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396节
中国人用设立收费站的方式收回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本,我们也可以效仿,如此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未来轿车产量增加了,也会避免太多的拥堵!”
库拉科夫思考了片刻,决定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意见,“你这个提议不错,计委讨论明年的经费分配时,我会做一些提议!”
交谈一番后,戈尔巴乔夫返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此时此刻的他,并不知道这一次与库拉科夫的交谈竞然是他与恩师的最后一面,一天之后,库拉科夫突然心脏病发作,死在莫斯科,享年六十岁。
库拉科夫这一死立刻引发了苏俄政坛的大地震,苏斯洛夫这位苏俄政坛的不倒翁与库拉科夫是多年的好友,库拉科夫突然兵士,苏斯洛夫受不了这个打击,身体严重受损,直接去住院了。
此时勃列日涅夫身体越发糟糕,每天的工作时间十分有限,而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身体也不好,有着严重的心脏病,也就是说一二三号身体同时不行了,接班人竟然提前死了,这下子自然乱了套。
勃列日涅夫很高兴,在他看来,库拉科夫一死,他器重的谢比尔茨基可以取代库拉科夫,成为新接班人,不过勃列日涅夫的提议被一致狙击了,甚至于他喜欢的契尔年科都劝他谨慎,因为谢比尔茨基同样有心脏病,他万一要出问题怎么办?
勃列日涅夫立刻有些皱眉,契尔年科建议让维·瓦·格里申暂时充当库拉科夫的位置,他是强硬派,有在1976年的七十大寿中表现出色,是个值得信任的人。
不少支持,可以维系勃列日涅夫的种种路线,而且当然了,为了更有效的牵制维·瓦·格里申,这就需要让一位坚定的同志作为第二枢机未来的接班人,继续维系三驾马车体系。
契尔年科恨不得告诉勃列日涅夫应该由他来替补库拉科夫的位置,不过勃列日涅夫还是非常犹豫,谢比尔茨基明明最合适,为什么大家都反对呢?连他最信任的人也反对,这怎么办?
就在勃列日涅夫犹豫之际,格里申则开始了大力活动,获得多位同志的支持,所以在几天后召开的苏共中央局会议上,勃列日涅夫不得不做出妥协,格里申递补了库拉科夫的位置。
作为交易,谢比尔茨基被调到了莫斯科,成为了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未来将接替苏俄总理,而契尔年科成为了未来的中央第二枢机人选,未来接替苏斯洛夫。
而与此同时,维·米·切布里科夫从KGB主席的位置重新调到了乌克兰,担任乌克兰第一枢机,并提升了一级,成为苏共中央局委员。
安德罗波夫则接替KGB主席的主席,并重新进入枢机处,为中央枢机,内政部长则换上了勃列日涅夫器重的人。
在这一次调整中,戈尔巴乔夫也稳步前进,他成为了中央局候补委员,这也是对苏斯洛夫的安慰,毕竟苏斯洛夫还没有死。
虽然获得了提拔,但戈尔巴乔夫内心极度的惶恐不安,他本来辉煌无比的仕途随着恩师的意外死亡变得十分黯淡,天知道他未来的路怎么走下去!
带着惶恐不安,戈尔巴乔夫启程前往中国,而就在他飞往中国的同时,中国环太党每年夏天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在这一次会议上,中国环太党中央决定大规模加强电力建设,启动三峡工程、多个核电和火电项目等一系列大项目。
本来三峡工程预计在1976年启动,不过由于唐山大地震,这个项目不得不推迟,现在已经入关,电力需求迅速增加,再不上大规模的电力项目肯定不行了,所以不管是应急的火电项目,还是三峡和新核电都要上。
一下子上这么多项目,资金自然有些紧张,这会美国又暴力加息,借钱肯定是不划算的,谷雨也根本不打算使用宝贵的外汇,辛辛苦苦积累了好几年外汇,就想着八十年代抄底呢,这会怎么能乱花外汇。
谷雨也想到了苏俄,他在会议上向高层提出一个设想,中国继续对苏大规模出口粮食,同时要求苏俄上一到两个来自于中国的大型低端汽车项目,以尽可能扩大苏俄的轿车供应,作为交换,苏俄大规模投资中国的新项目。
在现在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的关键时刻,谷雨这个提议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谷雨的思路很简单,美苏对抗归对抗,但各种合作从来没停过,美苏可以,中苏为什么不可以?
大家一想也对,不管能不能成,最起码可以试一试!
至于美国人不舒服,也别管他,我们现在已经入关了,最大的心病已经没有了,这已经是对美国最大的政治和经济支持,此时也要稍稍平衡一下美苏经济关系,只要苏俄不犯浑,经济上与苏俄的合作不能停但经济合作的同时,却要加强政治乃至于军事上的对抗,要打消苏俄扩张的野心,逼着苏俄缩回去,不要担心影响中苏经济合作,现在中苏合作,是苏俄有求于中国,而不是中国有求于苏俄,我们要要祖国的自信,闹翻了,吃亏的是苏俄。
谷雨也提到缅甸军政府既然不死心,那就活活磨死他们,所以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强给东线各少数民族武装的支援,至于西线,自然要选择缅甸精疲力尽那会动手。
至于南亚方向,现在倒不着急,老毛子就算现在拿下了喀布尔也未必有能力稳定阿富汗局势,压根不需要太着急。
还有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安哥拉,既然这三家的脑子都有些问题,那就对反对派扩大一些支持,苏俄支援越多,咱们也对等给武器,各种库存不少,往外发!
这样操盘下,美国就算有些抱怨,也比较好糊弄,说到这里,谷雨再一次提醒中央领导层,中国现在的核心是发展,政治上就算有一些矛盾,经济上的合作能扩张也要扩张,他还举了印度为例。
印度这个国家属于政治上必须打压,输出技术也要有些限制,但经济上合作反而要加强,哪怕是不怎么赚钱,也要往印度卖工业品,要想办法压制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印度出口的工业品绝不能停,也不能卖高价。
对苏东国家也是如此,因为西方的封锁和计划经济的束缚,苏东民用工业已经不如中国,同样要想办法扩大出售,要一步步冲垮他们那些效率不高的工业,总有一天,他们会扛不住,关厂子。
这一次会议自然也讨论了苏共新局势,谷雨对现在的局面有些看不懂,格里申成为中央枢机,谢比尔茨基成为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这个局面最后如何走向,他还看不准,但现在看来安德罗波夫不可能接班了,那么戈尔巴乔夫的未来就有些说不准了!
不过不管是格里申,还是谢比尔茨基都是保守派,作为保守派的他们根本解决不了苏俄在电子信息时代的落后,也就是说,现在保守派势力越大,改革派未来的反弹将会更加厉害,反正戈尔巴乔夫作为苏共中央局最年轻的干部,他肯定有上升的机会,那就等着看吧!
所以讨论一番后,中央决定以副总理的待遇礼遇戈尔巴乔夫,作为中央局的小字辈,李思明将前往机场迎接戈尔巴乔夫,谷雨笑着和李思明说道,“好好观察观察这个戈尔巴乔夫,未来你们很可能要打交道!”谷雨说这番话的时候,不少同志在场,大家都若有所思,上半年的北京城挺有意思的,先是出现了电游风波,而到了六月份,北京再一次闹出了风波。
随着李思明、唐子容的上任,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搬迁速度更快,原来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相继被发了最后通牒,要么搬家,要么辞职,自然引发了不少人的争论,甚至于出现了一次自杀事件。
自杀的是一位女性,她的丈夫在社会团体工作,结果所在的社会团体被整顿,她的丈夫被捕,还查出了不少问题,或许是这些原因夹杂在一起,最后出现了这么一起自杀。
一位名叫方才人的作家写了一连串文字,又是会议,又是哀叹,虽然北京市的报纸没登载,但各地的报纸大多有登载,搞得沸沸扬扬的!
所以这一次北戴河会议上,就有人提醒李思明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但同时有人这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搬个家,怎么就这么难?整天哭哭啼啼的!
等到各个小组开会时,谷雨则做了一番讲话,他指出现在国家的改革越来越深入,已经到了深水区,触动的各种利益比较多,反扑越来越厉害。
北京市搬家这个事情并不算特别大的改革,但搬了好些年,就是搬不好,现在是总攻阶段了,还有这么多咋咋呼呼,可见问题的严峻程度。
他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现在才是初步,现在不仅仅是地方性的中小国企有问题,有问题的大国企不少,银行、铁路、电力、石油、钢铁这些部门一个个都有一堆问题,我们同样要有改革的决心,相关工作要列入议事日程!
除了经济部门,谷雨也指出党政机关,尤其是党的高层必须做好自我改革的准备,中顾委搞了这么多年,计划是1985年撤销,1980年起就要完成省一级中顾委的撤销,老干部们都要安排好。
可现在已经是1978年了,有几个人提到中顾委和省一级顾问委员会的撤销问题,你们不提,他来提!
1980年省一级顾问委员会不再有任何活动,1910前出生的省部级干部都安分养老,别跑出来幺五幺六了,差不多了!
到1985年,中顾委必须取消,包括他在内的老同志全部回家养老,都七老八十了,体力精力不够,也都跟不上时代,大家也都识趣一些!
谷雨还说道,“有些老同志说自己心里很憋屈,是我有了小的,就忘了老了,这句话没问题,岁数大了,做不了什么事情,就应该服老,相忘于江湖,我以身作则,你们难道比我还有能耐?我不折腾,你们折腾个什么?而且你们一个个,就算没有小的,也有器重的部属,你们仗着老资格出来得瑟,考虑过他们吗?
要给他们积福!”
这种话都出来了,大家伙看李思明能不侧目吗?可又没办法,谷雨一旦选定了人,就会非常坚定的支持,这种政治上的背书是大家伙无可奈何,谁都知道谷景生和李思明都在清理老同志的影响力,可又没有办法!
现在的谷雨已经处在神坛上,而他除了在外交和一些经济问题上指指点点以外,已经不干预党内政治,就算干预,也是给顾李两人背书,他们想钻空子都没办法!
偏偏谷景生和李思明又是来自同一个地方,谷景生对扶持李思明也挺上心,到目前为止,两人也没什么明显的矛盾,结果就变成现在这个鬼样子,谷顾李三代默契一致的压制,三代下来,天知道大家伙能有多少影响力,但没办法呀!
李思明得到了谷雨背书,心态自然轻松了不少,而戈尔巴乔夫下飞机看到他时,也是相当的好奇,中苏都比较注意提拔工农出身的干部,李思明能爬到今天的位置,在苏俄也不算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但李思明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莫大法律系毕业的戈尔巴乔夫自然有些瞧不上,他刻意询问李思明平时喜欢看什么苏俄作品,李思明说自己看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和《日瓦戈医生》,不过两本书他都不是很喜欢。
戈尔巴乔夫询问为什么,李思明说前者有些过分强调个人牺牲,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人牺牲都是有必要的,有时候换一个方式或许更好一些,最起码人民希望的是一个大团圆的局面,而不是一个悲剧局面。
李思明告诉戈尔巴乔夫,哪怕是在中国最艰苦的三四十年代,谷主席非常强调强调以人为本,反对彻底的、全面的牺牲自我,鼓励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大势相结合。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志牺牲,他们是非常伟大的,但他们既有大无畏精神,又热爱生活,希望子孙后代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才是真正的革命者!
相反有一些人看着非常革命,不仅说话,而且行动都充满着理想主义,但他们惯常于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别的同志,这反而会造成党内出现一大堆虚伪的人,这些人往往会极端化党的种种政策,不仅不利于革命和建设,反而帮倒忙,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戈尔巴乔夫吐口而出,“中国同志讲的是人性的社会主义?”
“中国一直是新民主主义,以人为本是新民主主义的重要特征!”
戈尔巴乔夫点点头,然后询问他为什么不喜欢第二本,李思明的态度是太悲观了,他天然不喜欢,因为他是革命的受益者。
而《日瓦戈医生》的作者站在一个温情脉脉的小资产主义的角度看待俄国的革命史,看到的一切似乎都是灾难。
但一战到二战结束这段时间,苏俄虽然遭遇了无数灾难,但却是俄国从低谷走向重新崛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俄国最终击败了纳粹德国,而且作者也没有看到俄国最底层人民获得的进步。
无独有偶,中国国内也有一部类似的小说,描写了旧中国的黑暗,也描写了中国革命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种种不足之处,有抗战初期镇压反革命的乱杀,有土改的乱象,主角身边的人最后也和《日瓦戈医生》一样死得差不多,似乎是赤裸裸的悲剧!
这本书一开始中国的宣传部门建议禁止,甚至不让去香港发表,不过谷主席却批准出版,谷主席说这里面很多确实很真实,革命过程中确实有很多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能仅仅歌功颂德。
谷主席同时也强调中国革命虽然有这么多问题,但瑕不掩瑜,我们迅速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二战中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扬威域外也是事实,谁也抹杀不掉,所以我们有底气让人民知道!
听到这里,戈尔巴乔夫微微有些沉默,他意识到一个问题,虽然中苏两党都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两党所处的环境有巨大的不同,中间发展也有很多不同,造成了两党的心态不同,对很多问题有着完全不同的处置。
中国党直接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对社会主义也不那么执着,中国的国际环境也更好,而这些年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非常顺利,不仅国家迅猛发展,人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所以中国党是自信的,是宽容的,对一些感怀大国小民的东西不以为然,但还是能够容忍,同时也可以接受各种人性主义,反对过分的强调奉献和牺牲。
相反苏俄党被赋予了太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成分,而沙俄虽然极端混蛋,但沙俄时期打到了巴黎,相比于苏俄打到柏林更加遥远,而且即便是打到柏林,也还有中国和美国等等的支持,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
更麻烦的是,苏俄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帝国主义重重包围,日夜惊恐,这又逼迫苏俄在军事上投入太多,人民的生活一直跟不上,排队现象持续了几十年都没有改变。
所以苏共骨子里充满危机感,不够自信,不够宽容,很多问题上过于极端,对很多事情的处理不够人性,对外也显得过于粗暴,以至于现在内外交戈尔巴乔夫迅速意识到苏俄未来要想很好的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不安的心态,现在苏俄已经拥有庞大的核武库,完全没有安全问题,苏共要把更多的注意力用在国家的发展上,让人民过得很好。
所赐对外必须停止不必要的扩张,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对内要做一些安抚,效仿中国承认一些过去的错误,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才有可能更好的改革!
不过想到这里时,戈尔巴乔夫则有些无奈,对面的中国同志前途无量,而他却惊恐不安,他想那么多未必有用,还是多谈一谈农业问题吧!
戈尔巴乔夫转而主动谈起了农业问题,他表明了苏俄对发展中苏经贸关系的重视,李思明本来想问一问戈尔巴乔夫有没有看过中国什么作品,但见他转移话题,也就没有再提,而是给了戈尔巴乔夫一个定心丸,中国同样重视发展中苏经贸关系!
戈尔巴乔夫大喜,看起来有门,毕竟李思明的身份不同,他敢说出来,肯定有倚仗,也就在此时,李思明继续说道,“贵国的国情和体制决定了与我国经济上有很大的互补,我国政府希望两国不因为政治上的分歧,影响到经济上的合作!”
“这同样是苏俄政府和人民的希望.…”戈尔巴乔夫迅速表达了他对中苏保持友好和合作的向往,李思明不断倾听,也不断点头,但内心深处他隐隐有些感觉,眼前这位苏俄改革派的年轻代表似乎,也许是那种比较软弱的个性,这样的个性能够驾驭住苏俄?苏俄可不适合搞什么人性的社会主义!
第342章 试探
戈尔巴乔夫一边与李思明交谈,一边不断朝外看,他的记忆力很不错,他很快就发现机场高速周边又有了一些变化,他有些感慨地说道,“中国变化真大!”
李思明是北京一把手,他想了想说道,“这几年我国加大了基础建设投资,北京是首都,全国资金不断涌过来,建设速度越来越快,房子确实盖了不少,看着变化不小,但我们压力也很大!”
“多盖房子不是好事吗?怎么会有压力?”
“各地资金过来,屋价就会快速上涨,然后引发土地招标价格快速上涨,虽然会给中央和北京市带来不少收入,有了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但屋价快速上涨,也必然会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活成本,也会增加各行各业的运营成本。
中国与福利比较好的苏俄群众不同,中国群众福利一般,没有一定积蓄,到了晚年日子不好过,而买房、买车甚至于买家电很多都需要贷款,月光族很多,所以屋价一涨,就会造成比较明显的贫富分化,这就违背了我们革命的初衷。”
现在不仅仅群众很有意见,很多老同志也有意见,中央也在想办法如何做到扬长避短,这段时间,我们也研究了贵国的方案,很值得我们思考,进一步加强房地产领域的计划调节势在必行,贵国的相关房地产政策能否提供一些?
“戈尔巴乔夫不太听得懂翻译所说种种,不过他隐隐听明白了,中国同志虽然搞得不错,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而且中国贫富分化越来越厉害,老百姓的生活未必好,不仅群众不满,党内有革命理想的同志也不满意。”
而听完李思明最后那句话的翻译,戈尔巴乔夫稍稍松了一口气,他虽然想搞改革,但作为苏俄官僚体系的一员,在地方时往往会讨厌官僚体系的种种弊端,但进入到高层,心态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计划体制下,他这个苏共中央局候补委员,主管农业和轻工业品的中央枢机能够掌控的资源是空前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戈尔巴乔夫绝不愿意触动计划经济,只想做有限的改革。
他心中的想法是苏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做出重大调整,与西方改善关系,今天李思明提到的人性的社会主义就很符合他的胃口。
而与西方改善关系,戈尔巴乔夫当然清楚,最重要的是什么,华约和东欧那些国家,还有对外扩张种种,必要时都是可以甩掉的,苏俄军事负担太重了,而且这一块还是保守派的大本营,釜底抽薪才能解决问题!
经济上可以在保持计划经济下,进一步放松限制,比如农业,明明可以让农民拥有三分之一的自留地,想来他们的工作自觉性会有很大的提升,苏俄的农业问题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而工业这一块,他觉得最重要的是纪律和奖励,嗯,同样也要松绑,他实在不明白国家为什么要垄断外贸,效仿中国扩大外贸权限,这会极大的提升苏俄的出口能力,摆脱对石油的过分依赖!
还有一定要禁酒,苏俄这些年因为酒水泛滥造成的问题太多太多了,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要不然苏俄的产品质量不可能提升.
不过对这一套改革思路,戈尔巴乔夫只是在心里想一想,根本不敢表露,同时他也想好好看一看中国,若是中国既建设的好,老百姓又过得好,苏俄体制岂不是彻底不如中国?
现在李思明这么说,他反而觉得比较真实!
戈尔巴乔夫在大为轻松的同时,又对李思明产生了一丝好感,看起来这位未来的中国领导人比较坦诚,不是谷雨那种黎塞留那种,充满阴谋的外交风格,那个老家伙早点死对世界和平绝对是好事!
戈尔巴乔夫很爽快的表示赞同,同时希望看一看中国的相关政府,李思明听完翻译,点头答应,接下来会提供给他。
李思明继续说道,“我看过苏俄一些资料,苏俄群众手里都比较有钱,相比于中国群众,苏俄群众应该可以买得起更好的房子和车子。”
房地产虽然能产生不少问题,但确实可以极大的提升政府财政,若是贵国盖一些更加精品的楼房,也扩大小汽车的销售,这不仅会提升苏俄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对苏俄财政也是不小的弥补而手里有了钱,可以搞一些比较好的项目,我国虽然中高端小轿车不是很好,但我国的低端汽车已经相当成熟,我希望中苏两国可以加强合作!”
“贵方准备怎么合作?”
“苏俄和法国、意大利是怎么合作的,中国也想尝试一下!”
“我们需要研究一下!”
戈尔巴乔夫对汽车合作不敢多插嘴,他只能向上汇报,但盖一些精品房子,把房租提高一些,以更多的回收资金,增加财政,这倒是可以提意见..车队到了钓鱼台国宾馆,李思明又与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第一轮会谈,作为苏共中央局候补委员、中央负责农业的枢机,戈尔巴乔夫对外交和安全等等问题虽然话语权很少,但也不能说一句话不能说,毕竟他很年轻,无数人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肯定要参与。
虽然他这一次主要目的是促成中苏1979年农业协议的签署,但苏共中央局同样要求他“劝一劝”中国高层,中国对缅甸的政策是不合适的,有着明显的帝国主义倾向云云。
恰好李思明又是国安委副主任,中苏在缅甸问题上的接触,一直都是李思明在过问,苏俄高层知道他是负责人,所以戈尔巴乔夫一上来就提这个话题,想占据主动。
没想到,李思明一反刚才的友好,很严肃的警告,现在苏俄在中国北方的军队超过七十万人,图—22M这种高速战略轰炸机部署的位置离北京很近,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