可行性……”
“另外这个项目可以说是整个航空工业集团合作规模最大的一次,112厂还专门从产线上调了一架歼11B,用来验证几个关键子系统的工作情况……”
“……”
“当然,因为这是咱们国家第一次系统性地开展航空器隐身领域研究,过去都只能阶段性租用国外的微波检测设备,所以还有一些关键细节需要优化,也包括咱们负责的动力部分,尤其是尾喷口的雷达和红外隐身,611那边相当重视……”
常浩南听罢,微微点了点头:
“红外隐身这块,倒是有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了……当然说实话,真要是到了飞机正后方,那红外特征也不可能真的藏住……这方面关键还是雷达隐身,对于咱们来说比较陌生。”
尽管从大面上来说,只要把尾喷口边缘处理成锯齿形,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RCS,但真要设计起来,那绝对不是随便画上几笔就行。
刘永全对此也是颇为赞同,但表情中却还带着几分无奈:
“除了过去没有这方面经验以外,我也实在是没办法一心二用……现阶段所里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适配新构型的压气机上面,好在这方面您给涡扇10底子留的好,所以进度上倒也没怎么卡壳。”
与其说正在研制的第四代发动机是涡扇10plus,倒不如说之前装备在歼10和歼11上的型号是涡扇10青春版。
所以就压气机设计而言,刘永全他们本质上并不是在“改进”一种旧的发动机,而是把一种本来就是第四代的发动机“恢复原状”。
事已至此,常浩南见到气氛和话题也都铺垫得差不多,便准备开始谈论今天的正事:
“尾喷口的事情,倒也确实没必要太着急……”
刘永全端起茶杯的动作一滞,旋即就顺理成章地理解错了常浩南的意思:
“如果611那边的动作特别快,那我们的保底计划是先交付一种使用常规喷口的版本,让隐身验证机先飞起来再说……毕竟喷口无论如何不算是航发核心部件,完全可以后面再做调整……”
常浩南则赶紧摆了摆手,打断对方:
“不不不……我的意思是,我这里有一项正在验证当中的新技术,可以解决飞机局部结构雷达反射面积过大的问题……”
对于一架正常大小的飞机来说,要想用等离子体把飞机整个包裹起来,那先不说战术层面是否方便,就说实现难度上,大概也需要把一座核反应堆搬上飞机才能做到。
但对于一些体积较小,但因为不可避免的凹状结构而导致雷达特征较强的部位来说,过去只能通过遮蔽法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甚至还要为此而承担性能下降的代价,现在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桎梏,实现更自由的细节设计。
实际上,等离子体覆盖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气流在喷口处的衍生阻力,稍微提高一些发动机的有效推力。
当然这方面的效果实在过于微不足道,所以常浩南也就没专门提。
而刘永全则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给惊着了。
“???”
满脸都是“我读的书多,你不要骗我”的表情。
“通过在燃烧室中增加等离子体源,我们可以利用燃烧喷流技术,经由发动机尾喷口直接产生可控的开放式等离子体……”
常浩南说着从旁边的抽屉里取出一份资料:
“虽然因为流场过于复杂,不太可能实现等离子层的大面积均匀覆盖,但至少可以对尾喷口本身,还有611所方案中的腹鳍和尾翼后缘等关键位置实现部分遮蔽,在不改变总体布局的情况下,大大改善飞机综合,尤其是侧后方向的隐身性能。”
不知道是因为震惊还是兴奋,刘永全的手臂有些发抖,连续尝试了三次才把桌上的那薄薄几张纸给拿起来,然后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
“靠发动机提供隐身能力……完全可以算是跨越时代的产品了……”
他的语气中仍然带着些难以置信:
“常院士,真不考虑单独进行命名么?”
关于这个问题,常浩南早就想过。
非常坚决地摇了摇头:
“不,就叫涡扇10G。”
第1293章 太空渔船计划的深远影响
就在常浩南忙着把新技术推广到更多行业的同时。
琼省。
当初作为太空渔船任务备份的快舟一号遥二火箭已经驶入发射场,正在同一个位置上进行着点火之前的最后准备。
作为华夏大地唯一一个整体处于热带的一类行政区,这里实际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四季界线。
因此,尽管时间已经来到了11月末,但整体环境和三个月前相比仍然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
至少下雪是不可能下雪的。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