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544节
那就是勋贵、士绅以及富商全部加起来,居然已经认购了超过六百五十万两银子的大明国债!
刚好这个时候,朱慈烺正在皇宫内和崇祯商议过几天祭祖的事情。
因此崇祯自然也听到了这个消息。
六百五十万两?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崇祯瞬间被震撼到了,他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
虽然他也知道有了自己这个皇帝和太子做担保之后,大明国债可能会卖得很好,但怎么也没想到居然卖的这么好、这么快。
算上昨天的话,也就是两天的时间,居然就卖出了六百五十万两!
而且这还只是士绅、勋贵以及文官集团购买的,普通的商人和百姓还没开始买呢。
要知道京城可有一百二十万人口,就算除去勋贵、文官士绅、富商这些人,剩下的百姓有一百万也不过分吧?
一百万人口消化剩下的一百五十万大明国债,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
一时间,崇祯仿佛看到了无数的银子像潮水一般涌入国库,心中不禁一阵狂喜。
可就在这时,崇祯不禁有了别的想法,然后他对朱慈烺说道:
“不如我们再追加一些大明国债如何?或者把原本分配到其他地方的大明国债匀一些到京城来?”
很明显,崇祯是看到大明国债在京城卖得这么好,所以想多卖一些。
但听到这话,朱慈烺却笑着摇摇头。
“父皇,此事万万不可!毕竟物以稀为贵,这东西要是太多,说不定会起到反效果。”
“再说了,即便京城一地的大明国债卖完了,百姓要是想买,也可以去其他地方购买,这样也可以加快其他地方大明国债的售卖速度。”
“咱们不能只盯着京城这一块地方,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崇祯听到这话觉得很有道理,便不再坚持了。
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还是很让人开心的。
随后他看着朱慈烺,眼中满是赞赏与欣慰。
“还是你考虑得周全,朕果然没有看错你。”
紧接着就在这时,朱慈烺又好像想到了什么,然后变戏法一般从袖中掏出一份奏折递给崇祯说道: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需要父皇您看一下。”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仿佛这份奏折里藏着什么秘密。
崇祯听到这话也有些好奇,便伸手将奏折接过来。
可打开一看之后,崇祯的脸色就变得有些难看起来。
因为这份奏折上面说的事情,居然是恢复驿站的事情。
这对于崇祯而言,也是一件不想提及的往事了。
因为当年正是他下令裁撤驿站,这才造就了李自成这样的人物,导致大明江山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如今这份奏折又提到了恢复驿站,怎能不让他心中烦闷呢?
因为这简直就是在打他的脸啊!
一时间,崇祯紧紧地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愤怒与无奈,手中的奏折也被他捏得皱巴巴的。
崇祯当年毅然决然地裁撤驿站,此举在明朝末年的历史长河中激起了层层波澜,成为后世议论纷纷的重大决策。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项决策导致了李自成的崛起,并且最终覆灭了大明。
然而若细细探究其背后的缘由便会发现,这一决策并非如许多人所误解的那般是出于崇祯的昏庸无道,而是当时明朝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所迫,实乃无奈之举。
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已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辽东之地,建奴势力如日中天,不断侵扰边境,边境战事频繁,军费开支如同无底洞一般吞噬着国库的每一分银两。
与此同时,国内又连年遭受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急需大量资金用于赈灾救济。
说白了,就是干什么都需要钱!
而且需要很多很多很多的钱!
然而这个时候的国库收入却日益减少,财政缺口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驿站系统却如同一个巨大的吸血鬼,每年耗费白银超过两百万两以上,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
本来要是驿站能够正常履行他们的职责,这点钱花了也就花了。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驿站却逐渐沦为了官员们贪污腐败的温床。
官员们私用驿马、虚报开支、索要贿赂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就导致驿站运营效率低下,不仅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加重了财政压力与百姓负担。
与此同时,当时的工科给事中刘懋上疏,提出了‘裁驿递以苏民困’的建议,声称这么做了之后每年可以为朝廷节省白银六十万两银子。
御史毛羽健也因个人原因对驿站心生不满,联合提议裁撤驿站。
而这一建议,对于急于缓解财政困境的崇祯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
一来是当时的崇祯确实是太缺钱了,所以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省钱。
二来是崇祯知道,当一个机构过于臃肿,却又无力发挥其功效时,裁撤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崇祯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
不过崇祯也不傻,他并未裁撤所有的驿站,而是保留了一部分重要驿站,其余大部分驿站均被裁撤。
然而崇祯在裁撤驿站的过程中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那就是他未能对这些失业的驿卒进行妥善安置,导致这些人既无土地耕种,又因户籍限制不能从事其他职业。
最终这些人大多数沦为流民,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有些失业驿卒走投无路之下,纷纷加入农民起义军,其中李自成便是最为典型的一位。
第308章 李自成快投降吧!大明又重设驿站了!
李自成原为陕西银川驿卒,被崇祯裁撤失业后愤然起义,逐渐壮大势力,最终成为推翻明朝的核心力量。
尽管现在的崇祯已经知道了即便当时不裁撤驿站,可能还会出现其他起义领袖,但当他看到有人建议恢复驿站时,仍不由得涨红了脸,却偏偏无法生气。
因为奏疏中关于驿站的建议十分充分,若朝廷要继续在大明各地修路,需大力设立驿站,驿站的职能从此不必局限于传递情报,还需承担养护公路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修路时驿站还可充当物资中转站,包括作为工匠们临时休息的地方以及提供修路所需沙土、水泥的生产场所。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古代驿站与后世路政的结合体,既实用又高效。
当时看到这份奏疏的时候,就连朱慈烺也感到有些意外,他没想到工部的官员居然能想到这点。
而且不得不说,这个建议确实非常好。
因为以后修路时朝廷本就打算在沿途设置类似驿站的地方,并在此设立临时水泥厂,用来制造大量水泥以保证修路速度。
毕竟有些路一修就是几千里,不可能所有水泥都由京城供应,就地设厂十分必要。
而此时驿站就能发挥作用,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朱慈烺之所以把这件事告诉崇祯,倒不是为了让崇祯难堪,只是单纯觉得这件事情最好和崇祯打个招呼比较好。
崇祯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没有生气。
沉默一会后,崇祯这才说道:
“此事,朕同意了。”
朱慈烺听到这话咧嘴一下。
“父皇圣明。”
崇祯动了动嘴,却没有说什么,只是心里有些苦涩。
他知道,自己当年裁撤驿站的决策虽然出于无奈,但却滋生了李自成这般严重的后遗症。
如今又要重新发展驿站,虽然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但心中仍不免有些感慨。
就这样,大明终于又要开始重新发展驿站了。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一定会招募大量驿卒。
此时朱慈烺倒是真的想对远在陕西的李自成喊上一句:
“李自成,快投降吧!大明又开始恢复驿站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又到了两天之后。
这一天早上,朱慈烺刚一醒来就察觉到不对劲。
虽然屋内温度十分适宜,但他还是感觉到了一股莫名的寒意。
随即他赶忙披上衣服,打开窗户一看,只见外面居然飘起了鹅毛大雪!
没错,京城终于下雪了!
此时此刻,只见窗外鹅毛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苍茫,远处的宫殿、树木皆被银装素裹,沉甸甸的积雪压弯了枝头,偶尔传来“咔嚓”一声轻响,那是树枝不堪重负折断的声音。
不远处的地方,几个小太监正拿着扫帚在雪地里奋力清扫,呼出的白气在冷风中迅速消散。
他们的脸颊冻得通红,手指僵硬,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是埋头挥动扫帚,在厚厚的积雪中开出一条窄窄的小路。
朱慈烺的目光落在他们身上,眉头微蹙。
就在这时,冰冷的空气夹杂着雪花扑面而来,让他不由得眯了眯眼。
“殿下,当心着凉。”
一道温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随即,一双纤细的手轻轻拢了拢他肩上的外衣。
郑小妹站在他身侧,眸子里映着窗外的雪光,清澈而柔和。
朱慈烺没有回头,只是低声道:
“终于是下雪了!”
郑小妹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视线之中亦是白茫茫的一片。
但她知道此刻朱慈烺心中想的肯定不是雪景,而是这场大雪会对那些普通的百姓们造成怎样的影响。
或者更确切的说,会不会有百姓在这场大雪中被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