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245节
之后呢?
他不知道。
火车停下,卢象升,张献忠,李自成三人跟着魏昶君下了车,恍若隔世。
一如踏上火车不过在片刻之前。
一路平稳坐在车内,没有任何颠簸。
“这就到蒙阴了?”
李自成盯着外界堆积一地的大雪,目光复杂。
魏昶君摇头,伸手指了指头顶,如今的他更像是一名导游。
带着自己的对手们,看一看山东诸府的一切秘密。
他从不畏惧这些人从这里得到启发后会对红袍军产生威胁。
没有当代大国的帮助,给他们一百年,两百年,他们也造不出来。
卢象升现在代表的是大明的战力,张献忠和李自成代表的是大明疆土上最强大的两支流寇。
这些力量,都可以用来驱逐大清。
等到大清没了,大明会顺理成章的消失。
卢象升三人顺着魏昶君的手指看向头顶木牌,木雕的大字上了朱漆,格外恢弘。
“青州府站。”
念出来的时候,卢象升愈发惊叹。
这般站台,一点点连接山东诸府,宛若蛛网密布,一点点将各个小城贯通。
这便是如今红袍军在做的事吗?
一边发布檄文征讨大明,一边和大清疯狂厮杀。
但大部分力量竟然还在用来建设,没用全力!
“不错,此地只是青州府站台,要至蒙阴,还要过莒州站,最终抵达。”
“那里是最初发展之地,也是首条铁轨铺设之地。”
回应卢象升三人的时候,魏昶君目光再度锋锐。
历史上首条铁路,是西方为殖民大清,掠夺资财时所缔造,意味着屈辱。
但现在呢?
在西方还没有建筑铁路的时候,这片大地上首次出现,并不断开始更新迭代!
他来到这,就是为了消除屈辱,一切屈辱!
从技术上,到军事,到各方面科技。
这一次,他要完胜!
从青州府转车,一路过莒州,直到写着蒙阴站字样的站台出现。
现在,卢象升,张献忠,李自成三人真正来到山东诸府的核心之地!
站台在城郊西侧十里外,距离很近。
现在已经有许多商户按照时刻表开始登记造册,带着货物上车。
目前火车还没有开始对百姓开放,多是来往商户运送物资。
但根据民部黄公辅所说,接下来最多三个月,当最新的火车完成安全测试,会尝试开启正式营运的火车车次。
货物很多,蒙阴特产的土豆粉,沂县红薯粉,玉皇庙乡养殖肉类,腊肉,洛石村棉纺织工厂的棉布,棉衣都有。
这些货物将会通过周转,一点点抵达莒州,青州府,乃至于流转江南或北地。
若是放到以往,光是运输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还有其中人力,畜力,粮食消耗。
但如今,一列火车足矣。
那些丰富的粮食资源晃花了张献忠和李自成的眼。
恍惚间他们几乎忘记,如今的大明,是乱世,是灾年。
是菜人遍地,人相食的世道,是易子而食,商户囤积居奇的残酷时代。
可.....这里的粮食多的超乎他们想象。
张献忠看的清楚,搬运货物的力夫穿着崭新的棉袄,蓬松的捂出热气,让那汉子不得不敞开胸口衣襟。
不是一个人如此,来往的商户也好,力夫也罢,都穿的很好。
更让他们惊叹的是,这样乱的世道,他们竟没见到一个叫花子。
魏昶君领着三人出了站台,最终李自成还是忍不住,最先开口。
“魏大人,此地当真一个叫花子都没有?”
不要说如今的乱世,就是放到许多年前,这般场景也是前所未见。
洪武盛世他们没见过,但史书记载当时的乞丐却是不少。
故而没有乞丐,反而是最奇怪的。
李自成一番问话,连带着张献忠,卢象升都不由认真看着。
魏昶君详细解释。
“山东各府都有民部官吏负责,若身具劳动能力者,禁止乞讨,否则将送到矿山劳动一月。”
“若有身患重病者,由民部官吏核实后,登记造册,由官服赡养。”
随着魏昶君解释落地,三人不仅没有惊叹,反而皱眉。
张献忠治理川中,经验相当丰富,故而神情凝重。
“官服赡养?”
“魏大人,不得不承认,这个想法的确很好,甚至张某相信此法已在山东推行。”
“但赡养标准是什么?”
“如此下去,只怕不妥。”
“而且,有些策论看似仁政,实则未必。”
东昌府富庶,天下皆知。
但即便如此,只怕也只能赡养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推移,红袍军掌控之地越来越多,没有劳动能力者,在这等乱世将会成倍增长。
届时养还是不养?
养下去,财政吃紧,甚至可能崩塌。
不养,那之前既得利益之辈会如何想?
更何况,有些人只要能看到钻空子的地方,天下不知道会多出来多少‘没有劳动能力’之人。
这是仁政,但未必尽如人意。
李自成,卢象升两人半生见过太多底层的肮脏与苦难,转念一想,也不由惊出一身冷汗。
魏昶君知道几人误会,自信开口。
“魏某敢施此法,自有一套完善体系。”
后世大国百余年步步建立,又当如何?
第312章 对错,大明的未来早就没了
“第一,此法设立后,凡申请官服赡养,需籍贯所在证明其丧失劳动能力,此为官方之保。”
“第二,验证者非官府,而是监察部官吏,此防地方勾结。”
“第三,赡养者每月钱财仅够一人口粮,并无更多财富,防人铤而走险。”
“第四,该申请者家人收入需低于民部官吏根据鱼鳞册及税收验算最低均收。”
“第五,申请者所得钱财均按月发放,通过红袍银号获取,人死钱停。”
当魏昶君一条条说出,卢象升,张献忠,李自成几人开始思考。
“不错,此举当真不错。”
仅仅是几条律法,却让卢象升眼前一亮。
既防止了被恶人钻空子,残害百姓,也防止官服负担沉重,同时为百姓增加红袍军信誉,聚拢民心。
一举多得,体系完备。
明显已证明,魏昶君此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提前许久开始构建,方能如此完善。
“红袍银号,官府民部,监察部,三方共同监管,难怪,难怪啊。”
这一刻,卢象升对魏昶君愈发复杂。
情理之中,此人是反贼,与自己这位大明臣子不共戴天。
但。
卢象升不得不承认,他比自己强。
自己虽然对百姓仍有怜悯,可心底更想维护的是忠烈的名声。
便是那位高高在上,口称爱民如子的天子,也输在不知民间疾苦上。
他加一分辽饷,朝臣便敢加十分,到地方缙绅手中,便成了数十倍。
他加一分剿饷,便成了足矣压垮百姓的一座大山。
天底下或许当真只有魏昶君这般人物,才能如此得民心。
因为他本就是贫苦百姓中走来,唯一不变初心的一批人。
现在,他身边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才有了如今的红袍军,如今的山东。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