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260节
而与此同时,西方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却比较缓慢,为了缓解人民的强烈不满,西方各国不约而同的扩大从中国进口轻工业品,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开始更多的重视中国,希望通过对华投资,扩大对华出口以摆脱危机。
随着投资的增长,随着贸易形势好转,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风向标香港经济已经开始复苏,过去两年有些困难的外贸应该会得到极大的扭转。
如此一来,中国沿海的轻工企业会有不小的发展,这会极大的缓解目前城市的就业压力,即便中国没办法进入到关贸总协定,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无大的问题,此时让朝鲜进入香港经合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
李强刷刷刷写了起来,果不其然,香港发生的种种传到朝鲜后,朝鲜领导人金钟泌迫于内外压力,迅速向中国提议加速朝鲜加入香港经合组织的谈判,同时决定派出与中国关系不错的外交和贸易部长访问中国。
虽然朝鲜的表态,此事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中央局常委会进行了一番讨论,讨论时,全国人大主席江渭清就有些反对,朝鲜有五千万人口,这么一大坨子加入进来,压力是非常大的。
他还提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建国时,谷主席推动朝鲜人回国和朝鲜换地,也有政治上的考虑,一旦朝鲜进入香港经合组织,必然大规模涌入东北……
不过好处也相当诱人,5000万人的朝鲜也是一个不小的工业品市场,而朝鲜劳工吃苦耐劳,也有利于东北和西域等地的开发,东北或可有所限制,但西域就不一样了,国家巴不得朝鲜人大量涌入西域务农。
而相比于中国腹地,朝鲜的铁矿石、煤炭等矿山靠近大海,运输成本比较低,而且有日据时期的基础,很容易扩大产量。
这些年朝鲜虽然也开发,各种矿产大量对华出口,但这帮子家伙总是慢腾腾的,效率不够,这也让中国相当多的企业非常不满,一旦加入香港经合组织,中国企业进入朝鲜投资,可以享受本国待遇,扩产也就容易多了。
而一把手谷景生则有另外的考虑,朝鲜对中国有特殊的意义,若是在他的任上完成朝鲜进入香港经合组织各项谈判,事先与朝鲜经济上的整合,也是一个不少的功劳,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防范苏俄搞事……
所以常委会讨论一番,认为可以与朝鲜进入到相关的谈判,不过常委会同时认为这种谈判必须充分尊重朝鲜政府和人民的意愿,必须互惠互利,不得有任何的强迫,说到底现在不着急。
而为了更好的分析这件事的得失,中央决定向了解朝鲜的学者和党政干部咨询,请他们提出宝贵的意见,这自然而然就咨询到在华的日本人,岸信介虽然没有在朝鲜干过,但当时日本经营东北,东北和朝鲜一直是一起考虑,他自然非常清楚朝鲜的情况。
谷雨退休之后,虽然还在中南海保留着办公室,不过谷办的规模已经大缩水,很多谷办的同志都被重新安排,原来庞大的顾问团被拆散,有的被新班子的领导同志继承,有的转任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而左信介出生于1896年,今年已经75岁,自然安排退休。
谷雨对这个老家伙相当的不错,在谷办担任顾问期间,一开始给的是副部级待遇,后来安排了正部级待遇,等到安排退休,直接给了他副国级待遇养老,中国经济领域的重大决策他都可以看到,可以继续提出意见。
左信介虽然明白谷雨退休的用意,也相当的感慨,但内心深处多少有些复杂,既感慨中国出了这样的人物,又无奈日本的未来,同时又有些不足之感,他虽然颇受礼遇,但说到底还是参谋,每每看到大权独揽的谷雨,他都羡慕无比,这都是命!
当然了,掌握了这么多东西,左信介自然不可能回到九州日本,他也没有打算回去的意思,留在中国,他可以轻易接触中国高层和各种绝密文件,可以为子孙后代谋发展,离开中国,他不过是一个退休的老人,他怎么可能接受?
左信介虽然干了一大堆坏事,当年在东北也是吃喝嫖赌,但这么一把年纪了,身体状况却相当的不错,不过他当年近亲结婚,女儿虽然出色,儿子就不行了,受到近亲结婚的影响,儿子一直有残疾,后来又早早去世。
左信介唯一的女儿成为了元帅的儿媳妇,一开始虽然不被待见,但随着一个、两个、三个儿子陆续生出,再没有人难为左洋子,更不要说她后来还成为了丁承德闺蜜,更是没人招惹她。
陈赓同志去世后,或许是补偿,或许是其他原因,在谷雨的安排下,今年才四十刚出头的陈赓同志长子陈道进同志就被安排为北京工业副市长兼工建委主任,进入到常委会中,主持北京的工业发展。
而能力相当强的左洋子则被安排到军抚中心,作为丁承德的代表,参与到军抚中心的管理中,所以退休之后的左信介顺理成章的女儿女婿住在一起,顺便给两个人指点一番。
左信介虽然认可陈道进同志的品德作风,也知道他在高新产业发展领域有一些想法,但他同样很清楚陈道进在仕途上也就那么回事。
陈道进同志不可能成为中国未来接班团队的一员,估计北京副市长做完,会被安排到部委,未来去政协担任副主席退休,这几乎是一条可以一眼看到头的道路。
虽然父亲正国级,儿子副国级,王家影响力可以保持整整两代,可第三代就和陈道进的几个儿子没有关系了,中国政坛应该不可能有他们生存的空间,就算陈家第三代冒出人才,也是陈道进的侄子。
左信介自然要为外孙考虑,恰好他的亲兄弟佐藤荣作很早就回到了九州日本,担任过九州日本的总理,他和福田康夫等人控制着九州日本的执政党,并轮流执政,现在还没有退休。
看到弟弟混得不错,左信介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过世的儿子没有养子,完全可以过继一个外孙,返回九州日本从政。
左信介进行了一番规划,一个外孙在中国政坛活动,日后担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利用特殊的身份促进中日友好。
一个外孙则返回九州日本,作为过世儿子的养子,在日本政坛厮混,虽然不指望做到九州日本总理,但担任一个内阁部长还是可以的,而最后一个外孙则经商,有这么强大的关系网,经商赚大钱容易得很。
虽然左信介想的挺好,王根英同志却不买他的账,老家伙竟然想让我的孙子变成日本人?想什么呢,哪怕没什么前途,也绝不能变成日本人,要不然我死了怎么去见老陈!
虽然左信介摆事实讲道理,王根英同志就是不同意,搞得左信介相当的郁闷,他倒是有心找谷雨说一说,不过左洋子却拦住了他,中国和日本完全不同,中国人格外重视血脉,虽然三个孩子身上有日本血脉,但并不怎么受到歧视。
原因很简单,中国共产党高层子女有很多人去过苏俄,有的在苏俄成家,娶了一个苏俄儿媳妇,而在二战期间,也有不少人和俄国女人生了孩子,中国高层对这些混血儿的态度相当的宽和,除了不能担任核心和机密位置,其他岗位并不怎么受影响。
中国表面看起来与苏俄关系还行,但中国一直非常忌惮苏俄,相反对九州日本压根不太担心,所以她的孩子理论上应该比那些中俄混血儿的前途更好。
哪怕仕途上没什么希望,也可以往其他行当发展,按照左洋子的设想,三个孩子一个经商,一个继续搞中日友好,智商最高的老二则安排进入到高新科研领域,这一领域在中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谷雨的第二代两个女儿都嫁给了科学家,第三代除了搞企业,也打算进入高新科研领域,并没有打算从政,据说这是谷主席的规划,这般规划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一领域变成顶尖专家的难度虽然比较大,但相比于政坛,更容易保持影响力。
不管怎么说,效仿谷主席的规划来做,总没有错,而且就算成为兄弟养子,去了九州日本,哪怕有叔叔支持,想在九州日本政坛站稳脚跟也比较难,就算能得到一些象征性的岗位,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左洋子这么一说,左信介想了想也就算了,洋子说的没错,还是做一个乐呵乐呵的中国红三代吧,中国发展的空间总比九州日本大的太多太多……
左信介除了忙活家务事,剩余的时间还是忙着参谋,他的能力非常强,这些年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不管是谷雨,还是新领导班子都是认可的。
面对中国新领导班子的询问,左信介考虑一番认为可以接纳,除了中国高层想到的种种理由以外,他还提出了另外一种理由,朝鲜经济原来就是日本经济的配套,地理位置摆在哪里,天然容易受到本州日本的经济辐射。
在美国的扶持下,本州日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快速膨胀的本州日本经济也有着先天的缺陷,其有一定的发展上限。
美欧不可能太多的开放市场,中国又在快速迎头赶上,东亚市场又大多控制在中国手中,本州日本企业要想继续高速发展,融入中国经济圈,并向朝鲜这样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地区转移一些低端产业以降低成本是必然的。
一旦把朝鲜被纳入到香港经合组织,本州日本一定会加大对朝鲜的投资,到时候中国并不需要提供太多的资源扶持朝鲜。
如此一来,中国和本州日本的经济联系会进一步加深,这非常有利于中国绕过关贸总协定的限制,更多的对外出口,获得更多的技术转移……
给出这个建议的同时,左信介心中相当的感慨,本州日本那些同行们现在肯定很头疼,中日各种竞争不少,他们肯定想在中国够不着的地方,寻找一个可以接受本州日本工业转移的国家,以降低工业生产成本。
但能够选择的国家很有限,菲律宾一群懒鬼不说,还有10%先生,马来和爪哇又是穆斯林,华人大量离开后,两国的情况一直不乐观,各种腐败不少,都不太适合工业转移,而最有希望的朝鲜和暹罗都被中国盯得死死的,真不知道他们以后怎么办?
左信介猜得不错,闻听朝鲜正式请求加入香港经合组织,本州日本首相三木武夫也头大如牛,由于岸信介、佐藤荣作兄弟和福田康夫来到了中国,加之战争的影响和中国的强硬态度,这一世的本州日本政坛与谷雨前世有很大的不同。
那些参加过侵略战争的战犯们前途不怎么样,而田中角荣、大平正芳、三木武夫这些相对比较草根的政治家们带来了红利,此时的日本首相是留学过美国的三木武夫。
三木虽然是自民党的党内元老,与吉田茂、河野一郎、鸠山一郎等等老一辈领袖人物处于并驾齐驱的地位,但却迟迟不能就任自民党总裁,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其属于小派系,几次竞选,总是因寡不敌众而败阵。
三木总是当不了首相,也跟他的政治理念有关,他与传统日本政治家不一样,多少有些理想主义,喜欢追求“理性”“舍实求名”,往往能够站在与现政府立场对立的社会正义一边,有着诚实和清廉的名声。
这个人坚信的理念是即不能搞社会主义,也不能搞纯粹的资本主义立场,而应当采取“革新的保守立场 ”,这与谷雨的观点比较类似。
三木作为内阁部长曾经访问中国,谷雨对他比较礼遇,和他交谈了很久,谈的相当热切,说他是日本一流的政治家,希望他多次访华。
自此之后,三木就多次访华,而这种相对亲华,又亲美的态度自然让他离首相宝座越来越远,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三木武夫终于还是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机会。
随着老家伙们相继不行,随着70年代欧美滞涨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坚决反对日本搞核电站,更重要的是,由于自民党党内两大派系田中、大平两派互不相让,三木武夫终于被各派妥协,推上了前台,日本各界希望三木武夫能够解决目前的种种棘手问题。
不过三木武夫毕竟是小派系的头头,他在内阁影响力不够,而在国际上,现在日子不好过的美国不可能给本州日本更多的资源,虽然反对中国借核电问题施压,但又给不了什么帮助。
而中国则在核电问题上格外强硬,在私下的一连串谈判中,中国明确表示这不是为了打压本州日本,而是日本这样的地震高发区,搞核电确实存在着极大的风险,让本州日本等待核电技术的成熟。
三木武夫想访问中国亲自与谷雨接触,说服谷雨相信核电是安全的,却被中国政府拒绝, 中国政府的理由是要论对核电的理解,我们比日本人了解更深。
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被本州日本视作原料和低端配件供应地的朝鲜正式加入香港经合组织,这让本州日本的发展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国不让日本有核电,日本不可能有廉价能源,就必须对外转移低端产业,环顾四周,朝鲜是最合适的,但一旦朝鲜加入香港经合组织,本州日本再进行工业转移就比较难做了,但那几个东南亚热带国家基础又实在太差!
三木武夫也试着和金钟泌沟通,不过老金压力也大,朝鲜现在日子不好过,大家都亟待改变现状,只有中国能迅速给出大量的好处,这是本州日本给不了的。
而且老金也清楚,中国对朝鲜是拿亲兄弟看待,只要朝鲜搞出好东西,中国不会压制,相反本州日本就不行了,只能跟在本州日本后面喝点残羹剩汁。
就算加入香港经合组织,也不妨碍喝本州的残羹剩汁,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乘着大学生请愿加深与中国的关系呢?
面对金钟泌,三木武夫自然比较头大,他都不知道如何解决,对他的一事无成,一向有极强决断力的田中角荣很是不以为然,正在为成为战后日本最年轻首相而战的田中认为本州日本已经没有选择,必须加深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要不然绝没有未来!
第238章 各自的决断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赤松在其发表的论文《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一文中,通过研究日本国内棉纺工业产品发展,发现产业发展通常要经历的4个阶段:进口新产品、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
他将这4个阶段画在图表上,净出口在时间轴上表现为一种类似大雁飞行的形状,于是形象的命名为雁行模式。
赤松要提出的雁行模式最初也只是用于日本国内产业发展研究,并未受到重视,但当时间来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本州日本在多个行业激烈竞争,日本学者分析中国的发展模式时,很快发现一开始走苏俄路线,大规模发展重工业的中国同样遵守雁行模式。
由于对日战争和其后二战的刺激,中国顺利引进了大批欧美苏设备和技术,战后又从德日两国掠夺了大批设备、技术和技术人员,然后迅速启动了一系列国产化,这一阶段与美国大规模抄袭英国、日本抄袭美国技术一样,都在模仿,甚至是全盘照搬!
但是,这种模仿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因为质量和成本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尚未无法与进口产品相抗衡,所以中国市场内还充斥着大量的欧美苏外国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国产机电产品。
面对来自于各国先进机电产品的竞争,中国相关行业在夹缝中挣扎求生,但因为国内需求不断增长,利润诱人,加上中国政府的不断扶持,受到刺激的相关企业加大投资,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的同时也开始进行小范围的创新或者扩大投资实行规模化生产,试图降低成本。
终于,走过顾顺章前的黑夜,迎来曙光,国产机电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竞争力也越来越强,成功实现国产替代,而首先被中国人挤出市场的是苏俄货,现在中国的机电产品虽然还比不上欧洲货,但在很多中低端领域已经牢牢占住了脚跟。
再之后,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饱和,为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需要,中国的机电产品大规模对外出口。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日本相关企业渡过了战后的困难,也开始大量对外出口,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中日两国在纺织、钢铁、造船、机电、电器、还有最新的电子领域展开了近乎疯狂的激烈竞争。
几乎每一个日本企业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中国企业竞争,凡是日本有的商品,中国就算一时没有,相关企业也会迅速推动研究,然后迅速在国内外市场推出,与日本相关企业竞争。
虽然中国不是关贸总协定成员国,面临着较高的关税,很多产品还受到欧美相关配额限制,但中国香港是关贸总协定非主权国成员,所以中国很多企业都通过香港转口,但毕竟是转口贸易,中国相关企业的贸易成本自然要比日本同类产品要高不少。
随着中国的出口量越来越大,欧美各国也注意到这个漏洞,时不时对香港发出这样那样的调查,这也逼着很多中国企业不得不在孟加拉国等其他贸易转口国设点,然后对外出口,以规避各种调查。
可即便如此,中国还是可以拿出比日本产品低一些的价格出售,日本企业一直以为中国是低价倾销,但很快日本企业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中国完全可以赚到钱,而且还能赚到不少。
此时中国的人力成本比本州日本是便宜不少,但没到差距很大的地步,为什么中国可以把成本压低,一调查日本人就想哭。
中国拥有庞大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和庞大的市场,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企业可以将很多商品的价格压低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哪怕付出了相当较高的转口成本,中国企业还是赚到钱。
搞清楚这一切之后,本州日本的企业有一种崩溃的感觉,为了活下去,本州日本的企业必须扩大技术优势,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压低商品成本,然后把赚到的钱用在研发上。
但很快本州日本的企业发现,中国相关企业的积累同样飞速,本州日本企业想在技术上把中国拉开太远难度太大了,而很多领域,一旦中国占据了优势,本州日本企业甚至只能放弃,要不然只会越陷越深。
随着中国和美欧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签署了一份又一份双边协议,离入关越来越近,本州日本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有一种末日即将来临的感觉,都没有入关,都把我们逼得快要发疯了,这要是入关了,我们还有活路吗?
为了活下去,很多本州日本企业通过九州日本与中国内地的企业合作,不断扩大从中国进口配件,一开始是低端配件,然后是中高端配件,现在很多很多中低端日本商品除了最核心的配件是本土生产企业,其他的大多来自于中国,以此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
而随着中国的开放,很多本州日本企业和九州日本企业合资,打着九州日本企业的名号在中国沿海地区建厂,然后一边在中国销售,一边对外出口,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好生存下来。
但本州日本上下都很清楚,长此以往,本州日本经济必然会变成庞大的中国经济圈的一部分,这并不是恨中国入骨的本州日本政府和各大财团所希望的,而且控制本州日本的美国人也不答应……
本州日本一直以来的做法都是渲染中国的威胁,督促美欧扩大对本州日本的开放,让本州日本企业可以扩大从欧美的获利,同时搞一搞分散投资,中国一部分,朝鲜一部分,暹罗一部分,每天要五次礼拜的马来和爪哇也一部分,南亚次大陆还有一部分,好分散投资。
而在这些国家中,本州日本对朝鲜最重视,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日朝距离太近,打了几千年的交道,知根知底,日本人觉得朝鲜可以拉拢。
日本人知道朝鲜人现在的复杂心思,一方面是传统的事大思想与民族主义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妄图实现工业化和得到中国帮助,缓解国内矛盾,维持统治的思想冲突。
过去二十多年,朝鲜选择了一条民族主义发展路线,并不愿意继续传统的事大主义,这也让本州日本看到了希望,为了鼓励朝鲜脱离中国的影响,本州日本不断的加大投资,许诺的东西也非常多。
但本州日本对朝鲜的心情也很复杂,他们希望朝鲜民族主义继续膨胀,对中国保持越来越强的独立性,但这种极强的民族主义,又可能对本州日本有害。
朝鲜已经有五千万人口,已经达到本州日本人口的一半,若是给得多了,天知道会出现什么结果,所以本州日本这些年嘴上说得多,但真正执行时,却犹豫重重,既是担心,也是此时本州日本的实力还不够,给不了太多。
本州日本不愿意给太多,朝鲜又不傻,当然不可能与中国闹翻,随着中国愈发强大,能给的东西更多,金钟泌请求加入香港经合组织,本州日本上下相当无奈,可又没有办法。
本州日本实力有限,不可能和中国拼抢朝鲜的影响力,中国可以给安全,可以给移民就业,可以给援助,本州日本顶破天只有一些援助,而金钟泌的选择符合朝鲜的利益,但也意味着日本未来最佳的工业转移对象没有了……
虽然暹罗等国也能接受一些本州日本的工业转移,但本州日本事实上瞧不上,此时本州日本唯一的希望就是欧美扩大市场准入。
但不管日本人如何渲染中国威胁,老欧洲动不动就对本州日本搞贸易战,唯一的希望就是美国,可处在经济危机中的美国政府想的是日元升值,从本州日本身上吸血,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照顾本州日本的想法,这也让本州日本上下心急如焚。
恰好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挑起了核电问题,这让本州日本更加忧心,电力是一切发展的根本,日本搞不到便宜的电力,在长久的竞争中必然吃亏,竞争不过中国相关企业,这既是打击本州日本,同时也是通过打击,逼迫本州日本经济上加深与中国的关系。
本来大家寄希望于三木武夫与中美不错的关系可以做一些缓和,但事实证明,三木根本就没这个能力,此时需要想新的办法,一向胆大的田中想出了办法。
朝鲜这些年的摇摆给了田中提醒,日本同样有筹码,作为美国扼守东北亚的战略据点,美国绝不容许本州日本有失,本州日本也可以讨价还价,美国人不愿意给好处,那就逼着美国给好处!
田中角荣提出本州日本不能再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了,那样太被动,现在需要的是大胆破局,欧洲国家可以和中国签署双边贸易协定,完成入关谈判,本州日本为什么犹豫重重,总是要等美国?美国可以拖,本州日本也可以拖吗?
为什么不和中国完成双边贸易协定和入关谈判,这两个谈判完成了,中国还会掐着核电站问题不放,绝不妥协吗?
核电问题被掐,日本电力扩容进程受阻严重,日本国内企业就没办法进行新的扩张,他们要么被中国企业抢走订单,要么转往中国经济圈投资,无论哪一个都不利于日本!
现在两个德国已经完成了一系列谈判,即将携手加入联合国,日本呢?一直在回避问题,可问题是能回避的吗?日本无法加入联合国,就没办法利用联合国的舞台有效得维护国家利益,现在大批日本企业在国外活动,他们的利益谁来保护?
最后勇于做事的田中角荣做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判断,绝不能继续这么僵持,若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是在对国民犯罪,是对困难中的日本未来犯罪!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