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224节
说话的人大概三十几岁,王信认得此人,笑道:“张东家说笑了,这是诸位的事情,如何修镇虏城也是诸位应考虑的,何至于问我。”
众人面面相觑,都无法跟上王信的思路。
如果是自己要修建镇虏城,想要掌控一切,那自己就是出头的,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别说朝廷,就是张文锦都能让自己的计划打了水漂。
所以王信才要让商人们出面集资,等商人们投了钱进来,这里的生意可是商人们自己的。
无论是为了保住投资,还是为了利益,商人们会比自己还要主动。
这才是最牢靠的方法,朝廷就算不满,那也是对商人们不满,而且就算不满,也无可奈何,朝廷连税赋都收不上来,同样的对地方不满,又能如何呢。
王信主动算账,同时透露自己的打算:“修建一座土城要不了多少钱,但是需要使用人力物力,但这座土城又不能不修,修了才能稳固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保障诸位的回报。”
众人边听边点头。
大漠缺少树木,但是不缺土。
此地有山有水,有了水就能制作泥砖,胡人缺乏器具,只需要切一道土墙就能挡住胡骑,所以此人的说法没错。
王信自信道:“吸引内地的百姓来此地放牧,此城就是从百姓们手里收购牛羊马的集市,百姓们又从诸位手里采买需要的物资,其中的利益,不需要我多言,诸位自然算得清楚。
从此地运回内地走威远关,后面的事情,是各家商号的事,就不用我来指手画脚。”
没有人为了挑毛病而挑毛病,周世明笑道:“人的确不缺,这几年陕北闹荒,各地收成也不好,多了许多灾民,只要给口饭吃就能吸引不少人。”
张辉皱起眉头,如果要投资的话,不是小数目,张辉担心道:“人倒是好说,可胡人的问题怎么解决?”
胡人多劫掠,他们这边吸引了百姓来放牧,那边胡人来劫掠,有城墙的保护,镇虏城是安全的,周边放牧的百姓怎么办?
不等王信开口,另外一人摇了摇手,“都是要死的灾民,来了还有生的机会,甚至安家落户,不来也得饿死。胡人来抢,他们就杀回去呗,赢了就过自己的小日子,输了也不过是个死罢了。”
话糙理不糙。
胡人也是一条命,人家劫掠也是在赌命,都是赌命,就看谁的命大了。
反正关内灾民不值钱,用灾民消耗那些胆大的胡人,不定先把胡人搞怕了,不少人算盘打的贼精,根本没把灾民的命当回事。
有人为难道:“这些是小事,只是灾民一无所有,他们哪里来的牛羊马。”
众人聚在一起每日商道,如何利用此地的机会。
听到人们热切的讨论,王信反而成为了看客。
“消灭强盗是军队的事。”王信还是主动说道:“有威胁的胡部,交给军队来解决,军队收钱的道理,就是解决麻烦的,而不是蛀虫。”
有人眼睛一亮,如果军队收钱,能为商人解决麻烦,这钱也不是不能给。
很多商人对王信的印象不错,因为此人不但带来利益,就算收钱也是给他们解决麻烦,而不是制造麻烦,很难讨厌啊。
“还有小偷小摸,落单的胡人劫掠,这些就需要百姓们自个防备。”王信分析后,又提出一个解决方法:“可以向百姓们售卖鸟铳,百姓们家家有了鸟铳,还怕什么强盗。”
不是每个胡人都会拉弓射箭的,但是鸟铳却不同。
鸟铳的操作不难,哪怕是个孩子都能轻易使用,不需要长久的训练。
王信再次出谋划策:“以借贷的形势,低息借贷牛羊马匹给百姓,百姓们有了牛羊马匹,凭借此地的富庶,每年都可以向商行提供商行需要的商品,同时,还能向商行采购物资,各家商号又能赚利息,甚至可以办鸟铳厂,这也会是百姓们家家需要的商品。”
一个又一个的主意,听得商人们眼花缭乱,仔细思考,比他们原先自己的主意要好得多。
这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周世明无语。
比他们都要会经商,这地皮刮的,实在是了不起啊。
“买了鸟铳,要买火药铅子吧?火药铅子可是消耗品,又多了一项赚钱的大买卖。”
“会不会太狠了?”
张辉呆呆道。
感觉按照王信的主意,仿佛要把老百姓掏空了似的。
王信摇了摇头。
很多人有个误区,总觉得商业的利益是固定的,谁多拿一分,别人就少一分,实际上商业是无限扩张的,利益也是无限增加的。
商业的根本依托于资源,农业的根本依托于土地。
土地的产出有限,而资源只要投入的多,产出的也更多。
自从宋朝改革了水稻,形成了北麦南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力,在化肥等工业产物没有问世前,农业的发展瓶颈已经到头了,接下来只有工商业的发展,才能继续推动社会生产力。
在此地修建新城,分给百姓生产资料,形成与内地贸易互补的经济模式,就是属于工商业发展的正确模式,经济会越来越多。
不过这些都是长远的事,自己见到过,所以才有清楚的认知,眼前的商人们没有见到过,哪怕自己说的再有理,也无法想象出来。
“又不是逼着买,老百姓有了需求,他们有了钱,才会主动买,老百姓有了钱,又能买更多的商品,诸位获得的利润也会越高。”
王信简单的说了几句。
没想到不少人却安静了下来,忍不住思索王信刚才说的话。
“传闻王将军有点石成金之术,今日看来竟然是真的,在下佩服,实在是佩服。”有人拱手感慨,能做走私生意的,没点背景怎么行。
那些冒着最大风险的行商,哪怕那种走私几匹马赚点小钱的人,在老家也是风云人物,更不提他们这些坐地户。
周世明就是典型。
不少人了解过王信的根脚,此人在河西营,以及和一帮扬州商人搞的河西集市,包括部分商人嘴里夸此人的话,就算是千里之外,他们这帮地头蛇也一清二楚。
王信见怪不怪,现在大同地头蛇的势力算个什么,最牛的时候要数前明嘉靖万历时期,已经登堂入阁了。
可惜前明土木堡已经亡了,大同地头蛇势力发展到巅峰也被影响,如今还在半山腰上。
第237章 小客人
城怎么修,修了怎么管等等,包括分土地,贸易等等,其中需要讨论的事情太多了,如此细碎的事,谁也不愿意马虎,因为其中的利益太大了。
他们这些原本与各部落台吉贸易的商人,很清楚王信提出的方法,将会彻底改变大同的贸易格局。
搭建了很多帐篷,商人们停留在草原上。
周边是王信的军队,张灿等人把骑兵派出去老远,防备有敌人偷袭,还有车营的保护,营地十分的安全,看到这支军队,商人们满意的点头。
“军纪严明,真不错。”张辉在帐篷里待久了,忍不住出来透透气。
他身边的同伴内心认可,“我曾经听说过,通州的河西集市在河西营不远处,河西营的士兵也是秋毫不犯,实在是令人唏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五城兵马司负责城镇治安,哪个当兵的不吃拿卡要。
“对我们是好事,少花费了钱不说,也少了很多的麻烦。”张辉指出关键。
同伴连连点头,做生意怕的不是成本高,成本再高,只要敢做这门生意,就说明有利可图,怕的是成本不清楚,所以经商最怕麻烦。
因为遇到麻烦,不知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解决。
同伴忍不住夸道:“还能打胜仗,王将军昨日说他们负责消灭有威胁的胡部,我目前还是相信此人说的话,并不担心他做不到。”
此人来大同不到一年,可战绩惊人。
连冯胖子的铁甲骑兵都不是对手,从来没有败过,加上如今只两千多人马,算上杂兵也不过四千,却横扫单于部,虽然手段不怎么光彩,可赢了就是赢了。
张辉了解身边同行的性格,问道:“你担心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连我都能下定主意,更不提别人,那几家会不会独吞?”同伴忍不住担忧。
按照王信的方法,风险已经到了最小,而利润又如此可观,虽然总体需要花不少钱财,可前提的投入不多啊,钱生钱,越是到后面,反而回本的利润就已经足够投入了。
张辉也皱起了眉头,的确有这个可能。
商业之间竞争激烈,那么是好友,只要是同行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竞争,所以帐篷也是三三两两,并没有均匀的分布。
周世明和另外一人找到王信。
那李德兴与周家都是大同实力最大的,李德兴拉着周世明前来,开口笑道:“修建一座镇虏城要不了多少钱,将军何必兴师动众呢。”
此人一开口,王信就猜到了他的来意。
“修建镇虏城不是小事,钱财是一方面,朝廷也要关注。”王信提点道。
那人不但不动摇,反而自信道:“朝廷方面不必在意,我们主动为朝廷排忧解难,提前消除隐患,朝廷怎么会拒绝呢。”
好大的口气,王信忍不住看向周世明,周世明摇了摇头,看来不方便透露。
自己到底对大同不够了解啊。
王信还真想知道这李家的来头,有点理解贾雨村了,小门小户出身,到了金陵后,连四大家都不知道,还是经由别人提醒才恍然大悟。
王信想了想,改口道:“做生意的股本越多越好,怎么会嫌少呢。”
李德兴以为王信拒绝,露出不快的眼神。
王信不以为然,继续说道:“镇虏城只是开始,越快的速度修建好镇虏城,并且让百姓们好好放牧,各家得利,才能修建下一个城堡不是么。”
李德兴显然不是很同意王信的说法,反驳:“将军想要在单于城旧址也建一座城吧,就这样一路修过去,把最肥美的地方都占了,到时候就算胡人反抗也无能为力了。”
胡人无力攻城,不能灭掉城池,就抢夺不了牧地,失去了牧地,此消彼长,只会越来越衰弱。
李德兴忍不住夸道:“将军实在是好算计。”
王信倒是无所谓,这是历史上俄国的路子罢了。
俄国的东扩主要是为了皮毛贸易。
与英法各国的殖民扩张一样的道理,也是为了商业利益。
北部有中原需要的利益,不光是毛皮贸易,更有马匹牛羊的核心贸易,中原比俄国更需要庞大的北部,只不过中原自古以来一直压抑着商人。
英国为了支持商人们的商贸,给商人们颁发合法强盗执照,做什么都可以获得支持,同样的俄国也是如此,东扩的商人不光可以获得利益,也能获得爵位。
反观中原的商人,各方面都被束缚,当然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率,既然没有利益,只有麻烦,那么当然无法解决北部。
任何人都可以经商,同样,经商是非常残酷的行业。
谁的效率高,谁就能胜出。
自己菜都还没有做好,就冒出一个李德兴想要垄断,垄断的生意还叫生意?王信当然不会同意,“商贸的事情,应该由商人们自行决定,除非影响到军队打仗,关乎到未来的战略。”
李德兴没想到王信是如此态度,竟然真的没打算插手一二,错愕的看了看周世明。
周世明对王信的了解也不多,可王信的言行实在是太美好了,他为什么要对商人这么好?处处都在为商人着想,周世明实在看不懂。
王信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事,这些本是正常的事情。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