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246节

  李自成和张献忠只是沉默。

  他们两人,是当今天下流寇最大的首领。

  也曾对追随他们,供应粮食的百姓说过要为他们缔造一个好世道。

  李自成甚至迄今还记得,被官兵围剿的时候,冒死前来报信的村民看着自己的眼睛。

  可他们到底是拿这些人的信任做了工具。

  夺得天下的工具。

  原本他们不会愧疚。

  偏偏天底下就有这样的人,什么都没说,但什么都为那些日子过不好的老百姓考虑到了。

  魏昶君,他真的在做。

  寒酸的青袍就在大风里摇晃,一个人走在大雪前路,格外孤独。

  卢象升,张献忠,李自成三人良久方才回过神,跟在魏昶君身后,缓缓走向蒙阴。

  这座诞生传奇之地。

  从崇祯二年开始。

  那一年,鞑子肆虐北地,诸多重城先后坚壁清野,屈辱献上资财,不敢应战。

  惟下品县城,一县丞。

  率军出城,野战鞑子。

  那一战,斩贼首二十,天下欢庆!

  而也正是这座小小的下品县中,一个贫农子弟,一步步走出。

  入莒州乡试,得功名,踏足莒州,入主青州府,而后更是囊括青州府,济南府,东昌府,三府之地。

  天子钦设三府总督,乡党宗亲屡算不中。

  迄今。

  拖垮大明江山的鞑子,被一举剿灭两部精锐。

  风华绝世!

  从车站至蒙阴县城不算太远,且蒙阴县因多地经商,加之火车站最初开设,数度扩建,如今范围极大,与莒州之繁华相比,亦是不遑多让。

  彼时张献忠,李自成,卢象升几人跟随魏昶君,一路看着。

  晨雾还未散尽,青石板上已传来扁担吱呀的声响。

  老裁缝推开木窗,正瞧见卖豆腐的挑着竹筐走过,笑的和善满足。

  “阿爷!”

  孙女捧着热腾腾的包子,发间红绳在雪地里摇晃,明艳动人。

  小丫头穿着落石村棉纺厂新出的棉衣,中衣领子雪白挺括,说不出的俏皮活泼。

  篆刻李记茶楼招牌迎风横陈,茶香袅袅,还有说书先生惊堂木一拍,正在讲官兵流寇厮杀不休。

  老百姓吃着饼子,听得摇头,倒像是听前朝旧事。

  跑堂的小厮提铜壶穿梭其间,窗边几位老者对弈沉吟。

  打铁铺传来叮当脆响,新打好的犁头摞在门前,人来人往,相中的农户掏出银子大方购买。

  粮行掌柜跨进门,身后伙计扛着麻袋,粮食从缝隙里漏出灿灿的色彩。

  布囊解开,白花花的官盐簌簌落在柜台上。

  自打蒙阴通了火车,蒙阴城百姓吃盐倒比吃糖还便宜几分。

  城隍庙前几个顽童举着糖画闹腾的厉害,麦芽糖拉出的金丝晃的李自成睁不开眼睛。

  “这世道......这世道......”

  卢象升百感交集,竟有些热泪盈眶之感。

  他从生下来,便不曾见过国泰民安是什么样子。

  只见惯了作威作福的乡绅地主,见惯了囤积居奇,任由百姓饿死的世家大族,无道商贾,见惯为了几两银子逼的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里甲。

  但现在。

  他看到了。

  在大明最乱的时候,在天灾最多的时候。

  就在山东,朝堂君臣视作洪水猛兽,乱臣贼子的山东,青州府,蒙阴县城。

  一个下品县城,几年之前,和北地任何一座流民遍地之城毫无差别。

  魏昶君什么都没说,只是让他们自己看。

  看一看什么叫,国泰民安。

  卢象升心底忠君体国,节烈孝义的信念忽然有些晃动。

  他恍惚的那一刻,便再度苍老几分,嘴唇失却血色,只麻木看着。

  看老农穿着厚厚的棉衣,稚子晃动脚丫在青石板上笑闹奔走,妇人穿着纺织厂女工的服饰,靠自己双手吃饭。

  这世道,他没见过。

  他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近乎无助的告诉自己。

  “史书上不曾记载这般世道。”

  “大明错了吗?本官错了吗?”

  沉默了许久,卢象升眼瞳满是血丝,哆嗦着开口。

  “本官无错,大明无错!”

  “书里记载的,大明日后都能做到,迟早能重回盛世......”

  这位老书生试图说服自己,只是耳畔忽然响起许多年前教书先生的话。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他忽然楞住,拳头紧握,低下头。

  书上的对错他分不清。

  世道的对错,又有谁分得清呢?

第313章 大势所趋

  魏昶君继续带着卢象升几人前行。

  入了蒙阴城,卢象升,张献忠,李自成三人愈发沉默。

  世道的割裂感让他们觉得有些恍惚。

  明明就在数日之前,他们才从遍地饿殍,战火肆虐的世道抽出身来。

  从入东昌府开始,似乎和外界完全是两个世道。

  李自成忽然有些明白为何那些百姓会亲手送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上战场。

  世道就是这般。

  无论是菜人还是易子而食,都在血淋淋的昭示一件事。

  人命贱。

  贱到一口吃的就可以卖了这条命。

  北地肆虐,江南为奴的百姓多了多少?

  达官显贵多少钱买了一个百姓的一生?

  他前些时日才在北地见过。

  一袋米。

  没有五斤重的一袋糙米。

  以前这些百姓只有两个选择。

  一路逃荒。

  揭竿而起。

  左右逃不过一死。

  但如今,他们可以选择红袍军。

  红袍军让他们活着,还能让他们像人一样活着。

  所以他们死也要守住这。

  三人跟着魏昶君穿过平整的青石板街面,来往的商队马车咕噜噜发出声响,叫卖声,怒骂声,嬉笑声不绝于耳。

  直到马车穿过乡镇,停在村道。

  “这是落石村,魏某祖地。”

  张献忠下了马车,第一眼就看到一座不算太高的村堡。

  他生在北地边关,自然也见过这等建筑。

  “想不到小小一个村镇,竟也提前修筑了村堡,无怪乎能在这等乱世安然无恙。”

  “昼生烟,夜举火,以此等高坡,只怕小股土匪极难进攻。”

  李自成,卢象升都是打仗的行家,闻言纷纷端详,无不认可。

  一个坡地,很多时候都能被攻守战玩出花来。

  冬日泼水成冰,阻碍敌军进攻。

  高度差距让敌军无法形成迟滞,加速己方冲锋。

  居高临下覆盖远程武器大范围攻击。

首节 上一节 246/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