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214节

  既然中国已经交了底,基辛格也不着急了,他已经得到消息,苏俄驻美大使已经找到了总统,询问他的下落,又询问他是不是在和中国密谈,苏俄很着急,完全可以炮制一些假消息.......

  若是在以前,基辛格会坚定的认为这种假消息并无作用,但现在不同,早就有心转向的中国极有可能会配合,哪怕明知道是假消息也未必澄清。

  基辛格相信苏俄一定会犯错,俄国人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到底如何和中国人打交道,要么收买,要么打压,就没有正儿八经交往的时候,也怨不得中国人越来越厌烦......

  在第二天的谈判中,基辛格不再搞种种威逼利诱,转而询问起中国真的准备提供核反应堆给伊朗吗?周恩来同志告诉他,提供当然要提供,贵国不也提供了吗?

  基辛格端起一杯酒,与周恩来同志碰在一起,“美国和欧洲获得了十三座核电站,中国希望获得什么?”

  “铁路、公路、石油管路、码头等基础建设项目,贵国和西欧各国的报价太高了!”

  “更准确的说是中国的报价太低了!”

  “中国的工资水平本来就不够,而且中国与西方不同,需要与伊朗长期相处,报价优惠是应该的!”

  欧美虽然处在经济危机,但欧美的好日子过久了,也没心思跑到沙漠,和中国人抢穷人骤富的中东订单,一个抢不过,第二个招不到人,前些年美国搞到的单子很多都转包给中国人,随着中国和中东走近,欧美想再做二道贩子拿大头已经不可能了。

  所以基辛格也不着急,不过他说起伊朗问题,则是引申石油出口用美元结算的问题,基辛格告诉周恩来同志,美国政府正在和沙特阿拉伯政府谈判,美国将为沙特提供稳固的安全保障,沙特则答应使用美元作为石油出口贸易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

  基辛格有意隐瞒了下面一句,沙特需要将石油收入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资产,使得美元回流美国,支持美元债务扩张和预算融资......

  周恩来同志则按照政治惯例表示这是美国和沙特两国之间的事情,中国和沙特关系一向很友好,没有任何理由干预。

  不过据他所知,中国和沙特签署了长期有效的货币交换协议,中国每年会从沙特进口一些石油,帮助沙特加工,再出口给他们,难道这些石油也要付美元?

  基辛格见中国并不反感,也不敏感,知道问题不大,他很友好的说道,美国和沙特的协议不会影响到沙特与他国已经签订的协议。

  周恩来点点头,“那中国无权干预!”

  基辛格很满意,接着询问中国能否这样做,周恩来则摇摇头,因为中国出口石油相当部分是给两个日本,其余部分给欧洲,也签署了一系列货币交换协议,这是中国和西欧多国贸易协定的一部分。

  基辛格当然知道这些事情,他再一次表示新协议不会影响到已有的协议,周恩来则表示原则上可以接受,中国主要接受的是美元,也一直在用美元结算。

  基辛格听到这里,隐隐察觉中国领导层可能对金融不是很敏感,他又进了一步,他指出随着美国不断扩大从中国进口,中国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已经承诺过会购买一些美国国债,以更好的维持美元和人民币的固定汇率,他希望中国加大美债的购买数量。

  “我们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在满足国内建设的前提下,中国政府一再在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债,只是我们希望扩大在美投资,但贵国的限制很大! ”

  基辛格则表示一旦完成中美入关谈判,相关的限制自然会减少,前提是中国按照入关承诺的那样逐步开放金融和通讯等市场!

  周恩来同志则明确表示,“中国一向信守承诺,不过前提是相关美国企业严重遵守中国相关的国家安全法律!”

  基辛格表示美国企业自然会遵守中国相关法律,但中国法律有的不完善,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以与国际接轨。

  周恩来同志表态中国正在努力,但需要时间,两人你来我往交谈了一番,就中美入关谈判一些寻而未决的问题试探了一番,这是来自于最高层的接触,相比于充满外交词汇的代表团谈判,此时进展反而更快......

  第二天谈判的内容加密之后发往北京,谷雨看到之后,点点头,他知道美国人要搞石油美元,但这么快就启动了,看来早就有相应的计划,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国要做的就是存够足够的美元,不断的挖墙脚。

  自始至终,谷雨都非常支持石油美元的出现,当美元和石油挂钩后,美元可以以此前无数倍超发,这必然会让华尔街的力量大大增强,能躺着赚钱,美国人当然不会辛辛苦苦搞什么工业,一定要鼓励美国快马加鞭的走向金融帝国,黄金对美元的限制实在太大了.......

  谷雨脸上露出了一丝冷笑,这个时代的中国体量更大,漏洞更少,各项准备更早,他倒要看看美国人能玩出什么花?

  或许未来的美国更早的感到不对,美国的工业系统会保留的更完善一些,但只要迈向了金融帝国这条路,美国的末日就不远了,英国如此,美国如此,或许这是资本主义的宿命吧!

  至于中国会不会走向这条路,谷雨相信不会,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人均资源又实在太小,庞大的就业压力逼着中国只能成为生产国,而只要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工业生产,中国的实力就会得到极大的保障......

  虽然这个庞大的生产国注定有一大堆问题,但历史总会回到他该有的位置,过去两百年中国的衰落不过是偶然罢了!

  想到这里,谷雨的目光又一次瞟向印度,虽然被他这么一番拆分后,这个时代的印度体量少了一大堆,对中国的威胁有限,但印度的人口摆在那里,与周边国家的渊源也不是中国能轻易割断的。

  若是政策得当,承认现状,搞一搞亲和政策,一步步实现南亚次大陆的经济融合,中国还真没办法,但现在印度那位铁娘子却选择了背道而驰,她似乎又想打仗了!

  当然了,这一点都不奇怪,自英-甘地上台以来,她就一心想着为父亲报仇,感情因素倒是其次,归根到底还是现实原因。

  政治上,英-甘地与国大党中右派矛盾越来越深,虽然英-甘地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手段取得了胜利,但新一轮总理选举即将到来,这些人不仅不会投她的票,甚至会闹分裂,拉走国大党的选票。

  偏偏印度这些年却非常难,先是六十年代中后期的大旱灾,然后又是石油危机,印度经济和民生都遭受了重大损失,老天爷不长眼,又这般内忧外患,英-甘地实在想不出如何保证她能够在1971年的大选中取得胜利。

  不过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印度的军事实力有了明显的加强,凭借着与苏俄的友好关系,印度从苏俄引进了米格-21FL战斗机生产线,然后又大量采购苏-7战斗轰炸机。

  与此同时,印度还积极派遣飞行员前往苏俄留学,第一批深造的7名飞行员与第28战斗机中队成为了印度空军现代化的种子,为印度飞行员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到了1970年,印度空军已经装备了288架更新的米格-21FL战斗机、232架苏-7BMK战斗轰炸机与96架老而弥坚的英国霍克“猎人”战斗机,作战飞机总数超过700架。

  而在陆军领域,印度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强了装甲部队,他们从苏俄大量购买大量的T-54/55,新德里分几批购买了1200多辆。

  他们还尝试获得苏俄在50年代后期装备的T-62坦克以对付中国提供的先进坦克,一开始苏俄并没有提供,等到了捷克事件爆发后,苏俄提供了50辆,而到1970年初,苏俄提供的T-62坦克已经达到了300辆......

  印度人还从英国引进了胜利者坦克,首批90辆坦克由维克斯公司制造并运往印度,而位于印度本土的重型车辆厂也在同一时间投入生产,最初主要使用英国制造的部件。

  该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前装甲为80毫米,防护能力不如百夫长、但重量更轻、机动性更强,并装备了性能卓越的L7A2 105毫米双轴稳定主炮,射速快、精度高。

  而与袜兵历马,一门心思复仇的印度不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海德拉巴各有各的问题,情况各不相同,巴基斯坦虽然是阿富汗美军的后勤基地,凭借着给美军提供后勤狠狠捞了一笔,经济发展的不错。

  不过美国人的钱从来都不是那么好拿的,美国看着巴基斯坦军人势力太强不太顺眼,在美国的影响下,巴基斯坦的民主选举搞的热热闹闹,军人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巴基斯坦虽然有钱,但各种武器装备更新并不快。

  巴基斯坦这样做,也跟巴基斯坦觉得印度人不敢觊觎巴基斯坦有很大的关系,境内那么多美国大爷待着呢,印度人怎么敢翻天。

  当然了,即便如此,巴基斯坦也不算太差,巴基斯坦拥有美国人提供的F102A和F5两款二代战斗机,空军规模不如印度,但战斗力并不比印度差。

  相比于巴基斯坦的好日子,孟加拉国和海德拉巴就不同了,孟加拉国政府借助战争的机会虽然进行了一定的集权,但战争结束后,文官政府和军队,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麻烦,矛盾不断,这也影响了孟加拉国的军事装备更新。

  而六十年代中后期的大旱灾以及石油危机同样对孟加拉国影响不小,而随着生存危机的消除,孟加拉国与中国的关系也有所疏远,虽然孟加拉国继续从中国购买飞机坦克,但也找到了美英购买武器,寻求平衡。

  孟加拉国还有一个问题,虽然孟加拉人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第二次南亚战争就是孟加拉国的立国之战,但孟加拉国拥有众多的印度教徒,宗教矛盾时不时影响孟加拉国,而印度教徒又多在西孟加拉,孟加拉国的问题同样相当大。

  这一切一切的种种也让孟加拉国在胜利之后,并没有出现举国一致谋发展的局面,反而在痛苦的整合内部,所以在第二次印巴战争胜利后,装备更新远不如印度。

  而海德拉巴就更加不济了,海德拉巴国君依靠少数穆斯林统治大部分印度教徒,只能是勉强维持,军队现代化什么的,也就做做样子,海德拉巴国君现在就依靠着那些瞄准新德里的导弹......

  可以说,到了1970年,印度的陆军和空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主要装备并不落后世界主流水准,而且在南亚地区拥有庞大的数量和质量优势,甚至于军队素质印军也比较领先。

  不过印度有军事优势,但想统一也没那么容易,此时的国际形势已经不可能容忍印度一口气吞下海德拉巴这样的块头,这个时候的海德拉巴已经吹气球一样增加到五千万人,这已经是一个中等国家的体量,印度若是吃下,联合国就不用开了。

  而海德拉巴拥有几十枚从中国进口的导弹瞄准着孟买、新德里等印度核心城市,鬼知道里面是什么样的弹头,巴基斯坦境内有美军,孟加拉国随时可以得到中国和缅甸的支持,中国甚至可以直接出兵干预。

  由于中国的干扰,加之印度不得不把大批钱财用在常规武器装备上,其在核武器上的投入相当有限,无论是卫星侦察,还是高空侦察机拍照,亦或是孟巴海三国的间谍都证明,此时的印度还不至于制造出原子弹。

  即便印度有原子弹,印度的政客和大财团都无法容忍英-甘地搞灭国战争,万一掌控那些导弹的中国军人真的对印度核心城市发动导弹袭击,谁知道那些弹头中到底有什么?中国人可不在乎印度人的生命。

  不过打不了灭国战争,印度利用宗教问题开战,取得一场军事上的大胜,一扫第二次中东战争的颓势,重新夺回南亚地区的主导权完全有可能。

  所以想清楚这些,又写了一个条子递给秘书,让周恩来同志试探美国人的反应,谷雨不在乎印度夺回南亚的主导权,也不在乎孟海巴三国军事上的失败,但他不能容许印度突破军事停火线太远,割占一大块孟海的土地。

  说白了,他不允许印度太多的改变现状,这是底线,除了担心有一就有二,让印度人一步步实现统一以外,也有经济上的考虑,很多铁矿就在边界线附近,对中国用处不少,他相信这同样是美国的底线,各大国就会想着搞更多的兼并.....

第201章 阿拉伯的石油时代

  为了这一次中国之行,基辛格做了不少准备,他还特别研究了中国的酒文化,而周恩来同志又比较能饮酒,两人时不时在觥筹交错间交谈,一步步增进对对方的了解。

  当周恩来同志提到印度的战争野心时,基辛格询问中国是否参战,周恩来同志笑着说道第二次战争就是我们的答案,基辛格点点头那同样是美国的答案。

  有限干预,不让印度太强,但也不能让印度太弱,维持现状对美中两国都很有利,中美两国统一了立场,两国都可以接受印度动手,削弱孟加拉国或者海德拉巴,但想乘机扩张土地,那就想多了,一旦印度过分了,两国会很默契的干预,必要时,美国派出海军,中国派出陆军干预,就如同第二次南亚战争一样。

  对于苏俄在南亚的扩张,美中两国也很默契,苏俄可以在印度扩张影响力,但反对帮助印度核武,两国将通过不同渠道向苏俄表示反对的立场。

  不仅仅在南亚中美两国有共同话题,在非洲也一样,两国都希望驱逐英法等老牌殖民者的势力,然后大家凭本事竞争,而在中东实际上也比较类似,中国和美国都不希望产油国太过强大,都希望维系阿拉伯国家分裂的局面。

  不过区别也是有的,美国对中国在非洲的扩张非常不爽,中国在非洲腹地有一个省,又有驻军,在撒哈拉以南,除了南非稍有能力抵抗,其他刚刚独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敢招惹中国,所以中国企业不断在非洲扩张,美国就算使坏也没太大效果。

  而在中东方向,两国对以色列的态度有些不同,美国希望巩固以色列的支点地位,最好扎得越深越好,而中国希望的是维系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平衡,以色列不能太强。

  两家的区别在去年的第四次战争中暴露无疑,美国希望以色列大赢特赢,中国则在关键时刻支持埃及武器,让埃及打下去,最后获得一个说的过去的合约。

  虽然两家多少有些区别,日后围绕着阿以问题很可能还要撕逼,不过总体而言,两国共同点大于矛盾,基辛格很满意,这也意味着中国这个打手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作用。

  说到这些地方,基辛格当然要说一说俄国在非洲的扩张,那些苏俄支持的势力一上台必然驱赶外国影响力,大搞国有化和集体农庄,驱逐列强势力,然后发展工业,这一套如同瘟疫一般传播,给欧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最新的损失出现在利比亚,利比亚那个疯子一上来就对着卡塔尔喊打喊杀,又清理了利比亚政府中的亲美派,还以美国支持以色列为由,要求美国在利比亚两千多驻军撤走,美国撤走后,比利亚军队直接进驻,白薅了一个美国基地。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利比亚第一个石油涨价,又是第一个断油,现在卡扎菲竟然还想更进一步国有化欧美石油公司,而且直接不给补偿,这让美国人非常恼火,这个疯子依靠着苏俄的支持到底想走到哪一步?

  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在利比亚战斗过三年,后来虽然放弃了利比亚的石油资源,交换到了卡塔尔,但战后中国石油公司还是出现在利比亚,投标了一些油气田的开发。

  等到卡扎菲上台后,中国石油公司迅速将手中的油气田低价对外出售,与中国关系不错的西方石油公司本来想接盘,这家石油公司的老板是哈默,在中国投资很大,中国劝他不要冒险买那么多股份,又跟哈默说西方石油公司的主基地在利比亚,这很不安全。

  哈默并没有听进去,他和大部分在利比亚的英美石油公司都觉得中国人胆小,搞石油不冒险怎么行,再说了卡扎菲不过是一个运气贼好的小年青,他能怎么样?

  不过几年下来,这些人才发现中国人走得还真及时,损失最小的一个,不过基辛格相信中国人肯定心不甘情不愿,只是阿拉伯民族运动大趋势如此,中国身段要柔和不少,一旦发现不对就主动割舍。

  美国家大业大尚且舍不得,中国一个才解决温饱问题没多久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容忍这么大的损失,他们越是主动割舍,越是心里滴血,必然恨卡扎菲入骨,也对苏俄非常不爽。

  所以他试探了一把中国对利比亚觊觎卡塔尔的态度,“主席先生,卡塔尔是小国,他们很难挡得住利比亚的进攻!”

  “卡塔尔境内不是有贵国的军事基地吗?卡扎菲难道还敢攻打贵国军队吗?”

  “若是卡扎菲的压力太大,美国空军将不得不考虑撤出卡塔尔!”

  周恩来同志才不相信呢,美国人可以撤出利比亚,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撤出卡塔尔,那是美国在地中海南部最重要的海空军基地之一,直接盯着亚历山大港的苏俄海军,现在石油那么重要,美国人怎么可能放弃。

  周恩来同志告诉他当初卡塔尔酋长迁徙时,中国有过承诺,一旦其出现亡国危机,中国不会冷眼旁观,这句话现在还有效,未来同样有效,若是利比亚违反联合国宪章精神,进攻卡塔尔,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会用各种办法支持卡塔尔。

  “哪怕为此得罪了苏俄?”

  “苏俄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本身就有责任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而中国对卡塔尔有安全责任,这一点举世皆知!”

  中国在利比亚的战略一直非常清楚,英美操纵的国王还在,那就去利比亚获得资源,若是利比亚出现民族主义政权,那就迅速退让,因为民族主义政权最恨的就是中国,你还在那里混就是找罪受。

  不过与民族主义政权不对付,却可以交好卡塔尔,卡塔尔的石油资源相当多,就算英美吃大头,中国总能分杯羹,甚至于利比亚的威胁越大,中国的好处就越大,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时代,中国和利比亚是邻国,一旦利比亚真搞了什么,中国是真有能力干预的......

  若是卡扎菲真的要妄动刀兵,不管美欧是否出兵,中国是肯定要动的,中国在非洲在一亩三分地要想站稳脚跟,承诺的东西就一定要兑现,而利比亚虽然国土面积不小,但国土绝大部分是沙漠,人口也就几百万,中国真想对付,有太多的办法。

  不过周恩来同志估计这一仗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卡扎菲就那么两下子,咋咋呼呼可以,为经济利益挤兑,甚至直接赶走欧美石油公司都有可能,但哪里敢进攻一个主权国家,他只要脑子正常,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妄想。

  不仅仅周恩来同志这样想,基辛格也这样想,虽然欧美石油公司吃了亏,但这样干的阿拉伯国家又不是他一个,美国总不能一个接着一个收拾吗?只好捏着鼻子认了,当然了,美国也不会白吃亏,日子还长着呢,总有办法收拾卡扎菲。

  对代表洛克菲勒财团的基辛格而言,石油涨价是好事,这会带来更多的利益,虽然阿拉伯国家一步步控制本国石油获得了超额利润,但只要他们的石油交换的是美元,迟早会变成美国武器、美债或者在美欧的资产,这些都是可控的。

  这些国家体量有限,美国并不在意,美国真正忌惮的还是苏中这样的大国,而中国又和苏俄不同,中国搞出的那个经济圈人口众多,但相对资源有限,就算现在石油什么的有些出口,时间一长还会进口。

  只要中国需要大量进口,拥有强大海军,控制四大洋的美国就有太多的办法限制,真正的对手说到底还是拥有庞大资源,不仅完全自搞一套,而且意识形态对西方冲击很大的苏俄,这才是心腹大患。

  中国人肯定也知道这一点,他们逐步与苏俄疏远,靠近自由世界,肯定也清楚自己的不足,这也是基辛格乐意拉拢中国做帮手的原因,中国有软肋可以抓。

  而对付那些走苏俄路线的国家,中国人办法非常多,而且中国陆军能打,又在非洲大陆腹地有不少潜势力,这些都可以利用,有些事情适合美国做,有些事情适合中国做,有些事情适合两国一起做......

  但不管是周恩来还是基辛格都没有想到卡扎菲是一个狂人,他的行为逻辑并不是那么好判断的,卡扎菲对眼皮子底子的卡塔尔如鲠在喉,做梦都想拿下,可暂时又不敢轻举妄动,美国人的飞机坦克可不是白惹的。

  由于卡塔尔的存在与中国有莫大的关系,卡扎菲自然对中国非常不满,他唯一能拉拢的就是苏俄,所以自侥幸登上大位后拜码头,他立刻号称是纳赛尔的学生,不断支援埃及,甚至号称要搞什么埃利合并。

  有了这一层联系,自然就通过埃及的关系与苏俄拉上了关系,苏俄对这个产油国的领导人自带干粮靠拢,相当的满意,派来了顾问,又给了一些武器。

  获得了苏俄的支持后,卡扎菲自然可以不断挤兑西方石油公司,他本来想首先收拾中国石油公司,不过中国人狡猾得很,竟然主动退让,他也只好放中国人一码。

  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卡扎菲兴高采烈,但最后的结局却让他非常失望,他觉得不管是中国还是苏俄的支援都不是很给力,若是这两家给以色列一颗原子弹,万恶的犹太人不就灭亡了吗?

  为什么这两家不愿意支援原子弹,他进行了一番分析,他认为中国一直是坏蛋,表面上站在阿拉伯人一边,但一直在榨取真主的石油资源,所以中国不可能真心帮助阿拉伯国家。

  苏俄不愿意帮助太多,在他看来,原因很简单,阿拉伯国家过去没钱,需要苏俄的大笔援助,这注定了阿拉伯国家对苏俄的影响不够,苏俄自然不愿意付出太多。

首节 上一节 214/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