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327节

  苏俄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冷冻技术,但将冷冻技术应用到生活的却是中国,中国人搞出了各种各样的苹果片,这一次会场也有供应,苏俄已经向中国下了一个大单,莫斯科的食品商店排着队购买!

  戈尔巴乔夫比较出了苏俄的不足,也说明了苏俄的优点,苏联的住房,水电简直不要钱,教育,医疗也相当于白送,但,但是中国进步也非常快,中国的楼房样式多样,中国的家用电器已经在城市普及,中国的小汽车已经开始普及。

  中国预计用二十年时间,彻底解决城市住房拥挤问题,到时候中国的家电、小汽车都已经普及,多时候,就轮到中国嘲笑苏俄人民,你们的房子千篇一律,个子高一些上厕所都难;想要购买小汽车、家电要等好几年不说,小汽车没空调,家电还容易爆炸!

  说到这里,戈尔巴乔夫给出了结论,苏俄确实有无数枚核弹头,有无数飞机坦克大炮,人民能够感到自豪,但人民却没有获得多少实际利益,他们看到了,会不以为然,他们总是倾听帝国主义的电台,想着帝国主义的商品,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苏俄再不与美国缓和,停止毫无意义的军备竞赛,把更多的经费用在改善人民生活上,十年后,苏俄人民就能够感到到中国的差距;二十年之后,中国就将远远甩开苏俄!

  到时候,苏俄用什么名义证明其相比于中国拥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苏俄又有什么脸面指责中国走资本主义?若是无数苏俄人民怀疑苏俄制度的优越性,苏俄的未来在哪里?

  愣头青戈尔巴乔夫如同1957年冒出来指责莫洛托夫的谢列平一样,是十分犀利的一番话直接

  影响了苏共中央秘密全会的走势,苏俄可以比

  美国差,但若是苏俄比中国差,那意味着什么,苏俄那些个中央委员们都非常清楚,那就是毁灭!

  戈尔巴乔夫刚刚去过中国,他说中国十年内就会超过苏俄,二十年内就会明显超过苏俄,或许有些夸张,毕竟他去的都是中国的大城市,中国肯定有一些粉饰,但哪怕如此,也是苏俄不能接受的,老大哥怎么也不能比小弟差!

  所以当柯西金对戈尔巴乔夫的说法给予背书后,这一次苏共中央秘密全会迅速朝着勃列日涅夫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哪怕不能解决阿富汗问题,也要与美国缓和,必须尽快实现美苏两国元首的互访。

  苏俄秘密中央全会做出的结论同时也改变了苏共中央的权力分配,马祖罗夫因为其错误的判断,自然也遭到了不少批评,勃列日涅夫经过几年的斗争,终于完成了对马祖罗夫的彻底超越。

  不过马祖罗夫并没有被立刻调整,原因很简单,勃列日涅夫岁数大了,还中风过,他想把自己的小弟谢比尔茨基推到第一枢机的位置,他首先提议苏斯洛夫,苏斯洛夫不愿意接盘。然后勃列日涅夫再推谢比尔茨基,不过其他大佬们也不答应,他们可以勋章自己担任一把手,小谢凭什么做一把手,就这样,第一枢机的安排僵持了,最后维持不变,不过苏共中央枢机处该由苏斯洛夫主持工作,马祖罗夫则被要求专心于国防工业。

  马祖罗夫专心于国防工业,负责国防工业的中央枢机乌斯季诺夫则被升迁为元帅,担任苏俄国防部长,原国防部长巴托夫元帅年岁已高,本身对政治也不是很敏感,接受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职务,选择了光荣退休。

  乌斯季诺夫一直搞得是国防工业,并无军旅生涯,按理说他没多少资格担任四百万苏军的最高统帅,不过到了1972年,那些在战争期间立下赫赫战功的元帅将军们要么病故,要么垂垂老矣,所以苏共高层终于可以管一管红军了。最终负责国防工业的乌斯季诺夫,超越无数红军将领,担任国防部长,但即便如此,苏俄高层对红军也不是很放心,这一次会议同时决定扩充了苏俄国防会议的权力,使之成为苏军最高领导机构,国防部长只是会议成员之一。

  这一番操作之后,苏俄红军统帅的权力被极大的压缩了,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其模式看起来与中国比较类似,但事实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党给了军队高级将领从政并进入最高核心层的机会,而且中国一直坚持双首长制,而苏俄却做不到.

  这一次秘密的中央全会结束后,虽然苏俄还是集体领导,但已经可以说是勃列日涅夫的时代,所以会议结束后,对于这一次异军突起的大功臣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自然很欣赏,在戈尔巴乔夫返回边疆区前,特意召见了他,听取他的工作汇报。

  在这个巨大的机遇面前,戈尔巴乔夫表现得比较冷静,先是汇报了边疆区的现状,然后汇报了边疆区农业面临的问题,明明水土不好,不适合每年种植小麦,必须休耕的地方,计委却不让休耕。

  戈尔巴乔夫希望中央同意他搞一搞休耕,并且在边疆区实验中国简单的农业大棚技术,这一块他已经和中国同志商量好了,只要联盟批准,中国愿意派出技术人员指导那种比较简单的大棚,难度并不大...

  勃列日涅夫听得非常仔细,毫不犹豫的点头同意了戈尔巴乔夫的请求,然后他询问道,“戈尔巴乔夫同志,您是一名出色的基层党务人员,对农业也很有研究,您能说一说联盟农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主席同志,我在访问中国时,与中国首都的马市长进行了不少交谈,马是一位从基层做起来的农业专家,我询问他,为什么苏俄农业的发展不如中国搞得好,中国同志是怎么看的,他的回答是苏俄政府管得太多了!

  马说中国非常大,不同地方的土壤气候大不一样,没办法使用同一套农业政策,所以中国非常讲究因地制宜,适合放牧的地方放牧,适合种粮的地方种粮,种苹果的地方就种植苹果,国家不能强求。

  所以中国并不会强硬要求农民如何种地,而是让农业技术部门先创建示范区,让农民看到好处,同时通过提升收购价格引导农民种植国家所希望的农作物。

  与此同时,国家再通过国际贸易出口中国较多的农产品,交换那些中国不足的农产品以解决一些农产品的缺口,如此国家得利,农民也得利!

  马说苏俄比中国还要巨大,不同地方的土壤气候也不一样,苏俄在赫鲁晓夫时期不问各地国情,大规模种植玉米,这是非常不恰当的,他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马建议联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的自留地,不用去管农民种什么,同时提高那些国家需要的农产品收购价格,相信农民会做出有利于国家的选择...”

  戈尔巴乔夫介绍完赵紫阳的建议,然后告诉勃列日涅夫,他想起边疆区种植小麦水土不服的先例后,觉得马的说法很有道理,如果中央可

  以批准,他希望将边疆区农民的自留地增加一倍,做一些尝试。

  “虽然此举不符合农业部强化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并成立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工商综合体的相应规划,但边疆区的农业十分落后,人口并不是很多,做一些尝试就算产生一些资本主义,就算农业有一些歉收,也不会影响到联盟的全局!”

  勃列日涅夫本来对意识形态就不太感冒,现在戈尔巴乔夫考虑得相当全面,他没有任何理由反对,他很明确的表示了对戈尔巴乔夫的支持,“年轻人,大胆的去做吧,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再去一次边疆区!”

  勃列日涅夫对戈尔巴乔夫的面试非常满意,不过发现一个贤才的喜悦很快就消失得干干净净,农业部向苏共中央局汇报,由于1971年冬天降水稀少,出现了连续几个月的干旱,由于麦穗水分含量不够,麦穗大多是空的,这一年的冬小麦大幅度减产已经成为定局。

  虽然这会苏俄因为石油出口拥有大量的外汇,苏俄和中国每年都有不需要外汇的粮食贸易,苏俄挺过这一关并不难,但1971年的情况不好,1972年又糟糕,苏俄十分担心会出现连续的粮食歉收,这是有历史记录的!

  苏共中央讨论认为必须多进口一些粮食以防万一,农业部门经过计算认为需要净进口3500万吨粮食,其中需要进口2200万吨玉米,小麦则需要进口1300万吨以上,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粮食进口量。

  玉米相对好办,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玉米库存巨大,每年向苏俄出口

  700—1200万吨,按照中苏1971年的粮食协议,除已有的份额,苏俄可以用印度铁矿石换取更多的玉米份额,所以1971年度,苏俄计划进口1100万吨。

  目前中苏1971年的粮食贸易已经执行了大半,苏俄接下来只需要再让印度多出口一些铁矿石,中国完全可以多进口一些。

  而1972年的粮食贸易虽然要等到1972年冬天才执行,但苏俄知道中国的玉米库存惊人,只要苏俄把价格给得高一些,中国再拿出1500万吨玉米的希望很大,如此一来,只需要再从国家上采购几百万吨玉米就能解决玉米的缺口,则并不是很难。

  但小麦就不行了,中国与苏俄不同,中国对外主要出口的是小米和玉米,自建国以来,就没有对外出口过小麦,而且每当国际小麦市场价格较低时,总会进口一部分美加澳三国出产的小麦,以填补小麦库存。

  按照中国政府的说法就是小米价格是小麦的

  1.5—2倍之间,出口中国产量较大的小米,换取低价小麦是非常划算的。

  1971年下半年,中国总理访问美国,中美达成了规模空前的农产品进口协议,美国提供的农产品贷款购买了无数小麦、棉花和大豆等物。根据苏俄方面收获的数据,中国政府从1969年开始,不断进口小麦,1969年进口了300万吨,1970年进口了500万吨,而到了1971年更是以1.6—2.2美元一蒲式耳的低价一口气进口了高达七亿多美元的1000万吨小麦.

  其中来自于美国的贷款大概是2亿美元,其他部分则是中国出口小米,换取小麦,由于中国的大规模采购,加之美国的气象卫星盯着苏俄,发现苏俄这一年冬天雨水稀少,美国农民估计苏俄粮食产量不够,所以此时小麦价格高企,已经一路搞到了3.8—4.2美元一蒲式耳。也就是说,中国购买的巨额数量的小麦直接把国际小麦价格炒高了一倍,如果此时苏俄再大规模进口小麦,国际小麦的价格直接炒高到10美元一蒲式耳,甚至更高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听取汇报时,苏俄高层倒吸了一口冷气,如果是10美元一蒲式耳小麦,也就是说1吨小麦将高达360美元左右,1500万吨小麦,苏俄就需要拿出50多亿美元,那意味着苏俄辛辛苦苦挖出来的石油超额利润被抢走,这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立刻就有人询问能否问中国进口,话刚出口,柯西金就摇摇头,“联盟从来都没有从中国进口小麦,哪怕1963年也是如此,一旦对中国开口,中国人必然漫天要价,美中经济联系又十分紧密..”

  柯西金访问中国时,询问过中国进口那么多小麦干什么,中国总理告诉他,过去十年中国粮食丰收,中央认为极有可能出现新一轮歉收。而石油危机爆发后,世界化肥等农用物资价格大涨,世界农产品库存量不断下降,而各种气象数据分析表明,新一轮极端天气的出现已成定局,所以中国政府按照1959—1962年间连续四到五年严重歉收的标准储备粮食,目前已经完成了相应的储备。

  孙运璇告诉柯西金,中国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5亿吨,目前已经拥有2亿吨粮食储备,相当于中国目前粮食产量的40%以上。

  虽然孙运璇没有说,但柯西金也看得出来,若是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粮荒,而中国丰收或者并无大灾,拥有大量低价粮食库存的中国必然会乘机大规模出口,好大赚一笔,这是非常明显的阳谋。

  现在中国的预判成功了,柯西金哪里敢对中国

  开口,一开口中国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到时候就不仅仅是要求更多印度铁矿石的问题,天知道中国会开出什么条件,若是中国再通知美国,世界粮价还不得上天...

  柯西金把前因后果说完,苏俄高层恨得牙痒痒,一是恨美国人,美国人吃饱撑着,逼着中国进口那么多农产品,没想到便宜了中国人。二是恨中国人,中国人一开始或许是被美国人逼迫,但中国同样有气象卫星,他们极有可能看到各国存在粮食减产,抢先大规模储备。

  现在中国是9亿人口,哪怕加上中国影响区的总人口也才十来亿,中国竟然储备了2亿吨,这还是中国政府储备,中国和苏俄不同,搞的是小农经济,中国广大农民本身就有大量的储备,天知道中国有多少粮食...

  苏俄高层讨论了一番之后,唯一的办法就是搞一搞欺骗了,按照苏俄高层的计划,等到冬小麦开始收成,就对外声称苏俄的粮食大丰收,并邀请美国、中国或者其他产粮国的记者访问,造成世界粮食期货价格大跌,然后再乘机分散大量进口。

  这一次,尼克松访问苏俄,双方也就农产品贸易达成了基本一致,苏俄以出口石油作为抵押,获得美国贷款进口美国粮食,苏俄可以诱导美国,让他们提供巨额粮食贷款,到时候拿着美国人的钱进口大规模进口美国低价小麦。等到美国人反应过来,苏俄就收手,然后和拥有巨额粮食储备的中国谈判,相比于购买美国的高价粮食,还是与中国好谈一些!

  这一套连环计虽然想得很美,但能不能成功,苏俄自己也不肯定,所以苏俄高层也做好了计划失败的准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进口太高价格的粮食,到时候哪怕付出一些代价,也要问中国购买

  ..

  虽然中苏之间各种龌龊不断,但老毛子自己也清楚,到了关键时刻,中国不可能如美国鬼子那般漫天要价,还是可以谈的,当然了,代价肯定要给,不过给中国军工领域的好处,也会拉近美苏军事上的差距,反而有利于缓解苏俄的军事压力。

  勃列日涅夫告诉柯西金,你们好好做,等到十月革命纪念日,谷雨率领代表团访问苏俄,他会和谷雨当面谈,他相信谷雨可以拿出让苏俄满意的答案。

  屋漏偏逢连夜雨,也就在勃列日涅夫头疼农业问题之际,又一个让苏俄十分头大的事情出现了,埃及最高领导人纳赛尔突发心肌梗塞,虽然中国医疗组做了紧急抢救,但纳赛尔的身体状态十分糟糕,已经不适合担任埃及最高领导人。

  纳赛尔不行,萨达特作为副总统,理所当然会走上前台,但这是一个亲美派,所以勃列日涅夫异常担心萨达特叛逃到美帝国主义哪一边,恰好谷雨和柯西金提出了交易,原来有些犹豫的苏俄现在根本没办法犹豫..

  不过老毛子在埃塞俄比亚的力量本来就不强,又被中国人收拾了一顿,现在想在埃塞俄比亚搞事自然不容易,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威望摆在那里,这就需要中国的帮助!

  所以苏共中央讨论决定,一边派出柯西金访问埃及,并承诺给予更多的援助以稳住埃及,一边决定答应中国的条件,并与中国协商!

  苏俄方面的答复迅速传递到北京,然后又传递到热河省赤峰地区,此时谷雨正在种树,他站起身,吐了一口沙子,捶了捶腰,心里有些感慨,毕竟是老了!

  休息片刻后,谷雨接过电文,看完之后,他接过笔,画了一个圈,认可了中央的方案,然后在后面写道,“苏俄农业大概率严重歉收,必须把握好机会!”

  谷雨刚刚写完,风沙突然大了起来,风呜呜直响,狂风过写着黄沙直接打到谷雨脸上,他压根睁不开,他微微叹了一口气,天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改变漫天的风沙!

  不过叹气之余,他又想起了这些年积累的粮食,这一波世界粮价大涨,中国应该能狠狠赚一波,出口个几千万吨,赚个十几亿、几十亿美元应该没什么问题,这还真是含泪赚这笔钱,谁让美国人逼着中国大规模购买农产品..

  这些意外之财,可以撬动更多的人民币,到时候可以扩大环保和生态相关投入,哪怕现在状况好了不少,但北方几省还是一大堆麻烦!

  谷雨又一次看向远处的树林这是谷雨起家的地方,1931年九一八之前,谷雨和一批同志来到了这里,在陈镜湖同志的帮助下,开启了辉煌的革命之旅。

  所以当开启新民主主义教育运动时,谷雨也把赤峰作为他下乡的地方,他想用六个月的时间好好看一看这个塞外明珠现在的发展以及出现的种种问题。

  不仅仅他重回赤峰,夫人容强也重新回来,她当年就是在赤峰这个十分艰苦的地方生下了丁承德,对赤峰很有感情,不过陈镜湖同志却来不了了,今年的他虽然只是七十刚出头,但已经患有多种疾病,一直养着,估计时间不长了!

  谷雨摇摇头,继续种树,这赤峰确实是塞外明珠,虽然地处浑善达克沙地与科尔沁沙地的结

  合部,沙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素有“八百里

  瀚海”之称,是中国受荒漠化危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但这片黄沙漫漫、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中间,也就是赤峰市区北面锡伯河与西路嘎河交汇处的三角洲一带,却分布着一大片湿地。

  谷雨印象中,那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草长莺飞,芳草萋萋,雁鸭游曳,鱼翔浅底,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在古老的松州大地上,是赤峰除了红石头山之外,最为靓丽的一大景观。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赤峰地区已经拥有四千多万亩牧场,一千万五百多万亩农田,牛羊存栏量已经突破1000万头,每年可以出产粮食30多亿斤,大豆、高粱、谷子产量也非常大,甚至还可以种植水稻,相比于战争时期,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赤峰有着丰富的煤炭储量,拥有金银铜铁铅锌等各种金属,矿产开采和相应的初级工业发展迅速,也是因此,即便被大量移民,赤峰地区的总人口也迅速增加到150多万,但如此众多的人口以及各种工农业的开发也给赤峰带来了大量的问题。

  首先是空前的风沙,清朝初期的赤峰境内还是森林茂密、树木葱茏,但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特别是在中日不断鏖战期间,战争双方掠夺式乱砍滥伐森林,加之移民毁林拓田等原因,致使青山林海毁于一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绿色消褪、林木数量锐减。

  建国初期,赤峰森林覆盖率5%,生态环境恶化,呈现出赤地千里的荒凉景象,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耕地和草牧场长期遭受风沙侵袭,无风三尺土,有风对面不见人,所以赤峰的粮食产量非常低...

  其次则是工农业开发造成的污染,谷雨印象中赤峰湿地的沼泽和鸭子河全部消失,有的退化成了灌丛和草场,有的则被开垦成了农田。

  更麻烦的是,四五十年代搞五小工业时,赤峰上了不少厂子,东郊的钢铁厂,西北郊的化肥厂、糖厂、通用机械厂等一批企业个个是耗水大户,工业排放的废水让整条英金河变成了一条浊流翻滚的臭水河。

  地表水乃至于浅层水不断被污染,赤峰市自然不得不大量开发深层地下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现在只有几十米,等到以后,肯定会变成几百米,到时候开采成本必然不断增加,知道再也挖不出足够的水,赤峰就死了..

  所以看到满是臭气的英金河后,谷雨意识到赤峰绝不能这样下去,所以当着热河省和赤峰地

  区党政干部的面,谷雨谈及了西方兴起了环境保护。

  谷雨说中国还处在发展初期,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党政干部心思都放在发展上,但现在看来,如赤峰这样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差的地方,就必须重视环境问题。

  风沙大,大家都知道要植树造林,可水污染了,你们却不注意,只是津津乐道于经济发展,但等到地下水位跌到几百米后,子孙后代怎么办?这个城市还要不要了?

  这番话一出,整个会场陷入到一片宁静,热河和赤峰的党政干部们谁也想不到谷雨会说起这个,但他们都知道谷主席说得对,这样下去不行..

  至于怎么干,实际上不用谷雨说,他们都知道,限制赤峰的工业发展,耗水大、污染大企业不能再搞了,还要花费重金修复自然环境。而对于越来越多的人口,也只能搞一搞移民,肯定要把赤峰的人口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过要想做好这件事,难度相当大,热河是个穷省,光靠本省根本不行,必须获得中央的支持。

  而在谷雨心中,对热河的未来同样非常担心,热河的经济是典型的北轻南重,北面是亏钱,需要冀东地区养着,而唐山作为中国的工业中心,对热河格外重要。

  等到唐山大地震,唐山不仅没办法输血,还要花费巨资重建,到时候天知道热河会出现什么,他这一次过来,说到底就是想亲眼看一看,好制定相应的规划。

  谷雨并没有在赤峰待几天,他紧接着前往敖汉县,这个县沙漠化土地259万亩,沙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一半,沙丘可以轻而易举地翻山越岭,涉水过河,甚至威胁到人们的居住安全,逼着当地的老百姓迁徙。

  一开始谷雨还没有感觉,但等他乘坐汽车,恰好遇到了一次大风沙,他才知道赤峰的风沙到底是如何的巨大。

  狂风大作,黄沙满天,几乎遮天蔽日,大风和沙尘大风和沙尘推拥着大客车一起飞奔,沙尘像不断翻滚的波涛,跟大风赛跑。

  不过坐在车上的谷雨并不惊恐,反而觉得挺好看的,只有司机开车有点麻烦,但如果是小汽车,如果还是侧风,那就很危险了,不过现在是大客车,而且还是顺风,他可以可以看风景。

  谷雨就看到车外一辆自行车相向而行,根本抵不过大风的力量,在马上就要被吹跑的时候,汽车的人拼命踩踏自行车,自行车重新立起来,就这样反反复复,真的就像在冲浪...

  等到了三义井林场,谷雨询问情况,林场场长陈华明告诉谷雨:“流沙区的沙丘会打滚,沙坨能长腿。农民房子晚上睡觉时好好的,第二天早上流沙堆满窗台,顺着窗缝流到炕上,所以北部的群众很多都被迫移民!”

  所以在国家启动大规模防护林建设后,敖汉县全县二十万人,能出动的人都会出动,套上各种车辆,拉上干粮和行李,进了荒山荒漠,一年干三季,入冬才歇工。

  陈华明更是带头,他告诉老乡:“我起多早你们起多早,我咋干你们咋干!”,他经常天不亮就上山,晚上才下山,中午就着水,啃着硬巴巴的干粮。

  而每当阴雨天,他夜里就不睡了,冒雨在河边打转转,观察河水情况,只要河水发黑,他便喊起乡亲们挑灯夜战,引水淤灌耕地...

  这治沙光拼命还不行,还必须要有技术,这个地方被称为“东沙窝子”,境内有大小沙丘4500多个,更要命的是,这些沙丘不断的移动,若是不管,沙漠面积会不断扩张。

  为了啃下这个沙窝子,技术人员在规划设计上突破了“千里一条线”模式,对太平地的山、水、田、林、路、机、电进行了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营造了大面积农田防护林...

首节 上一节 327/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