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326节

  但漫天要价什么,中国不理睬,就这样,在不断的纠缠中,六十年代过去了,进入到七十年代。

  随着罗罗研发RB211三转子发动机陷入巨大的困难,随着美国第三代战斗机和配套的发动机进入到攻坚阶段,斯贝发动机逐步沦为落后技术,英国人揣摩了一番,觉得可以出售了,再不卖,中国人未必愿意买了!

  不过这会英国想卖,谷雨的胃口反而更大了,他不仅要引进斯贝发动机,还要把航改的燃气轮机也买到手。

  斯贝可以用在隐形轰炸机上,也可以用在华德56上,进一步提升性能,而燃气轮机的作用就更大了,这玩意在石化领域作用不小,也可以发电,可以很快见到效益,可以弥补军用领域的巨大投入。

  中国虽然引进了苏俄的燃气轮机,但苏俄货的使用寿命实在太差,而按照谷雨的设想,到80年代,实力有明显提升的中国可能就要启动大规模造舰,到时候就需要一款性能不错的燃气轮机。

  通过与英国的合作搞出一款斯贝的航改燃气轮机就很有必要了,前世小鬼子秋月级驱逐舰用得就是斯贝的航改燃,如果中国成功引进,当然是好事。

  不过谷雨的态度和以前一样,上赶着不是买卖,绝不接受漫天要价,这一块买不到也不强求,老毛子的东西也可以凑合用。

  说到底目前中国军用航发和燃气轮机最主要的技术来源还是苏俄,不能太指望英国,可以在英国人扛不住时淘宝,但绝对不能寄予太大的期望...

  就在各有心思间,李国鼎和希思的交谈进入到下一阶段,也就是中英石化和化工领域的合作,与航空、汽车领域的英国巨头一样,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目前的日子同样不好过。这家公司实力雄厚,拥有众多的产品和技术革新,但也具有英国工业企业的某些通病,如官僚主义,生产效率低下,所以整个60年代,公司经营业绩不仅低于美国大型公司中的竞争对手,也低于欧洲大型公司竞争对手的平均业绩水平。

  等到美元危机爆发后,英镑又相当高企,ICI的化工品销售自然不怎么样,此时ICI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不过化工这一块的技术壁垒相当高,ICI日子还是过得下去,但大英帝国的高层已经感觉到不安,同样也非常在意与中国的合作。

  对化工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国,拥有足够家底的

  ICI对中国也很有意义,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就ICI与几个化工巨头加强合作达成了一致..

  相比于工业部分,以金融立国的英国人格外重视与中国金融领域的合作,大英帝国虽然崩溃了,但大英帝国打造的那一套金融体系还在运转中。

  不管是战后登顶世界霸主的美国,还是在二战中迅速复兴,并在战后迅速崛起的中国都离不开英国人那一套金融体系,所以中国非常主动的和英国合作,意图将香港和多哈打造成东亚和中东的金融中心。

  中国人不是很懂这一套,所以在这两个金融中心的构建过程中,英国人发挥了不少的作用,而随着中国的迅猛崛起以及中东产油国的财富大爆发,香港和多哈能够给英国带来的利益是空前的。

  钱赚得越多,英国佬想的就越多,比如人民币在欧洲的离岸中心,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都非常感兴趣,虽然中国更倾向伦敦,但并没有定下来。

  希思希望在他的任上定下这件事,同时他也按照国内资本的需要试图说服中国接受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以及金融开放等等,并说这有利于中国的迅猛发展。

  与前世的中国一直到新世纪之后才搞起了离岸人民币不同,中国在建国之后就有离岸人民币业务,原因非常简单,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华侨起到了重要作用,抗战期间大量华侨提供了无数援助,并在国内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些华侨手里有着大量的人民币。

  二战结束后,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的中国又比较穷,外汇稀少,中国与南洋的很多贸易往来使用的都是人民币。

  等到中国在非洲和中东站稳脚跟,中国与穷哥们之间搞货币互换,人民币也在非洲和中东开始流行,所以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一个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成型。

  不过一开始数量并不多,所以整个四五十年代也仅仅是离岸人民币业务存款和汇款业务,并不怎么引人注目。

  到了六十年代初,中国开始对外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这也吸引了欧美投资者的注意,他们也试探性的参与相关交易,并且与前世一样,将离岸人民币债券成为点心债券,而在不断的合作中,洋鬼子们发现,离岸人民币业务大有可为。

  在华侨的不断推动下,在1965年,中国允许香港、多哈进行离岸人民币的贸易结算业务,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离岸人民币的存款迅速增长。

  等到1969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黄金美元也随之崩溃,离岸人民币规模开始了大爆发。

  到了1972年,人民币的使用已经从大企业的层面渗透到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层面,也从东亚一隅扩张到欧美,大批金融机构开设离岸人民币窗口。

  而随著存款增加,各种离岸人民币产品也发展起来,比如企业贷款、保险等产品也纷纷出现,所以国际投资者也开始高度注意离岸人民币在香港,在多哈,以至全球各地的发展。

  离岸人民币的大爆发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经变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且中国也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自然有相对应的金融规模。

  而随着各种货币互换协议和双边贸易协议的签署,中国的贸易和投资规模迅猛增加,从而带来了大量的离岸人民币。

  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与中东产油国的合作增加,产油国的需求大爆发,大批中国企业和老百姓跑到中东,以及这些年中国的不断移民,自然也把大批人民币带到了中东,乃至于全世界。另外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一个相当现实的原因,与这段时间欧美各国搞起了浮动货币,汇率大起大伏不同,人民币与一揽子货币挂钩,汇率波动幅度不算太大,有不少外汇储备,也有强劲的经济支撑,所以国际普遍认为人民币有着不小的升值空间。

  所以嗅到味道的国际资本自然开始炒作离岸人民币,同时离岸人民币的各种业务也增加起来,比如人民币企业贷款、股权融资、保险、投资基金等等产品不断出现。

  英镑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地位丧失后,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靠得就是离岸美元交易,尝到甜头的英国人自然想到了离岸人民币业务,这一块业务的欧洲中心怎么着也应该放在伦敦..

  对于希思的种种说辞,李国鼎表示他对金融不是太了解,不过会把首相先生的建议告诉国内,他本人非常希望伦敦成为离岸人民币在欧洲的结算中心云云。

  谈完了对金融的关心,双方不可避免的提到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是在中国与欧美的入关谈判中,中国允诺可以接受欧美金融企业在必要的时候入股中国银行,大英帝国自然很感兴趣,希思希望早一点落实。

  李国鼎则希望英国发挥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促使美国与中国完成入关谈判,事情拖下去,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英国都不是好事情,只

  有中国入关,世界贸易体系才能更加完善,中国才有可能更加开放。

  希思实际上也清楚这些,他只是试探中国有没有因为中美谈判不顺变化,并通过李国鼎传话表达英国的在意,现在听李国鼎这么说也就放心了。

  他接着谈起了外交问题,与中国相关,且英国比较在意的问题主要是三个:一是印度,二是马来半岛,三就是非洲。

  英国虽然离开了印度,但现在印度次大陆几个国家的高层都是英国培养出来的,英国有着不小的利益,所以英国格外关心现在的南亚局势,当然嘴上说的是希望和平云云,说到底还是怕中国损害了英国已经不算多的利益。

  李国鼎也表明中国的原则立场,中国对南亚不感兴趣,从没有想过在南亚扩张云云,但印度搞统一就不行,只要印度死了统一的心,大家还是可以合作的..

  希思有些苦笑,中国人嘴上说不扩张,但印度人折腾了好几次,中国每次都上阵,其在南亚的影响力已经胜过了英国,幸好大英帝国对果阿还有些影响力,不然真的是惨不忍睹,只要中国不明显扩张,他们搞一些铁矿什么的,还是可以接受的!

  说完了南亚,又回到了马来,马来虽然搞出了一个联合政府,马来也实现了所谓的和平,组建了联合政府,中国志愿军团也车走了,但实马来内部的问题非常大,各种冲突还是不少。昔日繁华的大英第二富裕的殖民地也被长期的冲突搞得不成样子,大英原来留下的各种关系网彻底砸了,尤其是新加坡,战略位置那么好的一个岛屿现在已经废掉了大半,马来人压根不知道怎么经营,竟然只是美国人的军事基地..

  更让英国人不爽的是,中国人把国内各种MSL往东马移民,中国是舒服的,马来那个乱,来自西域的缠回,来自于西北的汉回,还有来自于东华和南华的土著,这三路与马来人虽然号称是同一信仰,但完全不同,这也让整个马来半岛更加混乱。

  面对英国人的“关心”,李国鼎也陈述了中方的原则立场,调子很高,但他很清楚,谷雨实际上就是把马来半岛当成是粪坑,马来半岛尤其是新加坡越乱越好,这才会保证东南亚的资本源源不断的流入香港,为中国发展服务。

  同时他也劝说希思,马来人和印尼人烂泥扶不上墙,搞经济是不行的,中英两国加强在香港的合作才是当务之急...

  希思不置可否,转而提到了非洲问题,目前的非洲大陆情况已经比较明朗,美国人和苏俄在

  中东和北非竞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是三大势力,中国、法国和南非,而英国的影响力

  正在全面消退。

  要说起来,英国影响力迅速消退的罪魁祸首从来都不是中国,中国一直是希望英国有影响力的,毕竟和英国好打交道,但事与愿违,不仅美国人不断的收拾英国,南非也不断驱逐英国在南部非洲的影响力。

  不过南非那帮子白人太不会做人,都啥时代了,还搞种族隔离,又在南部非洲不断扩张,更夸张的是,这帮家伙还想搞核武器,所以现在的南部非洲很热闹,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苏俄,法国的海外兵团,还有那些在非洲开拓的中国人都在折腾。

  英国人相当头疼,可又无可奈何,他们控制不住南非,这最后的势力范围肯定保不住,而且英国民意也注定了南部非洲的独立是必然的。不过希思不希望他的任期内出现太多的混乱,所以他又试探了一番,并告诉李国鼎,苏俄扶持的古巴雇佣兵已经出现在安哥拉。

  李国鼎则很明确的转达了谷雨的意图,中国现在的重心是发展,对南部非洲发生的种种并不关心,中国希望的是英国政府推动,平稳完成南部非洲的独立。

  对于古巴雇佣军出现在安哥拉,中国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希望尽快安哥拉尽快独立,各国势力退出,由安哥拉人民决定未来...

  希思听完,微微点头,他听明白了中国副总理的意思,中国与苏俄在安哥拉问题的立场并不相同,这就足够了,接下来就观望南非和苏俄支持的古巴人折腾吧,反正大英帝国在安哥拉也没多少利益。

  这一连串试探之后,希思有了一个基本判断,目前中国的领导层重心是发展,对外比较保守,以维持现状为主,其与苏俄意图扩张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意味着西方可以做一些分化,甚至于借力打力,在安哥拉可不仅仅是古巴人,也有一些中国人跑到那边..

  会谈结束后,李国鼎和代表团成员返回驻地,接下来要赶赴英国各地考察,并进行各种淘宝,而希思则陷入到了沉思,他询问同样参加会见的教育和科技大臣撒切尔夫人,“现在的中国是不是一个超级大国?”

  “应该算不上吧!”撒切尔夫人愕然,她想了想说道,“国际上公认中国是一个地区大国,其主要影响力在东亚和南亚,在非洲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中国并没有美苏那样的全球影响力,虽然中国在中东拥有一个盛产石油的海外省,但中国缺乏足够的海运和空运能力,在中东的影响力并不大。

  目前的中国只是国土、人口和经济规模很大,但不管是军事,还是科技,亦或是文化,都不属于世界顶尖水平,最典型的就是军事,中国军队规模都不如美苏,其拥有的核弹头数量只是美苏的零头!”

  “中国已经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也有战略轰炸机,中国可以发射卫星,飞机、坦克水准都不差,中国也正在制造航空母舰和民航客机,大英帝国有的,中国都有,只是技术水准差一点,我看不出有太大的差距!”

  “有时候差一点就是天堑!”

  “不过中国人的追赶很快,中国的家用电器和小汽车都出现在美欧,而在几十年前,这根本没办法想象,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希思非常感慨,“汉德逊爵士跟我说,战后初期,我国仍是世界强国之一..他本人亲眼看见丘吉尔、艾德礼和贝文在波茨坦会议上与斯大林和杜鲁门分庭抗礼,那个时候的中国领导人谷雨很多时候只是沉默,而德国和法国还无资格参加这种会议...

  时至今日,我们不但不再是一个世界强国,甚至连欧洲强国都算不上,英国的收入在三个世纪以来第一次低于法国,在经济上或政治上,英国现在已经很难与德国或法国并驾齐驱了...”

  “首相先生,关于这个问题,几年前,我随同下议院代表团访问中国时,中国人有一个答案,中国人告诉我,在二战结束初期,大英帝国筹建全民福利体系时,中国人宁愿饿肚子,也要对外出口粮食,以用于工业的建设,这或许是答案!”

  希思默然,想了想问道,“中国人还说了什4?'

  “中国虽然是共产主义政党执政,但中国人不是社会主义者,这些年一直执行的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中国人非常看重效率。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不断的私有化,中国也一直严格控制福利投入,中国的海关关税不断下降,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离超级大国越来越近,恰恰说明了自由主义政策的成功..”还没等撒切尔夫人说完,希思就打断道:“玛格丽特,等你成为首相再来做这些事情吧,现在不行,因为你停止给孩子的牛奶,保守党已经受到了不少影响!”

  “牛奶贼”撒切尔夫人没有和希思辩论,因为她也清楚现在的英国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必须等待机会,她也必须成为首相,才有可能做她希望做的事情。

  她相信这一天一定会来,而且很快,因为现在

  的英国太糟糕了,国有企业正在持续亏损,而

  工会只知道要求加薪、福利、带薪休假,并在经济最为困顿的阶段举行罢工,如果说国家经济的运行需要一种平衡,那可以说这种平衡在现在的英国已经破裂。

  等到英国加入欧共体,面对英国大陆的诸多企业冲击,英国的经济问题将进一步恶化,那个时候人民必然会厌倦现在的一切,改革一定会成功..

  作为美国在欧洲最重要的抓手,美国人对中国派出以副总理为首的经贸科技代表团访问英国,自然相当的重视。

  与美国特别在意科技封锁不同,英国佬是出了名的什么都愿意交易,所以尼克松相当的不放心,让国务卿给英国外交大臣打了一个电话,意思是你们缓一缓,不要什么都卖,要注意集体利益云云。

  虽然打了电话,但尼克松心里也明白现在困难重重的英国人,肯定不会安分,而美国实际上也不可能太多的限制,说到底美国自己也在卖,波音麦道能够大量出口中国飞机,也要搞一些补偿贸易,很多技术不知不觉间就被中国吸收了...

  此时尼克松的重心还是准备对苏俄的访问,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访问苏俄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需要搞出重大成果,以保证可以连任。

  美苏两国这段时间就拓展双边贸易等等问题达成了初步一致,在尼克松许诺给与苏俄最惠国待遇,放松对苏俄的技术封锁后,苏俄承诺给予美国企业大批订单,同时也愿意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

  不过美苏两国在阿富汗问题上始终谈不拢,二战之后的美国并没有遇到重大挫折,其在阿富汗的驻军也就一两万人,行动主要以空军为主,投入虽然惊人,但还能吃得消,所以美国自然舍不得撤出阿富汗这样的战略要地。

  尼克松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就是美国空军减少乃至于最终取消对北部山区的轰炸,阿富汗南北双方进行和平谈判,组建一个联合政府。苏俄这些年联合政府搞了不少,但没有一次成功的,自然不相信,他们还是坚持美国撤兵,美国一日不撤军,苏俄脆弱的中亚地区就有一大堆的麻烦。

  苏俄内部持反对缓和的干部自然有话说,美国人连阿富汗都不愿意撤出,又如何指望他们在裁撤战略核武器问题上做出真正的让步吗?天知道为什么又在骗我们!

  但对尼克松来说,其最重要的任务是促使苏俄接受削减瞄准各自首都和关键城市核导弹,所

  以苏俄在削减战略核武器问题上不让步,尼克松就没办法出访苏俄.

  尼克松十分焦急,他不知道苏俄要拖到什么时候,事实上,勃列日涅夫也很着急,因为对美谈判的结果直接决定了他的党内地位。

  此时苏俄内部实际上也争论纷纷,苏共中央局包括第一枢机马祖罗夫、国防部长巴托夫在内的很多人认为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前,与美国缓和,会给人民释放十分错误的信号,也会严重损害苏俄在阵营内部的威望。

  但支持缓和的一方也有足够的理由,他们认为如果不能实现美苏首脑废物,可能会导致苏德关系恶化,莫斯科协议难以得到批准,这是苏俄绝不能接受的。

  若是美苏无法就反弹道导弹和限制战略武器问题达成协议,很可能又会出现新一轮军备竞赛,这对苏俄十分不利,哪怕苏俄有丰厚的石油收入,也不能都丢在军备竞赛上吧!

  缓和一方也提到了中苏关系,苏俄对中国屈辱性的让步,根源也是因为美苏迟迟无法实现缓和,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也避免中国被西方拉走,苏俄不得不对中国做出大幅度让步,这必然会极大的增强中国的实力,属于饮鸩止渴的行为...

  此时此刻的苏俄内部围绕着对美关系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缓和派,一个是以马祖罗夫为首的强硬派,而苏斯洛夫、柯西金这些在中央局很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则摇摆不定,并没有迅速表态。按照苏俄过去的传统,缓和派总是斗不过强硬派,所以勃列日涅夫现在的压力相当大,他不断的寻找主要领导干部谈话,想尽办法获得他们的支持,而他的努力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苏斯洛夫站在了他的一边,柯西金去了一趟中国后,态度也有所改变,选择站在勃列日涅夫一边,甚至于KGB主席谢列平也站在了勃列日涅夫一边,此时最大的障碍就是国防部长巴托夫。

  就在国防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勃列日涅夫失去了耐心,询问巴托夫:“如果我们不让步,核竞赛就只能继续,阿富汗的战火也会延续。元帅同志,你能给我一个坚定的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将能获得超越美国的优势,力量变化会更有利于我们吗?”

  当巴托夫不能明确回答时,勃列日涅夫说:“那么到底哪里错了?为什么我们要继续耗费我们的经济,增加军费呢?”

  权衡再三后,勃列日涅夫在中央局全体会议上提议举行一次秘密的中央全会,以最终是否与

  美国缓和,这也将是他和马祖罗夫的最后决战!

  也就在1972年谷雨乘坐专列离开北京前往热河的同时,在莫斯科,一场精心准备的中央全会正在激烈的讨论当中。

  面对很多反对与美国缓和的中央委员,年轻的中央委员戈尔巴乔夫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驳斥那些人的歪理邪说!

  “同志们,我刚刚去过中国,我认为,有必要诚实的说一说我在中国的种种见闻,中国现在已经通车了1200多公里的高速铁路,34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

  中国现在正在加速修建铁路和公路,按照中国同志的计划,五年之后,他们将拥有6000公里的高速铁路,20000公里的高速公路!

  而联盟在这一块的现状是高速铁路零,高速公路只有莫斯科环线有一些准高速公路,仅仅是准,而不是真正的高速公路...”

第287章 各自的难处

  比较完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戈尔巴乔夫又比较起食品、轻工业品的丰富和多样化,这一块中国已经胜过了苏俄,虽然苏俄比中国吃的肉更多,奶制品更多,但苏俄太单调了!

  而且中国人还在不断创造中,此前中国人根据宇航员上天搞出了尿不湿,奇怪吧,苏俄是第一个把人送上天,可是首先开发出这项技术,并大规模应用,从中谋取无数利益的却是中国人!

首节 上一节 326/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