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223节

  在没有集资的商业模式出现之前,只能靠着强迫劳动才能办到,如修建长城,任何朝代只能通过压迫百姓,通过强迫劳动,才能修建起长城。

  但是有了集资的商业行为就不同了,可以通过把未来的利益投资,提前获得充沛的资金。

  未来每年能有上百万两银子的商业贸易,如此丰厚的利润,别说只透支两三年利润,就算是透支十年利润,王信也相信会有大把的商人参与。

  商人不缺钱,缺的是投资机会。

  缺少投资机会的大周,除了把庞大的海外贸易收入用来土地兼并,只剩下铸成银冬瓜藏入地窖里,王信太清楚了大周的商人多有钱了。

  别看朝廷穷的要死,而大户们是富得流油,毕竟全世界的白银都在流入大周,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银实物,而不是空洞的纸票。

  王信不担心,汤平却很担心。

  王信走后,汤平悄然找到张灿,张灿此时正高兴的骑马,围着校场跑圈,谁也不会嫌弃自己的兵多,反正操心的事情有将军去操心。

  汤平打量了张灿一眼。

  张灿浑身是汗,赤裸上身,来到汤平身边时跳下马,几名亲兵上来牵走,张灿在架子上的铜盆里洗了把脸,擦了身上的汗。

  好一会儿,张灿笑道:“怎么,你又盯着我了?”

  当初汤平和赵雍的矛盾,随着将军返回大同,成为了笑料,张灿不怕汤平,因此打趣道。

  汤平不在意的问道:“你有没有听到军营里的传闻?”

  “什么传闻,有什么话直说。”

  比起自己,张灿的性格更急躁,汤平听过将军介绍张灿,因为脾气臭,曾经在大同遭受了不少的打压,后来去京营也是如此。

  不过后来从史平嘴里才知道,原来是将军出手救了他,否则当初在京营,此人就已经被处理了。

  汤平淡然说道:“什么公库的银子不多了,入不敷出云云。”

  原来是这,张灿笑了笑,骂道:“我从来不理会,也禁止属下们谈及,相信将军会处理好这件事,如果将军都处理不了,你我更无法处理了,所以操心也是瞎操心。”

  的确如此,汤平点了点头,“将军打算让我驻守威远关,而你负责即将修建的新城,难道你没有什么想法?”

  “你说话怎么喜欢弯弯绕绕的?”张灿有点不爽。

  听到这句话,汤平忍不住摸了摸鼻子,想起了贺宽给自己的书信。

  张灿不再理会汤平想要做什么,直接说道:“将军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用得着你瞎操心,你真觉得自己跟得上将军的想法?别好心办了坏事。”

  张灿说完,不再理会汤平,把毛巾丢入盆中,转头离开了校场。

  将军说得好,身为军人,打胜仗是最重要的。

  别的事情,自己从来不操心,将军自然有安排,自己要做的就是带领好骑兵,将军让自己带领属下军队离开,日后留在兔毛川,那自己就留在兔毛川,好好守着兔毛川。

  以前张灿就懒得费心,唯一一次因为担心硕尔辉不可靠的原因,开口反驳过将军,事实又证明将军是对的,靠着硕尔辉的带路,才有自己后来一连串轻易的胜利。

  不过张灿也有点理解汤平,汤平曾经是扬州营,最早跟随将军,结果好好的扬州营被解散了,所以有了阴影吧,对朝廷有很大的敌意。

  估计将军也是觉得此人太闲了,所以把此人派去守威远关。

  鸳鸯阵由刘通带着,炮兵如将军所言,是纯技术兵种,靠的是士兵的专业能力,同样是鸳鸯阵出身的汤平,的确有点无用武之地了。

  不过也有可能,将军看重的是汤平对朝廷的提防。

  毕竟兔毛川之事可大可小,谁知道会遇到什么麻烦,如将军所言,关乎全军的未来,也需要这样的人来守住门户,遇到不开眼的,管他什么身份,汤平一定不会手软。

第236章 谁更急

  大同是军事重镇,虽然民多了起来,路边的摊贩和商铺规模也远不如京城。

  上回路过的面摊,如今只留下一片空地,孤零零的一根杆子,上面的旗帜招牌也没有了,路边萧条了不少,多了一些饥民。

  这些饥民应该是本地的,外地的话在自家家乡呆不住,也会往内地跑,比如太原这些大城,不过要是外地的饥民多,又说明饥荒闹得很广,不限于一地。

  王信骑在马背上一路走过,史平见怪不怪,京营当初也是如此。

  不久后,到了巡抚御史衙门,王信见到张文锦,张文锦的脸上多了一些笑意。

  至于张文锦为什么心情高兴,王信也能猜到,有自己这样勇于拦事的属下,换成谁是上官都会高兴的,打输了是自己的责任,打赢了是他的功劳。

  “末将听说欧彦虎的使者还在大同?”

  听到王信的询问,张文锦收敛了笑容,警告道:“你打听他们做什么?你不要乱来啊。”

  欧彦虎的使者一开始很嚣张跋扈,底气十足的模样,等单于部的消息传来,欧彦虎的使者底气不足了,谁也没想到单于部这么轻松的被解决。

  哪怕是自己,张文锦也没敢想王信如此轻易的灭了单于部,这可是盘踞数十年的大胡部啊,因为实力强大,才能成为冯庸制衡大板升诸部的手段。

  就算是派出永兴军和天成军,张文锦也没有信心消灭单于部,对手又不是傻子,呆在原地与周军硬碰硬。

  料想欧彦虎也是这么认为的吧,留着单于部挡住大周,让他放心的出去远征。

  想清楚了这些,张文锦眼神复杂,不知道如何对待王信。此人的确能打,虽然手段下作了些,但也更可怕,竟然毫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原来不是这样的啊。

  王信摇了摇头,“欧彦虎现在无力顾及单于部,趁着现在获得的机会,我已经和周家等人讨论过,在赤儿山一带筑城。”

  自己已经在威远关和几家商号讨论过,上午又在大同和周家商谈,恐怕不到晚上,张文锦就会知道这件事。

  张文锦愣住了,有些反应不过来。

  “不光是赤儿山,等稳定了局势后,接下来还要往单于城旧址筑城。”王信笑道:“一路修过去,最后在大板升修一座归化城。”

  大周没有归化城,王信的计划,令张文锦措手不及。

  “修城不是那么简单的,朝廷也没有钱.”张文锦下意识的拒绝。

  张文锦自己也有修城的计划,区别是修葺边关城堡。

  这其中的说法可大了。

  与王信的在关外筑城是两回事。

  而且王信的计划太过冒险,张文锦感到自己无法控制,思路逐渐清晰,不打算支持王信。

  张文锦的决定,虽然令人可惜,不过也不出乎意料。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官员们一般不会做。

  商人愿意做,因为是有利益,并不是谁比谁的道德高尚。

  王信并不担心张文锦的态度,笑道:“这件事不需要朝廷出钱,也不经我的手,是商人们为了做生意做的决定。”

  商人、地主、读书人、乡绅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薛家是勋贵,也是商人。

  周家是乡绅地主,也是商人。

  谁都可以是商人。

  因为追求利益是人性,只要大同的乡绅地主们决定好了,那么张文锦就无法反对,反而会主动配合,大家都朝中有人,而乡绅地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除非张文锦疯了,才会因为公事而惹下私仇。

  结局一定是乡绅地主们请客张文锦,大家在觥筹交错之中就达成了一致。

  王信以前相信真理,后来更相信立场。

  在立场面前,真理啥也不是。

  所以王信已经看到了结局。

  果然,听完王信的解释,张文锦沉默了下来,已经知道这件事无关王信,理清楚思绪,张文锦忍不住再一次打量王信。

  “张大人为何如此看我?”

  “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张文锦忍不住问道,王信下的这盘棋有点大了,原本已经高看王信,到了今日,发现还是小瞧了此人,此人的心计实在是可怕。

  王信沉吟,人是善变的,也是不可预料的,不能把张文锦逼太狠了。

  “既然朝廷解决不了胡患,为了避免胡患变得不可收拾,甚至重蹈覆辙,发生以胡代华的旧事,那么由地方大户出面解决胡患也未尝不可。”

  张文锦闻言,内心一动。

  地方大户这个说法,自己好像也是地方大户。

  虽然觉得王信的话有些狂妄,张文锦却不怎么反感,不过张文锦无法做出决定,决定先与几家商讨商讨。

  这么大的事情,当然不是一下子能做出决定的,王信理解张文锦的犹豫,却不怎么在意,因为自己刚才所言,接下来的确不关自己的事了。

  问题总是要解决的。

  要么解决问题,要么被问题解决。

  既然解决问题,要么是朝廷解决,要么是地方解决,不会有第二条路,朝廷解决不了的问题,地方解决了,这又会是新的问题。

  可朝廷自己不能解决,也不让地方解决,问题不会消失,最后是问题解决了朝廷和地方。

  看清楚朝廷不能解决问题,而自己又不想被问题解决,王信只能尝试推动地方解决问题,至于日后的问题,只能日后再说。

  过了几日。

  兔毛川,赤儿山,浑河边。

  几十人挤在一起时不时指指点点,大同有名有姓的大家都来了,其中周世明兴奋的说道:“此地有山有水,土地肥沃,开垦成耕地也不成问题。”

  “噗嗤。”

  有人忍不住笑道:“一亩地才几个钱,一年到头卖不到一两银子,倒是一匹马,运到内地能有十几两银子。”

  “诶,话虽如此,可放牧的话,一匹马要的可不止一亩地。”

  众人纷纷讨论。

  “王将军来了。”有人出声喊道,众人纷纷望过去。

  只见王信骑着马,被一群亲卫簇拥着,正往他们所在的地方赶来,周世明主动带头迎上去,王信能亲自去大同邀请自己,给足了周家的面子,王信的想法对周家有利,周世明所以如此。

  “诸位,此地如何?”

  王信下了马,史平接过缰绳,牵着马离开,此地绿草肥美,不需要喂单独的精料,足够让马儿吃好,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众商人纷纷回复,现场气氛热闹。

  看也看了,谈也谈了,王信不想多浪费时间,眼前的人在他的眼里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商人,商人怎么会不注重效率呢。

  至于别的,王信反而不在意。

  他与各家讨论的是利益,利益一致就一起做事,才是最稳固的关系。

  有人比王信还急,主动问道:“王将军打算如何修建镇虏城?”

首节 上一节 223/3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