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309节

  虽然东亚和南亚非常贫穷,但庞大的人口就是市场,中国工业依托这么一块庞大的市场不断发展,现在市场规模已经不比苏俄的4亿工业市场小多少。

  所以苏俄对中国的立场才那么敏感,这么一大坨子一旦投靠美国,哪怕与美欧整合不够,只能发挥二分之一,甚至于三分之一的影响,那也是苏俄无法接受的,两线作战的风险太大了!

  相反这么一大坨子与苏俄合作比较多,苏东集团与西方集团就会更加平衡,这也是苏俄在第四次南亚战争后迅速转向的关键,一个被中国反复蹂躏的印度,价值越来越低,压根没有中国经济圈的巨大诱惑力!

  但随着集装箱的大推广,局面比苏俄原来想象的还要恶劣,苏俄的四亿工业市场不仅要面对一步步完成整合的美欧6亿工业市场的竞争,而且经济效率比对方还差一大截,那怎么斗得过?

  此时哪怕是中国经济圈完全站在苏俄一边,苏俄都未必扛不住,更不要说中国人一门心思要加入关贸总协定,到时候一个效率落后的苏东很可能会面临一个十几亿,甚至于二十亿的庞大工业市场,这即便不是覆顶之灾,也非常危险了…….

  谢列平考虑了一番,觉得自己或许过于悲观了,他又拿着孙运璇的讲话和《华盛顿邮报》的那篇文章找到柯西金,柯西金研究了一番,搜寻相关资料后,同样满口苦涩,脸色严峻,苏俄面临的危机比他想象得还要严重!

  集装箱大规模推广后,海运成本大幅度下降,效率迅猛提升,西方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全球劳动力,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同时保持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这使得全球化的分工合作变得可行,极大提高了西方经济的竞争力。

  计划经济下,苏东工业品本来就竞争不过西方,甚至于连正在崛起的中国工业都有些竞争不够,未来随着各国集装箱运输体系的一步步成熟,苏东工业品的竞争力只会不断下降,这也意味着苏俄只能更加依赖原材料和初级工业品的出口。

  但集装箱还同步降低了各种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运输成本,压低了价格,这一块是苏俄的主要外汇收入,这也意味着苏俄未来的外汇收入不会乐观。

  目前中国和苏俄的大宗贸易主要是铁路贸易,而西伯利亚铁路有着运力上限,只有2.2亿吨,但海上贸易暂时还看不到上限,这也意味着非常重视经济利益的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加深与西方的经济合作,而不是苏东集团,这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家意志,更是铁路运输的先天不足决定的!

  更麻烦的是,苏俄未来拉拢欧洲国家的筹码会明显下降,运输成本下来了,西欧国家可以更多的通过海运从亚非拉国家购买原材料,而不是从苏俄购买,苏俄原料只能出售得更加便宜。

  苏东集团内部也会出问题,随着集装箱的不断推广,贸易更加便利化,东欧国家更容易与西方开展经济合作,这必然会减少对苏俄的依赖…….

  一个又一个不利条件突然出现,这也把苏俄高层打得头昏目眩,集装箱革命的出现,也就意味着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与美欧的经济整合已成必然,经济上的整合必然会带来政治上的合作,这还有活路吗?

  在柯西金的要求下,苏俄高层在1971年11月份召开了一次讨论集装箱革命的专题会议,会议上除了明确要大规模推动集装箱运输,提高经济运转效率,加强相应港口建设以外,苏俄高层还在政治上做出了三大战略决定。

  一是在战略核力量问题上做出让步,加速与美国的缓和,必须尽快实现美苏领导人的互访,争取获得美国的最惠国待遇,一步步与西方关系正常化,最终目标是结束这场耗日持久的冷战。

  二是加强海军的发展,苏俄必须创建一只强有力的水面力量,和平时期可以护航,扩大与中国经济圈以及苏俄盟友们的贸易往来,而在战时,则可以全力破坏世界贸易。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毫无缺点,美欧一旦大规模开启经济全球化,搞资源优化配置,也就意味着其国内相当多的资源依赖于外部,战争时期,能够自给自足的苏俄自然可以针对这一点发力。

  三是苏俄必须扩大对华贸易,哪怕明知道中国不安分,也一样,现在中美围绕着入关问题,还在进行着激烈的博弈,苏俄还是有机会的!

  既然中国有那么多优越的发展条件,中国的高速发展很难遏制,苏俄要鼓励中国人推动双边贸易体系,而不是直接加入美国主导的WTO,相比于后者,前者相对更有利于苏俄,最起码中国经济圈的庞大实力不至于被美国人完全利用!

  但即便如此,柯西金还是十分不安,在会议结束后,他找到了勃列日涅夫交谈,他首先提到了让苏俄无比头大的短波收音机。

  列宁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全国电气化,所以苏俄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广播网网络与收音机产业,到1955年时,苏俄的收音机的总产量已经达到了3300万台。

  但随着冷战的开始,收音机开始变成了一种令苏联领导层们头疼的东西,收音机不仅可以接收苏俄的广播节目,而且也接收外国电台的节目,所以苏俄高层下令停止生产短波收音机,在1953年又再次重申了这一命令。

  但在1958年自行调查时,却发现苏俄国内已经有了2000万台短波收音机,随时可以调到诋毁苏俄的外国电台的波段上,而在发出停止生产的命令时苏俄还只有50万台,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的短波收音机哪里来的?

  一调查,苏俄高层才发现,虽然最高机构下达了命令,但生产收音机的工厂(以及生产和销售环节中的其他相关方)都心知肚明,苏俄老百姓并没有兴趣购买没有短波功能的收音机,而一旦销售受阻,他们的工资收入都会受到损失。

  因此工厂领导们充分发挥了官僚的智慧,在生产符合领导要求的收音机同时,大量的“配件”以零部件的形式源源不断的流向了苏俄各地的百货商店和黑市维修店。

  一旦有人购买了一台收音机,就会立刻有人凑上来询问是否需要改装服务,而苏俄又有着出色的科学教育,在苏俄各地都能轻易找到无线电爱好者,花一点小钱改造收音机。

  因此苏俄的收音机工业诡异的运行着:部长会议的命令的确得到了执行、工厂领导们保住了自己的收入,而苏俄人民则继续愉快的偷听着外国电台。

  对这种情况苏俄最高领导人们心知肚明,却无可奈何,不管苏俄高层如何三令五申,就是没办法解决,那些短波配件就那么不断生产的,生产的....

  根据广播电视研究局在1968年的一次调查,发现有近47%的苏俄人民正在收听外国电台,近89%的莫斯科大学生和90%的高中生与技校学生都在收听外国电台。

  勃列日涅夫一听就明白过来,现在苏俄在轻工领域也出现了非常类似的问题,苏俄一方面大规模进口中国和西方的轻工业品。

  另一方面苏俄质量糟糕,不被人民喜欢的轻工业品还在大规模生产,而且生产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里面很多就是工厂的私心作崇。

  这些轻工业品问题一堆,冰箱不冷、灯泡不亮,衣料缩水无法销售的堆积如山的纺织品,难看的鞋子,粗笨的家俱和粗制滥造的厨房用具,甚至于连卫生纸都十分粗糙——毛病可以列很多,消费者怒气冲冲……

  苏俄这样做,也相当无奈,轻工业品生产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涉及到太多太多人就业,还涉及到苏俄加盟共和国的稳定和对外交往,比如苏俄棉花要么来自于印度、埃及,要么是中亚生产,苏俄必须保持相当大的纺织业规模。

  所以哪怕产品再烂,再滞销,国家也会年复一年雷打不动的向工厂订货,追加投资,追加设备和劳动力,付出比别国多得多的污染与能源消耗,去生产这些过时、毫无竞争力,近于废品的东苏俄有没有好东西,当然有,而且还有很多,但都在地下黑市,这一切也是柯西金改革的后遗症,柯西金给企业松绑,企业的自主权增加,而且又讲成本核算,表面看起来都是对的。

  但柯西金改革不彻底,苏俄没有进行价格改革,又要讲社会主义优越性,留给企业的利润不允许超过20%,偏偏相关企业不存在竞争,生产出的东西,商业部门全盘接受。

  企业领导人又不傻,自然偷工减料,工业品产品残次率上升,同时又偷偷生产一些质量较好的产品,在地下黑市高价出售,获得的利润除了养肥一小撮人以外,还进行各种贿赂....

  柯西金心里非常清楚,目前种种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改革不彻底,他主动提及收音机问题,就是希望获得勃列日涅夫更大的支持,加快改革的步伐,不过勋章沉默片刻,很自然的询问道,“中国肯定有类似的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中国人非常讲究经济效率,凡是干得不好的国企会被兼并,甚至廉价出售给私人企业,而现在中国人的改革力度更大,中国的第一汽车因为发展的不好,即将被出售给搞得好的汽车企业.….”

  勃列日涅夫沉默,柯西金改革强调给企业放权,又强调生产绩效,已经搞出了一大堆问题,即便是国企内部也有很大的冲突,比如行政党务人员收入就相对落后,引起了严重的不满情绪。

  柯西金鼓励提高生产率是好的,但裁减冗余人员又给政府带来了无法承担的政治压力,现在他又想效仿中国搞企业间的优化重组,天知道这样下去会发生什么?

  此时此刻的勃列日涅夫心思都放在美国人身上,他迫切的需要通过对美缓和来加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他自然不可能跟着柯西金搞那种风险极大的改革,柯西金改来改去,苏俄又有多大的进步?经济增长率还在不断下降中!

第274章 未来之星

  柯西金离开,勃列日涅夫拿出一根烟抽了起来,心情相当的烦躁,苏俄这条大船相当的难搞,表面上看苏俄正处在鼎盛时期,但各种问题多如牛毛,可要想彻底改革,又没办法做,偏偏苏俄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大。

  作为一个用理想汇聚的国家,苏俄一直是这么向国内和全世界人民保证的——苏俄的制度是更优秀的,是更能发展生产力的。

  只要给苏俄充足的时间,苏俄就会用优异制度带来的生产力优势碾碎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走狗,迎来人类的大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俄高层越来越发现苏俄那套制度只适合还没有工业化的国家把所有资源集中起来搞工业化。

  在工业化已经达成,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开始供给侧改革了,淘汰一些老旧的工业,发展一些新工业的时代,苏俄的中央指令计划经济制度反倒有些不如中国那一套看起来走回头路的制度。

  现在苏俄遇到问题了,包括勃列日涅夫在内的高层,总会忍不住问一问中国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果有,他们是怎么做的?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这样的想法,勃列日涅夫不知道,但苏俄不断参考中国,这件事本身就是问题,天大的问题!

  当苏俄决策层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得不制定各种政策时,不由自主的学习中国,苏俄还哪来的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而没有了这些,苏俄又凭什么维系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勃列日涅夫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是从基层岗位一步步做到了苏共中央的最高层,他的工作经验丰富,对很多事情也有一些独特的理解,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苏俄或许,可能,真得走错了路!

  勃列日涅夫产生这样的念头,也跟这段时间的中苏技术交流有很大的关系,苏俄研究真空管(电子管)的专家们一直强调集成电路和晶体管无法抵御核爆级EMP。

  但集成电路和晶体管在战争中已经证明拥有非常好的性能,西方和中国都是不断发展这一领域,尤其是中国,中国把集体电路和晶体管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破口,投入了空前的资金。

  短短十年不到,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完全超过了苏俄,并应用到军事领域,在第四次南亚战争中展现出来,这也逼着苏俄从中国花费巨大的代价从中国引进技术。

  在中苏两国技术人员交流时,勃列日涅夫派出的代表团团长提出了一个苏俄高层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中国应该知道晶体管没办法对抗核爆级EMP,为什么那么忽视真空管的发展?

  中国代表团觉得苏俄高层的问题非常的奇葩,这确实曾经是问题,但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中国人告诉苏俄代表团团长,半导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芯片现在可以做到防御EMP。

  目前已经有多种工业或者实验室办法,比如芯片可以使用蓝宝石和其他绝缘材料衬底代替硅衬底;比如芯片可以使用贫化硼钝化层来保护芯片,这种材料不会吸收核爆产生的快中子流;比如飞行器可以进行抗核密闭,并使用EMP模拟机进行测试;又比如芯片可以使用多冗余度投票机制,互相独立运行,将那些因为EMP影响损坏的部件隔离运行…….

  中国代表团在告诉苏俄代表团团长这些方法很多都有相应的论文,在欧美和中国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苏俄肯定有收集,你们怎么会不知道呢?

  勃列日涅夫听取汇报后,震惊无比,他迅速安排人调查了一番,这才明白是那些搞电子管的院士和相关电子管企业私心作祟,他们哪怕知道有相关文章,也不愿意转变立场。

  为了一己私利,这些人不惜扭曲事实,引导苏俄整个国家走弯路,事实上,也不是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但统统没有效果,甚至有一些人还被打压。

  在苏俄,院士主管科研经费的分配,说白了院士就是学术界的官员,苏俄又不存在私营经济,任何技术人员只能在国有的研究所或者国有企业工作,要想做一些事情,其相关研究经费必然受到国家的约束。

  所以哪怕一些人明知道那些电子管院士是在胡说八道,也得赔笑脸,否则就会打压,以至于苏俄高层被长期封锁消息,要不然中苏技术交流,苏俄高层压根不知道他们被蒙在鼓里。

  这件事暴露出苏俄制度根深蒂固的问题,那就是当技术发生巨大变革时,处在台上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改革,使用政治手段打压时,苏俄制度不仅不能促进技术进步,反而有可能既得利益者的帮凶,这难道就是苏俄制度的优越性吗?

  而在中国,院士虽然也主导科研经费的分配,这些人也不是什么安分的人,苏俄有的问题,这些人同样也有,但这些人并不能控制所有的研究经费。

  中国允许,甚至鼓励民企的发展,中国政府和民间、乃至于外资都有这样那样的风险投资基金,鼓励科研人员走出研究所,出来创业,就算院士打压,相关有能力的技术人员也能够找到人投资,研发各种先进技术。

  中国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非常注意各种技术的民用研究,早期的晶体管虽然在军用领域似乎有种种不足,但民用价值已经很明显,中国人愿意围绕着其民用价值不断开发,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中国与苏俄不同,中国一直不断对西方开放,中国与西方的技术交流十分频繁,凡是欧美搞出来的新技术、新突破,不管相关技术专家是什么态度,中国政府都会组织人跟踪,有的是安排一些人成立相应的公司跟随研究,有的则是通过风险投资跟随。

  按照中国技术人员的说法,我们哪怕短时间内没钱投资,但我们也一定有一批人跟踪,万一这门技术未来成为主流,中国不至于被迅速甩开…….

  通过这种种方式,中国一直保持着对电子领域的紧密跟踪,并且还非常有创新思想,获得了一大批集成电路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一步步走到了苏俄前列。

  勃列日涅夫很自然得出了结论,私营经济虽然会引发资本主义,但并不是一无是处,一味否定私营经济也不行,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问题上有明显的作用,而这是马克思和列宁的诸多著作中没有注意到的.…..

  如果仅仅是电子工业,勃列日涅夫还不至于有这样的想法,真正让他破防的是苏俄的汽车工业,苏俄的汽车工业起步比中国更早,苏俄也有更好的技术人员,苏俄汽车工业相关投资也非常多,但苏俄提供给人民的小轿车竟然已经不如中国。

  小勃列日涅夫在外贸系统工作,他就抱怨过,苏俄的日用品,乃至于电器不如中国也就算了,现在连小汽车都不如中国了!

  勃列日涅夫很吃惊,询问一番后才知道,苏俄的小汽车在中国一开始卖得还行,不过没多久就不行了,中国人除了抱怨苏俄汽车没有空调,夏天太热以外,还抱怨苏俄汽车内饰很不好看、坐着不舒服、没有收音机这样那样的细节。

  小勃列日涅夫把问题反应给苏俄工厂,还询问他们为什么中国人的汽车上有空调,有收音机,难道苏俄人民就不能享受这些吗?

  然后小勃列日涅夫得到的回答是苏俄轿车要的是简约和实用,小轿车的目的是代步,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呢?这不是社会主义应有的做法!

  小勃列日涅夫希望这些轿车厂改变,但不管是国家计委,还是汽车部,亦或是各个汽车厂都没有任何改变的想法,他们认为这些投资是毫无必要的!

  小勃列日涅夫很是抱怨了一番,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应该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才对,可现实却恰恰相反。

  勃列日涅夫安慰他,在苏俄,人民都可以购买小汽车,但在中国,只有官员和富人才能够购买小汽车,这是苏俄制度的优越性,但小勃列日涅夫的回答却让勃列日涅夫沉默了。

  苏俄人民是可以获得小汽车,但他们需要等待漫长的时间,四五年都是好的,而且能买的小汽车非常有限,千篇一律,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而在中国只要有钱,可以立刻买到小汽车,也有选择的机会,现在中国能够买得起小汽车的人确实不是非常多,但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家电大普及之后,就是小汽车的普及。

  根据中国人的预测,十年后,中国就要会逐渐普及小汽车,到时候苏俄人民看着中国人可以用更好的汽车,更好的家电,住上更好的楼房,人民会怎么想?

  虽然苏俄上下都知道,中国还有很多穷人住在农村,只是解决温暖问题,但苏俄人民看不到这一切,他们只会看到中国城市的繁华,到时候会有无数人怀疑苏俄的制度优越性,难不成苏俄也不让人民去中国吗?

  别人的话或许有种种偏见,但小勃列日涅夫说出来的话,勃列日涅夫自然听得进去,他自然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

  但悲哀的是,勃列日涅夫可以看到问题,但却办法解决问题,苏俄的立国之本是共产主义,苏俄也一直在猛烈抨击中国走回头路,苏俄甚至还镇压了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总不能镇压没两年,就在苏俄搞同样的改革,那根本不可能。

  在问题还没有暴露,苏俄日子过得相当不错的当下,苏俄根本无法学习中国,放纵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等待机会!

  等再过一些年,中国进一步发展起来,苏俄制度上的种种问题一定会暴露,苏俄也必然会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此时苏俄的领导人顺应时势才是最合适的。

  但赫鲁晓夫那个蠢货珠玉在前,勃列日涅夫知道改革需要一位能力出众的领导人,这个人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必须有充沛的精力,必须对苏维埃无比忠诚,能够驾驭苏维埃这条大船往前走。

  幸运的是,这个人他已经找到了,那就是五十三岁的谢比尔茨基,目前他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小谢开展,不过要想在苏共二十五大把小谢推到苏共中央第一枢机的位置,难度相当大,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所以勃列日涅夫现在根本不可能支持柯西金进一步改革,他甚至还会反对,以获得国内保守力量的支持,至于未来,现在都没有,谁会管未来…..

  勃列日涅夫不支持,柯西金实际上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虽然他想推动改革,但实际上他也相当的迷茫。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如果没有石油危机带来的巨大收入,天知道会出现什么,所以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勃列日涅夫的选择并不算错,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想法,更是中央局很多同志的想法。

  柯西金改革的底线是不能搞价格改革,只要搞了价格改革,后面一定是市场经济,这也意味着苏俄经济制度的崩溃,而经济制度的崩溃极有可能带来政治制度的崩溃……..

  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不搞价格改革,苏俄就无法解决利润改革带来的经济问题,此时已经广泛存在的地下黑市已经严重动摇了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社会形态之处在于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构建的理想社会,人类理性的产物,如果实践不能解决理论难题,要么承认现实,要么陷入到迷茫当中。

  柯西金是现实主义政治家,他看到了问题,自然很迷茫,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研究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他就发现中国这么一步步走下来,并不是中国环太党的高层设计,而是被现实的种种问题推着走。

  中国的价格改革是发现钻空子的人太多,不改革不行;中国的国企改革是发现国企亏损太大,不改革同样不行。

  与苏俄不同,中国秉持着实用主义,一旦发现出现问题,中国人并不存在制度上的坚持,而是寻找解决的办法,想办法改革,一条路不行,那就走另外一条路。

  而由于人才的缺陷,中国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搞真正的计划经济,三四十年代,处在战争中的中国实际上搞的是指令经济,计划部门在英国和苏俄专家的协助下,把战争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分解成相当具体的硬指标,以指令的形式下达给各个企业。

  相关企业做到了奖励,做不到惩罚,至于相关企业到底如何怎么实现相应目标,当时还不知道如何治国的中国人,选择了抓大放小,中国人对关键物资的统购统销,而对其他不重要的物资则放任自流,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由于特殊的革命性质,中国留下了一大批私营企业,而为了筹集资金,中国又需要给予南洋的侨民大量的好处,所以战争时期的中国是是计划和市场共存,国企和民企共存。

  在战争中,中国见识到了美国的豪富,知道和美国人做生意是很划来的事情,又需要将周边国家纳入到中国经济体,加之还需要拉拢华侨,支持中国在南洋的扩张,所以中国人在战后并没有进行改变,还为了迎合美国人,搞出了香港特区。

首节 上一节 309/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