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310节
但这一套玩法在和平时期迅速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很多计划内的低价物资,却被拉到黑市高价出售,便宜了贪官和商人,国家损失一大堆,很多重点项目的建设受到影响。
特别喜欢算经济账的中国领导人谷雨不能接受出现的巨大损失,一方面搞各种整改,抓人枪毙,一方面不断减少统购统销物资数量,搞价格改革,国家的管制越来越少。
又由于国家指令在和平时期这样那样的缺陷,谷雨选择了减少对企业的干预,除了一些特殊的军工企业以外,其他国家下达的计划不再规定具体的生产指标,企业可以自由决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产品。
但出于有计划的建设经济的指导思想,中国的计发委用财政、信贷、税收、价格、工资等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指导企业的生产。
就这样,中国整个五十年代就这么乱糟糟的走完了,虽然经济一直增长很快,但各种问题多如牛毛,而到了六十年代,中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一大堆国企不行了,先是中小国企,然后是大国企,中国寻即启动了国企改革,各种各样的办法都有。
同样也在这个时间段,中国人发现对外贸易能够赚到很多钱,所以中国想到了入关,并为此孜孜以求,哪怕答应了美国一大堆条件也在所不惜。
搞清楚了这一切之后,柯西金自然清楚,所谓的中国模式,不过是中国领导人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应对一个个经济问题,他们不在乎制度,不在于公有私有,只在意经济发展,只要对发展有利,中国都敢用!
柯西金研究之后,认为他同样也需要按照实用主义的思路分析苏俄进一步的改革,苏俄的计划经济虽然有很多缺陷,但计划经济总体是成功的,苏俄这些年的发展就是明显的证明。
假如苏俄效仿中国,搞价格改革,走向市场经济就一定能成功吗?难度非常大,越是成功的计划经济转型越发困难。
计划经济下,很多工厂为千里之外的企业做配套,这是很明显的亏本生意,但计划经济下这样操作,有着政治上的考虑。
正是这些配套将东欧和各个加盟共和国联系在一起,若是盲目打破那一切,东欧和各个加盟共和国经济必然受到重创,会出现无数失业,而新的工厂也不可能迅速建设,影响到俄罗斯必然也会被牵连,苏俄扛得住这样巨大的变动吗?
作为多民族国家的苏俄,俄罗斯人口并非绝对多数,更不用说信仰的崩溃导致人心涣散,谁也无法保证转型过程中的动乱不会摧毁苏俄。
即便成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苏俄也很难有强大的竞争力,由于俄罗斯的内陆属性和经济地理的封闭状态,在市场经济和集装箱革命爆发的当下,它很难和有广阔沿海地区的国家相竞争,最终苏俄还是避免不了单纯的资源输出国命运。
争取勃列日涅夫的努力不成功之后,柯西金也意识到他能够进行的改革到目前这一步已经差不多了,不管是苏俄的现状,还是他个人的能力,都不适合进行大的改革,接下来能做的是尽可能减少种种弊病,为未来的改革打下一定的基础。
至于未来到底怎么改革,柯西金隐隐察觉,中国和周边各附属小国的经济模式或许可以为苏俄效仿,可以将过于死板的经互会模式,变成香港经合组织模式,鼓励各小国通过竞争,提供苏俄更好的配件。
而苏俄内部,则把投资的重点放在沿海地区,加强沿海主要配件厂的建设,一步步减少那些加盟共和国的订单,让这些加盟共和国的职工转移到条件更好的苏俄沿海地区工作,同时给予相关共和国转移支付。
必须先完成产业链重建,才能进行相应的价格改革,顺序绝不能颠倒,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苏俄必须是强有力的领导人指导下的长期改革,是以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改革,这需要一个有能力,且可以长期执政的领导人。
对勃列日涅夫器重的谢比尔茨基,柯西金并不是非常认可,未来的苏俄领导人将会遇到的挑战是空前的,一般人根本玩不转,谢比尔茨基也许很不错,但他身上乌克兰的色彩太重,而且也有心脏病,这一切都注定了他无法长久!
柯西金对现在的莫斯科一把手罗曼诺夫比较欣赏,不过柯西金知道自己没那么强的推动力,所以他只能默默观察,等待时机。
他也注意到一些同志,不过各有各的问题,比如谢列平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但他的性格太不好了,得罪了太多的人,他现在又是KGB主席,已经被边缘化,他已经没有可能了….
勃列日涅夫揣着明白当糊涂,柯西金改革之心慢慢冷却,而另外一位重量级中央局委员苏斯洛夫的想法就要简单多了,他需要找一个符合苏俄需要的接班人,并为他的未来铺平道路。
苏斯洛夫生于1902年,马上就是70岁,虽然身体还相当不错,但他非常清楚,他顶多还能为苏俄再服务十年,时间再长就很困难了,不仅仅他,中央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即便是勃列日涅夫,他也中风过,谁知道他能撑多久。
如果不是东方的那头老狐狸早早退休,苏斯洛夫还想不到这么远,但南方有了例子,他当然要思考一番,越思考越感到担心。
此时苏俄的干部结构看起来比较年轻,最高层中苏斯洛夫已经是年龄大的,也已经有1920年后出生的同志,表面看起来与搞干部年轻化的中国环太党比较类似。
但两党差距很大,中国已经创建一套比较完善的干部体系,以谷雨为代表的零零后退休干部负责把关和仲裁,一零一代干部出现在舞台中央负责决策,更年轻的二零一代干部负责执行,退一批人,再上一批人,保持着很好的梯队。
中国的二零一代干部建国初期迈入政坛,这些人恰好遇到了国家的高速发展,对中国环太党和党的领袖谷雨有着深厚的感情。
中国的大发展,也让这些人接受了大量的锻炼,而中国环太党推行的高级干部退休制度,也会让二零一代顺理成章的接班,十年之后就是他们的舞台,这一切都注定了未来中国政局将保持稳定,至于出现大的动荡。
但苏俄就不同了,由于战争的影响,本来最值得信任的苏俄政坛二零一代干部不多,而苏俄政坛三零一代很多人又被赫鲁晓夫荼毒,有太多太多人不值得信任。
现在苏俄中央和地方高层大多是零零和一零后干部,很多问题还不凸显,但等到十年后,必然会出现一大堆三零后干部,苏斯洛夫每每想起就相当担忧.…..
苏斯洛夫思前想后,觉得与其是担心出问题,还不如乘着自己精力比较充沛,好好看一看此时已经冒出头的三零一代年轻人,并在必要的时候,把他们调到中央,留在身边好好调教一番。
按照苏斯洛夫对未来苏共领导人的理解,此人首先必须有不错的文化,必须懂得理论,不求他能够创造,最起码能够理解各种理论。
不管是赫鲁晓夫,还是科兹洛夫,亦或是马祖罗夫、勃列日涅夫,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或许是某一行的专家,但文化程度不是太高,都不是很懂理论。
这虽然保证了苏斯洛夫在中央局的地位,但最高领导人不懂理论,对苏俄损害很大,偏偏苏俄意识形态最大的敌人,南方那个老狐狸已经构建了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最高领导人不懂理论,往往意识不到中国的巨大威胁。
苏斯洛夫第二大要求,此人必须从基层做起,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党务、政务、工业、农业都有接触,而且都看得不错,这也是必然的,
要掌控这么大的国家,必须了解基层...
苏斯洛夫第三大要求,此人必须是俄罗斯人,能够团结同志,有开阔的视野,抱有强烈的革新意识,能够获得最广泛的支持。
赫鲁晓夫下台至今已经将近十年,苏共一直搞的是集体领导,一把手换来换去,自然没什么权威,这也使得苏共各个部门和各地方的独立性大大增强,这非常让人不安。
而与此同时,从赫鲁晓夫至今,除了柯西金进行了一些经济上的改革以外,并无大的变化,而柯西金的改革也改不动了,这也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苏俄看起来一成不变,不仅政策没有变化,甚至于很多部门和地方的负责人也没有变化。
苏斯洛夫也不是傻子,他当然明白目前看起来一片大好,但内部已经潜伏着种种危机,而在外部,美国虽然衰落,但中国却迅猛发展起来,所以未来的苏共一把手必须获得广泛的支持,好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这只能是俄罗斯人。
苏斯洛夫根据这三点要求对比中央局和枢机处的年青同志,没有一个适合的,他只好看向年青的中央委员,然后他就看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新任的中央委员,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第一枢机戈尔巴乔夫。
此人是俄罗斯人,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文化水平高,又在基层团委任职,又做过组织部长,有丰富的党务经验,理论上有一套。
此人来自于农村,亲身参加过农业劳动,当过农机手,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长期担任边疆区二把手,负责农业工作,政绩良好,具有“精明能干的地方官员”和“颇具才干的农业专家”的名声,是典型的新一代、新类型领导人。
而边疆区位于高加索,有一个干部疗养基地,高级干部频频前往疗养,此人负责接待,苏斯洛夫与他多次交流,对他有良好的印象,也打听过他的工作作风,为人正派,自信能干,关心国家状况,有决心做一些事情…..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一点,戈尔巴乔夫是库拉科夫培养出来的干部,库拉科夫非常器重戈尔巴乔夫,而苏斯洛夫和库拉科夫是好友,是交好了
几十年的好友,他非常信任库拉科夫,他相信库拉科夫的眼光。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今年40岁的戈尔巴乔夫都是那么的合适,而这个年龄已经可以做一番大事了,谢列平也正是在这个年龄变成了苏共声威赫赫的领导人,虽然谢列平有种种缺陷,但哪怕是苏斯洛夫也不得不承认,谢列平很有人格魅。
苏斯洛夫决定好好培养戈尔巴乔夫,而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让戈尔巴乔夫走出去,多看一看,增加他的见识,而在苏斯洛夫眼中,苏俄领导人可以处理不好与美国的关系,却一定要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
只要美国想控制欧洲,苏俄就是美国的敌人,所以美苏关系可以缓和,但绝对好不到哪里去,美国人现在所谓的缓和,不过是出现危机后的无奈选择。
一旦美国人缓过劲,美苏关系就必然再次紧张,而要想对抗美国,苏俄就绝不能与中国为敌,否则苏俄将面临极大的压力,马祖罗夫对华外交的失败就是明显的证明。
马祖罗夫外交上的糟糕表现,归根到底是因为他在地方多年,没有外交经验,处理对华关系时一味强硬,结果弄巧成拙。
所以要想培养戈尔巴乔夫等年轻人,首先就需要让他们接触中国,了解中国,只要未来他们处理对华关系不出大问题,苏俄的外部环境就不会太差。
随着中苏关系转暖,两国陆续达成一连串经济合作的同时,两国也加大了政治交流,中苏两国已经达成协议,1972年1月,柯西金将率领波利扬斯基、乌斯季诺夫访问中国,与中国谈论农业和军工领域相关合作的执行情况。
而到了1972年11月,苏俄十月革命胜利45周年,中国党和国家实际上的一把手谷雨将亲自率团访问苏俄,参加相应的庆典。
苏斯洛夫计划让戈尔巴乔夫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随同柯西金访华,让他在中国好好走一走,看一看,这可以极大的增进他对中国的了解。
第二枢机想在代表团中增加一个人,当然很简单,他和柯西金简单提了提,柯西金也是聪明人,心中一动,“边疆区那个全国最年轻的中央委员,我记得他,他刚刚问我要了一笔钱,修建边疆区的疗养院和机场,是个很有想法的人!”
“库拉科夫也很欣赏他,我认为党的年轻人有必要多增加一些见识!”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最好可以形成制度,中国最贫穷的四十年代末就不断把干部送到国外,这极大的增进了中国干部的见识,联盟可以有一些效仿!”
苏斯洛夫想了想,表示支持,“您可以在中央局提议,我会支持的!”
戈尔巴乔夫并不完全了解中央第二枢机的栽培之意,在接到中央出访中国的命令时,这位苏共最年轻的中央委员正在忙碌中。
这个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地方不大,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多,两百万人,又处在边疆,发展水平相当的不怎么样。
全区接近一半的土地属于草原类型,不适宜耕种;已经开垦出来的耕地全是中低产田;1870年至1970年的100年间,有75年属于低产年,有52年遭遇不同程度的旱灾,农作物产量长年在低谷徘徊。
农业基础差,工业也好不到哪里去,重工业几乎没有,轻工业基本上也就是搞搞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很落后,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住房普遍短缺,唯一能拿出手的是丰富的矿泉水资源。
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草原广袤,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羊,每年都有大量的羊毛和羊肉交售国家,销往全国各地。按理说,这里的人民应该吃饱穿暖、有酒有肉,可事实不是这样。
在苏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边疆区每年必须把75%的肉产品低价卖给国家,本地区的民众不得不长年忍受肉食短缺,这与乌克兰很像,乌克兰的黑土地可以产出非常多的粮食,但恰恰因此,乌克兰出现了大饥荒。
这是几乎所有搞计划经济,或者搞统购统销的国家通病,当地越是出产什么,越是没多少留下的,当地人自然无比怨恨,在前三十年的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东北的大豆油,比如四川的粮食….
戈尔巴乔夫刚上任,就因为肉食供应问题受到民众指责,在一家化工厂,工人当面责怪我巴结中央,把什么都给了国内其他地区,忘记了自己在斯塔夫罗波尔居民面前应负的责任。
被家乡父老骂了,戈尔巴乔夫决心改变这种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境况,他写了一份报告给苏共中央,要求改变农产品的分配份额,遭到驳斥。
戈尔巴乔夫没气馁,想着蛋糕的分配份额改变不了,那就把蛋糕做大,而把蛋糕做大,光靠边疆区自身肯定不行,还是要想办法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
戈尔巴乔夫还是很有办法的,他注意到苏俄高层有试点大型工农业集团的想法,他就主动提出农业部长,说俺们边疆区可以搞一个农业大集团,这也让他获得了部长的支持。
就在1971年下半年,一家覆盖边疆区所有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禽业综合体成立了,作为领导的试点项目,或者说政绩工程,戈尔巴乔夫终于解决了长期受到困扰的饲料短缺问题,而有了饲料,边疆区的畜牧业自然会有不小的发展。
而对于边疆区的农业,戈尔巴乔夫则十分勇敢的选择了犯上,根据苏俄传统的生产计划,边疆区被划定为小麦水浇地种植区。
可是,边疆区的大部分耕地原本属于草原,经常又是干旱或沙尘暴的年景,根本就没有水浇地的条件,所以当地历年粮食单产很低,水土流失严重。
为了应对水土流失,边疆区的一些集体农庄搞起了耕作轮休的方式,轮流种植小麦和适合草原生长的苜蓿和玉米,借以休养地力。
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如果由于过度种植造成土地荒漠化,上级也不会怪你,毕竟是贯彻上级指示嘛。可谁要是敢擅自更改土地用途,那就是跟中央唱反调,性质很严重。
戈尔巴乔夫出生农民家庭,知道违背自然规律对农民和农业意味着什么,他生于斯长于斯,也知道,如果搞垮了家乡的粮食生产,家乡的父老乡亲一定会指着他的脊梁骨大骂。
所以自上任后,戈尔巴乔夫就对休闲地一直持默许态度,充当保护伞,时刻准备将这种耕作模式合法化…..
在核心的农牧业都找到办法的同时,在戈尔巴乔夫的努力下,边疆区的旅游业也获得了国家扶持,边疆区虽然有很多很多不足,但也有一个大好处,这是苏俄出了名的疗养圣地,当地有很多泉水,对人的身体好处多多,适合疗养。
每年都有党政军干部和各行各业劳动者来这里公休假,此外,还有大量的自费旅游者,每年游客人数在500万人以上,但边疆区是一个穷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发展工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但发展旅游业就不一样了,普遍存在的客户群遍布苏俄各地,市场前景广阔。更何况,中央首长们还会时不时地来疗养,只要把事情干好了,直接就能让首长看见,何乐而不为?
所以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找到了柯西金,要来了钱和政策,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而他提出的基础建设方案中,其中一条就是运河的建设,而运河送来的水,也会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
虽然这些个项目才刚刚启动,但戈尔巴乔夫信心十足,只要相关项目搞起来,边疆区就会完全不一样!
就在戈尔巴乔夫雄心勃勃,做一番大事业时,上级让他访问中国的命令下达,他立刻来了兴趣,虽然苏俄不断批评中国走资,但苏俄从上到下事实上都知道,中国的“资本主义”搞得非常不错。
中国每年可以出口苏俄大批粮食、苹果、蔬菜,也可以大量出口各种日用品,服装、鞋子、洗漱用品、陶瓷用品,好像日常所需,中国都搞得相当不错,数量大,价格也好,戈尔巴乔夫非常感兴趣,他想知道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第275章 后谷雨时代的开端
戈尔巴乔夫乘坐飞机前往莫斯科的同时,苏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正在向苏俄国防部长巴托夫元帅阐述自己的不满,“元帅同志,您总是说没钱进行信息化改革,可苏俄正在发展三款性能相似的坦克,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三款坦克的零件完全无法通用!”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同志,我也不希望有三款坦克,但您知道的,我并不管军工生产,我同样也管不到乌斯季诺夫、罗曼诺夫、马舍罗夫、库兹明斯、里亚博夫的个人野心,还有卡尔采夫设计局和科京设计局的利益纠纷.….”
奥加尔科夫相当相当的无语,“您是中央局委员、苏俄国防部长,您完全可以拒绝装备!”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同志,这是联盟军工系统的传统,切洛梅设计局在研发UR-100N,而南方设计局则在研究MR-UR-100,这是两款平行装备的洲际导弹,性能类似。
我们五十年代平行发展了两款战略轰炸机,而归属陆军集团军指挥的Su-17和Su-25也已经同时装备,这是两款性能很类似的战斗机.…”
奥加尔科夫愤怒的控诉,“这种对国家、经济、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不专业和无能的经济管理,意味着数以亿万计的苏维埃卢布被抛洒到风中!
更严重的是,这种惊人的浪费必然会使得苏俄在世界坦克制造中失去领先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停滞,甚至是长时间的技术停滞!
元帅同志,我们应该学习南方的中国,中国一代武器只有有限的一到两款,若是军工系统想研发新的装备,就需要想办法联合盟国一起分摊经费,国家不给会一个子……”
面对奥加尔科夫同志的抱怨,巴托夫也相当无奈,“我知道这样的做法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无耻犯罪,必然会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和苏军作战能力下降,但现在苏俄已经没有了钢铁,而南方的中国有自己的钢铁!”
奥加尔科夫无奈退让,他最后说道,“好吧,我管不了那么多,但我们的计算机已经落后了,我们必须学习中国,集中精力拿出一款真正先进的计算机,我国出产的计算机,每个工厂都不同,我真是烦透了!”
“这就是您这一趟去中国的目的,你需要与中国的同行好好交流一番,搞清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是一个新东西,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不错的设计局....”
“是,元帅同志!”
“奥加尔科夫同志,还有一件事,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飞机的雷达隐身很有前途,但要想制造出一款可以雷达隐身的先进战斗机,需要大量的计算,制造技术也不成熟,联盟技术人员的评估是还需要至少二十年。
但我们的南方同行已经启动了相应的研究,您这一次出访,可以试探进行一些技术交流,我们需要搞清楚中国同行是不是找到了什么新办法?
“中国人或许并没有找到新办法,他们很可能只是更多的利用风洞,而我们的风洞中则充斥着五六个设计局不同类型的飞机,我们的设计局既没有经费,也没有动力去研发真正的新概念飞机!”
巴托夫笑着问道,“隐形飞机是新概念飞机?”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