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459节

“发现这里的工作强度不比事务所低,而且——”他压低声音,“犯错成本更高。在私企,数据出错可能扣奖金;在这里,数据出错可能意味着政治错误!”

米哈伊尔若有所思,“那您为什么干下去?”

“压力很大,但机会也多,总理就来自于洛车,其他大员还有不少,而中国党政机关,会定期从国企挑选干部,干部不仅有出色的工作业绩,还要经过考试、面试,考试由中组部组织,相当公平……”

“在中国,您有心从政?”

“中国社会的基本运行逻辑是权力大于资本,我有能力,为什么不窥探一番权力?”

看着周寅自信的表情,米哈伊尔突然明白为什么中国能在短短几十年内赶超苏俄——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从工人到高管,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不断向前奔跑,或是巨大的压力,或是有希望的前程……这种力量,在苏俄是不存在的!

哪怕苏俄政府想尽办法鼓吹帝国主义的威胁,但苏俄社会早就疲惫了,也早就厌倦了,加之种种原因,苏俄社会越来越懒散,然后每况愈下!

“米哈伊尔先生,您这几天见了我们的工人,见了高管,感觉如何?”王立新递过一杯热茶,语气里带着一丝疲惫的自嘲。

“说实话,我很惊讶。”米哈伊尔接过茶杯,热气在眼前氤氲,“在苏俄,工人只需要完成定额,厂长只需要执行计划,没人需要担心竞争或者淘汰,压力并不大,但中国完全不同!”

王立新苦笑了一下:“是啊,你们可以慢悠悠地工作,但我们不行。”

米哈伊尔看着他,突然问道:“王,你是国家干部,日子应该好过吧?”

王立新愣了一下,随后突然失态地笑了出来,笑声里带着几分苦涩:“米哈伊尔,你知道我们这些干部压力有多大吗?”

“国家讲的是以GDP为纲,每年、每季度、甚至每月都有严格的指标。”王立新的声音低沉而压抑,“这些指标从中央布置到省里,省里布置到市里,市里再压到企业——每一级都在加码,生怕自己排名落后。”

他转过身,眼神锐利:“您知道什么叫立碑为证吗?”

米哈伊尔摇头。

“就是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责任人必须签字画押,出了问题直接追责,而且要树立在建筑物旁边,除了问题,就算侥幸躲过去,受害者也会盯着不放!”

王立新冷笑,“矿难了,找安监干部;着火了,找消防干部;经济增速不达标,找发改委干部,要是损失大了,直接找主管领导,甚至于部长、省委枢机……虽然不至于彻底断送前程,但仕途基本就完了!”

“现在的公务员,比打工还累!”王立新坐回沙发,揉了揉太阳穴,“早些年,有能力的领导会掌握房产和福利分发权,现在呢?”他掰着手指,“房子自己买,工资也就中等水平,福利被控制得死死的,现在的年轻人不好管了!”

“什么意思?”

“以前领导一句话,下面的人不敢反驳。”王立新苦笑,“现在的新公务员,学历高、法律意识强,动不动就拿规章制度跟领导叫板。你想压任务?你想随心所谓,他们反手就能搬出这样那样的规定怼你……”

米哈伊尔若有所思:“这听起来像是进步。”

“进步?”王立新摇头,“对个人或许是,但对整个体系来说,变得异常复杂,以前领导拍板就能干,现在要走流程、要合规、要风险评估,虽然出大问题的可能性笑了,但效率也受到影响……一个项目拖半年,上级又来催为什么进度慢!”

他叹了口气:“媒体改革后,相互竞争,为了打知名度,时不时冒出一个外地记者,群众又动不动,各种各样的事情比以前多多了,而进人却被限制得死死的……”

“中国谁的日子好过?”

米哈伊尔沉默片刻,突然问道:“那在中国,到底谁的日子好过?资本家吗?”

“资本家?”王立新嗤笑,“市场竞争比体制内还残酷,今天风光无限,明天可能就破产,而很多人又和官员有密切的关系,一出事,就要被连累!”

“官宦子弟呢?”

“更惨。”王立新压低声音,“前几年刚清理一波,现在纪律越来越严,爹是领导反而更得夹着尾巴做人,哪怕谷主席的孩子都小心翼翼!”

米哈伊尔困惑了:“那到底谁没有压力?”

“上了岁数的老农,可以优哉游哉的活着!”王立新盯着他,缓缓说道:“整个中国,只要有上进心,压力就会非常大,而且可怕的是——你不努力还不行。”

“为什么?”

“因为整个社会都在推着你跑。”王立新的声音带着一种无奈的清醒,“连边疆移民都能成为接班人,你竟然想躺平?家人、同事、亲戚、邻居的眼光就能压死你,各种各样的攀比太多了!”

“或许这才是中国增长的秘密!”

“你们高速发展时也肯定类似!”

米哈伊尔,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听过的故事——苏俄在二三十年代,也曾有过这样的全民奋进,那时的苏俄,工人们自愿加班加点完成五年计划,农民们集体开垦荒地,科学家们彻夜研究新技术……所有人都相信,只要拼命干,未来一定会更好。

但后来呢?残酷的二战爆发了,太多太多人死在战争中,活着的人早就看到了一切,除生死无大事,而苏俄的体制也渐渐僵化,工人磨洋工,干部混日子,整个国家在虚假的统计数据中慢慢腐朽。

而中国,似乎把那种“人人奋进”的状态维持了下来,甚至用更残酷的竞争机制让它持续燃烧,“我明白了……”米哈伊尔喃喃道,“或许这才是中国高速增长的底层逻辑。”

王立新苦笑:“是啊,我们管这叫内卷,没有人能逃出去!”

“王,你觉得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吗?”米哈伊尔问。

王立新沉默了很久,最后摇了摇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点——只要中国还想保持增长,就没有人能逃出这个洪流!”

他站起身,望向窗外。洛阳市的灯火依旧明亮,街道上的车流仍未停歇,“您看,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工人、高管、公务员、商人——他们都在拼命奔跑。”王立新的声音轻得像叹息,“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停下就意味着被淘汰。”

米哈伊尔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以及一丝恐惧,“中国这种全民奋进与焦虑,确实带来了高速发展,但你们的体量已经太大,引起了美国的巨大不安,他们会打压你们,这会影响经济增长,你们怎么办?”

王立新站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书,封面上印着《谷主席选集》。他轻轻抚过书脊,“米哈伊尔,你知道三个有利于吗?”

米哈伊尔摇头,王立新翻开书页,声音沉稳而坚定,“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有利于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

他合上书,目光灼灼:“我们按照这三条发展就行,至于美国打压?我们经历过更糟的!”

米哈伊尔皱眉:“可美国不是苏俄,他们的打压会更精准、更凶狠!”

王立新笑了:“你知道三十年代,中国是什么处境吗?”

他走到墙上的中国地图前,手指划过边境线:“大片国土沦丧,数百万土匪,得罪了世纪上无数强国,但结果呢?”王立新转身,“短短几十年,中国已经是超级大国,不比贵国差!”

“中国已经比苏俄强,或许军事差一点,但工农业都超过了,甚至远远超过了苏俄,你们已经瞒不住任何国家!”

“还不够,我们还不够好!”

米哈伊尔想起莫斯科街头懒散的公务员,苦笑:“你们真是疯狂,看来是铁了心,要把美国人从世界霸主的位置上拉下马吗?”

“我们中国人没这个兴趣称霸世界,到处驻军,到处撒钱有什么好的?我们就想着过上好日子,美国人不要干扰我们的发展,他们各种破事太多了!你们过去也一样,不过现在我们实力上来了,你们要老实不少!”

“中国不怕核战争吗?”

“就是因为担心,我们才更要强大,我们中国的国际环境更好,我们选择了稳扎稳打,先经济后军事,你们则恰恰相反,你们在军事上一直投入更大,但不顾经济的疯狂投入就是穷兵黩武,你们该调整了!”

“你也看出来了?”

“中国的有识之士都看出来了,苏俄必须改革!”

第383章暗流

米哈伊尔刚泡好一杯红茶,办公室的电话就响了起来,“米哈伊尔同志,楼下有几位《河南经济日报》的记者,说是想采访苏俄专家团。”秘书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

米哈伊尔皱了皱眉,这段时间接触下来,他就敏锐的注意到中国人虽然非常尊重他们的技术经验,也欢迎他到处走动,方便他的种种调研,但对他们的政治立场保持警惕。现在突然有记者上门,是例行采访,还是另有所图?

“让他们上来吧 ”他放下由话 整理了一下衬

衫领口。

“中国发展得很快,但......”

五分钟后,三名记者走进了会客室。为首的是一位戴眼镜的年轻男子,自称姓陈,是《河南经济日报》工业版的记者。

“米哈伊尔先生,感谢您接受采访。”陈记者热情地伸出手,“我们想了解一下,苏俄专家在中国的工作情况,以及您对中国的印象。”

米哈伊尔微笑着点头,按照官方口径回答:“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尤其是贵国的工业进步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这里的工作很顺利,中国同事非常专业。”

陈记者低头记录,但眉头微微皱起,显然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米哈伊尔先生,您在中国待了这么久,难道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吗?”他抬起头,目光锐利,“我们更想听听您的真实看法。”

米哈伊尔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拖延时间思考。

“如果非要说不足的话......”他斟酌着词句,“中国企业给工人的福利太少了,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很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

陈记者眼睛一亮,迅速记录:“您说得太对了!我们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教育问题严重,孩子们承担了不必要的学习压力,一点都不快乐,工人权益保障不足.....这些都是现实问题。”

米哈伊尔点头,心里却警觉起来——这个记者似乎并不只是想听批评,而是在引导话题,他想干什么?

“但最大的问题是政府!”突然,陈记者压低声音,语气变得愤慨:“但您知道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吗?是政府!”

米哈伊尔的手指微微一僵。“您听说过安钢销

售部门的腐败案吗?”陈记者凑近一步,声音带着愤怒,“一个销售科的小科长,几年贪污了400万!这还是被查出来的,没查出来的呢?多如牛毛!”

米哈伊尔谨慎地回应:“腐败问题在哪个国家都存在.......”

“不,这不一样!”陈记者打断他,“谷主席当年想推动基层民主,让新闻媒体真正监督政府,可他一退休,改革全停了,腐败也迅速增多!”

米哈伊尔瞳孔一缩。谷主席?基层民主?新闻监督?这些词组合在一起,让他瞬间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采访,很可能是一场政治试探。

米哈伊尔的大脑飞速运转。第一,为什么一个中国记者要在苏俄专家面前批评政府?要么是记者本人太天真,要么是有人授意他这么做。

弟一,为什么要提谷王席、新闻媒体的监督”、“基层民主”?抬高领袖不奇怪,但间接批评中国现在的领导人,在中国政治语境中极为敏感,普通记者绝不会轻易提及。

第三,他们想从他这位苏俄专家这里得到什么?——是希望苏俄专家组附和批评,还是想试探苏俄专家对中国政治的态度?

米哈伊尔放下茶杯,露出困惑的表情:“陈记者,您说的这些.....恐怕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

陈记者却不肯放弃:“米哈伊尔先生,您不需要谦虚,贵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我们的体制类似,但贵国给人民的福利远远超过中国,过去中国发展不好也就算了,可现在已经是1982年,可我们的福利还不如你们五十年代,这正常吗?

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积累了这么多年,产生的巨额财富都哪里去了?为什么不用来提高人民的

恒利:现仕我们的工人士分车古,加班定寻吊事,各种劳动违法现象多如牛毛,他们的辛苦劳动换来了什么...”

陷阱!

米哈伊尔立刻意识到,无论他怎么回答,都可能被曲解成“苏俄专家批评中国体制”,他缓缓站起身,语气严肃:“陈记者,我们是受中国政府和洛车集团邀请来提供技术支持的,政治问题,恕不评论。”

“哈哈,没想到也是这样!”陈记者看起来非常失望,“我听说你们都是因为反对苏俄政府的种种做法被送到中国,名为驻华专家,实则流放,没想到到了中国,连真话都不敢说!

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了?问题在哪里?中苏两国口口声声说民主,可哪里有一点民主?美国的新闻自由才是真正的民主!政府权力被关在笼子里,哪像我们这儿,反腐抓几个干部子弟就完事了,治标不治本!”

这番话太过尖锐,甚至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推崇,米哈伊尔在苏俄的精神病院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向往西方,认为只要照搬美国的制度,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没想到在中国也遇到了这样的奇葩,为什么这样的人没有被关入中国的精神病院?嗷,对,中国不管精神病院,他们更多的是流放,不让回国,不是说中国看得很严了,怎么这个人敢这么叫嚣?

米哈伊尔拿起电话,拨通了王立新的号码,电话接通后,米哈伊尔简单复述了记者的言论,尤其是对美国制度的吹捧,他对此表示抗议,认为这是挑战苏俄的制度!

“这种人,不用理睬!”王立新听完,冷笑一声:“这种人现在越来越多了!”

米哈伊尔有些意外:“你们政府不是一直在流放这种人吗?”

“米哈伊尔,你误会了,我们确实会有一些善意的提醒,但只针对国家公职人员和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若是这些人在公开场合,发表严重违反规定的言论,引起了恶劣影响,才会被提醒主动辞职,并前往香港或者东南亚发展,但也不是强制流放!

你这一次遇到的那个陈记者是个疯狗,喜欢说一些极端的言论,挑起采访者的不满,说一些过头的话,然后发表一些表面看起来耸人听闻,但仔细查一查,又没有太大问题的文章。

他的文章非常尖锐,很受欢迎,《河南经济日报》现在很出名,已经是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新报纸,他是报业集团的当家记者,他甚至不可能被提醒前往香港和南洋!”

王立新的语气带着一丝无奈,“现在去欧美留学的人,很多人对发展中的问题指责不断,但这也是国家允许的,国家希望多一些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而据找所知,相当多的记者出去采访,对地方指手画脚,报道的东西往往似是而非,若是指责他们,他们就拿新闻自由说事,搞得我们也很被动!”

米哈伊尔皱眉:“可他们公开批评贵国政府,难道不会影响稳定?”

“影响?”王立新嗤笑一声,“他们能影响谁?老百姓忙着挣钱养家,谁有空听他们高谈阔论?这些人无非是想搞点动静,提高自己的话语权罢了。”

米哈伊尔沉默片刻,试探性地问道:“那......你们不担心他们被境外势力利用?”

首节 上一节 459/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