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63节
邮件中,威廉·哈德森教授首先盛赞了付琴霞近期在先进功能材料领域的工作,接着表示尤其对她在基础学术方面展现的功底印象深刻,并认为这正是自己团队目前所稀缺的。
恰好伯克利化学系正考虑设立一个预聘轨的教学型副教授职位,职责重心在本科教学与课程建设,科研要求“适度且灵活”。
岗位提供有竞争力的起薪、丰厚的安家费,以及——最击中付琴霞要害的——五年内免除考核压力。
说实话,哪怕把邮件里的岗位换成长聘教授,对于她来说都不会有这么强的诱惑力。
付琴霞本科时是专业力最顶尖的学霸,并因此而获得了进入连海物化所直接攻博的珍贵机会。
然而,科研这条路上,勤奋与灵感缺一不可。
几年下来,她痛苦地认清了自己在原创性研究上的天花板。
博士勉强毕业,但缺少亮眼的一作成果。
国内顶尖高校的教职遥不可及,次一档的学校她又心有不甘。
留在化物所做博后,与其说是在科研道路上更进一步的追求,倒更像是在学术圈边缘的无奈徘徊。
最终的结果也并不出人意料。
科研毫无起色,就业市场却一年比一年严酷。
原本还给她递过橄榄枝的几所一本边缘学校,也都提高了招聘要求。
实际付琴霞也知道自己的情况,就算成功入职,她也很难达成学校所设定的考核要求。
而纯教学岗位,正是她擅长且渴望的避风港。
美国学校的情况付琴霞也了解过一些。
预聘轨职位并非终身合同,但教学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带班情况和以及学生反馈上面。
这种考核,她倒是并不担心。
鼠标指针在鲜红的“删除”按钮上颤抖着悬停了几秒。
最终,她深吸一口气,只是关闭了邮箱网页,让那封邮件静静躺在收件箱里。
但邮件内容却已经烙印到了她的脑海当中,久久挥之不去。
一直到第二天中午,付琴霞都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当中。
终于,她装作不经意地戳了戳对面的林涵。
这天是个周末,办公室里只有她们两个人。
“哎,涵涵,最近……有没有收到什么奇怪的邮件?”
林涵计划明年年初春毕,正在鼓捣自己的毕业论文,闻言抬起头。
“奇怪的邮件?”她脸上带着点迷茫,“垃圾邮件倒是一堆,什么会议邀请、期刊投稿的。师姐你说哪种?”
“就是……国外大学,说什么教职机会之类的?”付琴霞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随意,“听说最近好多人都收到了。”
林涵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差点把手边的水杯推到地上:“师姐,你逗我呢?”
她把电脑屏幕调转过来,指了指屏幕上面“硕士学位论文”几个大字:“我一个还在准备毕业的小硕士,哪能捞着这种机会?人家要挖人也是挖研究员,或是你们博后吧?最少也得是快毕业的博士差不多。”
这个回答很有道理,就连付琴霞自己也觉得问题问得不太合适。
林涵重新把电脑放回自己面前,继续道:“再者说,我也没考虑过出国的事情……估计发给我我也不会看。”
这句话让心如猫挠的付琴霞稍微冷静下来一些。
但紧接着,对方又话锋一转,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羡慕:
“不过话说回来,国外好像真有不少学校有那种专门教书的职位?不用死磕发论文、申基金,想想也挺好的,安稳,而且说出去也是在国外的大学工作,多有面子。”
这无心的话语像根细针,再次精准地刺中了付琴霞心底那点隐秘的渴望和焦虑。
安稳和面子,正是她现在最奢求的东西。
付琴霞低头假装继续看文献,心思却早已飘远。
一番纠结过后,她决定首先搜索一下邮件里面的内容。
万一是假的呢?
“William Hudson Berkeley Chemistry”——系主页上确实有这位教授,研究领域是能源材料,看起来资历颇深。
“Teaching-track professor UC Berkeley”——伯克利确实有这种制度,评价褒贬不一,但普遍承认其工作压力远低于传统 tenure-track(终身轨,包括非升即走等一系列制度),当然代价是上限很低。
“Academic job market US”——跳出来的信息让她倒吸冷气,竞争惨烈程度不亚于国内,非顶尖名校博士或博后经历几乎没戏。
结果,付琴霞越看越心动
可同时,焦虑也像藤蔓般缠绕上来。
这样的机会,必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随时可能被别人捷足先登。
但“带成果进组”这个条件,像一块沉重的筹码,压得她喘不过气。
要是有能带进组的成果,哪还用纠结这些?
犹豫和渴望在她心里反复拉锯。
十几分钟的天人交战过后,付琴霞蹭地站起身。
就算物化所整体并不实行涉密管理,但总归是科学院重点单位。
她还没心大到直接用实验室的网络和电脑跟对方取得联系。
“师姐?”
对面的林涵被她吓了一跳。
“哦……我出去买点东西,你到时候直接走就行,不用等我了。”
付琴霞头也不回地拎起背包,离开了实验室。
第1576章 李代桃僵
实际上,如果付琴霞稍微理智一些,或者自我认知稍微清晰一些,再或者多找几个人合计一下,都能意识到情况不对劲。
十分甚至九分的不对劲。
别的不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博后,何德何能收到那样几乎是量身定制的岗位邀请?
要知道,虽然化物所里面有很多人都收到了挖人的邮件,但具体内容可都是不一样的。
更进一步地,她现在面对的人生困境,就连亲属、父母乃至关系一般的同组学生都未必知道,怎么就能被隔着一个太平洋的加州大学给摸得一清二楚?
背后显然有诈。
但付琴霞自己心里本就有鬼,肯定不会把这种事情大张旗鼓地拿出来讨论。
唯一聊过此事的林涵,还在客观上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
所以到这一步,她其实已经基本丧失了判断能力……
付琴霞特意选了一个离化物所很远的网吧。
对于网络世界而言,物理距离其实并非重点。
学校门口和城市另一端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这样做,多少能给她带来一些安全感。
在烟雾缭绕、键盘噼啪作响的角落里,付琴霞开了一个小包间,关紧房门。
她的心脏怦怦直跳,手指也有些发凉。
几乎是凭借本能地开机、打开浏览器、登陆邮箱……然后再次点开那封邮件。
照着里面一个伯克利官方的联系邮箱,敲下了一封措辞谨慎的回信。
其中表达了对哈德森教授和伯克利的感谢与向往,询问这个教学岗的具体要求、申请流程,以及是否还有进一步交流的可能?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她感觉指尖都在发麻。
……
而与此同时,在付琴霞已经看不到的地方
林涵正坐在她的电脑前面,检查着浏览器上面的历史记录。
对于同处一个屋檐下的人来说,要想搞清楚一台电脑的开机密码,简直不要太简单。
“无痕浏览是个好功能,可惜会用的人实在太少……”
她一边自言自语地吐槽,一边打开了付琴霞的邮箱,以及搜索引擎。
果然看到了最近两天那密密麻麻的、跟伯克利以及威廉·哈德森相关的搜索记录。
再想想刚才对方离开时那近乎于失魂落魄的样子。
林涵的嘴角露出一抹笑容——
实际上,正如张韬院士最开始担心的那样。
那些批量发送的邮件并不是真的在挖墙脚。
而是在给更早布下的暗桩打掩护。
付琴霞接到的邮件之所以针对性极强,正是因为林涵此前所给出的人物画像。
本来,后者还准备了一系列话术,打算从几个重点关注对象里挑一个,一步步引诱上钩。
结果这封邮件的效果实在太好,以至于给她剩下了不少麻烦。
但林涵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重新关掉电脑,把一切恢复原状。
现在距离春毕还有几个月时间,远没到适合动手的时候。
……
第二天,付琴霞仍然没敢在实验室或者宿舍登陆邮箱,而是直接去到了昨天的那个网吧。
果然,一封新邮件安静地躺在里面。
发件人:David Miller
主题:RE: Inquiry regarding Faculty Position - Follow up from Prof. Hudson
不是哈德森教授本人,而是一个自称大卫·米勒的人,头衔是哈德森教授的特别研究助理。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