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457节

米哈伊尔心头微微一动,苏俄的自动装弹机经常卡弹,不管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的测试中都曾经出现过殉爆惨剧,而中国人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爬上坦克,仔细观察炮塔顶部的观瞄设备——车长和炮长各自拥有独立的周视镜,热成像仪的镜头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你们的火控系统……”

“数字式,带激光测距和弹道计算机。”张建军拍了拍炮塔,“侦测距离7到9公里,夜间或沙尘条件下也能保持3到4公里的有效观测。”

米哈伊尔再一次沉默,苏俄的T-72B虽然也配备了夜视仪,但有效距离不超过2公里,而且依赖车长手动输入数据,远不如这套系统先进。

“发动机呢?”

张建军笑了笑:“不,我们用了新的1200马力柴油机,性能接近西德的MTU MB873。”

“你们竟然搞到了西德技术?!”

苏俄的坦克发动机虽然功率不小,但可靠性和寿命一直是个问题,而中国人竟然搞到了西方级别的动力系统?

更让他惊讶的是装甲设计。张建军带他们看了炮塔的复合装甲模块——不同于T-72的一体式铸造炮塔,中国坦克的装甲采用模块化挂载,可以轻松拆卸更换。

“这是西方式的复合装甲结构,内部有陶瓷夹层和匀质钢,抗穿甲弹能力比均质钢提升30%以上。”张建军解释道,“如果未来有更先进的装甲材料,直接替换模块就行,不用重新铸造炮塔。”

米哈伊尔的手指轻轻抚过装甲接缝,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苏联的坦克设计一直强调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但中国人却在保证量产的同时,还兼顾了升级潜力……

“你们不怕战争爆发时造不起吗?”回研究所的路上,米哈伊尔终于忍不住问出了那个困扰他的问题:“张同志,你们的坦克性能确实优秀,但这样的装备肯定造价高昂。如果遇到像二战那样的全面战争,你们怎么保证产能?”

张建军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米哈伊尔同志,现在已经是核时代了,大国之间的灭国战争,谁也打不起,未来最有可能的是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那是因为你们在亚洲,地理位置更好,西欧各国都武装到了牙齿,上百万北约军队正在和我们对峙,随时准备对苏维埃发动全面攻势!”

“据我所知,西方-81军演的指导思想是进攻,贵国对北约到底是进攻战略,还是防御战略?如果是进攻战略,现在就可以打了,可贵国并没有发动战争的想法;但如果是防御,贵国搞那么多常规力量,又为了什么?难道贵国的核弹头还消灭不了那百万大军?”

米哈伊尔僵在原地,他不知道如何回复,在苏俄的各种教育中,都是保卫苏维埃,并没有进攻的想法,既然是防御,那确实没必要搞那么多常规力量……

一辆洛车出产的奔驰SUV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车轮碾过碎石,扬起一片尘土。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紧抓着车门上的扶手,努力稳住身体,透过车窗望向窗外——蜿蜒的公路像一条灰白色的长蛇,盘绕在苍翠的群山之间,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

“这路……修了多久?”米哈伊尔忍不住问道。

坐在副驾驶的王立新转过头,笑了笑:“五年吧,以前这儿只有土路,下雨天根本没法走。”

“政府出钱修的?”

“对,国家拨款,县里组织施工。”王立新指了指远处的山脊,“再往前二十公里,还有一座小水电站,也是前几年建的。”

米哈伊尔沉默地点头,心里却掀起波澜。在苏俄,除了莫斯科和几个重点工业城市,偏远地区的基建几乎停滞不前。而中国,竟然连深山里的村庄都通了公路?

漫长的旅行后,奔驰SUV驶入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村子不大,约莫五六十户人家,房屋大多是红砖灰瓦,排列整齐,屋顶上竖着电视天线。村口有几个老人坐在石凳上晒太阳,孩子们在土路上追逐打闹,见到奔驰SUV驶来,纷纷好奇地围上来。

“到了,这就是石沟村。”王立新跳下车,向村民们挥手致意。

米哈伊尔跟着下车,环顾四周。村子比他想象中要干净,没有苏俄农村常见的泥泞和垃圾堆,路边甚至栽种了十几棵果树,枝头挂着青涩的柿子。

“你们这儿……没有集体农庄?”米哈伊尔试探性地问道。

“我们有合作社,不过和你们的做法不一样!”王立新摇头,“建国前的革命期间,土地分给各家各户,交够国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土改之后,国家看一些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有重回贫穷的危险,就推动了合作社,不过我国的合作社讲的是进退自由,股权清晰,有利则为,无利则退,要是有能人组织,就会有一个个工农业和运输合作社,没有能人就各干各的!

地方政府会按照本地的特点,搞相应的特色农业,咱们这石沟村水果挺好,也可以种草药,政府几十年前就做了一些培训,后来村里组织搞了一个水果合作社和一个草药合作社,有不少群众靠这个发家,那些大瓦房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随着村里人口减少,很多人移民或者到镇上买房子,水果合作社和草药合作社也解散了,现在大家各忙各的,收获的水果和草药或是送到镇上销售,或是卖给过来收购的小商贩,赚不到大钱,过过日子还是可以的!”

米哈伊尔一愣,没想到中国是这么办农业的,他想了想问道,“这么分散偏僻的农村,中国政府进来一趟都不容易,怎么收税?”

“我们这属于贫困山区,六十开始就已经取消农业税,每年还给一些补助,现在整个中国都已经废除农业税,并给不同的农产品种植提供补贴,这件事苏俄也没有报道?”

“不收税,还给补贴,所以中国才收到那么多粮食,还能对外出口?”

“好像差不多吧!”

王立新带着米哈伊尔走进一户人家。院子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喂猪,猪圈里两头肥猪哼哧哼哧地争食。见有客人来,老人擦了擦手,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屋。

屋内陈设简单,但整洁。一张木桌上摆着中午的剩菜——一盘炒青菜、一碗红烧鸡块、一碟腌萝卜,还有半盆白米饭,墙角立着一个漆面斑驳的橱柜,上面放着一台“熊猫”牌收音机,旁边是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

“二舅,这是苏俄来的专家,米哈伊尔同志。”王立新介绍道。

“哎哟,外国同志!”王立新的舅舅老李笑着搓搓手,“吃饭了没?要不我再炒俩菜?”

米哈伊尔连忙摆手:“不用,我们吃过了。”

他走到饭桌前,盯着那碗白米饭和红烧鸡块,忍不住问道:“你们平时……都吃这些?”

“差不多吧。”老李乐呵呵地说,“米饭、面条、馒头管够,肉嘛,自家养的猪,年底卖一头,杀一头,腌起来慢慢吃,春天时养个几十只鸡,长大了,就杀,给大孙子吃,半大小子长身体时最能吃了!”

“粮食够吗?”米哈伊尔追问。

“够!咋不够?”老李指了指屋后的山坡,“我家四亩粮田,种麦子、苞米,麦子磨面,玉米喂猪,猪粪肥田,反正也不用交农业税,粮食够吃就行,也没想着种那么多,种粮食太辛苦,够吃就行!”

米哈伊尔深深吸了一口气,这个农民的意思是不用缴纳粮食,他试探的问道,“你们村子也都不用向国家缴纳粮食?”

“将近三十年前是这样的,要交公粮,那会苦呀,只能一顿干,一顿稀,苞米地瓜当饭吃,后来公粮任务少了,60年后就彻底不用交了,慢慢大家伙的日子就好过了!”

“那现在中国谁交粮食?”

老李不太清楚,看向大侄子,王立新笑着说道,“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一部分是生产兵团改成的粮农公司提供,和贵国一样,他们在边疆地区经营着一个个大型农场。

另一部分是平原和低地丘陵地区的粮食生产合作社,每年国家会向他们征购粮食,并提供各类补贴!”

王立新笑了笑,“要说起来,目前中国的粮食供应与贵国比较类似,绝大部分来自于集体农庄,相当多地区农村只需要自给自足,搞一些特色农业即可,国家实际上不征收粮食!”

“可中国的集体农庄能够产生大量的粮食对外出口,而苏俄却不得不大量进口!”

“我们的气候更温暖,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一年两熟、三熟,苏俄太冷了,要论农业条件,中国雨热同期,比美国还要好,这是老祖宗传下的宝贝!”

米哈伊尔那是相当的羡慕,离开老李家,王立新又带米哈伊尔参观了村里的鱼塘和果园,鱼塘不大,约莫七八亩水面,恰好有人在钓鱼,两人跑过来观看。

“鱼塘是村集体的,承包给兄弟俩经营,每年上交一部分利润,剩下的自己分。”

米哈伊尔蹲下身,看着筐里一条鲫鱼,喃喃道:“在苏俄,我们吃得最多的是海鱼,淡水养殖并不多……”

“我们这儿不算什么!”王立新笑道,“南方有些村子,家家户户搞养殖,那才叫厉害,不仅养鱼,还养珍珠,你说的海鲜也有很多人养殖!”

接着,他们又来到山坡上的果园。深秋时节,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几个村民正踩着梯子采摘,树下堆满了装满苹果的竹筐。

“这些苹果卖到哪里?”米哈伊尔问。

“一部分运到城里食用,一部分制成苹果干,郑州有一个中俄工业园区,那边生产好,会运到贵国!”王立新拿起一个苹果,在衣服上擦了擦,递给米哈伊尔,“尝尝,甜着呢。”

米哈伊尔咬了一口,汁水四溢,确实香甜。他望着漫山遍野的果树,心中五味杂陈,在现在的苏俄想吃新鲜的苹果可不容易……

傍晚时分,米哈伊尔回到老李家。天色渐暗,老李拉亮了电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整个屋子。

“你们这儿……什么时候通的电?”米哈伊尔问。

“六七年。”老李一边摆弄电视机一边回答,“以前点煤油灯,现在好了,晚上也能看电视。”

电视机屏幕上雪花闪烁,老李拧了拧天线,终于调出了信号——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新闻联播。

“这电视……多少钱?”米哈伊尔问。

“四百多块吧。”老李想了想,“电视机不贵,基本家家户户都有,我老了,行动不方便,儿子媳妇上次回来说要给我买一个小冰箱,可以放菜,等他们运过来,我给他们钱,儿子媳妇在外面打拼也不容易,老汉不能要他们的钱!”

米哈伊尔沉默了。在苏联,电视机也没有到全民都有的地步,供应不足,而中国农民,竟然靠种地和养殖就能攒钱买电视、冰箱?

晚上,米哈伊尔躺在村委会安排的硬板床上,辗转难眠。

窗外,山村的夜晚静谧而安详,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月光洒在远处的山峦上,勾勒出朦胧的轮廓。

他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今天的所见所闻——平整的公路、砖瓦房、满仓的粮食、肥猪、鱼塘、果园、电灯、电视……

这还只是中国最普通的山村?

米哈伊尔突然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压抑。苏联引以为傲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面前竟然如此苍白。

苏联的集体农庄年年歉收,城市肉类供应越来越紧张,而中国的农民,自己种粮、养猪、养鱼、种水果,甚至买得起电视、冰箱。

苏俄的基建停滞不前,偏远地区连公路都没有;而中国,连深山里的村庄都通了电、修了路,苏俄领导人还在高喊“发达社会主义”、“赶超美国”,而中国,已经悄无声息地走在了前面……

第382章 KGB间谍在中国续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边缘,金黄色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六台联合收割机正以整齐的队形推进,所过之处麦秆被整齐切割,麦粒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跟随的卡车里。这个场景与他记忆中的苏联集体农庄是如此的相似。

"这片麦田有多少公顷?"米哈伊尔用带着口音的中文问道。

"流转过来的承包地一共5800亩,换算成公顷大约是387公顷。"陪同的县农业局干部老李掏出计算器按了几下,"去年平均亩产小麦400公斤,比个人种植高出15%。"

米哈伊尔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敲打,这个数字让他想起KGB收集的乌克兰数据——苏联集体农庄的小麦平均单产只有1600公斤/公顷,还不到这里的一半。

"这些机械都是合作社自己购买的?"

"不全是。"老李指向远处正在转弯的红色收割机,"那台约翰迪尔是种粮大户王德发贷款买的,其他几台是农机合作社的,现在国家有农机购置补贴,30%的购机款能报销。"

米哈伊尔注意到田埂上站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正在拿着笔记本记录这什么,老李招手把他叫了过来:"王老板,这位是俄罗斯来的专家,想了解土地流转的情况。"

王德发在裤腿上擦了擦手才握手,米哈伊尔感受到他掌心的老茧,"专家不敢当,就是想做一些调研。"王德发憨厚地笑着,翻看笔记本:"今年我在三个村承包了土地……"

米哈伊尔凑近看比较笨,上面精确显示着每块地的土壤墒情、施肥记录和预估产量,他突然想起苏联集体农庄办公室里那些发黄的手写报表,农艺师们还在用铅笔在方格纸上计算播种量,办法是一样的,为什么产量差距那么大!

在村委会会议室,米哈伊尔看到了土地流转的流程图,米哈伊尔注意到一个关键细节:"农民把土地承包权流转给大户后,他们靠什么生活?"

"四笔收入。"老李竖起手指,"一是土地流转租金,每亩每年800斤小麦的市价;二是给合作社的工资,农忙时一天100元;三是国家给的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钱直接打入存折,四、出去打工……"

瓦西里突然插话:"这不是变相的私有制吗?"。

"怎么是私有制,这些地的所有权都是集体的,不是我个人的!"王德发反应很快,"而这个合作社又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合作社大家伙的,这是集体经济!

合作社一定要赚钱,不赚钱,合作社就要散伙,但合作社的利润是集体收益,可不是我个人的私产,大家都有份……这把地给合作社,比大家伙分散种地舒服多了!"

他也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张照片,是几个老人坐在文化广场晒太阳,"这些老人家土地流转后,每年有两千多,比过去种地还轻松!"

次日清晨,农机合作社,十多台不同型号的拖拉机整齐排列。"所有农户都加入合作社了吗?"米哈伊尔摸着冰凉的金属外壳。

"自愿入股,从来不勉强,"刘建军指着墙上的股权结构图,"带机入社的按折旧值算股份,纯入股的按每亩地折算。去年每股分红380元。"

米哈伊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对比表:"这种做法,大户和普通农户肯定差异不小,不够公平!"

刘建军带他们来到合作社的公示栏前,上面贴着详细的财务报表和扶贫名单:"我们提取利润的10%作为风险基金,去年给贫困户免费耕种了1200亩地。"

米哈伊尔微微点头,即便王德发不断掩饰,但他这个粮食种植大户确实活力十足,粮食没有浪费,集体农庄就不同了,农场主席想尽一切办法贪污,庄员们压根没有责任心,破机器到处都是,粮食烂在地里……而在中国的效率明显高了不少,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效率?

粮食烘干塔下,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入仓。王德发抓了一把麦子让米哈伊尔品尝:"我们直接对接面粉厂,每吨收购价比中粮收购价多了38元,我们的优质强筋小麦蛋白含量超过14%。"

"你们的粮食不是统购统销?"

"早多少年就改革啦!"老李笑着解释,"现在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但鼓励优质优价,凡是有粮食收购资格的都可以收购!"

“如果都卖给面粉厂,国家粮库怎么办?”

“这怎么可能?中粮和国粮的体量谁也比不上,大部分粮食都卖给他们了,这也是我们的麦子好,不好他们不会买的!”

首节 上一节 457/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