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267节
巴格拉米扬知道,朱可夫说到了点子上,自二战之后,苏俄的一切动作都创建在会爆发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基础上,所以苏俄疯狂的备战,同时还想尽可能的拉住所有的盟国,让他们分担苏俄的巨大压力。
可中国人却不这样想,中国人觉得就算打起来也是美苏之间,苏欧之间的问题,与中国没关系,若是中国真得打起来,还有可能从中获得便宜。
虽然中国出兵卫国战争,但在战争的早期,中国士兵并不多,若是德国人获得了胜利,中国可以顺势控制西伯利亚和远东,中国一直惦记这些地方......
战后中国即便与美国在南洋多次冲突,但还是不断裁军;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但并不着急,装备也不多,各种建设几乎不考虑爆发世界大会战。
看到中国这样有条不紊的发展,与苏俄越来越远,苏俄高层既疑神疑鬼,又非常着急,中国的潜力本来就非常大,现在苏俄负重前行,中国则轻装上阵,双方的差距会越来越近,到时候不要说影响中国,不被中国影响就不错了。但即便如此,苏俄还是低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苏俄高层本来预计双方实力接近怎么也要等到四五十年后,但仅仅二十多年后,苏俄就发现中国已经贴得很近很近了......
所以苏俄选择了压制中国,但为时已晚,中国毫不犹豫的反击,而南亚战争的结果表明苏俄即便全力以赴,都未必压不住,但这又根本不可能。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俄不得不又一次选择了妥协,试图与中国重修旧好,就算做不到,也要避免对着干,被帝国主义利用。
为了拉住中国,苏俄又一次被迫退让,拿出了一堆好东西,很多都是苏俄刚刚搞出来的,这样干的后果有多严重,可想而知。
朱可夫拉着他跑到列宁格勒看新式坦克,归根到底,还是对未来不放心,但考察的结果却让两人相当失望,坦克还不成熟,想迅速创建起对中国的技术领先,几乎不可能。
更匪夷所思的是,在新一轮军事革命中,中国竟然走在了前列,已经搞出了能够实战的武器,被中国接近尚且极其难受,更不要说在一些领域被中国赶上并超过,现在苏军内部各种争议不断。
很多很多人心里难以绕过这个弯,反倒是朱可夫这位离开军队十几年的老元帅旁观者清,看出了问题,也不知道巴托夫有没有看明白这些......
也就在两位老元帅离开列宁格勒,返回莫斯科时,克格勃主席谢列平也正在观看自己的老上级赫鲁晓夫这段时间的言行,越看心情越是复杂。
赫鲁晓夫被批判下台,经过谢列平时,告诉谢列平,以后你的日子更不好过,当时的谢列平还不以为然,但后来的发展却证明了赫鲁晓夫的说法。
过去八年间,不管他怎么维持,他领导的派系实际上被打垮,一个又一个人被赶下台,要么出去做大使,要么做起了副职,等着退休,虽然他还留在中央局,但实权已经没有了。过去的八年,谢列平走马灯一般,到处转来转去,做过乌克兰一把手,不过最后被挤走;做过主持负责人事的中央书记,然后没过多久,又被挤走,改为负责轻工业,最后被挤到了部长会议,这一次被安排为克格勃主席,看起来有所改变,但事实恰恰相反。
这是一个负责执行,且需要面对各种黑暗面的岗位,坐上了这个岗位,国际形象自然是没有了,未来也没有多少发展的前途,一个不小心,贝利亚就会向他招手。
而且他能够上位,更多的是妥协,克格勃极度敏感,党内各大派系都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主席,但又不愿意被人占便宜,最后苏斯洛夫提议他去做克格勃主席,而作为平衡,谢列平的对头安德罗波夫被安排为内务部长。
这些人还往克格勃都派驻了第一副主席,任何事情都绕不过那些副主席,他的作用似乎只是协调让这些第一副主席不至于打起来......
谢列平过得相当的憋屈,也不知道能在克格勃待多久,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迫退休,他自然时不时想起赫鲁晓夫当年所说的种种。
对赶赫鲁晓夫下台,他并没有后悔过,赫鲁晓夫最后那段时间确实在瞎搞,搞得所有人都有意见,他只有下台,才能解决很多后遗症。
但现在的问题是赫鲁晓夫下台后,新上来的领导人都一味的强调稳定,强调来,强调去的结果竟然是对各种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人愿意改革......
因为过去几年经常要和经济打交道,谢列平自然对经济有一定的了解,成为克格勃主席后,可以看到很多绝密情报,他吃惊的发现苏俄的军费开支疯狂的膨胀。
表面上看,军费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还不到3%,还不如苏俄人在政府商店购买糖果的消费金额多,已足以支撑那个与美国规模相当的军事机器。
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赫鲁晓夫时代过去还不到八年,苏俄的军费和军费相关的开支竟然达到了国家预算25%以上,军工产值占社会总产值15%,同时,苏俄不仅要拨巨款于武器生产,而且要以经援、军援形式渗入到第三世界。
更让谢列平担心的是,这个数据还在不断膨胀中,由于在南亚战争中暴露出苏俄在武器研发中存在不少缺陷,在1971年的各类预算中,军费和军费相关的开支直接增加了15%以上,柯西金不同意认为增加太多了。
但不管是勃列日涅夫还是马祖罗夫都同意,而且两个人还想多增加一些,在辩论时,勃列日涅夫竟然说,“联盟有着世界第一的石油产量,多挖一些石油,不就有钱了!”
为了拿出更多的钱搞军备竞赛,勃列日涅夫提出对内发行国债和企业公债外,还提出开始拆除免费的赫鲁晓夫楼,多盖可以收租金的楼房,未来要争取让全苏大部分群众交房租,而不是免费住宿,认为这会缓解食品和轻工部门的压力......
柯西金最后接受了勃列日涅夫的提议,但谢列平明显看出他欲言又止,吃过无数裤头后,谢列平没有掺和这些事情,他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非常难受。
为什么伟大的联盟变成这个模样了,勃列日涅夫明显在借鉴中国的做法,可中国人搞钱是为了修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盖更多的房子,解决人民的住行问题,可苏俄是为了什么?更加疯狂的发展军事.....
在苏俄已经拥有三万多颗核弹头,可以有效得反击美欧的今天,谢列平看不出有什么必要继续疯狂的的搞军工,赫鲁晓夫确实做过很多错事,但他限制不必要的军费投入绝对是正确的,可现在没有一个人敢这么做,他们怕什么!
谢列平又一次翻看起赫鲁晓夫对中苏农业的评价,心中百感交集,作为克格勃主席,他可以看到很多绝密资料,这段时间翻看了不少有关中国的报告,看完之后,他对赫鲁晓夫又多了一些理解,他本意是想把事情做好,只是眼光和手段实在不行。
哪怕赫鲁晓夫把地方的苏共一分为二,分为工人和农民两个党务部门,也是因为他看到了苏俄工业和农业的不同,想用更加专业的干部去解决问题,只是他看不清楚此举对苏共的破坏实在过大......
而赫鲁晓夫的反思也再一次引起了谢列平的思索,虽然集体农庄内部有很多管理问题,但农民工作太不负责已经是无法遮掩的事实,很多农活他们明明可以做的更细致一些,但他们就是不愿意。
苏俄给了农民很多奖励,希望他们更多的出产农作物,种植更多的蔬菜,但他们还是不乐意,他们总是在怠工。
进入到七十年代后,苏俄国内的福利更加完善,但各种怠工和酗酒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或许赫鲁晓夫的反思真得有道理,或许这也是柯西金接受勃列日涅夫提议的原因,日子过得太好了,确实要紧一紧。
谢列平又翻出了另外一份文件,里面是一份关于中国农业的报告,而在这份报告中,附录了一份中国现任人大主席,前农业副总理江渭清的讲话,很有意思的是,他在讲话中对苏俄和美国农业进行了一番评价。
“我去过美国的现代化大农场,也去过苏俄的集体农场,仔细了解过,这两家的情况比较类似,都是人少地多的情况下,使用机器取代人工,这有好的一面,可以用少量的人口,获得大量的农业产出,看起来非常先进。
但这种模式也有先天的缺陷,农业人口少,没办法精耕细作,虽然总产量很大,但农业单位产量不足,化肥、农药也容易滥用,种植品种也很贫乏,都说苏俄品种单一,美国大平原都是棉花、小麦、玉米,品种同样单一。
我们很多人去过苏俄,回来都说俄国人太浪费,不会种地,这种说法存在着明显的误解,集体农庄模式确实存在着不少制度上和管理上的缺陷,但苏俄农业提供不了足够的苹果和蔬菜,根源还是苏俄农业人口的不足,这是骨子里面的问题,改变不了!
谷书记说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要想保持全产业链需要庞大的人口,美苏两国现有的人口已经不够用了。
这两个国家现在出现的情况都很类似,轻工业和农业只能保证主要产品生产,剩余东西都需要大量进口以为补充。
只不过两家不同的是,美国搞的是资本主义,存在缺陷,立刻会被外贸商人通过进口弥补上,现在美国人市场很繁荣,看不出有任何不足,这不是美国的生产力真得强到无懈可击,而是美国可以大量进口他国商品以为补充。苏俄搞得是计划经济,苏俄高层还在稀里糊涂当中,各种规划没有取舍,明明离不开我们,却自以为可以拿捏我们......
我们中国与两国恰恰相反,人口反倒过剩,我们可以在大量产出粮食作物的同时,生产大量的苹果、蔬菜,但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的人均土地太少,就那么点地,广大群众就算土上会雕花,也赚不到太多的钱,收入有上限。
我们要想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光靠种粮没有前途,一定要利用好我们面积广大的山地,多搞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林业、畜牧业,做好深加工,并大量对美苏等需求量大的国家出口,互通有无。
现在有一些同志对《中美农业协议》不满意,觉得让步太多,小麦是主粮,怎么能大量进口,可这些同志忘记了,我们的小米产量很大,出口数量越来越大。
黄淮平原人口众多,人均土地不够,若是大片土地用来种小麦,广大农民压根没办法富裕,他们必须转型多生产经济作物,大量小麦的进口,会迅速打压小麦价值,这会促使农民加快转型。
也不要担心粮食有问题,我们有足够的小米,就算本土有一些缺口,柬埔寨、缅甸、暹罗等国也能弥补上缺口,这也有利于这些国家与我们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这关系到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要服从大局。
就算小麦要进口,我们进口来源也比较广泛,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苏俄,有很多很多国家可以提供,不至于被某一个国家要挟.....…”
看到这里,谢列平不由得大骂,以前的克格勃主席脑子里有浆糊,中国领导人如此重要的讲话,他们竟然藏着不报告!
谢列平一边大骂,一边翻看起更多关于中国的报告,他隐隐有一种感觉,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这会极大的增强他在党内的话语权,他才52岁,能做的事情很多,他不想太早退休......
第243章 迅速靠近
在看了这么多资料后,谢列平自信已经逐步找到了解决苏俄农业问题的办法,他认为苏俄农业的问题首先不是生产,反而是价格体系和流通出了大问题。
苏俄的粮食收购价不断上涨,面包价格不断下降,粮食和面包价格倒挂,竟然出现了农民用面包喂猪的奇葩事,谢列平觉得有必要和波利扬斯基好好说道说道,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做法吗?
鉴于此前的种种教训,苏俄不可能搞面包涨价,但克格勃找来的五十年代中国城市粮食部门涨价的办法完全可以学一些。
中国人的办法很聪明,并没有直接对外宣传食物要涨价,也没有一次涨价很多,而是不断缩短低价食品的供应数量,只供应有限的地方。
同时对各类食品改头换面,用另一个名字,或者减小包装等办法间接涨价,而每一次涨价不多,但每年涨一次,用几年的时间逐步达到预定的价格,避免太过刺激群众,这才是成熟的涨价办法嘛!
在调整价格的同时,谢列平认为花大力气抓好主要城市的食品供应,苏俄不是没有食品,而是食品生产和商店之间的流通环节出了问题。
食品有效期比较短,有的蔬菜过不了几天就不行了,而苏俄货运部门的效率很低,很多食品压根没有出售,被堆在各种货栈过了有效期,而各个商店却没有货物,这就需要克格勃发挥作用,要狠狠得抓人。
谢列平还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既然苏俄货运部门的效率很低,那干脆跳过他们,由克格勃组织一个城市食品运输局,专门负责对有效期比较短的食品运输,这既可以扩张克格勃的权限,又可以一步步改革,未来机会成熟,货运部门就可以被克格勃食品运输局取代。
而对集体农庄那些乱象,谢列不可能做彻底的改革,但由克格勃出面整顿,把那些干得不怎么样的农庄主席拿下来,换上农业专业人士,少出一些笑话还是办得到的。
未来的集体农庄做好小麦、大麦、玉米、黑麦、土豆这一类比较容易的农产品种植就好,尽可能提高产量,扩大出口,中国既然能接受美国小麦,当然可以接受苏俄小麦。
棉花、甜菜、苹果、蔬菜这一类难伺候的,相应的集体农庄干脆放松管束,制定一个最低产量,必须做到,要不然农场主席就要免职,只要达到最低产量,农民想搞什么都可以,想卖给谁都可以,用这样的办法增加供应。
为了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谢列平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扩大进口,印度借了苏俄那么多钱,
给苏俄提供小米、棉花和茶叶这一类商品总可以吧。
中国和东欧国家国家则提供苹果、蔬菜,苏俄家大业大,能拿出来交易的东西很多,苏俄林业部有无数山林,这是中国缺乏的,可以扩大砍伐。
苏俄的纺织业产量大,但产品质量很一般,群众不喜欢,那就和中央计委商量,大规模缩减产量,相关的工厂职工调到各个集体农庄开机器,或者安排到城市食品运输局开车,他这几年和柯西金关系不错,相信他会赞同......赫鲁晓夫对中国劳工念念不忘,谢列平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中国人既然那么会种菜,为什么不把莫斯科周边和列宁格勒周边圈出一块,交给中国农业企业专门种菜。
中国的中粮总公司、中油总公司、各个兵团改制的农业集团也在拉美、非洲等购买土地,搞这样那样的种植园,苏俄完全可以把大城市周边搞得不好的集体农庄交给中国人,他们的塑料大棚技术相当的不错......
而且也不局限于中国人,中国边上的朝鲜拥有丰富的人口,朝鲜人十分贫穷,干活又很卖力,中国想着把朝鲜人搞到边疆,为什么苏俄不同样给朝鲜人开口子,让朝鲜劳工建设苏维埃,作为交换,苏俄可以帮助朝鲜发展重工业,相信朝鲜会有兴趣的。
如此也会让中国为难,若是中国不同意,中朝关系必然恶化,若是中国同意,苏俄可以明目张胆的扩张对朝鲜的影响力......
谢列平盘点了一番,都有好些条方案了,这么多条东西,总有一些管用的,这就足够了,他现在只是克格勃主席,并不是负责农业的第一副总理。
谢列平长时间去冷板凳,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他变得成熟了不少,在决定对农业问题做一番发言前,并不打算和以前一样傻傻的在中央局会议上公开插手农业问题,这会引发其他同僚的强烈不满。
苏俄的中央局委员一人一块地盘,你碰了别人的地盘就会遭到反击,就算对方反击不了,也会怨恨,所谓胜则报复,败则怨恨,几十年都—样。
谢列平以前插手这个,插手那个,得罪了不少人,在中央局会议上非常吃亏,遇到事情了,也没有人帮忙,日积月累,身边人就被一个个拿下了,他却无力反击。
谢列平不断反思,慢慢想明白了一切,这两年就低调了很多,他不再要求这个,要求那个,也不插手别人的事务,但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看准机会再动手,对马祖罗夫的反击就是如此。
同时他想尽办法与苏斯洛夫保持友好的关系,既是想借助这一层关系,保住仅存的一些人手,也是为未来着想,他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一次能成为克格勃主席就是证明。
与谢列平不同,目前主管农业的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波利扬斯基,这一次同样立了功,但他还是和以前喜欢插手其他事务,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他格外喜欢插手苏斯洛夫的工作,苏斯洛夫怨气很大,这让谢列平看到了机会......
谢列平计划与苏斯洛夫、柯西金先沟通,通过克格勃下场,部分缓解苏俄的农业问题,等到在克格勃培植一些人手后,就跳出克格勃,抢下波利扬斯基的位置,以后负责苏俄的农业。
苏俄的农业是臭狗屎,没几个人愿意碰,但农业只要有一些改善不仅会提升威望,还会带来巨大的不可或缺,老家伙串联在一起,可以拿下克格勃主席,但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拿下会搞农业的副总理,换了人,城市闹腾起来,谁负责.......
谢列平知道他在克格勃不会干太长,他必须尽快找到用武之地,想来想去,找来找去,他就瞄准了波利扬斯基,而且希望很大,苏俄农业非常不稳定,隔几年就要歉收,上一次花了不少黄金,总不能还有下一次吧!
谢列平行动很快,整理一番后,他首先找到了苏斯洛夫,苏斯洛夫一开始有些吃惊,不过想到谢列平的性格也不算奇怪,只不过这一次与以前咋咋呼呼不同,谢列平准备得相当充分,他竟然拿出了多条办法。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同志,农业不好做,你确定做好准备了吗?”
“米哈伊尔,我不可能一直留在克格勃,您是知道的!”
苏斯洛夫点点头,认可了谢列平的选择,他的铁腕用在农业,倒是很不错的选择,这段时间,谢列平和苏斯洛夫关系还不错,他对谢列平其他的条陈都还能接受,但对食品涨价,多少有些担心。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同志,你处理过新切尔卡斯克事件,你应该知道食品涨价会带来什么,一个不小心,你会成为众矢之的!”
谢列平开始了游说,“米哈伊尔,虽然石油涨价,给我们带来了不菲的外汇收入,但石油定价权掌握在西方手中,帝国主义不会纵容油价一直上涨。
经济规律也不允许,石油涨价会带来更多的勘探和开采,也会刺激生物柴油等各种替代产品出现,时间一长,油价同样会受到影响。
但人民的福利一旦提升了就不可能轻易降低,而今年的军费开支又要增加15%,若是一直放任农民用面包喂猪,未来油价下跌后,联盟会立刻陷入到财政危机中!”
谢列平顿了顿,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这两年,中国负责财政的同志多次在讲话中提到未来的油价波动以及对各种基础原材料的影响,中国人非常担心影响油价和各种基础大起大落,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
中国人搞起了对冲,他们拿出相当一部分石油利润成立了国家主权投资基金,负责对外进行各类投资,除了放在发展中国家,保证各种原材料的供应外,中国人还对周边国家,乃至于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上市企业扩大了投资。
中国的出口门类众多,石油占比相对有限,尚且如此小心,联盟对外出口中石油占比太高,必须更加警惕,联盟或许也可以做一些效仿,我注意到联盟投资中苏友好大坝受益不少,中国每年可以提供不少分红,联盟拿着分红购买了大批农产品运回国,这是很划算的!
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大国,我们没办法打压,那就想办法分享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好处,这两年美欧一直在扩大投资,中国也放开了很多关键领域,联盟同样可以扩大投资,只要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都是好的!
联盟可以成立相应的国家主权投资基金,除了投资中国这一类可以带来稳定收益的国家以外,也可以与芬兰政府合作,对欧洲国家做一些投资......”
苏俄对外种种援助,绝大部分是亏本,但也有例外,这些年苏俄对华投资一直是赚的,即便是投资巨大的中苏友谊大坝,老毛子这些年都有稳定的分红,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超额收入是必然。
也正是因为在中国获得收益多,即便中苏这段时间撕逼,老毛子还是没舍得在中苏经济问题上搞一刀切,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经济上的好处太大,实在割舍不下。
没有哪个国家舍得一下子割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外贸收入,哪怕是前世的赫鲁晓夫也只是想用撤回专家的方式逼迫中国妥协,但没想到遇到一个头铁的......
现在中苏两国开始了新一轮妥协,谢列平就想着扩大对华投资,这样干会让中国加速发展,可苏俄不投资,欧美就不投资吗?
帝国主义的投资越来越多,苏俄不加入进来,赚不到钱是好,中国会更加靠拢帝国主义才是大麻烦,这也是稳住中国的办法!
跟中国打交道也当是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不要想那些有的没的,就看能不能赚到钱,能赚到钱就做,不能赚到钱就不做......
除了投资中国,谢列平提到投资芬兰,也是因为苏俄和芬兰的特殊关系,冷战时期,芬兰一直有意和西方保持距离,就连以经济援助为主的马歇尔计划都没加入。
芬兰涉及西方和苏联的大事小事都与苏俄沟通,向苏联展示了极大的和平诚意,芬兰这般乖顺,苏俄对芬兰的信任也不断增加。
苏俄需要很多很多技术产品,往往都通过芬兰来操作,这也让将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芬兰将西方技术加工生产之后卖给苏俄,发展十分迅速。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