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246节
很快飞行员们就发现,这款飞机可操纵性强,成本低、体型小,有着极强的盘旋性和加速性,虽然不追求高速,但其转弯半径很小,缠斗能力非常强,一旦咬住米格21,米格21跑都跑不掉。
当然了,米格21同样也有长处,在雷达的引导下进行高速掠袭时,最大速度只有1.5马赫的歼61碰到对手玩这样的战术就有些不太好办了,不过这一套玩法有着严重的局限性,更多的是拦截,进攻就不太好办了。
不过歼61毕竟不是F16,受限于此时的技术条件,歼61的发动机、雷达都比较一般,载弹量只有2吨,航程也相对有限,只能算是贫民版的F5。
但即便如此,巴孟海三国的飞行员拿到手之后,还是相当喜爱,虽然各类指标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在华的各种飞行演练发现,这玩意确实比较克制米格21。
印度拥有规模优势,在南亚地区,一直拥有战争的主动权,米格21、苏7等等装备了一大堆,巴基斯坦不可能拼数量,美国飞机又太贵,后勤保养更是天价,有了歼61就不一样了。
歼61不仅非常便宜,而且中国也非常大方,对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出口了组装线,两国可以借此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成本又能降低一大截,维护也便宜许多,自然可以多装备一些。
随着印度人不断发疯,三国过去三年装备的歼61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为了避免实战中,三国飞机数量不够,中国自己也装备了不少,主要放在对印度作战的西部战区,同时还要求三国多培养一些飞行员,一旦打起来,中国可以提供飞机,三国出飞行员就行了。
所以得到中方的肯定答复后,巴军自然摩拳擦掌,现在看到印度军队在东线打得这般好,担心孟海扛不住,那就麻烦了,而正在开会的中国政府则用实际行动表示了支持,一个飞行团48架歼61和配套的格斗导弹120枚一起被送给了巴基斯坦空军
有了中美两国的支援,就在战争爆发的第三天,巴基斯坦发起了进攻,不过印度两线作战,当然很清楚其中的风险,在西线克什米尔方向,印军的力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加强了,考虑到巴军空军比较强,印度空军相当一部分精锐被放在了西面,并时刻保持警惕。
克什米尔方向的战争总是从空战开始,巴军由F104A、歼61两款主力战斗机组成的几队在雷达的指挥下向着斯利那加方向飞去,F104负责高空,歼61负责中低空。
印度空军发现之后,立刻以米格21起飞迎战,双方迅速进入到一对一的抓对厮杀中,尽管米格21推重比要高得多,印度飞行员很多在苏俄受训过,水平也不算差,他们比较充分发挥了飞机的作用,但面对不断盘旋的歼61,米格21的还是无法有效的瞄准对手。
米格21的飞行员发射导弹,但又被设计有边条,机动中能拉出轻易可见的涡流的歼61扭来扭去,迅速躲过,等到对手扭转机头,米格21的飞行员惊恐的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方咬住了……
随着一架又一架米格21被击落,印度空军丧失了克什米尔谷地的制空权,兴奋的巴基斯坦军队发起了猛烈炮击,飞机、坦克、大炮轮番上,向着印军发起了猛攻。
虽然印度军队早有准备,利用各种工事坚决防御,但缺乏空中保护,印度各种重武器和后勤设施自然遭到了不小的破坏。
消息传到新德里,英-甘地相当震惊,陆军一直不怎么样的巴基斯坦竟然敢主动进攻,而更让印度人不能接受的是,他们购买的米格21竟然斗不过中国搞出来的歼61,中国的歼61速度那么慢,米格21为什么打不过?
英-甘地着急无比,向苏俄大使抱怨,大使也是相当吃惊,询问她是不是搞错了,英-甘地怒道,“怎么可能搞错?不仅仅在克什米尔方向,东线也一样,米格21也被孟加拉国的中国飞机击落过!”
大使立刻表示会让军事顾问到前线调查一番,一旦有结果会立刻向国内通报,并让苏俄空军指挥部门提出解决的方案。
英-甘地无奈离开,她身边的国务秘书也抱怨,苏俄飞机真不怎么样,远远比不上英国飞机,英-甘地怒道,“现在英国用得也是美国飞机!”
虽然在东线获得了不小的胜利,但巴基斯坦参战,让印度变成了两线作战,这无疑极大的极大得增强了孟加拉国和海德拉巴的抵抗意志,而中国和缅甸到现在还没有明显的动静,或许应该见好就收了?
英-甘地发动这场战争最理想的结果是颠覆海德拉巴,最低目标是获得战争的胜利,既为父亲报仇,也是增强她的政治话语权。
现在印度已经实现了最低目标,但海德拉巴已经不可能颠覆,此时继续打下去说白了就是占地多少的问题,对印度意义并不算大,地多了一些固然好,但吃饭的人也多了,所以英-甘地就有了收手的心思,不过发动战争容易,想收回来就难了。
美国高层并不知道英-甘地的想法,但看到第五舰队的威胁没有效果,印度军队不仅动手,而且还表现这么出色,美国人自然担心脆弱的海德拉巴政权崩溃。
这必然会引发南亚局势骤变,会刺激更多的国家站在苏俄一边,所以基辛格找到中国驻美大使商量中国出兵干预的可能性……
为了让中国愿意下场,基辛格把前一段时间美国增加的一堆筹码减少了一部分,消息传到北京,谷雨嘴角一撇,“美国最擅长虚空造牌,不要上他们的当,谈可以和他们谈,但要让他们拿出一些实惠的东西!”
说完这句话,谷雨和谷景生同志继续听取空军有关同志的回报,印度人不敢直接进攻海德拉巴城,谷雨就完全放心了,印度灭不了海德拉巴,哪有什么好怕的。
而与上一次战争一样,谷雨如果要对印度动手,首选目标还是印度的武器级淦来源,也就是孟买附近巴巴原子研究中心综合体的淦生产反应堆。
被空袭过一次之后,印度痛定思痛,又花费重金,重新修修补补,在四年前,一次重启了这个反应堆,并加强了这个核反应堆保护,不仅部署了苏俄引进的萨姆防空导弹,印度空军也驻守了精锐的米格21中队日夜保护。
上一次中国使用轰5就完成了偷袭,造成了印度巨大的损失,但现在不行了,轰5是螺旋桨轰炸机,在地面导弹面前就是一个活靶子。
中国现役的战略轰炸机是亚音速的轰6,这种轰炸机无比昂贵,中国总共也没装备多少,显然干不了这个活,若是被打下一架还不知道多心疼,哪怕载弹量巨大,也舍不得浪费。
所以要想干这个活,只能是国内最先进的歼6战斗机,这款飞机速度更快,也有极强的空战能力,可以带着好几吨炸弹轰炸敌目标。
不过要想攻打这等武装到牙齿的战略目标,飞机需要飞临目标上方实施临空轰炸,要将自己暴露于敌方防空火力之中,机组人员与飞机的受损几率大得多。
用常规炸弹的轰炸方式非常粗放,攻击效率一般,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使用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还要贵许多的精英飞行员,但也不能保证轰炸成功,最好的办法是效仿美国二战的做法,搞地毯式轰炸,但那也非常不现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早早就启动了各类电子干扰装置、反辐射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的研究,由于中国晶体管技术和激光技术的进步,又由于谷雨格外重视,将电子干扰装置和精确制导武器视作未来,相关投入十分舍得,此时陆续有了一些收获。
这个过程中,时不时窜到中国搞侦察的美国飞机也帮了不少忙,美国人为了对付中国的雷达,各种干扰装置不断使用,中国则见招拆招,不断想出种种应对办法,并仔细研究缴获的各种电子装置,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中国第一代电子战飞机和相应的电子干扰装置。
在中国最先进的歼6战斗机上,就可以挂载电子干扰吊舱,可以干扰敌方地空导弹的雷达,同时该型飞机也有仿制美国的角度欺骗回答式干扰装置,可以对地对空导弹的雷达制造虚假信号和目标,误导地面的地空导弹部队。
第一代反辐射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都已经研发成功,不过这两款武器都有问题,最先取得突破的激光制导炸弹不过是普通炸弹增加了弹翼以及激光制导控制系统而来的,看似高大上,其实不过是一款主打性价比的产品。
这种炸弹虽然好用,但激光信号受云雾雪雾天气影响较大,容易被敌方干扰,并且无法做到全天候作战。
最关键的是激光信号的视场接收范围往往只有20度左右,因此战机活动区域也受到极大限制,如果敌方防空体系完整,很容易将载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而反辐射导弹同样问题多多,这种导弹在搜索雷达时采用的工作原理与二战时期的反雷达火箭类似,都是被动雷达制导。
采用这种方式制导的导弹,其本身不向外辐射雷达波,它依靠跟踪目标向外辐射的能量来搜索目标的位置,其导引头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都较为简单。
但进行打靶实验时,技术人员迅速发现这种导弹没有实战意义,它的导引头工作频段相当狭窄,为了尽量覆盖地面雷达的全部工作频段,导弹需要14种导引头。
只有在投放前选择了正确的导引头才能发挥其作战效能,否则导弹就会对雷达波束选择视而不见一头栽到地面上。
可如何判定地面雷达的工作频段就成了一个难题,除了采用情报手段和依靠指挥人员的经验之外,当时还没有其他更为有效的方法。
这就像是陪一名女士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里挑出一双最符合时尚潮流的鞋子那样,需要经验和运气,才可能猜中对方的心思。
而且这种导弹不能主动发射特殊编码规则的主动雷达波,只能近似跟踪地面雷达的信号,所以压根打不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人员加入了红外制导,就算打不中,导弹也可以向红外信号最强的地方攻击,好歹可以击中一个目标,总不至于直接摔到地上,这样一番改进后,第一代反辐射导弹好歹有一定的实战作用,不至于一无是处。
六七十年代的各类武器,谷雨当然知道不太靠谱,可能也就激光制导炸弹好一些,若不是有这么个大杀器,他也不会给印度人来这么一下子。
谷雨默默听完,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可喜可贺,但到底有多少实战能力,我们都不知道,这就需要在实战中用一用!
咱们的反辐射导弹就按照萨姆导弹最常用的频段设定,印度人不可能想到我们会拿出这样的导弹,他们最可能的做法是苏俄是什么样的,他们也都是什么样的,这符合人的常规思维,就算不成功,我们也有电子干扰装置,应该会发挥一些作用……”
谷雨这么说,一是他就是这么认为的印度人,二是既然左右都是赌博,那干脆他来背这个锅,而且从印度人的常规做法来看,这种可性能也确实最多。
最后谷雨还进行了减负,“这一次对印度核反应堆的轰炸,空军的同志尽力而为,能够炸毁印度的核反应堆,延缓印度的核武进程,当然好。
但若是攻击失败了,也没什么,我们有核武器,印度什么时候有原子弹都不知道,空军不需要有太大的压力,就当是一次练兵!”
听取完汇报后,谷雨签字批准了这一次秘密军事行动,就算有飞机被印度击落也没什么,在战争爆发后,中国就和前两次一样,向遭受印度侵略的孟加拉国派出了志愿飞行队,既然是志愿人员,自然与中国无关,印度不服气可以咬中国嘛!
到了此时此刻,谷雨实际上已经不太在意印度的民族主义,就算有也不怕,有本事印度越过喜马拉雅山再说,至于所谓的印度市场,他也不在乎,三哥精明着呢,你不找他们,他们也会找上门。
结束了这一次会议后,谷雨和谷景生同志一起离开,他笑着说道,“再过几天,听取汇报和批示的人就是你了,我可以好好歇一歇了!”
“谷书记,我对军事外交工作都不熟悉,您一定要多顾问!”
“我们的大方向早就定下来,就算有一些小的偏差也没什么,你要相信自己,你办事,我放心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
谷景生同志点头记下,两人乘车离开,按照预定的安排,参加出席党代会的各个组讨论,一切看起来与前几天并无什么不同。
也就在北京忙碌会议之际,得到谷雨批示之后,早就准备好的解放军空军特别飞行大队将在空军副师长、王牌飞行员张道平上校的率领下秘密飞往海德拉巴基地,接下来的空袭任务将由他率领的十四架飞机负责执行,随着一家又一家战斗机轰鸣而出,第四次南亚战争也进入到高潮中!
第227章 狙击
莫斯科,苏俄国防部,苏俄国防部长巴托夫元帅正在听取苏俄军事顾问团关于南亚战争的汇报,巴托夫是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最器重的集团军司令,二战期间表现非常抢眼,不过当时在他的前方有一大堆年龄相当的元帅,他只好待在后面。
如果一切没有改变,他将在七十岁退休,不过在赫鲁晓夫被推翻后,作为当时的华约部队参谋长,拥有巨大的威望的他被科兹洛夫提拔为总司令。
马祖罗夫上台后不久,苏俄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病故,马祖罗夫显然不可能选格列奇科为新的国防部长,找来找去,巴托夫就被他选中。
巴托夫身体挺好,在苏俄将帅凋零的五六十年代,他的身体却一如既往的十分棒,是老一代元帅大将中身子骨最好的。
更重要的是,巴托夫与苏俄高层斗争没有什么关系,是纯粹的军人,他所在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一系属于苏俄军队系统的旁支,政治地位一般,而马祖罗夫在战争中只是游击队员,在军队中并无威望,他选择威望很高的巴托夫过渡自然非常合适。
巴托夫上任之后,并不干政,与总书记马祖罗夫关系相当不错,不过这位卫国战争功勋元帅也有其他元帅的通病,都在不断的追求绝对安全,核武器数量一步步追上了美国还不行,质量要追上,常规武器要远远超过,才有可能不被侵略。
在卫国战争期间,巴托夫等俄国将帅亲眼见识了中国军人的英勇善战,自然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未来充满了不安,而随着中国国力的迅猛膨胀,苏军高层这种不安越来越严重。
随着中苏边界问题公开化,在巴托夫的主持下,苏俄不断向东线增兵,并启动了多个基础工程的建设,不过越是了解东线的情况,巴托夫就越发不安。
哪怕苏俄陈兵百万,也未必能够守得住,因为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开发地带完全沿着铁路线,离边界实在太近,中国一个冲锋就可以打穿,军事上压根不可守。
所以巴托夫老爷子认为苏俄要想挡住中国可能的侵略,必须以质取胜,在武器装备上必须胜过中国,本来苏方对此有着绝对的信心,因为中国的军事投入远不如苏俄,但第四次南亚战争中米格21糟糕的表现却如同一盆冷水泼在了苏军高层身上。
中国那款所谓的多国研发的多功能单发战斗机,在苏俄眼中,不过是一个安抚中国周边小国的玩具,苏俄看了一眼其平庸的数据就不再感兴趣。
但在印度战场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苏俄最新改进型的米格21竟然斗不过歼61,印度人连连抱怨,一开始苏军顾问还以为是印度飞行员不行,但仔细一询问就发现不对劲了,印度飞行员很多都在俄国培训过,有培训记录,其中一些人还是不错的。
苏俄顾问团中也有空军飞行员,干脆驾驶米格21上阵,尝试与歼61来一场空中格斗,然后这位自信满满的空军顾问就受到了一场惊吓。
他可以凭借速度先发制人,但歼61太灵活,米格21始终无法精准的瞄准对方,但对方却凭借着转弯半径小的优势,几个圈子下来就咬住了米格21尾部,幸好运气不好,米格21只是被击伤,并没有被击落,空军顾问才侥幸逃脱。
老毛子飞行员搞不定,再次证明米格21的机动性有重大问题,而苏俄的历次改造一直想的是增加电子设备,换装更好的雷达,但此举却让飞机变得更重,反而降低了机动性,结果在中低空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米格21竟然比不上中国的小玩具。
阿富汗方向,苏军的米格21干不过F5,不得不打起游击战,苏俄早已经知道类似的问题,但在阿以战场,以色列一直拥有制空权,苏俄支援的米格21虽然总体性能不如F4,却可以稍作牵制,米格21的问题还不太显露。
但现在不同了,印度战场,印度不可能用米格21打空中游击战,在实打实的空战中,本来几乎没什么名气的中国歼61骑在米格21的头上出了名,这让苏俄相当的尴尬,尴尬倒是次要的,苏俄真正担心的是中国主力制空战斗机歼6。
这一款比米格23稍早服役的战斗机,在东南亚与美军已经有了几次较量,美国人承认其机动性超过了F4鬼怪战斗机,虽然雷达等关键电子设备不如美国,高空性能不突出,但依托地面雷达的支持,还是可以与F4抗衡。
美国人给的赞扬只是一丢丢,美国人更多的是批评,美国挑出了一大堆问题,比如歼6的发动机、雷达、航电等性能评价不高,而这款中国号称的大型双发多功能战斗机综合性能缺陷明显,除了中低空性能有些出色以外,其他样样疏松。
对歼六的地攻击能力,美国人的评价就不高,其对外公开的载弹量指标与F4相差甚远,也就比F5强一点,双发和单发比,中国人好意思吗?
中国战斗机的拦截能力也约等于零,没听说最大速度1.8马赫的飞机可以搞拦截的,高空高速都没有达到二代机的基本标准。
虽然中国人已经装备了近程红外格斗导弹和中程雷达制导导弹,但美方认为,中国导弹性能都有问题,比不上美国的同款导弹,只能算是解决了有无问题。
据说中国也效仿美国,研发了一款发射后不管的中程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可以用在歼六战斗机上,使其具有超视距攻击能力,但这款导弹非常神秘,从来都没有展示过,美国人十分怀疑中国到底有没有类似的导弹,就算有,估计还没有搞定……
美国人最后给出的评价是一款更类似于美国F5战斗机的加强版,电子性能还不如F5,看起来评价确实不好,但苏俄却不得不如临大敌。
因为此时苏俄第一款多功能战斗机米格23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问题一堆,米格23只能携带有限的航电设备,更麻烦的是,变后掠翼技术虽然带来优势,但结构复杂,死重大,又有着严重的气动问题,飞行失误导致的故障居高不下。
虽然米格23的发动机要比还在使用单转子涡喷发动机的歼6要好,发动机性能强多了,但米格23是单发,而中国人很务实的选择了双发,双发的稳定性比单发明显强多了。
中国战斗机的导弹不靠谱、雷达和航电落后,苏俄样样都有,大哥不说二哥,但中国飞机的优点中低空机动性强,却是米格23没有的,更让苏军高层恼火的是,米格23的高空性能也不怎么样,面面俱到却样样稀松。
现在米格21搞不定中国外贸版的歼61,苏军高层有理由相信米格23也很难搞得定中国的歼6,而就在1970年,中国推出了歼6的改进型歼6B。
虽然中国从来没有对外公开性能,但苏俄知道歼6B性能有了不小的提升,应该能够达到2万米高空的二代机基本指标。
眼看着中国主力战斗机一步步完善,己方主力战斗机却不如预期,苏军高层不得不担心,中国战斗机的研发水平是不是赶上苏俄了?
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很明显中国对现代空战的理解比苏俄要深刻,这或许与中美在南洋地区的频繁空战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与美国海空军的不断较量,中国的军机研发少走了不少弯路,而苏俄这边恰恰相反,苏俄一直小心翼翼的避开与美国的直接冲突,缺乏对美国战斗机的深入了解。
赫鲁晓夫折腾了好些年,严重干扰了苏俄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发进程,耽误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这一来一往,中国就追了上来,甚至可以说,目前这个时间点,苏中若是出现空战,以米格21为主的苏俄空军十有八九要吃亏。
虽然这样的说辞实在太过夸张,就算米格23不太行,苏俄还有一大堆好东西,绝不是中国可以比拟的,但苏军高层还是相当忌惮,浑身的不自在。
恼火的巴托夫召开了这一次会议,米格设计局必须检讨,你们搞了这么多探索,为什么选择了米格23那个坑货,相反,本来属于小弟的苏霍伊设计局则获得了更多的青睐,苏15还是相当不错的。
这一次会议主要议题并不是检讨,检讨的目的是为了敲打一下航空研究部门,让他们干活卖力一些,要提高水准,你们再不努力,就要被中国赶上了。
此时苏俄政府已经得知美国正在研制新型高机动力、超声速的F-15战斗机,而另外一边,按照中国装备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传统,在歼6服役之后,苏俄也获悉中国已经启动了下一代歼7战斗机的研发。
为了与美国还有异军突起的中国抗衡,苏俄要求米格、苏霍伊和雅克夫列夫三大飞机设计局研制在性能上能够超过F-15的新一代战斗机。
新一代战斗机的主要指标要比F-15高出10%,新型战斗机不仅要有良好的近距格斗能力,还能使用导弹进行中距空战,要具有良好的飞行品质和出色的机动性,这一切都意味着,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必须使用更强劲高效的发动机,采用更先进的气动布局。
此时,三大设计局已经拿出了第一份设计草图,其中以苏霍伊设计局的设计最为激进,认为只有采用最新成果,才有可能获得先进的战斗机。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