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07节
林志远翻开手中的检查表:
“报告舰长,飞机升降机和弹药升降机已完成100次载荷测试,未出现卡滞现象;阻拦索的电磁阻力模块进行了50次模拟受力测试,最大缓冲能量达到设计标准的120%;助降系统的菲涅尔透镜光学着陆系统已完成海上动态标校,激光测距仪精度达到±0.1米。”
张铮注意到林志远停顿了一下:
“还有呢?”
“航空燃料储存系统已完成压力测试,所有阀门和管道密封良好;弹药库和机库的环境控制系统运行正常,温度维持在18±2℃,湿度45%±5%,盐雾含量和酸性指标均优于国军标要求。”林志远继续汇报,“我们和船厂技术人员分别进行了两轮检查,所有惰性模拟弹经过拆解验证,没有发现任何结构腐蚀或电路失效问题。”
对于一艘已经服役的航空母舰来说,上面的很多部分实际应该由航空作业部门负责检查和维护。
但他们毕竟还在试航阶段,所有属于“船上设备”的部分都和舰务长有关。
直到这时,张铮紧绷的眉头才稍稍舒展。
辽省号将在入列服役后立即进行首次舰载机起降试验,中间几乎没有调整的时间窗口。
任何细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推迟。
“很好……”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舰桥外响起,打断了舰长的指示。
很快,一名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出现在舱门口。
是来自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驻舰代表郭春雨主任。
“你回去之后,跟机电长再对接一下相关工作……”
舰长示意林志远离开,接着转向门口:
“请进吧,郭主任。”
“张舰长,打扰了。”郭春雨的声音温和但透着专业,“我们的大气传感器阵列已经全部安装完毕,可以开始进行海上实船气流场测量了。”
张铮转头望向另一侧窗外,看到原本平整的飞行甲板上如今竖立着数十组鞭状传感器,每隔约15米就有一组,让这艘外形简练的巨舰看上去像一只炸了毛的刺猬。
除去桅杆部分以外,多数水面舰艇并不会特别细究流体动力学层面的设计,但航空母舰要考虑到飞机起降问题。
尤其在高速航行过程中,不对称的舰面设计往往会导致甲板风极不规则,加上舰载机又不是平行于舰艇的航向降落,无疑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而郭春雨一行人,就是在尝试破解这个问题。
“我看到了,郭主任。”
张铮点点头,随即拿起舰内通讯器,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下令:
“各部门注意,加大轮机功率,改变航向至180,以最大速度逆风航行,准备配合气流场测量……”
“……”
随着命令下达,各部门负责人迅速回到各自岗位。
舰桥内也很快变得忙碌起来。
“郭主任,这些数据能在入列仪式前处理完吗?”
张铮压低声音问道,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
郭春雨推了推眼镜,回答道:“请张舰长放心,这个项目是我们院目前的最高优先级,只要不出现极端天气或其他意外,肯定能在期限内完成。”
或许是看出对方眼中仍然存在疑虑,郭春雨又紧接着补充道:
“根据国军标要求,实船气流场测量只是CFD模拟和风洞测试的补充验证,并非舰载机起降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即使是美俄这样的海军强国,也只在部分航母上进行过类似测量,而像是法国海军和英国海军,甚至从来都没有进行过全面的气流场测试。”
“我知道标准要求。”张铮的目光重新投向窗外逐渐加速的海浪,“但辽省号是我们的第一艘航母,我希望它能以高于标准的规格完成舰载机起降之前的准备工作……”
舰长扶着面前指挥台的右手愈发用力:
“毕竟,历史会记住我们的每一个细节。”
郭春雨愣了一下,接着郑重地点了点头:
“好。”
这个时候,舰桥的门突然再次被打开。
这一次,进来的是舰政委梅汶大校,手里还拿着一份文件,脸色略显凝重。
眼见这副架势,郭春雨当即转身想要回避。
正好他也准备回到甲板上,亲自组织整个数据测量过程。
但还没等迈开步子,就被对方伸手拦住。
“郭主任,先留步。”
梅汶说着快步走到指挥台旁,把手中的文件递给舰长:
“通讯部门刚刚接到命令,要求我们尽快完成一份全舰准备情况报告,还说如果条件允许,上级正在考虑提前进行舰载机起降测试。”
后者接过文件,眼眉微微挑起:
“提前?可入列仪式的时间不是已经确定了吗?”
航空母舰的入列不比普通驱护舰,属于高级别首长都会出席的大事。
“仪式时间不好动,所以起降测试可能会改在入列之前进行。”政委解释道,“考虑到现在已经是第十次海试,所以单从技术上看,相当于只是调换了一下流程……但我们这次回港后,可能只有几天的休整时间。”
张铮快速浏览完文件,沉思片刻后回答道:
“海试的出航时间都比较短,又一直在近海范围,无论舰艇还是舰员都远没到疲劳期,我相信同志们的水平和决心。”
说完,抬头看向郭春雨:
“郭主任,您看气流场数据“
“我理解情况了。”郭春雨立刻回应,“如果确实需要提前,我可以申请额外的计算资源加快数据处理。”
第1506章 你永远不会知道,一个刚入职的研究生能摇来什么帮手
五分钟后,郭春雨终于告辞离开舰桥。
“历史会记住我们的每一个细节……”
走下舷梯时,他念叨了一句舰长之前说过的话。
原则上,没有实船气流场测量结果不会影响舰载机起降测试的安排。
但因为这句话,郭春雨决定做点什么。
当然,决定归决定。
实际他的内心非常清楚,要想把原定一个多月的工作缩短到一星期之内完成,那绝对不是多占用一些算力就能实现的目标。
还需要一些新的理论才行。
所以刚才在舰桥里的时候,郭春雨才没敢把话给说死。
好在,他已经想到了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
刚一走出舰岛,强劲的海风就立刻吹乱了老郭同志仅存不多的头发。
不过在这个节骨眼上也顾不上细心打理了,只是草草扣上帽子,又紧了紧棉衣,朝飞行甲板的方向走去。
远处,技术人员正在检查那些鞭状传感器,记录初始数据。
他深吸一口海风中的咸腥气息,目光在一众如同复制粘贴一般的身影上来回扫过,并最终停留在不远处一个发量还很茂密的年轻工程师身上——
一位刚加入团队不久研究员,史文强博士。
郭春雨加快步伐靠近过去,后者正专注地调整一台风速仪的灵敏度。
“小史。”郭春雨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
后者转过身,赫然发现来人竟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也是整个项目的最高负责人。
小伙儿当即就是一个立正:
“郭主任!”
郭春雨摆摆手:“不用搞得这么紧张……你继续工作,不用管我。”
一直等到史文强结束手头的任务之后,他才再次凑到对方身边。
这次还特地带上了一个保温杯,里面装满热水。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哪见过这种场面,一时间受宠若惊。
这个时候,郭春雨终于压低声音问道:
“小史,我记得……你读博士时候的导师好像是……常浩南院士?”
史文强端着保温杯张了张嘴,好一会之后才回答:
“我确实在火炬实验室读的博士,但当时是挂在另一位老师名下……”
“那也行!”郭春雨眼睛一亮,“你能不能联系一下常院士,请他帮忙解决一个理论计算问题?”
面对这个请求,史文强显得有些犹豫:
“常院士恐怕很忙……不过如果我们的项目需要他,或者火炬实验室的帮助,那倒是可以走一个合作申请流程,只要重要性够高,一般都会得到答复。”
眼见事情有门,郭春雨赶紧趁热打铁:
“你放心,该走的流程和步骤我一个都不会少,但现在有个紧急情况需要先上车后补票,否则肯定来不及……”
随后,他将舰队可能提前进行舰载机测试的消息简要描述了一下,最后郑重地说道:
“我需要你在回港后立即联系常院士,看能否在航母甲板气流场的理论计算上给我们一些指导,这关系到我国航母舰载机的首次起降安全。”
他们会跟随辽省号很长一段时间,整个过程中保持军事化管理,因此航行计划倒是不需要对团队成员保密。
“好吧,我试试看……”
看着自家领导急切的眼神,史文强终于点头:
“不过我也就是个火炬实验室出来的普通学生,不能保证常院士会答应……”
……
几天后,怀柔科学城。
常浩南正坐在办公室里,检查着电脑屏幕上无侦8乙号方案的试飞数据。
在一周前进行的两轮试飞当中,乙号方案的亚燃冲压发动机展现出了达到设计指标的性能,总体上算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测试。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