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453节

“米哈伊尔,你在想什么呀,商场里面的货物都是中国企业自己生产的,设备绝大部分是中国自己研发的,一部分进口的欧美精密设备。

至于怎么实现的,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改进,不断研发,慢慢就有了今天,你们苏俄计划经济下的企业不懂得按照市场规则开发产品,产品款式落后,品种单一并不奇怪!”

“就这么简单?”

“能有多复杂,市场经济确实会产生贫富差距,但只要国家做好二次分配就没有大问题,市场经济的缺点完全可以有效的弥补。

这些年,我国不断加速推进市场经济,让有能力的人可以尽情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对二次分配也非常在意,谷主席的子女虽然创办有企业,但带头把绝大部分股份捐出来搞科研,搞教育这些正事,并不是如同欧美资本家一样奢侈浪费。

与此同时,国家又想办法通过移民、扶贫、加强教育等等办法给贫困的群众足够的机会,不至于世世代代贫困潦倒!

我国虽然有一些贫富差距,但广大群众是很满意的,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发展,就比如我吧,我出身于豫西山区,我们那里原来是土匪窝……”

王立新说起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一个贫穷地方出身的孩子,小时候连吃白面包都觉得是奢侈,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成为国家干部。

王立新的兄弟亲戚,有人移民到海外省,现在经商,拥有百万家产,有人在打工,当然了,也有人还比较贫穷,只能打工,但不管哪一种,白面包、米饭都管够,生活用品也都很充裕,没听说还需要去排队的!

听到最后,米哈伊尔崩溃感更深了,“我能去你的家乡看一看吗?”

“当然可以,就在洛阳附近,虽然还需要翻山越岭,但现在我们那边的矿产得到了开发,路况好了很多,六个小时就可以到!”

米哈伊尔很满意,“现在轮到我的问题了,您真是列宁格勒机械厂的副总工程师?”

米哈伊尔僵住了,王立新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只是随口问一问,贵国在我国的人很多,其中带有任务的人不少,来之前有这样那样的误解,但没过多久,他们就会明白中国这条路才是正确的,我们有足够的制度自信,你放心大胆的看!”

第二天上午,一些人来到了目的地,中国第二大汽车公司洛阳车辆集团,这是一个汽车城,生产无数设备,集军用坦克、工程机械、工程车辆、轻重卡车和小汽车于一体……

苏俄技术人员早就知道这家公司,他们很清楚这家公司的来历,中国三十年代末二四计划期间从美国引进的工业设备,技术人员不足,没办法投产,通过中苏工业联营,苏俄排除了大批技术人员帮助调试,最终变成了T34坦克的生产厂。

中国建国前后,又从德国搬来了一些工厂,一起放在了洛阳,组建了庞大的洛阳车辆集团,中国现任总理李锡文就是在担任这家集团公司董事长兼党委枢机期间表现出色,获得了中国政府的认可,一路崛起,成为中国政坛显贵。

但不管是了解这家工厂来历的苏俄高层,还是苏俄普通技术人员,都对这家集团公司不以为然,这家集团的小汽车或许不错,可以卖到国外,但在重型机械和重型卡车领域,苏俄绝对是遥遥领先中国,要不然中国也不会邀请他们!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站在研究院的大门前,抬头望着眼前这栋二十几层建筑楼,看起来比较新,楼顶竖着巨大的红色标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应该是为他们准备的!

同行的苏联机械专家瓦西里低声问道,“这就是你们的重型车辆研发中心?”

“是的,这是我们的第二研发中心,欢迎各位同志。”中方接待员李明微笑着推开玻璃门,“我们很荣幸能与苏俄专家合作。”

米哈伊尔点点头,迈步走进大厅。他的目光迅速扫过四周——宽敞明亮的走廊,墙上挂着各种荣誉证书,来来往往的工程师们穿着整洁的蓝色工装,手里拿着文件夹或电子设备,步履匆匆,这里不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工厂,倒像是西方的科研机构。

李明带着他们参观了几个核心实验室。在重型车辆测试车间,米哈伊尔看到了一台正在调试的154吨级矿用自卸车,巨大的轮胎足有一人高,车身涂装崭新,驾驶室宽敞得令人惊讶。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黄河系列,虽然与美国还有些差距,”李明介绍道,“但载重能力已经远超贵国的БелАЗ-7519,而且油耗更低。”

瓦西里皱起眉头:“这不可能,我们的7519型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

李明笑了笑,没有争辩,只是递给他一份测试报告。米哈伊尔凑过去看了一眼——数据确实令人震惊,中国也采用了电传动技术,柴油机更稳定,而且不可思议的是,中国的发动机热效率比苏俄同类型高出8%。

“你们用了什么技术?”米哈伊尔忍不住问道。

“我们这款车部分借鉴美国Unit Rig技术和德国博世的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李明指了指驾驶室内的一个黑色模块,“该系统是德国博世引进的!”

“德国技术?”米哈伊尔心里一震。苏俄的重型机械向来以简单粗暴著称,而中国却可以购买和整合西方的高精度电子系统,这一块相当让人头疼。

“这辆车一些关键的部件,比如电驱动系统,比如电喷系统仍需进口,但中国也有相应的备份国产系统,我们正在努力调试,这些核心的东西完全依赖国外,也不让人放心!”

“您说的是正确的,帝国主义无孔不入,他们从各个地方不断破坏我们的发展!”

“也没那么糟糕,我们与国外的合作总体还是愉快的!”

下午,他们被带到了装配车间,流水线上,有一些中国人在忙碌,但与此同时,机械臂也正在精准地焊接车架,无人运输车沿着磁条轨道穿梭,将零部件送到指定工位。

“这是……自动化生产线?”瓦西里瞪大眼睛。

“部分自动化,也可以说成是柔性生产线!”李明纠正道,“考虑到成本和生产的灵活度,相当一部分工序还需要人工,但有一些比较麻烦,机器做得更好的工序,已经调整过来,使用自动化设备。”

米哈伊尔走近一台正在作业的机械臂,发现它的底座上印着“东门子”的标志,“你们的工业机器人是自己生产的?”

“是的。”李明点头,“虽然精度暂时比不上西门子,但成本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

米哈伊尔沉默了,苏俄的工厂里,虽然也进口了大量西方设备,但基本都是成套进口,而且引进之后,相当长时间不动,若是落后了,要么国家拨款,技术改造,要么直接进口新的国外生产线。

而眼前看到的一切告诉他,中国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虽然表面上看中国的生产线不算特别先进,但他们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明显是吃透了生产线,未来可以不断改造,并进行革新设计,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十年后,苏俄的重工业优势将荡然无存。

甚至有没有十年也说不准,中国那辆正在测试的154吨矿车虽然还没有量产,但苏俄去年也才刚刚突破110吨矿车大关,而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再过几年,这一块已经是中国领先。

第二天,他们被安排参观汽车电子研究所,推开门,米哈伊尔看到了一排排电子测试台,工程师们正在调试中国国产的车载电脑、ABS防抱死系统,甚至其中还有一套,中国人成为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原型机。

“你们连ESP都在研究?”瓦西里难以置信。

“是的,但还非常不成熟,估计要等到九十年代,这一块我们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研发的,技术上差距也不明显!”李明说道。

米哈伊尔拿起一块电路板,发现上面的芯片印着“上海微电子”的LOGO,“你们能生产自己的芯片?”

“绝大部分没有问题!”李明坦然承认,“电子是我国最重要的方向,投入了巨大资金,目前在中低端和部分高端芯片已经可以自给自足,当然了,也还有一些高端芯片还有些缺陷,不过差距不明显!”

米哈伊尔的心沉了下去,苏联的汽车电子几乎是一片空白,军用车辆仍然依赖机械式仪表,而中国已经在布局未来的智能驾驶技术。

更让他震惊的是环保实验室,中国工程师正在测试一种新型柴油机尾气净化装置,目标是达到欧洲的排放标准。

“你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瓦西里不解,“重型机械要的是动力,环保是西方资本家限制我们的手段。”

李明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因为未来国际市场不会接受高污染的产品,我们的产品不能仅仅满足国内生产,还要大量出口,与欧美竞争!”

米哈伊尔突然明白了——中国不仅在追赶苏俄,还在为未来的全球竞争做准备,事实上,他们一直在这样干,他们的轻工业已经有强大的竞争力,他们的重工业比苏俄想象的要强大!

当晚,米哈伊尔独自站在别墅窗前,望着洛阳城的夜景,远处的工厂灯火通明,高耸的烟囱喷吐着白烟,与很多很多重工业城市一样,虽然也是乌烟瘴气,看明显整洁了许多,或许是中国人太多了!

他回想起今天看到的一切——有选择的自动化装配线、自主研发的电子系统、超前的环保技术……苏俄引以为傲的重工业,在中国面前,竟然显得有些陈旧。

苏俄的重型机械仍然强大,但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令人恐惧,如果苏俄继续固步自封,十年后,苏东的重工业就将彻底落后于中国,那对重工业立国的苏俄而言,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了解到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的身份后,中国游戏显摆,没过多久,就邀请他参观洛车集团正在研发的新兴坦克测试。

站在观察台上,米哈伊尔手中的望远镜微微颤抖,在他的失业证,一辆涂装迷彩的新型主战坦克正以惊人的速度越过土坡,履带卷起漫天沙尘,炮塔却稳如磐石,125mm滑膛炮始终锁定两公里外的移动靶标。

“准备射击!”中方的测试指挥官对着无线电下令,炮口火光一闪,炮弹呼啸而出,几乎在同时,远处的靶标被精准命中,炸成一团火球。

“首发命中!”无线电里传来观测员的确认,米哈伊尔的瞳孔收缩了一下,给他的数据中说已经85%的行进间命中率?这已经超过了T-72!

测试结束后,米哈伊尔走近那辆坦克,它的外形乍看之下与T-72相似——低矮的轮廓、倾斜的前装甲,三人车组布局,应该借用了大量T-72的理念,但细节却截然不同。

“你们的自动装弹机……不是苏俄的转盘式?”他指着炮塔后部问道。

“不是。”负责讲解的中国工程师张建军摇了摇头,“我们改用了类似法国勒克莱尔的链式供弹系统,故障率更低,而且能兼容更长弹种的炮弹,包括炮射导弹。”

米哈伊尔心头微微一动,苏俄的自动装弹机经常卡弹,不管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的测试中都曾经出现过殉爆惨剧,而中国人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爬上坦克,仔细观察炮塔顶部的观瞄设备——车长和炮长各自拥有独立的周视镜,热成像仪的镜头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你们的火控系统……”

“数字式,带激光测距和弹道计算机。”张建军拍了拍炮塔,“侦测距离7到9公里,夜间或沙尘条件下也能保持3到4公里的有效观测。”

米哈伊尔再一次沉默,苏俄的T-72B虽然也配备了夜视仪,但有效距离不超过2公里,而且依赖车长手动输入数据,远不如这套系统先进。

“发动机呢?”

张建军笑了笑:“不,我们用了新的1200马力柴油机,性能接近西德的MTU MB873。”

“你们竟然搞到了西德技术?!”

苏俄的坦克发动机虽然功率不小,但可靠性和寿命一直是个问题,而中国人竟然搞到了西方级别的动力系统?

更让他惊讶的是装甲设计。张建军带他们看了炮塔的复合装甲模块——不同于T-72的一体式铸造炮塔,中国坦克的装甲采用模块化挂载,可以轻松拆卸更换。

“这是西方式的复合装甲结构,内部有陶瓷夹层和匀质钢,抗穿甲弹能力比均质钢提升30%以上。”张建军解释道,“如果未来有更先进的装甲材料,直接替换模块就行,不用重新铸造炮塔。”

米哈伊尔的手指轻轻抚过装甲接缝,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苏联的坦克设计一直强调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但中国人却在保证量产的同时,还兼顾了升级潜力……

“你们不怕战争爆发时造不起吗?”回研究所的路上,米哈伊尔终于忍不住问出了那个困扰他的问题:“张同志,你们的坦克性能确实优秀,但这样的装备肯定造价高昂。如果遇到像二战那样的全面战争,你们怎么保证产能?”

张建军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米哈伊尔同志,现在已经是核时代了,大国之间的灭国战争,谁也打不起,未来最有可能的是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那是因为你们在亚洲,地理位置更好,西欧各国都武装到了牙齿,上百万北约军队正在和我们对峙,随时准备对苏维埃发动全面攻势!”

“据我所知,西方-81军演的指导思想是进攻,贵国对北约到底是进攻战略,还是防御战略?如果是进攻战略,现在就可以打了,可贵国并没有发动战争的想法;但如果是防御,贵国搞那么多常规力量,又为了什么?难道贵国的核弹头还消灭不了那百万大军?”

米哈伊尔僵在原地,他不知道如何回复,在苏俄的各种教育中,都是保卫苏维埃,并没有进攻的想法,既然是防御,那确实没必要搞那么多常规力量……

一辆洛车出产的奔驰SUV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车轮碾过碎石,扬起一片尘土。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紧抓着车门上的扶手,努力稳住身体,透过车窗望向窗外——蜿蜒的公路像一条灰白色的长蛇,盘绕在苍翠的群山之间,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

“这路……修了多久?”米哈伊尔忍不住问道。

坐在副驾驶的王立新转过头,笑了笑:“五年吧,以前这儿只有土路,下雨天根本没法走。”

“政府出钱修的?”

“对,国家拨款,县里组织施工。”王立新指了指远处的山脊,“再往前二十公里,还有一座小水电站,也是前几年建的。”

米哈伊尔沉默地点头,心里却掀起波澜。在苏俄,除了莫斯科和几个重点工业城市,偏远地区的基建几乎停滞不前。而中国,竟然连深山里的村庄都通了公路?

漫长的旅行后,奔驰SUV驶入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村子不大,约莫五六十户人家,房屋大多是红砖灰瓦,排列整齐,屋顶上竖着电视天线。村口有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晒太阳,孩子们在土路上追逐打闹,见到奔驰SUV驶来,纷纷好奇地围上来。

“到了,这就是石沟村。”王立新跳下车,向村民们挥手致意。

米哈伊尔跟着下车,环顾四周。村子比他想象中要干净,没有苏俄农村常见的泥泞和垃圾堆,路边甚至栽种了十几棵果树,枝头挂着青涩的柿子。

“你们这儿……没有集体农庄?”米哈伊尔试探性地问道。

“我们有合作社,不过和你们的做法不一样!”王立新摇头,“建国前的革命期间,土地分给各家各户,交够国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土改之后,国家看一些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有重回贫穷的危险,就推动了合作社,不过我国的合作社讲的是进退自由,股权清晰,有利则为,无利则退,要是有能人组织,就会有一个个工农业和运输合作社,没有能人就各干各的!

地方政府会按照本地的特点,搞相应的特色农业,咱们这石沟村水果挺好,也可以种草药,政府几十年前就做了一些培训,后来村里组织搞了一个水果合作社和一个草药合作社,有不少群众靠这个发家,那些大瓦房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随着村里人口减少,很多人移民或者到镇上买房子,水果合作社和草药合作社也解散了,现在大家各忙各的,收获的水果和草药或是送到镇上销售,或是卖给过来收购的小商贩,赚不到大钱,过过日子还是可以的!”

米哈伊尔一愣,没想到中国是这么办农业的,他想了想问道,“这么分散偏僻的农村,中国政府进来一趟都不容易,怎么收税?”

“我们这属于贫困山区,六十开始就已经取消农业税,每年还给一些补助,现在整个中国都已经废除农业税,并给不同的农产品种植提供补贴,这件事苏俄也没有报道?”

“不收税,还给补贴,所以中国才收到那么多粮食,还能对外出口?”

“好像差不多吧!”

王立新带着米哈伊尔走进一户人家。院子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喂猪,猪圈里两头肥猪哼哧哼哧地争食。见有客人来,老人擦了擦手,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屋。

屋内陈设简单,但整洁。一张木桌上摆着中午的剩菜——一盘炒青菜、一碗红烧鸡块、一碟腌萝卜,还有半盆白米饭,墙角立着一个漆面斑驳的橱柜,上面放着一台“熊猫”牌收音机,旁边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

“二舅,这是苏俄来的专家,米哈伊尔同志。”王立新介绍道。

“哎哟,外国同志!”王立新的舅舅老李笑着搓搓手,“吃饭了没?要不我再炒俩菜?”

米哈伊尔连忙摆手:“不用,我们吃过了。”

他走到饭桌前,盯着那碗白米饭和红烧鸡块,忍不住问道:“你们平时……都吃这些?”

首节 上一节 453/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