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284节

  二战尾声,我们的一些做法造成了很大的后遗症,我现在想起来还后怕,我们可以搞军民融合,让民营企业搞一些子系统,但核心军工企业不可能民营,风险太大!”

  “是呀,左右为难!”

  “不过做一些探索还是可以的!”谷雨笑着说道,“罗科想把一圈火箭捆起来往天上打,你说控制难度太大,最后我们否决了这个项目,选择花费大价钱,效仿美国做大火箭。

  但我们的电子技术进步很快,现在不行,未来行不行吗?谁也说不准,我想着搞一家民营公司,专门做这个项目,成功了,咱们走通了一条新路;失败了,就当是交了学费,不过是民营公司来出,不需要航天科技来出这个钱!”

  “这种只亏钱,相当长时间不赚钱的项目,哪有民营公司愿意做的?”

  “梦想集团,他们可以下设一家分公司就叫梦想宇航!”

  谷雨笑呵呵的说道,“既然取名为梦想集团,就要做一些面向未来的探索,要不然对不起这个名字,我那个闺女现在争议不少,做一些这样的活,对她的名声也有好处!

  虽然这个项目会一直亏钱,但也不完全是坏事,梦想集团可以在火箭上尝试使用最先进的电子系统,也可以帮助梦想集团培养不少相关软硬件人才,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宝贵的嘛!

  现在发射一枚火箭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不仅不能回收,里面还都是特制件,花多少钱,完全是工厂自己报价,太容易被钻空子了,我就不信了,市场上常见的标准件一个都不行!

  可一枚火箭又实在太贵,我们哪怕明知道可能存在问题,也只能捏着鼻子认可,梦想宇航要想少亏损,只能尝试搞可重复利用的火箭,而且尽可能使用各种标准件,而不是定制件发射火箭,他们若是取得了成果,对我们的帮助会很大.....”

  连续说了三个好处,尤其是第三个理由一出,钱学森知道梦想宇航的出现是必然的,任何一个执政者都不可能容忍太多的经费问题不受控。

  谷雨搞这个民营火箭项目,恐怕更多的是想摸索一把,避免被人蒙了,让别人上不放心,那就让自己上,就算亏了一些钱,他也心甘情愿。

  钱学森表示支持,“我们走向星辰大海,大规模降低火箭成本是必须的,我支持成立梦想宇航,航天科技也可以为梦想宇航提供一些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罗科已经退休了,我准备让他担任总顾问,你看可以吗?”

  “只要解决了保密问题,就没有事情!”

  “那就好!”

  说完了这个话题,谷雨又询问起导航系统的发展情况,谷雨笑着说道,“听说你们的导航试验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三维导航已经得到了验证,等到精度问题得到完全解决,我们就可以发射真正的北斗导航卫星,这一导航系统第一阶段有望实现1米的导航精度,未来可以达到分米甚至于厘米级别的导航!”

  “第一颗卫星需要多久发射?”

  “我们还要进行不少测试,估计还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

  “问题不大!”

  谷雨早早就提出了卫星导航,而在监控苏俄第一颗卫星时,中国也同样发现了多普勒效应,不过与美国一开始搞二维定位不同,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一开始搞的是三维定位,考虑到巨大的技术难度,中国一开始搞的是成本比较低的有源定位。

  定位时接收机首先需要发送定位请求信号,卫星向服务区发送测距信号,由接收机做出应答,然后再由地面中心站解算出卫星与接收机的距离。

  实现这一步要发射两颗卫星进行测试,在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发射后,中国技术人员成功验证了可行性,寻即发射了第三颗卫星,作为备星,从而实现了中国第一代卫星导航。

  这种定位功能有限,区域有限,隐蔽性差,解算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接收机又要发信号,又要做出应答,块头肯定比较大,不能在高速移动时使用,所以其军事用途相当有限。

  但这种系统的好处也很明显,美国的子午仪系统最初只能提供精度在1000米的定位信息,后来慢慢提升到100米精度。

  但北斗一号因为实现了三维定位,一开始就拥有了几十米的定位精度,后来随着对地球了解的加深,定位精度进一步提升到15-20米,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突破。

  在这个定位精度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人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他们这些年解决了非常多的拦路虎,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原子钟,谷雨很有预见性的早早启动了高精度铷、铯等原子钟的相关研究,不过小型化问题一直解决的不是很好。

  五十年代,中国通过在西德的情报机构向西德一家公司订购了一款轻型、紧凑、低功率的铷钟,拥有极高精密加工水准的德国人成功完成了研发任务,中国不仅获得了产品,还购买了相关制造工艺和设备。

  在德国技术的基础上,到了六十年代初中国完成了第一代星载原子钟的研发,并搭载在三颗实验卫星上,进行大量了星载测试,由于对卫星姿态的控制还有不少问题,所以影响了精度,不过随着不断的实验,精度进一步提升到1m左右肯定可以实现。

  而第二个拦路虎则是数据传输,要使三颗卫星,乃至于未来更多的卫星能够在相同的频率上传播,而不会造成相互干扰或数据丢失,而所有的用户接收机都可以通过准确地测量三颗或更多颗卫星的到达时间,进行同步测距,难度相当大。

  幸好,这些年中国的电子工业发展迅速,已经可以搞初步的数字通讯,技术人员想到了一种码分多址(CDMA)的通信协议,并进行了成功验证,还获得了一些技术资料和专利,这也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数字通讯的发展。

  而第三个拦路虎,卫星的寿命必须很长,绝不能和苏俄一样只能撑2-3年,这就需要采取种种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去除最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件,减少使用性能不佳的部件,在飞行中对大范围部件进行监控,以及对设备故障进行分析...

  而随着第一代导航系统的组建,中国国内和周边地区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卫星导航,不管是船只还是潜艇,只要是卫星服务区内,就可以进行双向通信,当然了,必须控制速度,而潜艇则需要浮出水面。

  不过潜艇不可能经常浮出水面,而核潜艇在水下活动,有时候甚至会有好些天,此时就离不开超长波电台的联络,而超长波电台的修建又是一笔巨资,为了嘀一声,就要花费几千万!

  前世中苏关系恶化就源于超长波电台,而这一世倒没有这个问题,这个东西中国也有需要,还是有所合作的。

  不过随着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越来越不行,也随着技术突破,苏俄已经不再使用中国境内的长波电台,在今年的谈判中,相关的资产都已经转移给中国......

  但不管怎么说,有了第一代导航卫星,中国周边舰艇和民用船只活动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保证,而这种卫星可以提供的民用导航服务也让中国高层认识到了导航的巨大价值,这不仅仅能够提高军队战斗力,还可以赚到钱。

  若是导航精度为1米,甚至几分米,只好在导弹中输入目标地点的坐标,导弹从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飞过去,精准击中目标,又多了一样精确制导手段。

  而在民用领域,如果这种接收系统比较小巧,价格也比较便宜,完全可以放在飞机、火车和车辆上进行导航,这对一个地形复杂的大国是标配,若是中国国内数以千万计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这种接收系统,其必然会诞生一个不小的产业链。

  所以在两颗导航试验卫星陆续上天,验证一番后,中国的导航卫星项目全面铺开,而第二代导航系统就必须实现无源定位,这就需要至少发射24颗卫星才能保证每一个用户始终同时看到至少四颗卫星,从而实现精确定位。

  而用户的接收机并不需要先进、笨重和昂贵的计时设备,其计时器不会比在数字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的小型、廉价的石英钟更复杂。

  不过要想全球组网需要发射的卫星实在太多了,投资太大,而且理论上可以实现1米的精度,但北斗1号的使用表明卫星需要不断的修订各种误差,到底能不能稳定实现1米的精度谁也不敢打包票。

  技术问题倒是其次,关键是几十颗卫星,各种研发费用姑且不算,一次发射几千万,卫星全部部署就是几十亿,而且隔几年就要发射卫星补充,这又是一大笔钱。

  虽说有民用领域的需求,但毕竟没有产业化,大家还是心里没底,钱学森也担心上面不给拨款,或者给的钱不够多,到时候就麻烦了。

  谷雨安慰道,“卫星应用领域的钱不用担心,国家会优先保证,倒是载人航天优先级要差一些,现在苏俄又死了人,我就更不放心了,咱们先蹭一蹭苏俄的飞船,自己的慢一些不要紧!”

  “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突破,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经费最好也可以保证!”

  “现在我们的日子只能说是好了一些,但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偏偏美国人在入关问题上不断卡脖子,我也头疼得很!”

  “我理解!”

  “你是大科学家,要有大科学家的尊严,有些事情不要掺和!”谷雨笑着劝说道,“美苏两国大搞特异功能研究,我们一些同志受到了影响,说练一练气功或许会长寿,还劝说我来修炼,我是不太相信的。

  这些同志私下练一练可以,我不反对,各有所好嘛,但不能利用社会资源,也不能乱找人背书,听说找到了你,你不要和他们凑在一起搞这些东西!”

  本来谷雨是好意,但钱学森却告诉谷雨,他并不是背书,而是自己很相信,他年轻的时候曾患过寒症,虽经过中医调理身体慢慢复原,但求访的名医并不能医治他的病根。

  有人向家人推荐了一位气功大师,大有“看你造化”的无奈,但练习气功后,他竟奇迹的治愈了寒症的病根,从此以后,钱学森就成为了气功的忠实拥护者。

  后来,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拜大科学家冯·卡门门下研究高速空气动力学,也就在这段时间,他遇到了对火箭技术研究极度狂热的帕森斯。

  高智商的帕森斯除了热衷于火箭技术,还是极度迷恋“黑魔法”,这是一种以伤害别人为目的的邪恶巫术,他还经常邀请巫师、演员、作家等人物到自己家中举行黑魔法仪式。

  他还将一些黑魔法的知识运用到火箭研究中,他在一本古代炼金术的书中获得了灵感,然后将它们运用到火箭燃料中,他还参考拜占庭帝国的“希腊火”制作助推燃料等。

  这些旁门左道虽然让卡门、钱学森很疑惑,但却奇迹般地对他进行的实验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所以钱学森认为气功是有好处的.....

  谷雨听完,想了想说道,“我不反对你练气功,不过若是有人搞出一个什么协会等等,你不要挂名,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肯定有人要钻这个空子,你是我们的国宝,名声绝不能被败坏了!”

  “我明白了,谷主席您放心,我不会挂名!”

  “好!”

  谷雨和钱学森握手,然后亲自送出门,然后把造火箭的“好消息”告诉了女儿张一思,张一思瞪大眼睛,难以置信,“爸,我现在处在发展期,赚到了钱,都用在发展,真没多少闲钱,就算有钱,也不能这么乱烧呀,我就没听说火箭还可以回收的?!”

  “我又没有让你上来就成功,我想要的是民营公司尝试一些新思路,新设想,这一块航天科技要么做不了,要么阻力大,你出一些钱搞让感兴趣的科学家们探索,若是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会给补贴的,这和梦想电子的发展模式差不多!

  这也可以带动梦想电子的发展,几十个火箭发动机若是能控制好,对控制系统的要求非常高,这会推动梦想电子的发展,对你们的未来也非常有好处!”

  “我实在看不出好处在哪里?”

  谷雨想了想,拿出了一份报告递给张一思,她看完之后,有些不太懂,“我国研发出了一款锂电池,已经可以应用,但这锂电池和火箭有什么关系?”

  “你也就只能卖卖东西,搞搞化妆品,脑瓜子一点不聪明,你想想看,单个锂电池的能量不够,但若是几万个锂电池并联起来,就可以做电动小汽车,这种电动小汽车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控制,而控制系统都是相通的,若是火箭能控制好,移植到锂电池....”

  “也就是说到时候梦想电子可以造一辆不烧油的电车?”

  “不错,我们虽然有不少石油储量,现在还能出口石油,但不可能长久,随着国内车辆和石化产业的发展,再过个十年就会变成进口国,我们必须发展电车,这一块现在就可以做一些探索!

  而要搞电车,最重要的就是控制系统,这对芯片性能要求很高,正好你们是搞这一块的,我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你!”

  说到这里,谷雨语重心长的说道,“一思,你是我的女儿,搞一点钱容易得很,但那样做很容易被人骂,但如果你在火箭或者电车领域取得了突破,那就不一样了!

  这不仅为你的梦想集团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也会极大的提高你的声望,任何对你的辱骂,都会变成赞誉!”

  “又在画饼!”张一思嘀咕了两句,然后这才小心的说道,“我能拿出来的钱不多!”

  “量力而行,但也不能太少了,我不会要求你上来就成功,我死之前你们能够取得一些突破,哪怕搞出一些有意义的模型,就是巨大的成功!”

  张一思长出了一口气,然后感慨地说道,“爸,您都这么大一把岁数了,竟然这么有梦想,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想多活一些年,就要搞这些东西,那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斗志!”

  “我还以为您更在意的是高级干部的人事安排!”

  “若是心思都放在官场那些蝇营狗苟上,那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那可能是因为您一言九鼎...”

  “咱们的高级干部也就那么回事,要说起来,我大部分都不满意,可也没办法,就这么凑合过吧!”谷雨想了想说道,“最近整顿不少,是不是有人找到你说情或者有人看上了空出来的位置?”

  “您老真是敏锐!”

  “我不想听,你也少掺和!”

  “总要汇报一下的!”

  “你和承德去说吧,以后这一类的事情你和库伦遇到了,就和她商议!”

  “若是大姐愿意帮忙呢?”

  “损耗的将是你们的未来,我死之后,你们或者你们的子孙会还债的,碰到心胸狭窄的,死人都有可能,到时候也别抱怨!”

  张一思脸色微微一变,“爸爸,我知道了,你放心,我不会乱插手的!”

第256章 较量的准备

  1971年8月初,国防科工委大楼,谷景生、寻淮洲、钱学森和刘粹刚等主要领导人纷纷坐下,在会议室内就座的很多同志,相当的失望,他们没想到这么重要的发射,谷书记竟然没有出现,大家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上午10点整,在一片巨大的轰鸣声中,中国第一款固体洲际导弹在罗布泊临时开辟的基地腾空而起,四周散落着因其高温而产生的碎片,整个发射场景显得十分壮丽。

  导弹以超过音速20倍的速度迅速掠过我国大陆,设置在大陆上的各测量台站,接收测控中心转递的测速定位信息,并引导测量设备抓住目标,精确地测定、记录、传送着导弹每一瞬间的姿态、弹道参数和遥测参数。

  一级工作完毕后,二级正常启动、关机,头体分离,导弹先后飞越银川、太原、石家庄、济南等城市上空,然后进入西太平洋。

  在南洋省预定的海岛靶场附近,测量船队收到洲际导弹起飞信号后2分钟,船上的航测直升机起飞待命,10分钟后遥测直升机也起飞,到达预定位置,等待捕获目标。

  测量船上的中心计算机,根据发射场区和陆上测量站传来的测量数据,引导船上各测量设备的天线等待在截获点上。

  在目标尚未飞出地平线时,测量船上的双频测速仪首先收到目标的信号。接着,雷达、遥测设备相继发现、捕获目标,连续跟踪测量,并将测得的数据迅速传送到测控中心。

  随着测量船队试验人员的报告口令,船队参试人员在西北天空看到一个亮点飞来,穿过一团云雾后,亮点越来越大。

  随着洲际导弹穿过了黑障区,遥测信号恢复正常,船上的遥测设备立即接收到实时遥测和记忆重发遥测信号。

  不久,数据回收舱从弹头内弹出,并很快张开降落伞,徐徐下降,最后十分精准的落在了预定靶场300米左右,中国第一次固体洲际导弹全射程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导弹的全射程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高弹道导弹试验主要模拟正常弹道下的主动段的性能,对再入段模拟不足,而洲际导弹的弹头再入温度达数千度,这种只能用实际的全程飞行试验去验证。

  为了解决导弹再入段的热流峰值,以及控制系统的真实漂移,洲际导弹定型都需要一次携带再入任务舱的全程试验,模拟全程弹道中的弹头环境,包括动压、过载、热流、总加热量等等。

  而在上一次全射程实验中,最后发现实际烧蚀量远低于理论设计的厚度,原射程设计的烧蚀量基本正确,这说明中国通过导弹全程试验积累的技术基础,已经完全掌握了洲际导弹的全弹道特性,这也为后续导弹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首节 上一节 284/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